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3|回复: 1

鹤城谢氏渊源叙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5 00: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gdheshan.gov.cn/html/2004/11/20041106170214-1.htm
一、谢子耕率族入迁鹤山及其后裔蕃衍情况
    鹤山县鹤城地区的谢姓,是在鹤山建县后从清远县迁入的。据《月山谢氏族谱》记载:谢子耕原居清远县清平乡泮涌,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迁移到肇庆府开平县长静都五凸型暂住,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再迁到月山下定居。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建县,五凸型、月山下都划归鹤山县管治,并开始修筑县城。十一年,谢子耕复上清远,带同老父谢国宝及兄弟子勤、子力同来鹤山县安居创业。其后人在月山村建祖祠奉祀谢国宝,题名“国宝谢公祠”,并预排出三十代子孙班辈,将字派编成五言诗六句,给子孙取名之用:
            国子仕世兴,文德显朝堂。
            粤东居广肇,清鹤兆嘉祥。
            永保长守富,创业万年康。
    按谢国宝为广东谢氏第12世,谢子耕兄弟为13世(后文详说)。迁居鹤山后,子孙相传,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250年左右,已传承了十多代人。各支系蕃衍速度不一,辈份参差,现在并存于世者,计有朝(20世)、堂(21世)、粤(22世)、东(23世)、居(24世)五代人。居住地除月山下以外,尚分布于紫莲坪、飞鹅迳、高咀、禾谷坪、横水、竹叶水、芥子地等处。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谢氏在乡人口约900人,包外出工作者为1300人,包侨居南洋、南北美洲者共为2000多人。
    谢氏迁入鹤山,是由谢子耕带头的。鹤山建县之初,为充实人力加强开发起见,首任知县黄大鹏悬示招垦。粤东以至粤北有一批批的客家人应招来县承垦荒田,开发荒山,定居创业。民间称这一批移民活动为“五子下鹤山”。五子者,即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宋子良、胡子宁。他们入迁的原因基本相同,即原来居住的粤东、粤北山区,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居留数代后乃谋向外发展,寻找地广人稀的地方耕植创业。谢氏与他姓不同处,是在鹤山建 县前几年,已有谢子耕先来探察暂住,适逢建县,政府招收外地人来充实地方,他受到政府鼓励,不但自己决心留下来,而且返回清远把尚在观望的老父与兄弟也带来一同定居。这批人后来为鹤山的开发作出了一份贡献。
    二、谢氏得姓及迁移浙、赣、闽、粤的经过
    相传谢氏的先祖,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之后。姜太公下传11代,有裔孙申伯,为周宣王之舅(周宣王是西周第12代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封申伯于邓州陈留郡谢邑(旧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县南)。申伯以封邑为姓,是谢氏的始祖,称中原太始祖。谢氏的根就在这里。
    据《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0年报道:最近,有来自泰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的50多位谢氏乡亲,喜气洋洋地汇集在河南省南阳县金华乡东谢营村,瞻仰四五千年前古谢国遗址,并到唐河县湖洋镇苍台乡谢家庄,拜谒谢氏中原始祖申伯封地西周古谢邑遗址。这次谢氏寻根谒祖活动,是由泰国合艾市议会议长谢其昌牵头的。谢其昌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他对故国一往情深,从1970年起就组织合艾市谢氏宗亲会搜集族谱资料,并23次专程到中国寻根。1988年10月,世界谢氏宗亲会在台北召开理监事会议,谢其昌报告了他历次寻根的结果,与会者即席通过了到河南寻根谒祖的决定,1990年年底得以成行。他们经过三天的研讨,以大量的史料和事实,确认原定遗址无误。这次大型的谢氏寻根团,感动了当地的官员,拟拨款百万元,在唐河县建立谢氏始祖纪念堂。谢氏宗亲也献金50万,兴建一座谢氏文化活动中心。由此可见,血缘关系似块磁铁,不仅把国外的后裔紧紧连在一起,而且令他们和几千年前的始祖古城——现在的唐河县人民,心心相连。其凝聚力之大,影响之深,确实引人深思。
