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56|回复: 17

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广东梅县松口镇仙口村民俗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3 16: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民俗田野调查
               ——广东梅县松口镇仙口村民俗调查
梁德新

编 者 按 语
我国大陆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政府很重视人文学科的研究。1986年台湾和大陆实行三通后,海外的客家人纷纷回大陆寻根问祖,为此兴起了一股编写地方史志、族谱、家谱的热潮。在编修地方史的过程中沉静了半个世纪纪的客家学研究又活跃起来了,凡有客家人居住的省市县相继成立了客联会、客家文化研究会。有的大学还成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机构。被喻为客家之都的广东梅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客家文化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嘉应大学建立了客家研究机构。1977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副教授到著名侨乡梅县松口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因为仙口村是个客家人文丰富的村庄他们特专程前来考察,指定对地方文史有兴趣的我调查撰写的该村的客家人文的材料。我先后完成了《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梅县松口镇旧时人生礼仪》调查资料约5万字。我引用仙口村客家人文撰写的论文《仙口村人“扛公王”习俗》入选《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论谱牒资料在客家研究中的价值和局限》入选《第6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房学嘉、丘菊贤、陈干华、周建新、江金波、李小燕等专家学者他们撰写客家论文和编书著书时都曾引用有仙口村的客家人文资料。有关反映仙口村的客家人文的文章在报刊中发表后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2002年仙口村的文化人士编写了一本采村史、族谱、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书《仙口风情录》,丘菊教授为该书写序。有好些专家学者急需原汁原味的原始客家人文资料,为此我把多年撰写的《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梅县松口镇旧时人生礼仪》调查资料资源公开发表,供客家研究人士参考。                        
前   言
仙口村是我的家乡,我知道家乡的一山一水。从小时候开始听老人们口述:知道村中的历史、地方掌故。经过老前辈们的口述,查族谱、县志,松口镇地方志,从而整理出这篇调查文章。在此首先要感谢下面同志的支持。
梁兆本老师,83岁,退休小学校长。
梁达元老师,78岁,退休中学教师。
梁捷善同志,84岁,退休干部。
梁伟启同志,78岁,退休干部。
梁胡文老师,71岁,退休教师。
黄战职同志,76岁,退休干部。
梁旭光同志,83岁,村老人会副会长。
梁兆本老师还借出老族谱,并大力支持我搞这次村中历史和风俗习惯的调查,在此特别感谢。
                      目    录
一、        地理环境
二、        建村史
三、        和邻村的关系
四、        文化、风俗、宗教
五、        族谱
六、        解放前村民的生活活动
七、        信神灵、信风水
八、        婚嫁、葬俗调查
九、        本村各历史朝代重。大事件
一、        地理环境
广东梅县松口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地处梅县东北部离梅州市50公里,松口港则是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铁路、省道等贯穿而过,是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有部分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这些汉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的居多。迁居松口的汉人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发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谋生。而今松口镇约7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有8万多人,是个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由于千百年来的孕育,松口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到处都有着客家文化的芳香,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
仙口村离松口镇约4公里,它是个单姓村庄,村民姓梁。
历史上的仙口村含泰下、山口、河东三个自然村,以往是共一个行动村,在15年年前划分为两个行政村。两村以河为界线,把老仙口村分为二部分即泰东村(鸡冠、山北、泰下、河东3个自然村)、仙口村(山口、小金自然村)。
人口分布如下:(以1991年人口为准)
仙口村1290人。其中,山北卢姓104人,小金黄姓人口386人,其中有梁姓26人。山口有801人,全部梁姓。
泰东村1133人。其中,鸡冠余姓,人口303人,泰下543人,全部梁姓。河东287人,全部梁姓。
两个行政村共有1631人姓梁。学校是共的,老人会是共的,合作医疗站是共的。村民们迫切希望合成一个行政村。
现在我所调查的都是仙口村梁姓的民俗为主。
二、        建村历史
