服饰不仅是遮身暖体的工具,更是最具“颜值”的文化,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思想理念都沉淀其中。“蓝衫”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但是对于客家新生代来说,它只是长辈口中的传说,100多年来逐渐消逝在西学东渐和时代变革的潮流中。 服饰不仅是遮身暖体的工具,更是最具“颜值”的文化,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思想理念都沉淀其中。“蓝衫”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但是对于客家新生代来说,它只是长辈口中的传说,100多年来逐渐消逝在西学东渐和时代变革的潮流中。
而今年5月,一批清末民国时期的梅州客家服饰重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国客家博物馆首次展出了梅州收藏家魏金华珍藏的80件客家服饰,吸引着海内外前来参观的游客,也唤起了客家人的集体记忆。
客家“蓝衫”收藏拾遗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魏金华藏客家服饰展”正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展出。来到展览现场,眼前的80件客家服饰实物皆来自清末民国时期的梅州,是魏金华客家服饰收藏的精华,有大襟衫、大裆裤、外褂、背心、百褶裙五大款式,包含春夏秋冬、男女老少各类别。在魏金华的讲解中,记者了解到客家服饰文化的许多细节,感受到收藏的意义和魅力。
据魏金华介绍,客家服饰主要是指闽粤赣三地的客家人的传统衣着,传承了千年汉文化的特质。客家服饰看起来肥大宽松,穿在现场塑料模特身上显得朴实、大方,这种“宽大”的特点,正和古代中原汉服“宽博”特征一脉相承。除此之外,客家服饰在图案设计上也大量运用了中原传统吉祥文化图案,如牡丹象征富贵,鲤鱼象征鱼跃龙门,元宝象征金玉满堂。
客家服饰的开襟方式主要有“大襟”、“琵琶襟”、“对襟”三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襟衫,衣襟宽大,在色调方面以蓝、黑色为主,所以又称“蓝衫”。客家人喜爱穿大襟衫,是因为客家人长年出入山野田园劳作,穿大襟衫行动方便,耐脏耐洗而又不显张扬。“蓝衫”体现了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又包容的性格特质,已然成了客家文化的一个符号。魏金华在研究中还了解到客家人“提鞋上墟”、“反衣内穿”、“年节布纽换铜扣”、“二色异材间接”等简朴衣着习惯,以及“襟边条纹数可辨年纪”等服饰文化。
如果你认为客家人只会穿“蓝衫”,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最吸引眼球的当属粉红、紫红、宝蓝等亮色礼服,它们大多使用丝绸、提花、缎纹棉布和绒布材质,做工细致,绣饰精美,在上世纪30年代后又渐显修身,由此可见客家人除了崇尚简朴外,还不失华丽富贵,颇具审美气质,且跟随时装(旗袍)潮流。
浅蓝丝质提花大襟女上衣(礼服,清末民初两岸交流传承客家
今年56岁的魏金华对客家服饰研究如此系统、细致,在藏界是少有的。他告诉记者,他与客家蓝衫结缘是在2001年。在一次整理杂件藏品中他无意间发现了来自客家服饰上的5粒金灿灿的铜镏金钮扣,非常漂亮,令人震撼。对客家文化充满兴趣的他,从此开始了对客家蓝衫的关注和收藏。
魏金华收藏了200多件(套)客家传统服饰,除了此次展出的实物外,还有绣品、背带、条帕等,主要从梅县区雁洋、丙村、西阳三镇收购而来,近一年来又在梅江区三角地收购了近60件客家服饰。每当收藏到一件古老的客家服饰,魏金华都会对其进行消毒、熨烫等专业处理,然后仔细研究。魏金华说:“如果说文化是由生活堆砌而成的,那代表着生活的客家服饰无疑是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面对客家蓝衫渐行渐远的现状,魏金华常常思索:该如何留住客家服饰、传承客家文化呢?
2014年8月,台湾实践大学专门研究客家服饰文化的教授郑惠美得知魏金华较具规模的收藏,欣喜无比,亲自带领团队共四人前来考察整理拍照、研究,把梅、台两地的客家服饰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表示准备申请举办国际客家服饰研讨会,促进两岸客家服饰的联展和研究。据目前所知,魏金华收藏的客家服饰在大陆客属地区是收藏数量最多、品种最齐、研究最为深入、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批客家服饰原件。
目前,不少世界文化遗产遭破坏或消逝,经常有人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在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客家人则可以说:客家蓝衫不只是传说!我们正在藏蓝衫、看蓝衫、读蓝衫,传承蓝衫背后的客家人文精神。
(来源:《梅州日报》,作者:廖智 吴滕江),中青年穿着。宽身大袖,高贵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