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edmund_chf 于 2015-2-2 09:35 编辑
在小贩中心感受闲适
从来新加坡的第一天起,我就天天在外吃早餐,到现在四年多过去了,在家里早餐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有段时间想改变一下,回家自己动手,可散步后竟发现回家的脚步有点沉重——还是喜欢去小中贩中心。到底为什么呢?除了不必动手的方便外,更多的应该是喜欢小贩中心的那种氛围——那样一种浓浓的接地气、烟火气。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新加坡似乎得到了特别充分的体现。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坐下来吃吃喝喝的地方。小区内、道路边、商场里、车站旁,到处都是食阁、餐厅、咖啡店、甜品店、面包店以及小贩中心,有的餐厅或咖啡厅甚至24小时不打烊——不仅吃吃喝喝的地方多,而且品种丰富。这有赖于多元种族的社会,再加上国际化。于是,新加坡获得了“美食天堂”的美誉。不过,在所有吃吃喝喝的地方中,最具本地特色的还要算小贩中心或是咖啡店。在一定程度上,你如果不了解小贩中心,就不能算是特别了解新加坡。
来小贩中心的人们,多数是来吃饭,有的餐后要吃甜品,有的只是来这里喝杯咖啡或别的什么,或者只是来吃甜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经营餐饮的小贩无论多么少,只要有卖饭的,就必定有卖“水”的与之搭档。而卖“水”的小贩,咖啡和奶茶又是必不可少的品种。也因此,规模小的小贩中心称不上“中心”后,就被冠之以“咖啡店”——咖啡,是新加坡本地人饮品的灵魂,犹如茶之对于中国人。
如果觉得小贩中心不过就是大排档,可就太“外行”了。小贩中心作为新加坡本土餐饮的特色,受到政府的扶持和保护。你不会想到,很多餐饮小贩已是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
担心卫生吗?除非小贩不想干了。因为经营餐饮的小贩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是家庭式经营——夫妻经营,或是子承父业,要是让人挑出毛病,人们直接用脚做出选择即可。再加上,政府规定小贩中心必须隔一段时间就得暂时歇业大清洗。
也千万不要认为小贩中心只是平民百姓吃饭的地方。在新加坡,上至国家总理、明星政要、富豪巨贾,下至普通白领蓝领、学生工人、一家老小,都可能是小贩中心的常客。这里有很多著名的美食,不过就是坐在街边,边看街景边品尝。如果有当地人带你到这样一个地方吃饭,千万不要认为是主人的待慢。你可以在街边的某家叻沙店,突然发现小店的墙上贴满了明星和店主人的合影,也可以在另一家肉骨茶店的墙上看到某位政要光临时留下的照片。
小贩中心已成为新加坡人寻常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的一日三餐不再依赖家里的厨房,做饭差不多也成了纯粹的居家生活乐趣。
人们在小贩中心吃饭、打包、喝“水”、看报、闲聊,有的人就是叫杯咖啡,吹着风,看人来人往,看小鸟啄食;或是约上一两个朋友,叫杯咖啡,消磨午后时光。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每天早晨都在住宅区那个靠近巴刹的小贩中心,叫一份经典的南洋早餐。那些黑身黄嘴黄脚的小鸟就在身边,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在桌上和地下啄食。咖啡的香味在口中弥漫,看着报纸,便恍若置身都市中的田园。
终于明白,呆在小贩中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随意的、方便的、闲适的生活方式。
转帖—: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杨锐 2015.02.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