据记载:梁姓 始祖松岗公,名梁福。在元朝皇庆元间(约1312年)来松口开基。松岗公是山口梁姓1世祖,山口梁姓从开基到现在已传27世,开基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
山口村以前是个杂姓村庄。从可以查到的证据:这村的杂姓只能从村中实际有关传说和有关记载而写出。如“卓寮下“就是以往住过卓姓人的地方。计有卓、钟、李、曾、江、周、邹、唐、卜、管、刘、肖、郭、黄、廖、童17个姓氏。
现在只能根据村中保存下来的建筑物、祖屋、族谱和有关地主名称传说来写村中历史。
山口村二队有一老屋基,此屋基毁于1975年,用于开荒造田,平整土地。老人们说:没有松口先有此屋。屋基大约有1000平方米。
地方名称的传说,是不是事实,待有关资料考证。
下村有一个叫“天子岌”的地方,它是一个和周围没有联系的小山包。以前这地方下面住院有周、邹、唐三姓。传说不知什么朝代的皇帝曾路经此地。
上村有个名为“谷公畲”的地方,该地前面约500米有个叫“千人万鼓” 的地方。老人们说:“以往此地有官兵在围攻“山盗”(即土匪),“山盗”在此山腰上据险抵抗,用几百面旗帜鸣锣苈鼓,虚张声势吓退官兵。
离村约1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谷公畲”。此地周围还有旧屋基存在。上村有一座七世祖屋名叫“上寨”。此屋没有堂号屋名。是不是以前的土著畲族人的“畲寨”,这都有待考察研究。
据历史资料记载:南宋末年宋帝赵晏(皇太子)和文相国(文天祥)一行人被元兵追赶南下来过松口时曾路过山口村,曾在山口村的天子岌下短住一段时间,此地日后人们为了纪念(皇太子)住过的地方日后此地叫“天子岌”。当时松口卓姓有800卓姓子弟参加文天祥的起义军,卓姓人因兵败遭灭族。
此地还有一地叫“断头坑”是当日的屠场。传说很久以前曾在此地方杀了很多人。被杀的人都是反朝廷而受株连而杀。此地有卓姓人住过的地方叫“卓寮下”。这些但是传说侍考证。
现在的山口四有一座老屋叫“围子里”。据梁兆本老人说:“此屋全村最老,是梁姓开基祖松岗公居住过的屋,建于元朝按年代推算约有700年。松岗公曾任福建上杭县令后贬官为州巡检,妻九妻生十一子。此屋结构特殊,像一条船,船头、船尾各一大门,中间有两条天井,屋子里的房子排列有序,有房间约有120间,犹如两条小街道,有一面靠河岸,地势险要。外围是是个两层楼屋,大门像城门,防御能力很强。下面大门用铁棚门关闭。可惜已毁掉一半。现只保存上大门和部分建筑物。此屋现在还住了几家人。
村中现存梁氏七世祠堂四座,都是松岗公的四子天赐公所建。据老人说,山口梁姓是在六世以后才逐渐兴盛,即明朝中期。
下面以二世天赐后裔为例列出世系表。二世天赐传三世以桐(单丁)三世传四世均德(单丁四世均德传五世荣玉、荣贵(双丁)。荣玉是长子,荣贵是次子。(见下图)

一                       松岗公(妻九妻生十一子)
                          |  
    二                       天赐公(第4子)
                          |
    三                       以桐公
                          |
    四                       均德公
         ┌——————————┸——————————┐
    五  荣玉公                                    荣贵公
          |           ┌——————————————┼————┐
    六  仁寿公       生公                          诚公      安公
          |       ┌—┸——————————┐      ︹        ︹  
    七  景泰公   聪公   晓公    用公       端公     迁        住
          |       ︹     ︹      ︹         ︹      松        上   
    九伯瑞公      无     迁      住         河      口        村
                  可     大      泰         东      马        本
    十梭珊公      查     涧      下         山      头        一
          |       考     ︺      村         口      岗        二
    山口梁发祥    ︺             ︺         村      下        队
                                            ︺      ︺        ︺
据《梁姓渊源》载:荣贵公生于明成祖永乐六年,卒于明哲宗七年,享年35    岁。荣贵公病逝时大儿子生公9岁,诚公6岁,安公仍哺乳。其哥哥荣玉公将贵 田82石典卖迫弟媳妇颜氏改嫁。但荣贵妻心坚不席、操冰霜宁守而不失节。颜氏享年92岁。其长子生公日后事业发达。其后代传下子孙人丁兴旺。
荣玉公传六世仁寿公、七世景泰公、八世达公、九世伯瑞公、十世梭珊公。现在山口村其后裔有,但只有两户人家。松口、潮汕各地,《梁氏渊源》在全省范围内的资料都查不出,只查到十世就无可考究。其外迁后代迁在何处无法考据。
山口村1600多人都是山口五世荣贵公的后代。荣贵公生三子,生公、诚公、安公。其中诚公已在八世以后在松口镇马头岗下开基了。安公一房在山口村约有250人,住一、二队。现还存两个七世祖祠,上寨,“大夫第”(老屋下)。
生公一房在山口村有1400人左右。分住泰下自然村,河东自然村,山口自然村。六世安公后裔都住山口村一、二队。
七世祖屋上寨无门楼名,但规模很大,现存一正堂,供放祖宗牌位,双层围屋只留下屋基。据说明末清初时曾往过70户约200多人。现在只住2家人,人口约7人。后裔迁松口官坪,梅县金盘桥,三角镇。神祖牌位并列两个开基祖神位。神位上写(俊盆十二朗讳樾;勤创十朗讳椿)。据本屋老人说,十二世孙德乔公是个大力王,此人身高8尺,体重约500市斤,能手抱一第牛跳过小溪。当时此屋人丁兴旺,附近人都怕他们。连政府公差来收粮食都不敢去此屋收粮。此大力王的墓碑现还由其本屋后裔梁茂亢保存下来。此屋十八世孙梁锦祥曾参加过大平军,还是一个带兵1000人小头目。据本屋老妇人梁秉珍说,他在军队时擅自放俘虏100人,为瞒上司他谎报俘虏逃跑······。他回乡后50岁喜得儿子时,夸耀说是他以前积功德才有儿子传代。 他武功很好,曾办拳馆传授武艺。
