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01|回复: 12

(转)曹云华:21 世纪粤东客家地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0 15: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8 年第2 期 
 No. 2 ,1998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1 世纪粤东客家地区面临的 挑战与机遇
○曹云华
【摘 要】 本文在对比粤东客家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之后,指出前者落后的原因除历史留下的问题之外,在于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总值 经济指标 机遇 挑战
本文于1997 年12 月5 日收到。
  一、粤东客家地区面临的新挑战
1. 粤东客家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客家人素以勤劳、艰苦、刻俭而著称于世。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各级干部和群众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粤东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果把粤东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它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在21 世纪,粤东客家地区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客家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必须正视的首先,从粤东客家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中,可以发现两地之间收入差距的在1990 年,梅州和河源两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454 元和1766 元,而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山和东莞两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0605 元和11026 元。中山和东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梅州和河源多出约4. 1 倍。到了1996 年,梅州和河源两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至998 元和2311 元,而中山和东莞两市则增至14371 元和16969元。中山和东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梅州和河源多出4. 9 倍。很明显,两地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其次,从粤东客家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乡镇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中,也可以从中发现两地的巨大差距。
在粤东客家地区,最富的镇是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1996 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 38 亿元,而东莞市长安镇同年的工业总产值则达到了17. 5 亿元,后者比前者多出11. 7 倍。就连中山市属于比较落后的沙朗镇,其工业总产值也比粤东客家地区最富的三角镇要多出几倍。
再次,从粤东客家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构成比较中,可以看出两地之间的差距也表现在产业结构、出口等方面。在粤东客家地区,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30 % ,河源市甚至超过一半,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一般只占10 %左右,第二产业一般都占50 %以上。1996 年,梅州、河源两市的出口总额仅为3. 8 亿美元,而东莞一个市就有78 亿美元。
最后,两地之间的差距也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面。1996 年,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 5 % ,而粤东客家地区只有梅县和连平两县达到了这个速度,其它大部分县的增长速度均在10 %以下,最低的甚至只有4 % ,如河源的东源县。①造成上述巨大差距的原因既有历史方面的,也有现实方面的。从历史方面看,客家人所处的粤东地区均为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其经济一直比较发达。从现实方面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等优势,珠江三角洲人充分利用与港澳毗邻的优势,用活用足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实现了经济起飞,除了珠海和深圳两个经济特区外,还出现了中山、南海、东莞和顺德四条“小虎”。而粤东客家地区不属于沿海地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不能享受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阻塞,投资环境远远不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于是,大量的外资,包括许多客家人出身的外商,均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粤东客家地区丧失了一次大发展的机遇。事实上,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粤东客家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在前进发展,但速度不同,前者是按照常规的速度发展,后者是非常规的、跳跃式地发展,于是,差距便越拉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0 15: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2. 在21 世纪,粤东客家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发展与生存的挑战。
具体来说,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知识青年大量流失。
