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2|回复: 0

[转帖] 花都客家话-巴拿马的华人重要源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6 09: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访花都“巴拿马村”
2018-12-04 · 南方日报
0 跟贴





  

  在中国驻巴拿马大使馆揭牌仪式现场,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刘扬烈(右二)和会长助理江雄铜(左二)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从花都到巴拿马,路程是15870公里,这条遥远的路我走了将近40年。”当地时间11月21日,在“‘一带一路’连中巴·合作共赢谋发展”中国-巴拿马友好故事会上,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刘扬烈动情地说。

  摊开世界地图,巴拿马犹如美洲的“蜂腰”,与中国分居太平洋的两端。实际上,两地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19世纪50年代,华人就漂洋过海抵达中美洲地峡,修铁路、挖运河、开商店、做贸易……书写移民和建设巴拿马的历史。而当中,就有不少花县(花都)人。他们在当地站稳脚跟后,又通过“一带一”的方式,将自己的后代或者亲友带到巴拿马。刘扬烈就是其中一个。

  如今,巴拿马约有30万华侨,其中便有75%是花都侨胞。其中,花都花山镇儒林村、狮岭镇旗新村,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巴拿马的亲戚,故又被称为“巴拿马村”。近日,记者走访了上述“巴拿马村”,寻找见证中巴友谊合作的“广州故事”。

  探访

  旅居巴拿马乡亲多于户籍人口的“巴拿马村”

  11月29日,在和煦的阳光中,记者来到花都狮岭镇旗新村。旗新村是有名的“巴拿马村”,户籍人口约1800人,但在巴拿马的村民有近3000人。

  今年67岁的钟建新,是家族中到巴拿马谋生的第三代人。“我爷爷最早在1938年左右,便到了巴拿马,然后他又把我父亲带了过去。1982年,我也踏上了前往巴拿马的谋生路。”钟建新用并不标准的粤语向记者介绍。他是客家人,由于在巴拿马长期经商的缘故,现在西班牙文、普通话、粤语都能讲一点。

  旗新村村委副书记罗子良在一旁接过话茬:“旗新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像钟建新那样的亲戚。他们的祖辈、父辈先到了巴拿马谋生,在当地站稳脚跟后,就会把自己家族的后辈带过去。到年纪大了,他们又会落叶归根,回到村子里安享晚年。所以现在村里面很多户籍人口都是中老年人。”

  据广州市地方志办的资料显示,1852年—1856年,在巴拿马有2万名华工;到20世纪初,巴拿马开凿运河,广东花县有一批人被招去。早期的华侨多为广东中山、花县、鹤山、宝安等县人,他们多是“契约华工”,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生活十分艰苦。他们从开凿运河到开发巴拿马城,从做工开始发展到经营小杂货店、小餐馆,为巴拿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1978年,当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与世界连通的大门,华人去巴拿马的另一个高峰随之到来,其中广东人为数最多。据统计,1979年—1993年,广州花都批准出境定居的有1.73万人,其中移民到巴拿马的有8766人,移民人数最多的镇是花山镇,有5079人。如今,花都花山就有旅居巴拿马的海外侨胞3万多人。在巴拿马的华人中,祖籍广东的超过九成,来自广州花都的比例超过七成。

  除了旗新村,花都另一条著名的“巴拿马村”是花山镇儒林村。

  儒林村,原称满乡儒村,“满乡者,众多也;儒者,读书人也。”村庄位于花都区花山镇群岭南麓,距花都中心城区有十多公里。

  根据村委的记载,儒林村村民出国的历史已逾百年,目前村内记录在册的港澳及海外侨胞超2000人。儒林村最早出国的村民,是于光绪十六年(1888年)前往巴拿马从事运河开凿的朱锦荣,他也是原花县最早移民巴拿马的华侨之一。

  走进如今的儒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新建或正在修葺的楼房,绝大部分是三层小洋楼,墙上有雕花,有西式柱子,屋顶还有花园。这些楼房大部分院门紧锁,门口的春联在风中飘舞。“这些房屋的主人多数是在巴拿马打拼的村民,他们有了积蓄,就会回来先盖好房子,等那边的生意托付给子女后,便回来养老。”因身体原因刚卸任儒林村村支书不久的廖运东笑着说,“其实,村里随便找户人家一问,都或多或少有亲戚在巴拿马。我的两个女儿高中毕业后也都去了巴拿马,在那边成了家。”

