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0|回复: 0

泰山庙:叙说客家“石敢当”习俗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1 19: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崇拜“石敢当”

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而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以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尤其是在客家人居住地区更为盛行。

凡是到过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的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地客家人习惯于把长方形的小石碑或小石人竖于桥头、巷口要冲或砌于房屋墙角,上刻“石敢当”3个字或者是“泰山石敢当”5个字。据说它能降妖避邪。每到年节之时,人们都会去烧香祈福。不仅如此,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福建客家人在建土楼中的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因为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此外,在赣南师院新校区美术学院二楼,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客家文物博物馆里,人们仍可以见有大量用于建筑装饰上的瑞兽、鱼化石、四不像、香炉、“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与福建沿海的风狮文化相结合,出现了造型多样的“泰山石敢当”碑刻,有的在石狮上雕刻“泰山石敢当”,还有的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狮子衔剑》等图案,以示“泰山石敢当”文化发源于天之中的“泰一”,即“北斗七星”位置,是传说黄帝荆隆宫(山)铸剑的地方。

在台湾海峡澎湖东北季风最强劲地区,还出现了塔形“泰山石敢当”建筑,居民以许多石块砌成将近9层的石塔,以止煞驱邪。由于澎湖东北季风盛行,天气阴晴难测,受此影响,澎湖的“泰山石敢当”几乎随处可见,成了地方特色。这种现象传到台湾地区,台湾民众历来把“泰山石敢当”看做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的“万能神”。

“泰山石敢当”习俗在日本以及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也有传播。日本最早的“泰山石敢当”雕刻石出现在宫崎县,立于1868年。根据统计,日本全国的“石敢当”雕刻遗存总共有600多块。泰国首都曼谷多处可见“泰山石敢当”。马六甲众多的店铺门上方都有“泰山石敢当”神位的碑石。据考证,马六甲华人的“泰山石敢当”习俗,与明朝郑和下西洋有关。

“石敢当”根在中原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18日发表的文章《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一)》中指出:“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巫术手段即所谓‘石敢当’,在客家人中也如是。在客家城乡地区的屋后巷口,常有一块石头上刻着‘石敢当’或‘泰山石’字样,意在用巨石镇鬼压灾, 以保佑人间安康。”

清代嘉庆年间,客家文化最早的研究者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这句话点出了客家人的来源——宋之中原。客家文化研究专家指出:“‘泰山石敢当’源于中原,乃汉先民从中原南迁时捎来的文化物,主要用在房屋建筑上作制煞之用,如房屋在正对街巷的墙体上嵌入一块镌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条石,以避锋芒,寻求安宁。拙朴的石雕,丰富的文化元素,流露着客家与中原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

客家人从中原背井离乡而来,在赣南这块秀丽的土地上扎根,然后裔播四海。他们希望永久平安,不再受战火牵连,不再有灾难降临,于是企求生活居所与自然和谐,世代昌盛,人才辈出。因此,不难发现,在客家地区许多山水、村落间,这种意识体现得自然天成,人们总可以在这个祠堂前发现一口聚风蓄水的池塘,在那个豪宅前找到一块遮风挡雨的照壁,或是在某个正对巷口的墙壁上看到一枚 “泰山石敢当”的镶字碑石!这都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据说,中原地区“石敢当”文化的起源与黄帝有关。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所向披靡,猖狂之极,登上泰山大呼:“天下有谁敢当?”女娲派泰山女神投下一块泰山石,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仓皇落败。黄帝于是遍刻“泰山石敢当”,用以震慑蚩尤,并最终打败蚩尤。

市文广新局调研员、市社科研究专家韩鹏认为,无论南方的客家人,或是北方的中原人,关于“泰山石敢当”故事的版本都很多,无不讲述“石敢当”其人勇敢、力大无比、镇妖降魔之能。这是一种华夏文化传承现象,它所表现的文化核心内容是祈求吉祥平安,反映了人们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

韩鹏说,在华夏文化传承中,这种将“泰山石敢当”立于桥道要冲、砌于房屋墙壁的习俗,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还扩散到东南亚各国和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这其中就有客家人在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开封是“泰山石敢当”习俗原始发源地

作为华夏人文历史发源地、客家人南迁出发地和最重要的祖根地,开封与“石敢当”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开封是华夏人文历史和‘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原始发源地。”韩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泰山石敢当’习俗是上古时期华夏先民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上古时期有很多禁忌和崇拜,对玉石的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玉石崇拜源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泰一’之地。”