六世安公的儿子杨千公“大夫弟” (七世祖祠),此屋又称“老屋下”。“老屋下”是个围屋,有房间约150间。门前有一口大池塘,传说此池塘是做屋时所挖泥的地,这个屋是用泥砖砌成的。杨千公的后裔做了六屋,屋名分别是是“显财居”18世开基,“锡庆楼”19世开基,“深塘下”17世开基,“庆启堂”18世开基,“柚树下”20世开基,“柯生楼”20世开基。杨千公后裔有一“公尝”叫“杨千公尝”。此公尝有田约200亩,作为学校经费,为“仰川学堂”办学用。此公尝田地改革时作“死地主”土地而卢回。以往供杨公后裔轮耕。收入租谷用于私熟老师的学费,祭祖,兴修水利等用。解放前由留日学生梁政可先生管理过“杨千公尝”。
六世生公后裔在本村约有1400人。生公生4子。聪、端、晓、用。其中端公后裔最盛。占者全村1000人。端公有3个儿子:万贵、万富、万珠。八世万珠后裔约有900人。八世祖祠在中村的岭下。
六           七          八
生公—┰—端公—┰—万贵(在山口岭下开基,后裔约 约900人)
          ├—用公  ├—万富
      ├—晓公  └—万珠
      └—聪公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端公—┰万贵————-————┰应经公————┰槐————┰ ?公  
      ┃|(在岭下开基后裔约900人)┃             ┃          ┃
      ┃       ┃  ┠榕      ┃
      ┠ 万富  ┠宝应 (无考 └ 莹公
      ┃ (后裔留泰下村和外迁)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乔晋公——文麟公(—轩)君荣公———方杨公———峻源公——国祥公
                     └(大夫第开基)└(司马第开基祖)
七世祖屋“用公祠”和七世祖屋“端公(屋名大夫第)相连。
用公号名锦山,在明朝成化年间任浙江省永嘉县知县。用公后裔人不多,老人说外迁的多。在本村约有400人。
晓公后裔迁大涧村。
聪公后裔(无可考)。
七世端公祠(大夫第)在泰下村,此屋据老人说是刘姓人的地方,刘姓后裔迁车田村。此祖祠在山口村后裔有1300人之多,以往山口村端公后裔要到这里祭祖,要过一条河,很困难。有一年春节,因发洪水,不能过河,从此以后便在八世祖祠岭下祠而祭祖。但要隔河面向七世端公祠而祭,这叫“遥祭”。然后才祭八世祖万贵公。
八世万贵公在岭下开基后,九、十、十一世人丁都不多,到了十一世宪公才发达,才做屋即岭下祠此屋,安神位立八世开基主万贵公。族谱上写道:八世祖万贵公开基岭下后,九、十、十一世人丁都不旺,由十二世开始才兴旺。十一世宪公生五子。其中一子(三房运方)迁江西。余下四房在山口村。其中五房(汝为)为弱房,数代单丁,人丁不旺,现在传三丁(24世)。
四房(汝翼公)后裔在山口村有600人左右。迁出的人更我多。二房敏基约100人,长房(廷表)约200人。
四房中十三世刚义公房人数最多,约500人。
刚义公为人正直好施舍,重义气广交朋友,对村中公益事业非常关心,组织祭祖,维护本房姓利益,做了很多工作。以往祭祖里要念祭文,颂扬他的功德。至今还有人说,刚义化官司打赢李二何。刚义公生于明崇桢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九年,享年48岁。本村老楼屋是他所做,此屋是高两层,有房间60间。以往祭祖此公房人很隆重。旧时该公房有尝田每年租谷约200石,公尝田由本房子孙轮耕,租谷用于祭祖、修祠堂,有关公益事业的开支。此“刚义公尝”还用于在荒月时把谷借给本房子孙。老楼屋中还有二间房子,在楼上作为仓库,人们叫“义仓”。解放前“刚义公尝”梁亚钱、梁锦洪曾经管理过“刚义公尝”。
刚义公儿子晋公(十四世)做新楼,规模比老楼还要大,楼高两层,房间约100间。在族谱中有段记载:知晋公生于康熙九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享年95岁,封登仁郎。雍正丙午逢饥荒,他和胞弟侨伦公均出谷救济山口,涧头两乡灾民。在本村梅子龙建一座桥,取名“庆济桥”。此桥现在保存完好。曾受族人奖匾一块写上《为善必昌》。此匾后在其儿子所做之屋“为善堂”的中堂上挂着,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十五世一轩公,是刚义公的孙儿,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卒于乾隆三十一年,享年72岁。他是在30岁时取得“岁进士”功名。曾在梅州培凤书院任教谕。是乾隆年间洲官王辅者儿子的老师。他用教书所得的钱做了一个屋,此屋不大,有房子23间,后面有一个小花园造型很雅致。前面靠松源河畔,后面是一个小山坡,大门向东。做此屋有一段来历:一轩公执教到60岁了,还住上代人留下几间祖屋,洲官王甫者特此出面向发了迹有钱的学生募捐。精通地理风水的王辅者前来山口村为一轩公选地基做屋。传说首次来到山口村看了此地山川地势,惊叹不已,首先被东面沿河而上的竹林迷住了,河中水势平缓,行驶小船。传说先祖松岗公会选此地开基,是看中了此地的好地势。他看到此村周围群山环绕,河水从村中转一个大弯。从村中穿过,说此地风景真好。以后松口八景之中就有山口丝竹一景。他为一轩公选地基,此地原是一块稻田,每年要交8斗租谷。屋做好了叫“才储堂”。中厅有一横匾写上“岁进士”。日后此屋人们叫“八斗租”。意思是此屋原来是一块稻田年交八斗租谷。
“才储堂”的后裔人才辈出,后裔外迁很多,还在附近做了四座屋,规模最大的要数十八世造的“大夫第”,十九世造的“司马第”。规模比较小的是二十一世建的“百寿分居”, 二十世建的“继食堂”。据族谱记载:梁一轩乾隆年间建此屋至今(15世至二16世)约250年间本村人口约200人,外迁人口比本地还多。南洋各国,台湾、港、澳国内各省市都有。此系子孙有个特征,很会读书,历代文人辈出,科举考试前出秀才、出举人。科举废除后考上大学的也很多,教授、工程师,也有不少。历代还有书法人才,字画好的人。如二十二孙梁达权教授,现任湖北省书法协会副会长。曾任武学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晚清年间曾封官位的有:十五一轩公“岁进士”、十六世君荣公封登仁郎,十七世方扬公赠奉直大夫,十八世峻源公封奉直大夫,十八世德源公封武略雩骑尉,二十世辅清公咸丰年间举人,曾任宁化、武平、诏安等县知县。解放前后也出了不少大学生。略统计自解放后此系裔孙考上大学的约有25人,中专生5人。评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4人,高级工程师职称5人。每年重阳节前后祭十五世祖一轩公都有一传统习俗,吃饭时要请老师吃饭,小孩要给老师敬酒。一轩公葬于岭下祠首石窝穴。后裔祖孙在其墓前祭祀后都在本村公王庙前的榕树下做午饭设宴请老师。此俗一直沿续到解放前,梁达元老师小时还参加过这类型的祭祖。