在历史上,客家人就有迁徙流动的传统,“女耕男读”,女的在家耕田,男的在外创业。正如我国早期的著名客家研究学者罗香林先生所描述的:“客家人生性好动,男子从不肯安闲地在家乡住着,除非少数号称绅士的人们(他们虽说是闲住,然亦是好生事端的) 。普通男子,无论贫富贵贱,苟无家务拘束,大多数都欲及时外出,尝尝异地风光,或经营各业;幸而所营成就,则更以外出为荣;不幸而所营不遂,则以为将为社会所薄,不敢轻易返回故里,故必百计以谋在外自立。客家村落看得见的皆属妇女及老少,壮年男子,非旧历年终,比较少见。”②与历史上的客家人迁徙流动不同,现在的客家人口流动有如下三大特点1) 外流的人口大多数为农村知识青年。他们一般都流动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打工,其中不乏有成就者。他们的文化水平都较高,一般均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很难找到工作,即使能够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也偏低,因此,文化程度低的反而不愿意出去,而留在
家乡。
(2) 大量的女青年外流。过去的客家人口流动只是男劳动力外出,女的在家。而目前客家地区的人口流动则出现大量的女青年外流,尤其是有知识的女青年外流,许多在家的男青年找不到对象,他们抱怨说,好的女青年都外出打工去了,于是,一些本来想在家乡发展的男青年也不得不跟着外出打工。
(3) 抛弃了“叶落归根”的好传统。历史上的客家男人外出,只是离土不离乡,他们离开山区,在外面创业,但仍然把根留在家乡,一旦在外功成名就,便首先想到自己的家和家人,要在家乡买田置业,谋求发展。而今的大部分年轻人则不同,他们一有机会就在外面谋求发展,鲜有建设家乡和“叶落归根”的思想意识。上述三大特点,导致客家地区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村经济的凋零和萎缩。到各地客家农村去走走,所闻所见,令人担忧。例如,水利长年失修,六
七十岁的老人还在种田,等等。
第二,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大量流失,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有所下降,教育滑坡。近年来,粤东客家地区的各级各类教师的生活待遇普遍提高,客家人历史上就存在的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落后,粤东客家地区各级政府无法拿出更多的钱来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粤东客家地区教师的实际收入水平要低得一倍甚至好几倍。有些地方的教师的公费医疗也得不到保障,
教师生病要自己先拿钱出来看病,医药费积压了几年也无法报销。这些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于是许多教师申请调动,流向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学和小学,合格和称职的教师比较缺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一些农民反映,他们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太差,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第三,各级干部不安心在粤东客家地区工作,向往经济发达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粤东客家地区各级干部的收入要低一倍甚至好几倍,而该地区的总体物价水平又较高,有些商品的价格甚至高于广州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真正靠工资收入度日的一般干部要
维持一般水平的生活都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他们便想千方百计调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去工作,去不了珠江三角洲的,则走“路子”想办法,调到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县城或市区工作,至于边远山区和落后地区,那是很难留住干部的。一些乡镇干部也不安心乡镇的工作,他们把家安在县城,让老婆在县城找一个工作,自己则每到周末便回县城度假去。
第四,农民负担太重。这几年中央不断重申要减轻农民负担,但是,中央的精神一到基层便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粤东客家地区一些乡镇政府也的确是有他们的难处,该地区许多经济落后的乡镇基本上没有什么工商业,各种税收收不上来,而乡镇政府机构又在不断地膨胀,
人员不断地增加,他们的工资,还有教育等各种支出都要从地方财政开支,于是,便只好从农民身上打主意。许多农民说道:“杀一头猪要交几十元的税,一个孩子上小学,一个学期就要交三百多元的各种学杂费。”此外,这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得太厉害,种子、化肥、农药什么都涨价,农民种粮食基本上无利可图。
第五,客家精神逐渐被年轻人遗忘,得不到发扬光大。海外的客家研究学者把客家精神概括为“重道义、好学问、尚教育、学礼节、讲伦理、尊妇德、敦亲族、敬祖先”;“坚忍卓绝、刻苦耐劳、独立自强、冒险犯难、进取创造、不满现实、追求理想和百折不挠”;“朴素节俭、勤劳进取、敢于开拓、勇毅不屈、敬业乐群、尚武自卫、刻苦好学”。③依赖这些精神,世世代代的客家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依赖这些精神,世世代代的客家人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求得生存、繁衍和发展;依赖这些精神,世世代代的客家人爱国爱乡,报效国家,建设家乡,涌现出一大批永远为后人敬仰和传诵的仁人志士。然而,时到今日,这些精神正在逐渐被年轻人遗忘和抛弃,客家精神日渐淡薄。近年来,在客家农村地区,各种不良风气正在蔓延,赌博之风日炽,封建迷信抬头,奢侈浪费之风盛行,坑蒙拐骗、偷鸡摸狗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如果说粤东客家地区目前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危机的话,那么,客家精神的失落恐怕是最大和最严重的危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0 15: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粤东客家地区面临的新机遇
21 世纪,粤东客家地区既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紧紧地把握好和利用好这个机遇,粤东客家地区就能够克服危机,求得新的发展和繁荣。
1. 在新的历史时期,粤东客家地区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也就是我们说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给予沿海地区特殊政策,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干快上,出现了一次飞跃。粤东客家地区没有得到这次机遇,结果被珠江三角洲远远地甩在了后头,历史就是这样毫不留情。这一次粤东客家地区求得大发展的机遇来了,那就是党中央提出的中西部发展战略,还有广东省政府提出的东西两翼发展的战略及重点扶持贫困山区的政策。
粤东客家地区处于从沿海向内陆推进的一个重要地带,沿海发达地区对粤东客家地区的幅射作用是最强的,因此,粤东客家地区应该很好地充分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本地区的发展步伐。
