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钟声
甲午清明前两日,故乡梅州市作协主席青山君来电,聊《客都客家文学选粹》(五卷)的选编和出版情况,并提出希望我能为其中的《散文卷》写序。此事开初我略感惶惶。觉得自己离开故乡已有半个世纪,虽对故乡变化、特别是文化文艺方面的发展变化时有关注,但恐怕也是粗线条的,终究还是不甚了了。但故乡养育了我,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故乡。为家乡父老做一点事为家乡文化出一点力,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三年前,我就曾在一篇为故乡梅州60年治水历史撰写的报告文学中感言:“梅江在我心上流!” 关注家乡文化发展说说心里话谈谈感想向母亲汇报,能有半点客气么?感谢青山君的厚爱。好,就权当一次学习机会吧。
我在电话中,首先对青山君和编委会编撰这套丛书表示祝贺。从梅州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这是对梅州30多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梳理和检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民间故事共5卷,涉猎面广,容量巨大,卷帙浩繁,作者众多。我对青山君说,你们在建构一个艰巨的文化工程,做改革开放以来客都文化积累的一件大事。我知道,故乡在我省仍属偏远落后的山区,不说别的,单说出版这5本书的经济压力就不容小观。从这点来说,这套书的面世着实不易,尤显珍贵。被誉为“文化之乡”的历来读书风气很盛的客家的后人,当然会永远记住的。
细读《散文卷》的作品,觉得选编得阵容大作者壮观。内中既有我熟悉的老作家罗滨、胡希张、古求能、黄莺谷、黄焕新等,他们仍然活跃于文坛;又有成熟的中坚罗青山、朱伟杰、彭汉如等;更有许多我不认识的新人新作者,他们也已经成长起来,挑起大梁,显示了客都的客家文学后继有人十分兴旺的景象。这些篇章,不论状写重大见闻,还是写日常生活小事;不论是怀旧叙事,还是写景抒情,都感情真挚,观察细腻,表现出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胡希张的《喵喵》,通过作家的慧眼,逼真而又细致地洞察自己家中猫猫的生活,洞察它的心灵。既写它的人性,又深入地写出它与人性的区别——处于人性和动物性之间的“这一个”:“与人比起来,七情自然是很不发达的:有喜无骄,有怒无仇,有哀无忧,有爱无妒,有恶无鄙。” 还写了猫猫的眼神、笑意,写它与人相同相近及其不同的细微差别。从而体现出一个作家观察事物的眼光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样,他的《昙花思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带有很强的思想哲理。
本卷选编的那些表现客家特色浓郁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内中表现客家民系多彩独特的生活,可亲可爱的风情,都深深打动了我。彭汉如的《洗汤》、陈法贤的《安流圩日》等,写实能力强,场景独特壮观,读来别有一番情趣。记得12年前(2002年)冬,笔者第一次到了温泉之乡丰顺县,听县委宣传部的作者彭汉如介绍,在该县县城汤坑镇,有一个公共温泉,不花钱,不买票,也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形成惯例,任由百姓官员免费沐浴,十分热闹,当地人劳动之余纷纷前来“洗汤”。笔者听了觉得十分新奇。感到这是一个散文的好题材,当即约汉如写稿。日落时分,华灯初上,那兴致勃勃前来洗汤的人们——本地的,外地的,打工仔和官员,都一样平等,脱了衣服,毫无牵挂,在热气腾腾的氛围中一起议论国内外大事,一天见闻,市场菜价、奖金数额……这是山城的一幅风情画,是时代的一首诗,深刻地体现了人性的本真和生活的自然本色。
《客家娘酒》(李杏)、《梅城女人》(黃莺谷)等,这些篇章,通过深富客家特色的文化展示和性格场景的深入开掘,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特别是客家妇女)的可贵品质。你看,那客家女人酿酒的趣事,同客家女人的劳动相交融。客家娘酒,成了客家女人的化身,客家母亲的化身。她们以自身天生的聪明和勤劳酿出劳动和心血的蜜。酿酒的过程,是客家女人成熟的过程。作者通过隐喻和描写,将客家女人与客家娘酒融为一体。《客舟听雨》(陈柳金)也一样,作者在300公里外的“石屎森林”般的城里,通过清明雨的联想,引出对故乡雨景的思念。处于转型期的正急速行进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故乡,多么叫人留恋!这种淡淡的乡愁,是多么率真和可爱。我想,地处偏远山区的客家式田园牧歌,蜿蜒的满眼翠绿的竹林,静静的带着防范心理的围龙屋……都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和传统文化的消失而弥显珍贵。这一类美文都讲究意境的营造,讲究联想,讲究文采,讲究形象的跳跃。看似平凡的情景和乡村小事,在作家的笔下,升华引出感人的画面,引人无限遐思。
散文创作,主要看作家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深度。描摹生活的能力强,善于从中引出自由高远的联想;围绕一个话题,天南地北地信手抓来,自由运笔,讲求形散而神不散,主题开掘深,这是写好散文的起码条件。以陈东霞为代表的一批新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大多经过长期写作锻炼,文化起点较高,对文字有较强的驾驭能力,举重若轻,娓娓道来,轻松描摹叙说,善于通过日常平凡真实的生活,去描绘客家人文风情。他们是客家散文的希望。
梅州的散文创作大有前景。作家要从关注身边小事、注意零碎题材,转移到关注客家人文的新题材大题材(题材本无大小之分,关键是开掘的深度)。比如,抒写、反思客家迁徙和客家民系族群人文思考的大构架散文,是否可以作为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又比如,客都名人众多,如林风眠、张弼士、李惠堂等等,都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新思维新眼光,在他们身上挖掘出许多富有新意的好散文。记得十几年前,我就曾约请梅州的作者写《林风眠为什么不回故乡》(我始终觉得,这是一篇好散文好题目)。这就要求我们的作者要多读多思——多读名篇经典,多了解民俗历史,多思多想表现对象的生活。既看见眼前的,又联想到隐含在其历史背后的关联;对生活不要匆忙动笔,要反复咀嚼和反刍。选题的严肃思考,观察事物的深邃眼光,是一个散文作家成熟的标志。
21世纪的客都梅州,定能出现抒写客家人文精神又深富生活情味的散文大家!
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文艺评论家)来源:http://mzrb.meizhou.cn/html/2014-10/17/content_35695.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