十五世一轩公的曾孙十八世峻源公生于乾隆三十九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享年74岁,曾封为奉直大夫。“大夫第”是他建的,于1825年峻工,历时10年。此屋有房间约100间是楼屋。做此屋有段传奇的故事。相传峻源公没有发迹前是一个小盐商。以卖盐为业,隆文镇有一个小中转站,由松口镇的盐请挑夫挑至隆文圩中转站,再由隆文挑至蕉岭县高思出卖。当时是小本生意,他老婆也挑盐,每次挑盐,由他老婆领队,担着盐要走50市里路程,此路先上坡后下坡,是一条石砌路。夏天时在大树下歇脚乘凉。她是老板娘深知挑担的艰辛,后来她发迹后,沿路做了五个凉亭。她活了102岁。其后裔特做一屋纪念她叫“百寿分居”。当时附近很多山盗(土匪)出没,有一次有一个山盗头子要在小中转站寄放一袋东西。老板娘答应了。过了几天,山盗头子被人打死,此袋子东西,便由老板娘私吞。后来把袋里面东西一清查,全是金银珠宝,峻源公便发了横财。还有一传说,有一天俊源公的夫人跟随一只母鸡到后山坡上一山洞,母鸡进入洞中不出,他用锄头刨开洞门发现内有一只大水缸,水放内藏有金银。反正是发了横财,故事流传了几百年。日后峻源公用此资金在松口镇开了间火盐厂,买了几间店。其子孙在福建峰市、潮州还开了木材店。峻源公做了“大夫第”,其儿子做了“司马第”,孙儿做了“继食堂”、“百奉分居”。富了几代人。在100多年时间峻源公后裔可谓财丁兴旺,人才辈出。
村中由十五世至二十世祖屋还很多,建筑风格各不同,有围龙屋、有三堂四横,也还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的小洋楼。有些屋还出过做官人,屋中老一辈十分注意先祖官位牌。据查有些祖屋的功名牌位是清朝时出钱买的,有的人的祖辈曾做过官。
“碧子堂”的开基祖是十六世梁杰建的,梁杰是嘉庆举人,曾出任山东苇县知县。
“环桥堂”是十六世开基祖豹然公建的。豹然公官居文林郎,他的大儿子丽轩公封登仁,小儿子敏政公是大学生。据说丽轩公做官死在外地。
“奉正堂”此居开基祖是十七世益娥公。益娥公奉官为“奉正大夫”。
本世纪的建筑要数“义泰庄”。此屋是民国时期的县长梁国材所建。
“文裕庄”是由清末新科举人梁杏果所建。梁杏果先生曾经参加近代史上的“百日继新”运动,一千多举人上书光绪皇帝时他是其中一员。民国初年他是广西军阀陆荣廷的幕僚,曾出任广西兴业县和广东三水县的县长。
仙溪小学,旧时的校名为“振兴学校“。1905年由梁谷欣先生人等华侨集资建的。解放后1987年建的仙下大桥和1992年建成老人会会址,都是华侨捐款建的。
古时村中建筑物:旧时村中在小河中建有供农田灌溉用的水坝,渠道,建筑年代不详。在松源河中还保存有四道水坝遗址。
第一道水坝建在泰下村和上村交界处。此坝的作用是提升河床水位,供渡船航运之用。原来两岸交通用木桥,因经常发洪水,修桥投资大,而改用渡船。还有可供水磨作动力,水坝下面有一磨坊为村里人加工粮食。
第二道水坝在仙溪小学下面,此水坝供水车吸水灌溉岸上农田。据说此水坝是原河东的李姓人建的,建筑年代不详。
第三道水坝在定和楼下面。此坝作用是用来提高水位,供中两岸交通的渡船航行用的,此渡船码头在公王庙下面。
第四道水坝在小金和山口交界处。这条水坝的作用是提高水位,用来推动水磨加工粮食用。这条水坝由童姓人所建,故叫做“童姓坝”。
村中小溪上有几座桥,建筑年代不详。其中梅子隆有座石拱桥建于清朝初年。由岭下祠后裔十四世乔晋公捐资做的。叫“庆济桥”。
旧时村中有三个尼姑庙。
福缘庙建于乾隆十七年,老人们说是河东上新屋人所做。庙中墙壁上写有历代主持人的名字,并且还保存第一代主持人梁梅莲的画像。从画像扑看,此女人年纪约30岁,人长得秀丽,是一个美人儿。据说她生长在富裕家庭,年轻时嫁给沈家,早年失夫后回娘家居住,决意不再嫁人。她父亲特为她此庙给她出家居住。由梁梅莲开始至今已传七世,时间近200年。旧时据老人们说,此庙香火很旺,曾经有一个时期住过9个尼姑。这是清末时期。现在庙里住有4个尼姑,主持人邓永芳是个60岁的老妇人。据老人说,此庙一年有三个节日。起福在二月,要择日子。暖福在七月三十日。完福在十一月,要选择日子。起福的日子定好后向附近信教的妇女们发通知。此日很热闹,来人很多,人们送钱送米。钱放在铜钵里,米放在天井下大箩箕里。要是此日有华侨参加,收入更好。华侨也热心捐赠庙里的各种备配(大部分是华侨出钱购置的)。尼姑们的收入靠做佛事,附近有人死了请她们去。做一场佛事收入约1000元,上交税款80元。庙中有节日时由附近群众捐赠,华侨捐赠。庙中原来约有10亩地是以前庙中,1980年分田到户后归庙中管理。
还有两处比较小型的尼姑庙,在解放前夕已不存在了。
村中旧时有三个贞节牌坊。
第一个贞节牌坊建于明朝中期,是泰下村人建的,女主人是梁胡文老师的上代。据说是女主人的丈夫是位秀才,年纪约25岁已婚。旧时读书赴考科举没有年龄界限。为参加省试考举人而埋头苦读。当时凌江楼屋下有一座木桥。泰下村人要读书要过河去到山口上村的仰川学堂读书。当时值端午节,家中来了很多客人,这些人都是女客,在他房间里谈天,影响他读书。他吃了晚饭后去学堂读书,待他回家时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他刚走到木桥中间,一阵洪水冲来,桥身断裂,连人带桥被洪水冲走了。他老婆因丈夫的死而哭了几天,水米不进,不久便饿病而逝。村民便把此事呈报官府,立此贞节牌纪念她。此桥因为死了人,后河中改用渡船摆渡作两岸的交通工具。
第二个贞节牌坊是由六世安公裔上村人建的。具体时间无法考究。是安公后裔二十世孙梁正可先生(留日学生、园艺专家)的上代的。
第三个贞节牌坊是山口岭下祠八世万贵公后裔所建。此牌坊是“为善堂”人梁英华先生的上祖。为善堂是十三世刚义公的孙儿梁王润所建。屋中中厅上挂有官府贺奖的“为善必昌”横匾一块。梁王润,举人,曾任湖北省黄安县河运吏。是他通过官府为他的母亲取得“天褒节孝”贞节牌坊。此牌坊建在村中间大路旁边,规模很大,石料很好,建得很牢固。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6: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三、和邻村的关系
山口村邻近车田村,该村有温、吴、梁、李、伍、刘6姓。邻近的洋坑村有陈、李、吴3姓。小金自然村大部分人姓黄。鸡冠自然村姓余,山北自然村姓卢。
山口村梁姓人与洋坑村姓陈关系很好。相传山口村梁姓开基祖松岗公有个儿子送给洋坑村陈姓开基祖陈八燕公做儿子。因此有梁、陈两姓不通婚的祖训。陈姓祭祖时先去官坪梁祖祠祭祀,然后才回他们村里祭始祖。
小金自然村约有400人,全村都姓黄。其中有几个屋原来姓王,后来为有利于团结而改姓黄。据老人说,梁、黄两姓向来都有矛盾。据风水先生所说,小金村是船形,船头直对山口村,对山口梁姓人不利。梁姓人特在小金村头做塔治它。此塔当作一竹杆插在船头,船便不能走了。此塔为“文魁塔“建于清朝咸丰四年。村中若有人考中了秀才、举人便要去此塔祭祀。