所谓地利,即地理位置方面的便利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过去,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灵,粤东客家地区是不占有地利的。但是,对于地利,我们也要作具体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改变,地利也会发生变化。如下两个因素,使粤东客家地区原来面临的不利的地理位置转化成为有利的地理位置:第一个因素,是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赋予粤东客家地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地处闽粤赣边区,是三省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三省人员、货物流动的重要汇集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向北扩张和渗透,内地的人员、物资和各种资源要南下,都要经过这个地区,于是,粤东客家地区便将成为南北之间的人流、物流中心。第二个因素,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及205 、105 国道线的开通,更是为粤东客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粤东客家地区要充分利用这些地利,尤其是要赶搭京九铁路的快车,挤进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所谓人和,应该从三个方面看: (1) 客家人一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文化历来比较发达,为经济建设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也就是说,粤东客家地区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各方面的人才,粤东客家地区完全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2) 粤东客家地区每年为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学生,这些人毕业后分配在全国各条战线,成为重要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全国党政军各级部门,尤其是文化教育和科技部门,到处都有客家人。它们是粤东客家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 历史上有大量的客家人移居海外,许多客家人及其后裔在海外事业有成,成为在国际上或
当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关注着客家人的前途和命运,这是一支非常了不起的力量,如果能够更好地发挥这部分人的作用,必将大大地推动粤东客家地区的大发展。
2. 发展粤东客家地区经济的对策建议。
(1) 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粤东客家地区的对外开放度显然不够,而这方面恐怕更多的是存在观念上的差别。客家人积累了厚实的文化传统,这既是客家人的优势,但同时也使客家人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瞻前顾后,束手束脚。而珠江三角洲人则是放开手脚大干,这几年,他们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如“用足用活政策”,“遇到绿灯赶快走,碰上红灯绕道走”,这些口头禅不一定正确,但反映了珠江三角洲人那种勇于开拓和不
因循守旧的精神,这种精神恐怕正是粤东客家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所缺乏的。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扩大对外开放,粤东客家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必须破除如下两大思想障碍:
一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粤东客家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县都是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县,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向上级政府部门要钱要物要救济的依赖思想,许多地方还想尽千方百计努力争取成为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区,以便拿到更多的资金和物资。这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果不破除,粤东客家地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发展。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靠上级,不靠政府,不等待,自己去创造发展的条件。前年,笔者曾经与新华社的记者一起到东莞搞调查研究,东莞市的主要负责人在谈到东莞经济发展的经验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时,东莞决心大修公路,但遇上国家经济紧缩政策,银行不贷款,怎么办? 自力更生,自筹资金,每度电增收几角钱的附加费,加上其它途径,硬是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修了几条横贯东莞境内的高等级公路。
二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在现代环境下,实际上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巷子太深了,人家不了解,这就需要做宣传。近年来,随着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进,粤东客家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重大改善,而且还具有许多珠江三角洲地区所没有的优势,如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等,但是到这里来投资的外商仍然很少,外商仍然青睐珠江三角洲。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外宣传不够。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每个乡镇,甚至是村委会,都有印刷得非常精美的小册
子,宣传和介绍本地的投资环境,让人家充分了解和认识,而在粤东客家地区却比较少见到这种东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0 15: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2) 利用客家人才优势,弥补地域方面的不足。
可以考虑在梅州市建立如下两个中心:
一是客家信息中心,专门收集由全国各条战线和和全球各地的客家人提供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信息。客家人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散布于全球各地,他们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发展经济需要及时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了及时准确的信息,便有了发展的机遇。