  另一位儒林村村民则对记者表示:“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应该是清明时节,那个时候很多平时在巴拿马的华人华侨都会回来祭祖,比过春节还要热闹。不过平时,这里房屋很多都是空着。”

  寻根

  “子女回乡接受教育”成为不成文的约定

  “除了年纪大了会回老家居住外,很多在巴拿马打拼的花都人都会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们回来上学,了解自己的‘根’。”罗子良告诉记者,“起码要学会讲中文、写汉字。”

  旗新小学离旗新村委会约有1公里,在正门醒目的校名两侧,是苍劲有力的八个大字,分别是“尊师、爱校、勤奋、进取”。大多数旗新村旅居巴拿马村民的子女,都会选择回到这里上小学。

  “我当时没有条件,但我的子女、还有孙子都是在这里上的学。”钟建新说,“作为中国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也要知道中文是怎么讲的。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根在哪里。而将子女送回家乡读书,成为了巴拿马华侨之间一个不成文的约定。”

  旗新小学教师李金龙说,“侨生”的英语水平相当高,本地学生经常去请教他们,本地生也很乐意帮助这些远道而来的“小乡亲”学好中文,“大家打成一片。”

  年过六旬的朱炳伸3年前也将大孙子从巴拿马接了回来,安排在儒林华侨学校上学,今年已经二年级了。朱炳伸的儿子在17岁时便去了巴拿马,在当地娶妻生子,并经营一家超市。“先让孩子在这里接受小学教育,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之后再送回巴拿马读书。我们的后代不能把根忘了,要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家乡话。”朱炳伸说。

  儒林华侨学校副校长卓伟良表示,“学校1995年由华人华侨集资300多万元重建,陆续有百余名侨胞子弟在学校就读,今年有8个,最多时达到23人。家长的想法,就是让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

  “学校方面随时欢迎华侨孩子就读儒林华侨学校,不管适龄还是大龄,不管新学年伊始,还是中途插班,哪怕只是读两三个月或是读一个学期,都会妥善安排孩子入学读书。”他说,灵活的入学通道让海外华侨华人充分感受到家乡的温情。

  花都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现有巴拿马侨民在校生167人,其中小学阶段有121人,主要分布在狮岭镇、花山镇、花东镇的学校。“随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人把子女送回来就学。”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以中巴建交一周年为契机,花都区侨生较为集中的狮岭镇新庄小学还与巴拿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结为了姊妹学校,将常规性地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活动。

  接下来,花都区计划以新庄小学为试点,筹建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双语学校,面向全区华侨子女招生,以培养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具的华侨后代为目的,课程上突出“华侨”特色,重点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西班牙语及其他外语教育。花都区希望,以教育文化为桥梁,以两地民众为纽带,既能让旅居巴拿马乡亲的后代能“寻根”,也有利于促进中巴友谊长青。

  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巴友谊谱新篇

  至今刘扬烈还清楚地记得,去年9月17日,中国驻巴拿马大使馆揭牌的历史性时刻。“我在巴拿马生活30多年了,这是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这块土地上升起!”回忆当时,他语气中还透露着激动,“大家期盼了几十年,希望大使馆能早日设立。现在终于圆梦了,我们华侨华人的腰板挺得更直了。”

  去年6月,中巴正式建交。随后,巴拿马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拉美国家。从开通首条直飞航线到推进自贸协定谈判,从广东等地企业参加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到巴拿马官方前往广东推介旅游……此后中巴感情的迅速升温,这让刘扬烈感到十分兴奋。

  “这一年多来,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中国的考察团来巴拿马考察,国内也来了很多中资企业投入到巴拿马的建设中。中巴经贸交流访问显著升温,催生了更多机遇。”刘扬烈对记者表示。

  物流、金融、旅游和贸易是巴拿马的经济支柱。巴拿马运河大西洋一侧的科隆自贸区是美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自贸区。而中国不仅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还是科隆自贸区的最大供货国和最大贸易伙伴。中方主要向巴方出口轻工和纺织品、塑料鞋和橡胶、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等。