1944年夏天,山口村梁姓和小金黄姓发生族斗。山口梁姓人组织了约100人去割小金人的禾。在梁特锋(民国党少将)自卫队的护卫下抢割稻谷。原因是梁特锋用欺骗黄姓小孩签字画押的形式,利用黄姓“中人”(中介人)来买黄姓的田。到了收割期间去割稻谷。黄姓人不同意聚众抗议,幸得没出人命案。梁特锋强词夺理,说;“你们敢卖我就买。”后来小金黄姓人通过其同宗松源宝坑黄姓人黄任环(当时任国民党师长,驻军在梅县)出面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个做中人的也被村里人欺视漫骂后患病而死。被骗画押签字的小孩则被父母痛打一顿。有一个14岁小孩被父母追打而走投无路,在松口梅东桥上跳到河里,幸没淹死。此人还健在,现在已70多岁了。
仙门梁姓人和巫姓人的争端。松东三畲巫姓人有穴一祖墓。此墓可以说是松口地方有名的好墓之一。墓地处在半山,不管天旱下雨,地门塘里总是有水。人们叫它“游鱼上水”。此墓建于什么年代无可知,据说,此墓主其传下的后裔有万人之多。每年秋天,巫姓人选好吉日,有三百多人敲锣打鼓到此祭祀,然后到大涧村巫屋吃午饭。山口人的文魁塔正好做在此墓上面,因而影响了此墓风水。因此巫姓意见很大,原因但是山口人做塔不怀好意破坏祖上风水。松口梁姓是大姓,巫姓人无可奈何只好暗中生气。
山口村以前是杂姓村庄。除去梁姓外还有18姓。到了解放前,只有曾姓,解放后此姓也住绝了。清朝末年上村还有张、江两姓,以后出已迁出。村中还些墓地,解放前还有人来祭祖。如:洋坑,李姓人,他们都说祖上曾在此居住过。他们的迁出原因无法考究。是受宗族歧视还是被梁姓人同化了,无可考究。
山北村的卢姓人,鸡冠村的余姓人,都和梁姓村民很好。
下村的天子岌下以往住有周、邹、唐三姓人。此三姓人在很久以前和梁姓人不和。原因松岗公迁居山口村之初,曾在大金坑瓦窑岌下设公王庙,以便和洋坑陈姓共同祭祖。此庙在周、邹、唐三姓境内。他们不满意。公王庙被他们破坏。因此事和梁姓人积怨很深。也不知什么时候这三姓人也没了,现在只留下屋基。人们用地名来纪念,此地叫“猪斗塘”(即“ 周邹唐”)。

四、文化、风俗、宗教
山口村人一向来都重视教育,明清至民国初年,改革开放的今天,村中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山口村梁姓开基祖松岗公官任巡检。他生了11个儿子,其中做官的有:次子天成,官任福州通判。三子天锡,官任福建提学道。五子天彰,官任南京史部待郎。
七世祖祠有两个是大夫第。七世杨千公是奉正大夫、七世锦山公曾任浙江省永嘉县县令。封中宪大夫。据各屋门楼、厅堂上所挂横匾有岁进士,文林郎,登仕郎。解放前有两人当过县长。梁国材(梅县和惠阳县);梁杏果(广西兴安县)。
共产党的高中级干部有:梁锡祜,曾作红军二十二军政委;梁尚苑任外交部西欧司的司长;梁育连,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职务不详;梁隆太,曾任天安门管理处的处长;梁达权,任武汉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国民党高中级干部有:梁特锋,梁国材,梁育环。梁育环,任江西省赣州专员;梁宜连,解放前作台湾省农业部长。
村民文化素质高,70岁以上老人有好些都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解放前出过4个留学生,梁正可,早稻田大学毕业,学园艺专业。梁洪恩,梁杏果的儿子,学音乐(小提琴专业)。约有10位大学生。
由1950年至1966年上大学的约40人。山口两个管理区。中专生15人。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中专的约束30人。据统计有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约10人。
村中各种历史朝代都有人参加政治活动。
宋末元初本村里有两人参加文天祥的抗元活动而遭灭族。(二章说明)
清朝咸丰年间村里有两人参加大平军。上村梁锦详。(二章说明)中村新屯丘屋,此屋梁育环的祖父(姓名不详)据说兵败后曾带四十多个人住在他家,带回一支剑,现年83岁的梁捷善先生还看过。
抗战时期,梁沿苑、梁育连去延安读抗日军政大学。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共产党员梁隆太被敌人捉去受刑,的由梁正可先生保出。搞美援朝时期,本村有4个人参加过志愿军。
解放前重视教育。在科举时代,都以各房姓请私塾老师。教学地方有些是祖祠,有些是学堂。现存一“仰川学堂”,是七世祖杨千公尝办的。在没有做振兴学校以前,附近的人都去那里读书。
仙溪小学,以前叫振兴学校,建于1905年,由华侨梁谷欣等华侨出资建成。现操场旁边还有一棵“亚森子树”,是建校时所植。这条树现生机勃勃,树干粗大,树叶茂盛。叶子可以吃,味道和甘草相似。
村民们历代都尊敬教师。村中十五世祖梁一轩(文麟)公公祭祖时,有请老师吃饭,孩子敬酒的习俗。村民们重视教育,解放前不管家境如何,都要供儿子读书。有宁可卖屎缸屋,供儿子上学堂的事例。
要中旧时有3个尼姑庙。有两个解放前忆解散。现在只有下村一个“福缘庙”。本村信佛教的人都去那里活动。活动情况(第十章已详述)。
由80年代中期起,村里有人信基督教,全村现有教徒约30人。成员有全家入教的,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有目不识丁的人。他们入教的动机是一种精神寄托。重病时教会有人来慰问,死后不用“做佛事”。节约经济开支。星期天在教堂里做礼拜,听经文,可陶冶心情。目前村里入教的人还有增加的趋势。
村里有部分中年、老年妇女很相信“仙姑”,有的“仙姑”门庭若市。仙姑能够得到人们相信是有原因的。做仙姑的妇人都是50岁左右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自吹什么时候自己得了神。她口念经文,胡言乱语,有宣传她如何灵验,便有人登门拜访。
现在文化普及了,科学发达了,村里还有人去算命,卜挂。这些人中有老年人,中年妇女,还有高学历的人。有些人出门要看日历,看是不是吉日,连搬眠床都要选好日子。
扛公王:旧时山口村有扛公王活动。山口村的公王只管山口村梁姓范围各村屋。公王庙坐落在山口村的中心地带。松源河的西岸上。庙旁边有一棵大榕树,树下面有一块地约一个篮球场大。公王庙造型独特和一般公王庙不相同。它是墓合一的建筑物。外围和普通墓一样,没有墓碑,墓碑部位用一个体积如大电视机纸箱一样大小庙代替。庙的左右两边写有:福先人梁陈分家;庇后裔炉相分家。山口村的公王庙里有香炉没有神像,而洋坑的公王庙里神像没有香炉。祭公王时陈姓人先要来山口村点香祭拜。然后把祭品,挑回村里公王庙再祭。
