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廖智曾秋玲 侨批指的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又称“银信”。侨批档案于2013年6月19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广东诞生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也是中国9个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之一。在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1万多件梅州侨批均由我市著名收藏家魏金华提供。 今年5月,魏金华与广东省档案馆共同举办了《梅州侨批世界记忆——魏金华先生收藏侨批档案展》,该展览是国内目前为止展出原件数量最多、种类最齐的侨批专题展览。日前,“梅州侨批世界记忆”开始在梅州各县(市、区)巡回展出。 作为华侨之乡的梅州市民,为进一步了解梅州华侨史,应该走近侨批,读懂侨批。我们从魏金华的梅州侨批档案中撷取了几个最精彩片段,让读者们先睹为快! 梅州侨批之最 魏金华收藏的“侨批档案”规模大,系统性强,其中珍品、精品亦多。最早的侨批是清咸丰11年(1861年)的一封侨批,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最新的侨批来自1993年;最完整的侨批是用“一封书寄万重山”侨批用印的一组信、封、印,历经百年后重新聚首,缘分匪浅;最长运送时间的侨批花了3个月才寄到家;最长纸张侨批长106公分;最多字数侨批共2026个汉字。此外还有“福”字侨批、一纸三批、外文侨批、侨批局匾等罕见侨批。 而在这些珍品中,最让人惊叹的还属以下两件。 “驼峰航线”侨批:有一件经过战时检查的“驼峰航线”实寄封,是1944年4月5日梅州籍华侨李富宗先生从印度吉打航挂经“驼峰航线”进入中国云南昆明,再陆路经广东曲江县转往梅县雁洋堡顺记大宝号,交松坪井下塘雁松乡公所李奎宗收拆的侨批封。此信于1944年5月8日到达梅县,5月10日到达目的地雁洋井下塘,全程历时1个月零5天,是抗战烽火岁月的见证。 “沙鱼涌”侨批:抗日战争期间,广东汕头沦陷后,南洋各国侨汇路线严重受阻,大陆宝安县“沙鱼涌”是侨批的秘密中转站,“沙鱼涌”侨批存世甚少。有一件“沙鱼涌”侨批,它的邮路是从南洋印尼利用不同海空的方式绕道到达香港,经大陆沙鱼涌互换局再转往惠州的淡水、惠阳、河源,经河道沿东江到老隆、兴宁最后到达大埔县。从沙鱼涌互换局开始,总共走水路400多里,陆路300华里。 来源: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4-11/23/content_102195859.htm 梅州侨批故事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虽已成为历史,但是在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客家侨乡,却是人们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魏金华收藏的侨批中,字里行间记录的是梅州华侨勤劳克俭、耕读传家的传统风尚,和满腔的爱国爱乡爱家之情。 爱国情—— 1937年10月,马来亚各区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伤兵大会”在吉隆坡成立,公推著名侨领陈嘉庚担任主席。梅县丙村华侨谢云轩积极响应号召,每月均捐款资助。从谢云轩遗存的盖有陈嘉庚印章的大会爱国月捐志愿书及捐款收条等侨批证照中可以看出,一个梅州华侨身在海外仍热爱祖国、支持抗战的满腔热血,这也是当时南洋800万华侨为抗日救国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个缩影。 兄弟情—— 一封近百年前的侨批,由梅州籍华侨张葆琮从印尼泗水寄回家乡,张坤贤胞弟收阅。近千字长文,渗透着浓浓亲情,道出了兄长张葆琮在海外追求生存中遇到的困难。张葆琮书写长篇箴言鼓励张坤贤要认真读书,掌握知识,应对未来生活挑战,“兄所望弟者‘志大’、‘志坚’四字而已,须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五千越甲竞吞吴”……并附上了一首《壮志歌》。 [责任编辑:yfs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