  祖籍广州花都的邱志军2000年开始经商,在巴拿马科隆自贸区设立了国际贸易公司,经常往返于中国与巴拿马之间,将服装、鞋类、玩具、五金等商品源源不断卖到拉美国家。

  在他看来,未来巴拿马科隆自贸区可以成为“广东制造”乃至“中国制造”走向拉美市场的枢纽,华侨华人可以在其中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巴拿马是拉美最大的国际贸易中转站之一,周边国家的采购商云集,可以考虑在那里设立广东自主品牌商贸区,借助巴拿马的区位优势,把广东的自主品牌推向更多地方。”

  1988年从花都移居巴拿马的麦杞佳,如今经营着一家建材公司。他同时也是巴拿马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他对记者表示,花都可以充分发挥在巴拿马华人华侨众多的优势,成为中巴经贸合作的主力军。

  “广州花都正在建设的中国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具有贸易便利、允许拼箱组柜、通关便捷、免征增值税、外汇政策灵活等优惠政策,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广东的皮具、灯具等产品向巴拿马出口。”麦杞佳说。

  事实上,作为大多数巴拿马华人的家乡,广州始终与巴拿马保持着紧密的经贸联系。来自广州商务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1-9月,广州与巴拿马进出口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对巴拿马出口额2.46亿美元,增长4.1%;自巴拿马进口额0.14亿美元,增长24.1%。

  今年9月,在亲友的帮助下,恩里克·刘·科尔特斯第一次踏足祖辈的故土——花都,来到村中宗祠祭拜,60年的等待让他热泪盈眶。100多年前,他的爷爷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掘,踏上了巴拿马国土。

  “一直以来,旅居巴拿马的广东侨民在促进中巴合作、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拉美延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身为巴拿马国际事务研究协会会长的科尔特斯说,“我真诚地希望,在中巴合作共赢的共同诉求下,两国政府合作、民众交往、人文互动越来越密切,不断谱写出中巴友谊的新篇章。”

  南方日报记者余秋亮黄舒旻胡良光龚春辉刘丹颖通讯员花宣

  ■对话

  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刘扬烈:

  同乡会为侨胞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巴拿马,近20万祖籍为花都的华侨在此挥洒青春,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刘扬烈便是其中之一。1981年来到巴拿马的刘扬烈,经过自己30余年的奋斗与拼搏,将一间牛肉店经营成当地华侨家喻户晓的中国餐馆。经商之余,他还热心公益,为两地交流事务奔走不遗余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表示,希望通过同乡会的力量,能帮助侨胞更好融入巴拿马当地生活,并加深中巴两地的友谊。

  南方日报:在巴拿马的华侨中,花都人的占比是最高的。那么目前,在巴拿马工作、生活的花都人的大致情况是怎样的?

  刘扬烈: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巴拿马约有30万华侨,其中有75%以上是花都侨胞。花都侨胞在巴拿马多数从事五金、餐厅、杂货店、手机店这些行业,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做超市,也有开旅行社、车行。大多数都是做着家族生意,一代传一代。

  现在居住在巴拿马的华侨多为40岁至60岁的中年人,也有不少在此出生的小朋友。而老一辈的花都华侨大多都选择回花都养老,留在巴拿马的比较少了。

  南方日报: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在巴拿马的华侨中主要发挥怎样的作用?日常会组织哪些活动以加深中巴联系、促进中巴两地友谊?

  刘扬烈:其实我们花都人在巴拿马政府、民众的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友善、很勤奋的,已经深度融入了当地生活,与邻里相处也非常融洽,所以同乡会也获得了当地政府的信任。

  在巴拿马,同乡会就像是沟通侨胞与当地政府的桥梁,侨胞们有什么需要都可以通过同乡会的协助解决问题。例如在几年前就经过同乡会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斡旋,解决了新移民身份证明迟迟未发的问题,帮助侨胞更快地开始在巴拿马合法的工作。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不少在巴拿马的花都侨民会将子女送回花都学习中国文化,留住中国的“根”。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进行了怎样的实践?获得了怎样的成果?