山口村的公王来历富有传奇色彩。下面的内容是根据老人的传说来写的。
传说松岗公还没有来山口村开基前,松岗公几位朋友来松口选择地方开基。他们来时还有其伯父振鸿。松岗公选择山口村开基,他的朋友陈八燕公选择在洋坑村开基。开基时间是元朝中期。据《梁氏渊源族谱》记载:松岗公1307年官至巡检,逐不复仕,以仙口村之田心隐居。《梁氏渊源》(127页)松岗公享年82岁。
松岗公和他的朋友陈八燕公一同从福建石壁村来松口,来的时候把他们村里的公王也用箩筐挑来。他们开基时为梁、陈两姓共用公王。把公王庙设在两村中间的地方大金坑瓦窑岌,设庙祭祀。
公王庙周围是李、周、邹、童四姓杂居地。公王庙受外姓人破坏。经商量后用押签的形式,陈姓得公王像,梁姓得香炉。各在村中设庙。因此山口村人的公王有香炉没有公王像。
有关公王的传说如下:据说公王生前做过官,官居丞相,后封国公。此人姓梁,他生前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关心百姓,忠孝两全,受世人崇拜。他死后显灵,救驾数次,村里人设庙祭祀,香火很旺。村里人遇到灾难都会去庙前祭祀。
据查《梁氏渊源》族谱和《梅县客家姓氏源流》(63页)。梁氏六十四世孙克家,字叔子,宋高宗绍兴二年(1135年癸丑乡贡,乙卯都魁庚辰年(1160年)状元,官右丞相,宋考宗(1163年)任中书门下省。淳熙六年(1179年)封国公,再封郑国公。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山口村公王庙造型独特,是墓庙合一的建筑物。老人们的传说合起来研究,梁氏六十四孙克家是不是这个公王。待以后资料充足时再考究。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是公王生日。这天本村梁姓村民都会去公王庙敬公王。解放后洋坑陈姓人也会来这里敬公王。据说很以前传说,远至松东介溪、涧头、松口镇的马头岗下,大塘、大力人都会来此敬公王。
附松口梁姓示意图:
上午敬完公王以后,做“木偶戏”,时间一天一夜。解放前由梁国材、梁杏果独资出钱也做过。有华侨回乡出钱的也有。或者由各“公尝”出钱。总亡这天都有戏看。老人们说:解放前,他心记得由梁国材出钱,时间是1948年。请的是福建永定县峰市戏班。此戏班有10人,乐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木偶表演也很逼真。在公王庙前的公王房(上房专放公王和扛公王仪状工具)。前面搭戏棚,用4张八仙桌为基础,再用竹木结构而结成。用汽灯做照明工具。做的节目有有《八仙过海》、《水浸金山寺》、《化子进城》等。有几位喜欢看此戏的老人都还能唱几句。
老人们说,这天很热闹。看戏的有本村人,也有外村人。人数最多时达1000多人。这天外出的人都会想办法回家,外嫁的村姑也会提前一天回娘家。还有各门亲友也会前来参加这次盛会。这天早晨,做生意的人挑着货郎担子在公王庙前的门坪,公王房旁边摆好,卖各种食品和形形色色的玩具。这天做生意的人利赢不少。
公王庙前摆着各家户挑来的祭品,大户人家全猪、全羊、普通人家是三牲猪肉、鱼、鸡)。祭祀的人多时,祭品摆得很多,但地方面积有限,一次只供十多家人摆祭品。焚香参拜后,再供下一批人祭祀。但有规矩,先让洋坑陈姓人先祭祀。
山口村扛公王的日子是在端午节前后的几天时间。即初五、初六两天。出巡路线分两天走完。全村各屋都要走尽。
在几天前,村中各房负责人集中在祖祠的中厅,八世岭下祠,这里地方中心。推一人为首,老人说推坤士梁利香为首。商量好这次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经费摊派村中各公尝。扛公王、仪仗队鼓乐班人员都有报酬。也曾经做过由富裕人家或华侨包的。梁国材、梁杏果、梁利香、梁政可等都曾单独出钱演出一本戏。1947年的扛公王活动由梁国材出钱演两本戏。
五月初四这一天,青年人在练习锣鼓,乐队练习奏乐、唱公王歌的在练习唱歌。有部分人在公王间里整理扛公王仪仗队,公王轿。听老人说,梁承许老人唱公王歌唱得很好听,可惜此人早已病逝,无法采访公王歌的内容。只能通过一些老人回忆出片断。下面是《公王歌》的部分歌词摘录:
五月节到来了,家家户户喜洋洋。公王出巡去,家家户户接公王。摆出三牲焚起香,敬请公王保我平安。······我们的公王真灵验,保我梁姓驱鬼神······保护老人幸福长寿,保我后生身体安康,保我孩儿读书中状元。
端午节这天上午7时许,村中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来到公王庙前看放“旱船”和公王出官的仪式。来看的人很多,很热闹。
公王没有出宫前,要先 “放旱船”。老人们说,端午节鬼很凶, 要把“邪气”驱走。这天每家每户的大门小门口都挂着束青艾草。公王要出巡,先把鬼赶走。“旱船”是用青色纸做的纸船,长约3市尺。”旱船“还没有放时先在公王庙前点香火,香火点燃后起步往下游的文魁塔边的燕子岩深潭里送去。这时一人拿着燃烧了的香枝,右手拿着旱船。一个人在后面护卫,快步向下游跑去。如果这次“送旱船”要是中途摔跤或者香火中途熄灭,香枝烧完了,旱船还没送到目的地都视为不吉利。村里还有一位90多岁老人梁炽光,他体质好跑得快,旱船由他送。
“旱船”送走后,请公王出宫巡游。
扛公王的人先列队在公王庙前排好队。由村中长者先焚香,大家向公王焚香祭祀。长者口中念道:公王老爷,今天请你出来,巡视,作大平清福,保护我们梁姓人家,户户平安。香火烧完后约15分钟放一串鞭炮,把公王牌位(没像)香炉抬上轿。
扛公王的队伍排列是有规定的。前面是一面帅旗,旗子是三角形红色。旗子又长又大,由一壮汉擎着,后面一个人拉旗尾,不能让它着地。帅旗后是一面长方形的红旗,红旗后是一个大红灯笼,接着是“回避、肃静、”牌。接着是公王轿,由4人抬着。轿子后面还有几面大龙旗,十多面彩旗护卫。笛手开道,一面铜锣,一只大鼓,一副狮锣鼓穿毕插其间,有时闹八音。后面跟着一大串人,最多时约有200人。
跟在公王仪仗队后的人是顺序有规矩的。先是本村悲份较高的,有钱的绅士,然后是子孙满堂的人。其后没有再分,一个接一个,总之能在前排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旧时梁国材、梁杏果都参加过这种活动。
附出公王巡路线图(略)
出巡路线:第一天,由最远的杨梅派、凌江楼、深塘下。这三个屋巡视完毕过渡船。黄泥咀、东角潭、七世用公祠、七世端公祠。中午在七世端公祠吃饭。这天的午饭都是端公祠公尝出钱。在祖祠接公王时的三生有 全猪、全羊。此时公王轿放在上厅、中厅、下厅摆桌吃饭。请吃饭的都是扛公王、仪仗队、笛鼓手。其它人都回家吃饭。下午先去狐狸坑,然后去山背,司马第、大夫第、渡船头、上新屋、文裕庄。这天晚上,公王轿放在文裕庄。此屋是新屋,是梁杏果先做的。老人说公王住新屋对此屋很吉利。