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渠道,但还不是很畅通,应该建立和疏通更多的渠道,使全国各条战线和全球各地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都通过客家人源源不断地输入进来又及时反馈出去。
二是客家人才中心。客家人才济济,他们是全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各地也有许多客家精英人物,他们都愿意为家乡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客家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人才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与散布在全国各条战线和全球各地的客家人才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客家人才档案,当客家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急需某个方面的人才时,由该中心及时提供服务,牵线搭桥。
(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客家文化,振奋客家精神。
应该把弘扬客家文化,振奋客家精神作为粤东客家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建议采取如下几个措施:
一是对青少年进行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教育,组织人力编写《客家文化》教材,中小学应该上《客家文化》课,并且应该作为必修课。教材可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客家人的来源;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客家先进人物;客家精神;客家民俗风情等等。
二是加强客家问题的研究。客家问题的研究,应该是综合研究,不仅要研究客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更要研究客家的现状和未来、客家的经济和社会,尤其是要把客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作为研究的重点,为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是各级宣传和文化部门要把宣传和弘扬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要组织人力编写一些关于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普及性读物。
四是建议各级地方志机构组织人力到民间去收集族谱。据笔者调查了解,民间许多老一辈的客家人仍然保留着他们家族的族谱,但年轻人普遍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甚至乱丢。现在应该趁一些客家老人还健在,抢救这些族谱并且加以整理和完善,它们是研究和了解客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宝贵史料,是客家人的骄傲。
(4) 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的思路。
现在客家地区很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花大气力修公路,发展通讯事业,许多村子已经通了程控电话,据报道,梅州市今年要把水泥公路修到各个乡镇,这些都表明,各级干部搞经济建设是真抓实干,而且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要使粤东客家地区的经济有一个大的飞跃,还得开动脑筋,进一步拓宽思路。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第一,建立闽粤赣客家地区经济合作区。目前已有一些小规模的经济协作,应该把这种合作进一步扩大,建立省际之间的合作机构,制定中长期的合作计划。应该建立一个闽粤赣客家地区人才和物资交流中心,这个中心可以考虑建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比如可以选择建在龙川,它是广梅汕铁路和京九铁路的枢纽。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客家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该加以开发利用。一是要大力开发客家的人文资源,可以搞客家文化旅游,客家历史人物、客家民居、客家民俗,这些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东西;二是山区的田园风光,山区的森林,山区的新鲜空气,这些都是城市的人们所向往的。目前,广东的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严重的污染,城市里的人都
希望利用节假日离开不洁和喧嚣的城市,到山区去度假和呼吸新鲜空气,客家地区还是一块净土,因此,可以搞山区休闲度假旅游;还可以搞寻根旅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后代都不愿意忘记自己的祖宗,想留住自己的根,但他们对客家地区又缺乏了解,他们对客家地区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据笔者接触的一些东南亚地区的客家人后代,他们知道自
己的根在客家,但他们又认为那里还是一个不毛之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等,因此,他们想去寻根,但又还有点害怕。应该加强在海外的宣传活动,让海外的客家人更多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地区的变化和进步,还应该加强与国外一些旅游机构的联系,由它们来组团。
第三,应该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经济发展不应该建立在牺牲环境和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的基础上,上工业项目,首先应该考虑会不会造成污染。现在珠江三角洲污染很厉害,上了许多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客家地区不应该重蹈这样的覆辙,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应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块净土。总之,粤东客家地区的经济在下一个世纪初实现起飞是完全有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优势,并且创造新的优势,为下一个世纪粤东客家地区的经济起飞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0 18: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建议给政府部门有权、有地位的哈家子弟传阅、组织实施,例如黄华华、谢强华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1 09: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把这文章发表到各类机关的网站上去。这也是给政府的施政指明方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4 1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差距就是动力,但客家地区要想有飞跃发展,不仅仅是找差距,停留在讨论上,还要取长补短,师夷技长以制夷,是先进的就要快速跟上,特别是管理体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转化成市场竟争力。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对自身优势的挖掘,突出自身特点、特色,才能知已知彼,变被动为主动发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7 23: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观点实用,作者费心了,顶一下。