据开封华夏人文研究认为,女娲母系氏族所在的上古时期,居住在河南卫辉共工城的共工氏,因与居住在开封杞县高阳的颛顼氏争夺帝位而发生战争,共工被女娲支持的颛顼打败后,为了报仇,便将卫辉共工城南部、原阳西北部的黑洋山水(黄河),引向东南部女娲母系氏族、三皇五帝居住的“中央之国”和颛顼居住地杞县空桑、高阳一带,导致原阳东南、中牟东北一带的昆仑山(今中牟青谷堆一带)以及陈留、杞县一线发生大洪水。居住在昆仑山“中央之国”的母系氏族首领女娲在江水(也称鸿水、鸿沟、浪荡渠、汴水)沿岸拣了许多石头,用大火烧了九天九夜,炼成了红、黄、青、白、黑五色石(瓷甄、陶瓦、琉璃之类),以修补、治理北部(在“五行”中北为阴,为天)上游掘开的江水决口,为原阳南部、中牟、开封以及开封陈留、杞县一带“中央之国”的华夏先民排除水涝灾害,过上了安定生活。

从此,开封成了女娲后裔烧制瓦甄、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五色土炼成的治水之石也被当做了镇妖降魔的“灵石”。对此,先秦古籍《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览冥训》还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这件事给居住在杞县高阳一带的颛顼后裔带来了极大影响,颛顼称帝后为了避开洪水灾害,不得不向北部的濮阳一带迁徙。至今杞县民间仍流传着“杞人忧天”的故事和“女娲补天”中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伏羲)为“兄妹”的传说。其实。杞人所忧的这个“天”,正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个“天”。

韩鹏认为,上述所讲的“昆仑山”,就是三皇五帝居住的“天地人之中”。按照太极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一”学说,“太一”之词至少包含有四义:哲学概念的“太一”,为天地原始的太极;神名的“太一”,为太极八卦的首创者伏羲;星名的“太一”,为天上紫微宫中的天帝“太极星”;地名的“太一”,为伏羲皇都之地的“太一山”,也称“昆仑山”。

战国时期楚国隐士鹖冠子在《泰鸿》中认为:“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故调以宫。”说明“太一”、“泰一”、“中央”同义,都是指调和阴阳、主宰百神的天帝。而天地上下对应的“中央”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天地人之中”。由于天之中的“泰(太)一”,与地之中的“帝一”上下对应,因此,三皇五帝居地“帝一”和神仙居地“泰(太)一”同在的昆仑山“中央之国”,简称“中国”。昆仑山“中国”、“泰(太)一”,与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测定的浚仪太岳台“天地之中”,唐代医学家王瓘《轩辕本纪》记载黄帝、嫘祖成婚生子的帝都“宫室”大梁,同在开封北部的轩辕楼之地。而浚仪“太岳台”,就是伏羲居地“太(一)山”,即“泰(一)山”。

“可见,华夏人文历史上最早的‘泰山’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昆仑山’,而‘昆仑山’则在开封浚仪太岳台的‘天地之中’。这里是上古时期玉石崇拜文化的原始发源地,也是‘石敢当’习俗的原始发源地。”韩鹏认为,“山东泰安的‘泰山’之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正式成名于秦始皇封‘泰山’之后,不过是东夷人传承中原华夏文化的结果而已。正像陕西华阴‘华山’一样,不过是周人传承中原华夏文化中的‘华阳’人文地名罢了。”