    第二天上午7时许再扛公王从文裕庄抬出,过渡船。此时的路线是:小金梁屋、义泰庄、环桥堂、定和楼、新楼、老楼、白屋下、奉正第、围子里、新顿丘、崇德楼。中午在崇德楼吃午饭。此屋解放前是绅士梁利香的新屋,公王轿放在上厅,吃饭的钱由屋主出。下午出巡路线是德华楼、兰玉楼、启明楼、显财居、锡庆楼、八斗租、柚村下、庆启堂、七世杨千公祠、上寨、田心岌子上、八世岭下祖祠。公王轿在此过夜。公王每到一屋,都要停下来供人膜拜。
此时各家各户都在屋里的上厅把祭品摆在八仙桌上,若家户多的八仙桌连摆五、六桌,摆桌有规定,一张连一张。第一张桌留有放公王的牌位(此牌不大,和一般祖公牌一样大),香炉。此时全屋人焚香膜拜,唱公王歌的人用乐器伴唱,一首歌唱完,放一串鞭炮,把香炉牌位放在公王轿里,再去下一屋。时间约10分钟。
送公王回宫。公王在岭下八世祠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要送回宫。此时仪式也和出巡一样。此时后面送的人跟着一大串,人数不比出巡时少。此时在附近比较顺路的屋转一周。此时屋里人看到公王到了要放鞭炮送行。
公王扛回公王庙前送公王回宫还有仪式。
此时,大家按出宫时的队伍排列,长者、绅士在前面,大家列队站好。把香炉、公王牌放回庙里。然后点燃香火,每人一枝,向公王膜拜。此时由长者口念祷文说:“公王爷爷,辛苦你出巡,给我们大平清福。现在请你回宫休息,保佑村民平安”。
祷文念完,大家解散。扛公王的,仪仗队成员,把公王轿,仪仗工具放回公王房。主事人向他们发红包(工资)如果有大华侨回乡,他们的红包很可观。所以旧时的青年人,都喜欢参加这种活动。
做木偶戏:旧时到了扛公王的这几天,晚上都做“木偶戏”。有时连做3天,有时2天。做戏的钱都由绅士们出的。


节日风俗。
春节:年二十九,各家各户贴对联、厅堂挂祖像。先敬天神。(路天的地方)再敬上代,本屋若住几家人,便联起来和上厅祖公祭祀,各家各户三牲摆在几张八仙桌上。旧时要先祭众祖,现在都在自己本屋。旧时山口村人年三十日上午先祭八世岭下祖祠,这天祠堂里很热闹,因此祖祠在本村后裔约有900人。敬众祖时有互相讲好话。要是那家生活好,收入景气,便会说祖上暗中陪佑你。
有些妇人也会讲怪话,我家生活苦祖上不陪佑我,偏心不公平。
年三十日晚上吃团圆饭。此时若是分了家的儿孙都要合起来一起吃。这天晚上每人都要洗澡,老人们对孩子说:“年三十日晚上不洗澡会变成牛。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孩子们放鞭炮,放烟花。旧时还有人放“孔明灯”,放“孔明灯”只有富裕家庭的人才有玩。据说:“放孔明灯”放得高,飞得远此家人的运气好。生的孩子聪明。1982年村中有人放“孔明灯”,因制作技术不过关,只升到10米高就掉下来,老人们说,坏了不吉利。旧肘各自然村或各屋都有锣鼓队互相助兴。
年三十这天开始外村的“舞狮班”。他们一行若有10人。这帮人武功好。但是他们一进村先要去公王庙前先膜拜”灶君“,然后放一串鞭炮,要走时给一个红包给打狮的人。红包放在狮头嘴上。
有时吹笛的也会上门拜年。一般2个人,一人吹笛,一人打小锣。边吹边唱。唱完后要送一个红包给他们。
有钱人家请舞狮班表演1——2小时的也有,此时周围人都会前来看热闹。
晚上接财神。时间是日历上的时辰为准,有时上夜,有时下夜。时辰一到大家都在大门口放鞭炮。但是大门要关闭。要大门没关闭好,就放鞭炮,便视家中今年会破财。
早上起床时,要先打大门,门打开后马上放一串鞭炮。这叫开门大吉。
年初二,是妇女们回娘家的日子。这天妇女们带上礼品、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娘家。由这天开始至初十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家中女儿多的,亲友多的,可真热闹。以往住众屋时,屋中可热闹了,大厅、小厅里都摆桌吃饭。在大厅里吃饭,各家亲友相互见面,非常热闹。
村里人说有吃么吃嬲到初十。由初一到初十这段时间没有人劳动。还有个顺口溜: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七、八,家家刮粥钵。
月半升灯:本村的时间是正月十二日。但此日只有出生不久的男孩对其举行一个仪式。此仪式如下:这一天家中长辈带上要升丁的小男孩。先敬一世祖松岗公,再去众祠堂敬众祖,山口村人去敬岭下八世祖万贵公,敬公王,最后敬本屋上代。敬上代时点燃香烛后,才点灯笼,灯笼上写上梁氏╳╳世孙╳╳╳。此灯笼要点7天7夜。灯笼要经常加油,不能熄灭,中途熄灭视为不吉利
现在没人会做灯笼,改用煤油灯代替。晚上要放火箭,放7天,放的火箭枝数一天要比一天多。据说这叫步步高升。
有钱人家孩子升灯很热闹。旧时送玩具,送衣料。中午主家设宴款待客人。现在改为酒楼里请客人吃午宴。
三月三,四月八,邻村有此节日,山口村人没有这个节日。
正月二十“天穿日”村民们叫“补天穿”。传说古时候,遇水灾,每天都连续下雨,有一女神。她用地上的泥把天上的漏洞补好了,再也不会每天下雨,解除了水灾。这天正好二十,所以此日叫“天穿日”。
清明节:我们村里在清明节后都祭祖活动。这一天吃:“青名板”。它是用各种青草混合着大米磨成粉,把此粉和糖搅拌而成做成巴掌大的圆板、、,蒸憝后可吃。这天没什么仪式。但老人说这天鬼很凶,晚上出门要带上桃树枝避邪。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公王生日(前面已详细写)
五月节:这天的特点是包粽子,饱吃一餐。初六妇女回娘家。初五上午在本屋敬上代。没有敬众祖。敬公王。旧时有扛公王习俗。
六月六日太阳生日:这天正午12时,在院子里阳光能照到的地方祭祀太阳。这天没有什么仪式,家中人饱吃一顿饭。
七月半:山口梁姓只有几户人家有过此节日。是几户从塘村、大涧村搬回山口村居住梁姓后裔,有一户是十四世从大涧迁过来的,并有扛公王活动,他们扛公王的是官坪黄明宫的公王。
八月半:也叫中秋节。晚上月亮出来以后,在月亮能够照到的地方摆上供品,敬月光。供品有花生、糖果、月饼。点燃香烛向月亮方向祭祀。香枝烧完后才可以放鞭炮。然后大家边赏月边吃供果。畅所欲言。孩子们在禾坪上月亮照得到地上玩。玩到睡觉时间为止。
解放前有些妇女会玩“菜篮神”。我这里叫扛猪屎长公。活动过程如下:
用一只大号竹筐里面装上一个少男或少女。年龄要18岁以下。被扛的人身穿老妇人的旧衣服,最好是死去老人留下的旧衣服。头上戴上一顶老人帽。拿一条长竹杠,先连人带箩筐扛到猪栏里放约10分钟,即一枝香火燃烧完。香火插在猪栏里。香火熄灭后把人扛回屋中的院子里。此时把箩里的人扛着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一直把里面的人折腾得昏昏沉沉。
此时就由几位老者上前去问话,你认识我么?你现在知道在什么地方?