  刘扬烈:是的,我们在花都的侨胞们都教育子女不能忘记自己的“根”,非常积极地为子女创造学习中国文化的环境。但事实上,送子女回国学习的手续一开始是很繁琐的,当同乡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与花都区政府的沟通,将程序简化了。现在如果有华侨想送自己的小朋友回花都学习,手续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通过大使馆写封介绍信,并确定大陆方面有亲人负责监护,就可以回去读书。

  我们也每年组织夏令营,通过花都区邀请几十个巴拿马的华侨小朋友回国开展“寻根”活动。这一活动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进行了,也得到了花都区的大力支持。

  我了解到有不少华侨子女在回国学习后就留在了花都,取消了巴拿马的户籍,在花都落户,觉得花都的生活更适合自己。

  南方日报:去年建交以来,中国与巴拿马的关系呈现井喷式发展,两国间各领域的合作密集展开。从您的角度上看,建交一年来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刘扬烈:去年建交到现在,两国之间的合作机会多了很多,几乎每个礼拜都有国内的考察团来巴拿马考察,国内也来了很多中资企业投入到巴拿马的建设中。他们所兴建的桥梁、铁路等基础设施,获益的也都是巴拿马居民。我相信不久之后,巴拿马整个国家的面貌都会有很大改善。

  以旅游业为例,当前在巴拿马最热闹的区域有一家水上乐园就是中资企业投资建设的,这对巴拿马旅游业的帮助很大。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巴拿马旅游,也带旺了巴拿马的华侨贸易。

  南方日报记者黄舒旻

  “友谊之绳”连中巴国粹乐音扬海外

  日前,花都区选派往巴拿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支教的两名教师——赖宣治和廖建高结束了将近20天的教学交流与文化传播返回花都。此行也标志着“‘一带一路’连中巴·合作共赢谋发展”中国—巴拿马友好故事会活动圆满完成。

  一根跳绳牵起中巴情谊

  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的体育教师赖宣治系国家队优秀教练员,2010年以来,他培养出20多名跳绳世界冠军,所教学生打破世界纪录十多项。

  赖宣治一直渴望有一天能够到国外去推广跳绳,让体育精神在世界发扬光大。他表示:“很高兴能代表花都到巴拿马进行教育交流,让他梦想成真。这根绳子是友谊之绳,让中巴人民拧成一股绳,让巴拿马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情谊,更是让中巴两国走向共赢的强力纽带。”

  支教的短短时间内,想要令一班零跳绳基础的学生学会跳绳,绝对是一件大难事。因为在巴拿马,孩子们对跳绳这项运动不了解,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很多学生都表现出热情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为了让巴拿马学生多了解中国,多认识跳绳,赖宣治想出了许多方法去激发孩子们的斗志。在短短的5天时间内,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技巧,并在中国——巴拿马友好故事会上进行表演,在表演期间,由于场地因素限制,赖老师的表演团队选择了在台上和台下一起进行。

  一根细细的跳绳,让花都的孩子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也是这根绳子,牵起了中国花都和巴拿马的友好故事,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喝彩。

  回国后,赖宣治说;“在巴拿马学习教育交流活动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山学校全体师生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这里的每一位学子是那么的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也深深感受到这里充满浓厚的国学氛围,希望通过这根小绳子,能让巴拿马学生对我国文化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中国小提琴”在巴备受学生热捧

  花都区风神实验小学音乐教师廖建高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当地长期致力于二胡艺术和二胡教学理论研究。

  廖建高表示,很高兴能够在这次的交流活动中,为巴拿马人民带去我国的传统艺术,可以让孩子们多了解认识我国的艺术文化。此次赴巴拿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交流,推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并担任二胡教学,指导学生二胡队训练等。但让廖建高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交流活动,再一次点燃巴拿马学生对二胡的热爱。

  “想不到在巴拿马,二胡被称为中国小提琴,这里的学子对二胡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十分感兴趣。”廖建高了解到,几年前,巴拿马中山学校的学生也学过二胡,但教学中断过两年,曾经那些美妙的旋律也只能成为回忆。

  在支教的这段时间,廖建高接到的安排是每天早上和下午各两个小时的课程,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学生在早上7点30分开始上课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们在下课后要求继续上,即便到了午饭时间,学生们也沉浸在艺术课的氛围中,一直上课到中午12点,午餐只花了20分钟,接着学到下午3点,学生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

  廖老师发现巴拿马的学生对二胡的兴趣非常浓厚,学生们在学习的时间里很快就形成了学习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互动极其活跃。为了学好二胡,有的学生甚至拿出手机,让廖老师演奏一段,录下视频回家继续学习。短短的5天时间,学生们就能在台上演奏《茉莉花》,不仅让廖建高感到欣慰,更让当地群众称赞有加。

  南方日报记者刘丹颖

  通讯员花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5: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