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2|回复: 0

守望千年客家古驿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4 17: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驿道上的行人。(资料图片) 温礼明 摄 清代坊式亭。 李方圆 摄
寒冬时节,记者静静地漫步在石城县客家古驿道上,聆听那千年的历史回音。据史料记载,千百年前,从北方扶老携幼而来的先民,以石城县为中转站,穿过一条条客家驿道,越过一座座巍巍武夷山,进入福建省宁化县,并迁播福建、广东各地,最终形成了覆盖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民系,因此驿道又被称为“闽粤通衢”客家古驿道。
“闽粤通衢”客家古驿道到底有多长已无从考证,但史料记载的路线是从石城县小松镇到县城廓头街、县城北门、县城南门、宝福院塔、大畲将军桥、大畲通天寨直到武夷山的宁化石壁交界处。
来到位于石城县城保存完好的廓头街,长约千米,宽两三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路面上的鹅卵石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平坦,经丝雨沾染得锃光发亮。驿道旁的古城墙上爬满了藤蔓,后稷庙的马头墙微微翘起,一股沉重的历史厚重感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微凉,让笔者心生敬意。
古庙、拱桥、水井等古建筑遗迹在廓头街随处可见,他们似一群年迈的舞者,在街巷一隅舞袖低吟,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镇武楼了。他是一座造型独特,建于明万历28年(公元1610年)的城楼,楼长12米,有阁楼、瞭望窗,上下关联,气势雄壮。清代以前,它是石城旧城北关门楼,也是古代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关口。门额上刻着的“闽粤通衢”4个大字庄重浑厚,若隐若现,见证了曾经车水马龙的辉煌。在清顺治十七年版《石城县志》中记载,古驿道上有驿道亭百余座,如今仍保留的有50余座。“闽粤通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
廓头街顺琴江水南北通向,分上、中、下3个街段。现在的街道虽然没有过去的繁华,但偶尔也能在街头巷尾看到几辆推着三轮车吆喝的小贩,不经让笔者遥想起千百年前从此而过的马帮队;身披铠甲的兵将;身着长衫、带着书童的文人墨客……恰如“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
顺着街道静静行走,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来到了琴江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只见两岸崭新的客家建筑复古而大气,彰显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恬静。新楼房与千年古建筑相映成趣、交相辉映,尽显新与旧的融合之美。
随着千年风雨的侵蚀,曾经车水马龙的客家古驿道逐渐在历史潮流中沉默。是在沉默中随时间消逝,还是在沉默中破晓苏醒?
千年客家石城选择了后者。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底蕴厚重的客家古驿道,激活沉睡的历史,石城县以旅游为突破口,将客家古驿道融入旅游发展中,激发文化的市场活力。
本着“打造赣闽边际客家文化生态休闲城市”的城市建设思路,石城县启动了保护与开发并进的发展模式,力求“新城建设不改古城风格,新式建筑不占古建筑地盘,古城遗迹留驻新城街巷”,先后对“闽粤通衢”及客家古驿道背后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客家古驿道考证历史,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驿道进行全面整修,增添历史介绍碑及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凝聚旅游人气,传承古老文化。同时还对古驿道旁的桂花屋、老城墙、宝福院塔等古建筑进行维修,巧妙地融入城市建设中,以驿道古建筑为中心,打造出了一条集休闲、购物、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客家风情商业街。
乡间古驿道同样融入旅游发展大潮。石城县将琴江镇大畲村定为全县旅游开发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并将客家古驿道大畲将军桥、大畲通天寨融入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中,与大畲百年南庐屋、百亩荷花园共同组成客家文化之旅,让古驿道成为集客家历史、民俗、灯彩等于一体的客家特色景点,使古驿道成为游客追寻客家古迹、感受客家风情的新旅游路线。“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城市30强”就是石城客家文化旅游的最好见证。
夕阳之下,“闽粤通衢”古驿道披上了一层朦胧的幔纱,脚蹬高跟鞋的时尚女游客把古驿道的石子路踩得“咯咯”作响,仿佛跨越千年的碰撞回响,不禁让人想起了郑愁予的诗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李方圆 特约记者邱有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9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