泰山庙佐证“泰山石敢当”源于开封

韩鹏说,“泰山石敢当”人格化的出现,是在五代后晋时期的汴州,即今开封,当时已有“泰山石敢当”的历史记载。

公元934年(后唐长兴五年)2月,后唐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反叛后唐闵帝李从厚,进攻后唐国都洛阳。李从厚的亲信大臣见大势已去,有的逃走,有的投降于李从珂。李从厚只得率领50名骑兵,从玄武门出皇宫,逃奔卫州(今河南卫辉),投宿于驿馆之中。这时,石敬瑭刚好也来到了卫州,应诏前去觐见李从厚。石敬瑭爱将刘知远为防意外,就派猛士石敢前去暗中保护,石敢将一把铁锤偷偷藏在袖子里,站在石敬瑭的身后。李从厚要求他出兵抵御李从珂,石敬瑭不肯。一旁的后唐弓箭使沙守荣等恨石敬瑭没有忠心、见难不救李从厚,便抡起刀砍向石敬瑭。石敬瑭大惊失色。石敢挺身而出说:“大王勿忧!有泰山石敢当之!”于是,石敢拼死掩护着石敬瑭躲到旁边的屋子里,自己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用桌子板凳将门顶住。等到石敬瑭大将刘知远赶来相救时,石敢已经战死。对此,石敬瑭十分感动,经常忆及此事。据说,公元938年,石敬瑭将后晋政权迁都汴州(今开封)后,让人在古浚仪太岳台之地的汴州南门外东侧,首建泰山庙,书刻“泰山石敢当”的牌位供奉,令天下效仿。时至今日,“泰山石敢当”已成为护卫城邑之神、辟邪镇宅之宝而在开封民间传承。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开封民间保留,一些老人会将“泰山石敢当”五字刻在家的墙上,以期能镇宅、避邪、消灾等。

韩鹏认为,由于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崇尚女娲的“瓦甄”、“灵石”文化,直到唐代之前,“泰山石敢当”一直都是对上古时期“灵石”文化的人格化传承,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的遗俗,与具体的某一个人无关,可理解为“泰山灵石可敌挡一切妖魔灾难”。只有五代之后,由于石敬瑭在后晋王都汴州泰山庙中书刻“泰山石敢当”牌位,令天下人仿效学习之后,“泰山石敢当”才真正实现了“灵石”物态化和“人灵”神仙化的有机统一。

对此,明代右佥都御史杨信民《姓源珠玑》也记载:“五代刘智(知)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闵)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愍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智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说明五代时期确有石敢当舍身救主之事。

韩鹏还认为,泰山庙具有祭祀华夏父祖伏羲、母祖女娲和皇都泰(太)一山,即“泰山”的本质属性,只是后来又增加了“泰山石敢当”的文化元素。所以,泰山庙往往与三皇庙同在一地。北宋真宗时期也在内城北门路西建有泰山娘娘(女娲)庙,与南部的泰山庙彼此呼应,符合南为阳,泰山庙祭祀父祖伏羲;北为阴,泰山庙祭祀母祖女娲的太极文化特征。可见,开封的“泰山石敢当”文化有着不断传承、演化的过程,因此开封的泰山庙应该不止一两座。据《东京梦华录》中《潘楼东街巷》记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出旧曹门,朱家桥瓦子,下桥,南斜街、北斜街,内有泰山庙。”

开封城内曾经有两条以“泰山庙”为名的街道,分别是南泰山庙街(今泰山庙街)、北泰山庙街(今育红街之一部分)。据有关资料记载,旧开封城内曾有泰山庙多座,因毁塌时间过久,已无人能指认确切位置,唯独南、北两座泰山庙能够指认原址。南泰山庙在大南门里,由朱雀苑东拐入内一条街叫南泰山庙街,庙在街东头路北,原鼓楼食品厂那个地方。上世纪90年代还有几间殿房,2006年被拆除,改建成楼房。北泰山庙在今育红街内(河大附中范围内)。北泰山庙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宋真宗所建泰山娘娘(女娲)庙,俗称北泰山庙。后庙毁,庙门前的街道人称泰山庙门,民国时期改称北泰兴街,新中国成立后又称北泰山庙街。1965年,北泰山庙街和相邻的三皇庙街合并,改称育才街,现今称为育红街。

2008年5月,市文物普查队在杏花营农场发现一处泰山庙遗址。新发现的泰山庙遗址位于汴河堤村北、运粮河南侧,占地约3000平方米。据村中发现的清代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碑刻记载,泰山庙又称“西小顶”,位于“祥邑(祥符县)西地,名汴河堤”,当时规模宏大,殿宇巍峨,有山门、东西厢房、正殿、戏楼等建筑。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四乡民众聚会于此,大会三日,争相朝拜、还愿、献戏。泰山庙是当时百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处所,在当地负有盛名。据村中老人回忆,该庙20世纪40年代尚存,新中国成立后被拆除。

韩鹏建议,“泰山石敢当”习俗,一直为中国许多省市,尤其是客家地区所认同,开封是华夏人文历史和“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原始发源地,应该在发展文化旅游中增加“泰山石敢当”的文化成分,使其成为客家人回汴寻根、问祖、探家的引路坐标。

来源:http://media.china.com.cn/blws/cmzx/2014-07-31/25736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4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