这个太长了,会不会应验了“长篇都没人看”,开始进入这个论坛时,我也非常有耐心地看每一个贴子,不知为什么,最近好象就变了。就算看,也是略带烦燥的心,一目数行,就是静不下来。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做学问的人,要有严谨作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8 11: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地区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与勤奋, 这篇文章应该让那些经常在外奔波的客家子弟看看,匆忙工作的步伐也应该停下来为家乡的发展出钱出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9 1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03: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文章之观点走进了“客家”两字的死胡同,一味强调“客家”小圈子,八股味十足,毫无建设性可言!“经济”不等同于“文化”,欲想突破“经济”之枷锁,必先要打破“文化”之梏桎,客家文化之劣根表现在人文上,缺乏勇气和坚定;表现在经济上,缺乏创新和持久,此为大忌。经济影响文化,而非文化影响经济,经济不强,何谈文化?用客家文化来引导客家经济,只会让客家经济更为衰弱。

客家地区之经济,应该将“文化”与“经济”之概念相对分开,以全球化视野来看待经济乃为唯一对策。就目前而言,表现在务实和执行角度上:一是政府应加强引导,弱化干预,以更快更高之政府效率提供适合成本更低之行业招商和服务,与河源、韶关、肇庆等地争夺珠三角成本日益高企的劳动密集型等行业。不排除那些所谓“污染”的产业;二是企业应加强营销模块和市场趋势分析模块上的力量,直接与消费者对话,掌握市场即时变数乃为企业发展根本;三是建设政府性质之培训机构,加强基础工人素质的培训和提高。

总结:
1、要有“光脚不怕穿鞋”的流氓精神:客家人,最缺乏的就是流氓精神。肚子都吃不饱,你去谈什么客家文化、客家精神?想做精神贵族?这是不够的,先让自己腰包鼓起来,精神才能饱满起来,才能去谈那些阳春白雪的“文化”。什么是流氓精神?说句难听点,就是“老子大不了命一条”的打拼精神,人家一天工作8小时,你要工作16小时,人家嫌拣垃圾丢人,你要认为垃圾是个宝。客家人太懒了,太要面子了,如果缺乏流氓精神,客家地区的经济永远发展不起来……
2、看着自己,少看他人:粤东客家地区存在着天生之位置劣势和后生之发展劣势,现在的问题关键不是去追赶或接近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而是着眼于怎样发展自己,如果总是将自己放在与珠三角来进行比较,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自卑,从心理上自己打败自己。
3、少提旅游经济:不可否认,旅游经济会给一个地区带来收益,但此收益是不稳定和不健康的,一个只会在旅游经济上找出口的地区必然是没前途的地区,大家从肇庆在非典基建遭受的打击可知一斑,何况粤东客家地区之旅游资源实在有限。
4、让民先富:大力提倡企业主导型之家庭式作坊工业模式,民富则国富,国富若民贫,早晚出问题。政府和企业可参考早期温州经济模式,本人认为此模式不仅尚有长久之生命力,更适合粤东客家地区这种地少、人散的区域特征。
5、加强与大学等专业科研机构之合作:在一个日趋成熟的市场,对于弱小之企业个体而言,唯有技术才有可能取胜那些早已取得规模的竞争对手,粤东客家地区有哪个行业、哪个企业取得了规模领先的市场地位?答案是没有,怎么办?技术!技术哪里来?技术可以买来,可是你有足够的资金吗?没有,还有办法吗?那就看好一个方向,花少钱,与大学等专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功能、新产品,这是一个落后地区和企业最强有力的发展手段,当然存在风险,也许你花了100万,什么也没得到,也许你花了10万,得到了整个蛋糕,造化就看你的市场预见能力了,研究吧,然后转化为生产力和市场力。
……

说来说去,在一个一党治理的体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政府问题,政府不作为,经济无从作为。

暂时先说到这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3 0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不等同于“文化”,欲想突破“经济”之枷锁,必先要打破“文化”之梏桎,客家文化之劣根表现在人文上,缺乏勇气和坚定;表现在经济上,缺乏创新和持久,此为大忌。经济影响文化,而非文化影响经济,经济不强,何谈文化?用客家文化来引导客家经济,只会让客家经济更为衰弱。”
     仁兄的许多观念可谓独到,但也存在许多偏激之处。
     经济影响文化,为何文化不能影响经济?
     经济不强,何谈文化?难道贫困地区的群体就谈不及文化?非洲人文化不比别人差到哪吧?文化是考积淀的,并不是能用经济来快速塑造出来的。
     从文化影响经济的角度是从一个相对贫困、落后、闭塞的社会区域局限出来的特定定位。是比较具有可行性的观念。
     文化带动经济,在这样的地方起到极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后面文化-经济-文化的良性循环。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还要考虑文化的因素,仁兄,你说话要三思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4 16: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本是一个虚的概念,它无法用精准的数据去表达、量化,只能去感觉、把握它的方向,然后描述、凝练它。既然是虚的,那么它必有个实的东西在支撑着,有如人的肉体与灵魂之关系,那这个实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经济了,经济是实在的,它用数据说明了一切。基本上来说,经济之于文化,就如肉体之于灵魂。当然,文化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只是在经济已经取得足够强大的基础上,“仓禀实而知礼节”这句话能够很好说明经济与文化之关系。

至于你位兄弟提到的“(当代)非洲人的文化不比别人差到哪吧?”事实上,当代非洲文化已经远远落后于全球,这正是经济破败、政治腐败的直接后果。另外,“思维要突破,观点要偏激,行动要稳健,执行要细致”,这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几点。观点不偏激,于辩论、与融会、与修正、与进化一无是处。

欢迎大家偏激,只要有理可循。偏激是好事,一个思维固化了几千的民族,尝若不够偏激,恐怕是刺激不了已朽木化的神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23: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