    谢氏世居中原,至西晋末年才分居于江南。史称,申伯36世孙谢衡,于西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任国子监祭酒(全国最高学府校长)。时逢“八王之乱”及“永嘉之乱”,中原扰攘,不能安居。谢衡乃率族人从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迁于扬州会稽郡之东山(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而东山则在今浙江省上虞县东南),谢衡遂成为谢氏会稽派始祖(东山一世祖)。东晋至南朝,东山谢氏是江南望族(江南望族王谢并称),出将入相,世代簪缨,是东晋王朝的重要支柱。重要历史人物谢安、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都先后生活在这一时期。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以谢安、谢石、谢玄叔侄为统帅的东晋军以八万之众击溃了前秦苻坚指挥的八十多万大军,打得前秦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稳定了东晋政权,并为南北朝对峙局面奠定基础。这大概是谢氏家族史上最荣耀的一页。谢氏祠堂对联“东山世泽,淝水家声”即标榜此事。谢氏由是蕃衍甚众,后来有东山二十八族之分。
    隋唐时期,关陇集团取代江南望族执掌中央政权,谢氏权势下落,于是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宋代以还,谢氏由江南分支到福建、江西、广东等省,其支脉纷繁,不可细述。现仅叙其迁入鹤山的一脉渊源。
    宋代末年,谢应秀(申伯68世孙,会稽派33世孙)任浔州通判,遂开居于江西省广
    信府弋阳县新正乡。  谢应秀子谢枋得(名俨,字君直,又号迭山)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进士第,与文天祥同榜,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据信州抗御元兵,与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相援应,失败后隐居。宋亡,谢枋得长子谢定芝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
    参考广东几个县的谢氏族谱得知,谢定芝一脉在宁化县石壁乡居留约四代,度过元朝九十多年岁月。至元末明初,传至曾孙“春”字辈,开始分别向广东境内各县迁移。其中谢孟春迁至长乐县(今五华县),谢季春迁至龙川、和平,谢逢春迁至大埔、梅县等等。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谢孟春(申伯73世孙,会稽派38世孙)由福建宁化迁入广东省长乐县琴江都厥乡上,是为谢氏广东开居祖之一,其后裔称他为一世祖。从谢孟春起计,传至谢国宝为12世,谢子耕为13世。
    长乐是粤东山区穷县,自明清以来即水土严重流失,满山沟壑,遍地红壤,生活条件较差,故谢孟春的子孙又先后再迁永安(今紫金)、归善(今博罗)等地。至谢国宝兄弟,适逢“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清政府动员湖广人民迁入四川以充实因明末战乱而剧减的四川人口),国宝之兄国遂先行迁去四川重庆府荣昌县,国宝及另外两兄弟也拟随后前往,但遇战事路途不通,仅在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来到清远县清平乡泮涌暂住。清远是石灰岩地区,山瘠土薄,难谋发展。仅住十年左右,谢子耕又往外寻找较理想的迁居地,终于在鹤山找到了月山这块背山面水,土厚地旷,适宜耕作,可以安身立命之地。从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月山谢氏族谱》考究
    《月山谢氏族谱》系手抄本,共116页,是一个集纳性的本子,非出于一人之手。始编者谢廷藩,贡生出身,自称是谢氏18世孙,推算可知是鹤山谢氏的“德”字辈人。他在篇首作《族谱序》,作序时间是道光18年戊戌(1839年)。
这本族谱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7页):追溯谢氏先系。这部分是谢氏前谱的摘录。谢氏传到修谱者廷藩,已阅90代,枝繁叶茂,几卷族谱已不能包括无遗,故编者只能摘录直系先祖世系,而将旁系舍弃。但摘录颇简略,需参阅其他资料,方能理清谢氏渊源。
    第二部分(38——42页):记谢氏迁入鹤山的最初几代先祖,顺及迁入经过。这是族谱中最具史料价值者。其中有“此系仕耀、仕昌自出言语也”,“至子耕公迁移开平长静都之事,系世创、世承敬书以录传后世”等语,说明记载的依据。按仕耀、仕昌是谢子耕之子,世创、世承是谢子耕之孙,亦即编者谢廷藩的曾祖父辈,所以记载当较信实。此处编排先祖辈份兼用两种系列,如“子耕公”名字之上,有“85世即13世祖”两种称谓。按,85世是从始祖申伯起计,13世是从广东谢氏初世祖谢孟春起计。明白这个关系,阅时才不致迷惑。
    第三部分(43——116页):为后人续写,续谱者不署完稿时间与自己名字,但可知为当代人,续写时间仅在距今几年之前。其明显特点是入载者很多是至今健在的人。这在称呼上也有区别,如对有的人称“廿代”而不称“廿世祖”,因为这些是与续谱者同时活在世上的人。续谱一直录到廿二代,即“粤”字辈人物。

  (1992年春应月山谢氏族人之约,为其提供读谱参考而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30 1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版主,平远石正谢氏是否与差干谢氏同宗,月山谢氏与平远石正谢氏是否同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6: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