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2-13 23: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牵挂的陕西客家村落
横贯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又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它在陕西境内的一段,是整条山脉中最精彩、最迷人的地方。那里不但自然风光雄伟壮丽,而且蕴藏着让人领略不尽的人文风采。我早就听说那里分布着一些客家人居住的自然村落,多年来一直记挂在心,总想把它弄个明白,直至2003年10月参加威华采风团到了陕西,才遂了心愿。
陕西客家联谊会李世文会长(兴宁人)、姚秀林副会长(大埔人)、李隆秀理事长(梅县人)等乡亲告诉我们,他们近年来曾组织5批20余人次,到商州、柞水、洛南、丹凤、华县、华阴等市县实地考察,发现有10个村子男女老少都能说客家话,23个村子有一部分人能说客家话。他们对这些村落的祠堂、牌匾、墓葬、族谱等进行了录像、录音、拍照、摘录、记录,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足以证明,客家村落在陕西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为进一步弄清这些客家村落的历史和现状,我们选择了商洛市黑龙口镇罗家湾,作了详细的了解。
罗家湾地处秦岭深山。从西安出发,沿312国道朝东南方向走,进深山,穿隧道,行车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黑龙口镇。一条小溪穿镇而过,从一个叫“大水岔”的地方汇入商洛地区的母亲河丹江。大水岔上游靠近丹江源头处,有3条狭长大山沟,村口有棵大橡树,树下有间小学,这便是罗家湾。姚副会长说,到了那里,就像是到了“世外桃源”。
罗家湾现有480多人,全都姓罗。他们的上祖罗尚华于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带领全家从长乐(五华)辗转迁至商州西乡泥峪川(即今黑龙口镇罗家湾),成了罗氏在这里的开基祖。在他手中所建的罗氏宗祠“豫章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风雨之后,现前厅已塌,后厅犹存,仍然供着祖宗牌位、贴着堂联、挂着“豫章堂”灯笼。在他的墓碑上,“广东长乐人氏,迁至陕西商州西乡秦岭铺”等文字仍清晰可辨。始修于北迁之前的清康熙57年(公元1718年)、重修于北迁之后的清嘉庆7年(公元1800年)的族谱,被一直珍藏至今,上面记载着豫章堂罗氏迁移繁衍的轨迹。所有这些,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数千里外的罗家湾人,200多年前原来是我们的近邻。
更让我们惊叹不已的是,罗家湾人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客家特征。全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小童,都能说正宗的长乐(五华)客家话,假如见面时说“路项(上)辛苦哩”、“食知饭么”,称呼上辈为“阿公”、“阿婆”、“阿爸”、“阿姆”,管叫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等等。他们崇尚智力,这么一个偏僻的穷山沟,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小学,连邻村的小孩子都可以到这里念书;解放以来,出了10多个大学生,还有一个博士研究生。他们重视伦理,和睦相处、遵规守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发生过刑事犯罪案件。他们热情好客。他们喜欢唱山歌。妇女勤劳、贤惠。如此等等,不正是我们客家人的基本特征吗?
罗家湾人现在还比较穷。最让人揪心的是交通、教育两大问题。从村至镇,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1989年出动全村16岁以上劳动力,历经半年,开出了一条长7.5公里,宽约3米的土路,可通机动三轮车;后来又经过不断扩修,现在这条土路晴天已可通中巴,但雨天还是不行。我们这个采风团原打算亲临该村看看,一切都准备好了,正是由于天公不作美,临行前突然下了雨,那条土路又通不了车了,因而未能成行。罗家湾小学虽说是百年老校,但至今仍非常简陋,6个年级、100多名学生挤在3间教室,实行复式教学。穷不夺志,罗家湾人正为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据说,该村也有人担忧:将来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经济繁荣、生活富足了,明天的罗家湾还会是今天的“客家湾”吗?对于这种客家情结,我是理解的。我希望“罗家湾”能尽快地富起来,同时又希望那些地方“客”味永存,能吗?这个问题只能让未来去回答。说真的,采风过后,在我心中反而多了一层说不清的牵挂。
http://www.kjrcn.com/200401/10.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