要是此人神上了身,会声音变调口中自言自语胡言乱语。奇怪的是,他没见过的人,穿什么衣服,做过什么事,他都能说准确。他们和现在仙姑“神上身”显灵一样。
村里有一位近80岁的男人梁展川,他14岁时玩过这个活动。他说他活动完毕后,他连续睡了两天两夜觉才恢复健康。老人们说此活动旧时松口有些地方搞过,是本地畲族人常搞的一种活动,他们崇拜祖先(猪头神)。这种传说有待考究。
重阳祭祖:此次祭祖活动比清明热闹隆重。时间没统一。都是在国庆节前后,要选好吉日。先祭众祖,一世祖松岗公,墓地在山口村长塘面,此地是猛虎跳墙,坐西向东。在松口是具有知名度的好墓地。远到松口各地梁姓人,近至本山口村人。由1980年以后,印尼、台湾、香港,广西封开县,广州、惠阳、潮汕地区,及梅县三角地、蕉岭、五华县等的松岗公后裔都会在重阳节前后来此祭祖拍照留念。
山口村人,先祭一世界观祖松岗公。再祭八世岭下祠万贵公,此地在历竹塘。要是大夫第人再祭十五世祖一轩公。最后祭本家上代。祭一轩公时午餐要请老师吃饭,由小孩敬酒,详情见(14页)。解放后简化到祭本家上代的墓、众墓极少祭。
1994年山口村梁姓人祭十三世祖仁先公(刚义公)时约有100人参加。刚义公房后裔在山口村约500人。是强房。此墓在老楼背,是夫妻合葬墓。祭祖时女人挑“郑格”,郑格里装上供品,由几个人抬着全猪全羊。敲锣打鼓一路浩浩荡荡来到祖墓前,此时由族中长辈念祭文(有关刚义公的生平事迹在11页)子孙们列队站在墓前听祭文,讲述先祖的丰功伟绩,创业精神。讲本族人的搬迁历史,激励后人继承先祖的光荣传统。现在村中上了70岁的老人不管男女都知道先祖是由福建宁化石壁村搬迁而来。历代祖墓在何处,上代得过什么功名,做过什么官。可说是村史、家史文化传说代代相传。
祭祀完毕大家回到在村中的祖祠吃午餐。有近20张桌席位,此次祭十三世祖刚义公是由本族一退休干部梁英华牵头。祭祖前向各家客户捐款,不是摊派,而是自愿。可说每家户都愿意出。有钱的出得多,他也乐意。午饭吃完,在祖堂中厅、公布账目,账单贴在墙上。供大家过目,晚上放电影。据说除去请电影队的钱还有结余。旧时也是在祭祖这一天中午饭后,公布“公尝”开支,“风刚义公尝”收入还算可以,除去祭祖,修祖屋,请木偶戏,以往祭祖这天晚上做木偶戏。
祭远墓,此时去祭墓要带上炊具,锅头、煲子等。据老人说旧社会时,远在大塘、大力、松郊村人也有过来几十、一百多人的祭祖队伍。他们自带炊具、餐具,抬着三牲(全猪、全羊),敲锣打鼓,擎着彩旗,吹八音,笛手开道,来祭一世祖松岗公。午餐在松岗公墓旁埋锅做饭,旧时墓旁边有一片高大的柯树林。柯树林长得高大,枝叶茂盛。是个休息的好地方。据说吃午餐时会请几位村中的第长辈去参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6: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3

五、族谱

仙口村梁姓族谱一脉相承可近溯到客家的源头黄河流域。
查阅有关资料。在现有的3000多个姓氏中,所占人口比例居前的100个汉族姓氏座次排列,梁姓是第21位。
据《姓纂》记载,:梁姓的源流有二:一是源自黄帝嬴姓伯益之后,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今陕西韩城附近),赐为梁伯。后为秦灭,子孙以国为氏。二是周平王之子姬唐,封于南梁,其子孙后代以梁为姓。
据梅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梅县客家姓氏源流》书中记述,现在闽粤各地的梁氏是西汉梁桥之后。梁桥后裔有三支传继:一支留居陕西安定郡;一支远迁江西瑶田;一支远迁福建福州三山里后迁惠安黄淡村。
至目前为止,闽粤各地《梁氏族谱》的记述是:堂号“安定堂”,堂联“东平事泽,安定家声”。现闽粤两省的梁氏均认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为祖居地。查阅史料,东平:一指益耳六世孙梁聪,为曾子首徒,从曲阜迁山东东平州,为东平望族;二是梁桥之后入闽十三世梁选,唐中宗时为东平丞相,南安令。
因梁氏支系众多,本文所述的是现今居住在闽粤地区梁氏祖宗的迁徙路线。
梁伯22世孙梁睦,居河东。梁睦的儿子梁褚迁陕西凤翔府扶风县平陵。梁褚生五子,三子梁桥为汉司马,以资千万徙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汉平帝末(公元5年),梁桥从茂陵携部分族人移居安定(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子孙从梁桥者为安定梁氏,其不从梁桥者为扶风梁氏。此后凡从安定迁出的梁姓人家的祖祠堂号为“安定堂”。
客家先民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的艰辛和磨难,最终到达闽赣三角地带,并建立起新的家园,所凭籍的最主要的是宗教的组织与力量。这种没有政府支持,完全是民间自发,为生存而长期辗转的迁徙,如果没有宗教的组织,没有过集体的团结力量与相互扶持,是不可想象的。按照传统的习俗,家族、宗族、宗教中领袖人物通常是由家族内有功名爵位、有很高声望的人担任。一个宗族这所以能够成为强有力的组织,不至一盘散沙,族中首领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宗族内的杰出人物代表本族众人的意志和共同利益,很受众人的拥戴,全族人唯他们的马首是瞻,服从他们的指挥,接受他们的教化。由于宗族内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虽然一个宗族内真正入上流社会的毕竟是极少数,且有官爵位者的直系裔也许不占多数,但宗族以这些杰出人物而自豪,将他们视为本族的象征,亦以当他们的族子族孙为荣,这大概是通例,客家人如此,汉民族本身也是如此。
历史上梁氏宗族的的辗转的迁徙,宗族的领头人都是宗族内的杰出人物。族谱上梁氏宗族举族迁徙的领头人是西汉梁桥,西晋梁芳,南宋梁文生。
安定梁桥后裔(梁桥12世孙梁氏35世)梁芳、梁芬西晋愍帝时(公元313——315年),梁芳为大将军,梁芬拜司马徒。梁芬有女兴壁,为晋怀帝的皇后。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由于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入击中原,历史上称“五胡乱华”,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至江淮地区,有一部分过长江向南迁徙。这次北方汉人的大迁徙,梁芳举族随愍帝渡江,居钱塘含浦间。梁氏37世、梁芬之孙梁遐,随晋安帝,为仆射大将军,后封固王。他随晋安帝逃福建,居福州三山里,为入闽梁氏一世祖。
梁颀(入闽21世,梁氏57世)生于唐懿宗咸通13年(公元872年),考选官任五府君。母亡后迁居福建泉州惠安黄淡村。传至梁颀6世孙梁熙嘏(梁氏62世),他生于宋仁宗景 三年(1036年),封为奉增大师再封英国公,由福建惠安黄淡村迁广东顺德。梁熙嘏的孙儿梁克家(梁氏64世)于(1160年)中状元,官右丞相。据现有资料统计现在梁熙嘏的后裔己超出100万人。
    梁克家的孙儿梁孟坚(梁氏66世),生于宋高宗绍兴22年(1150年),官兵部佐侍郎,从顺德迁移福建宁化石壁开基,为梁氏宁化石壁一世祖。
宋末,元兵两次入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后率义兵抗元。失败后,元兵大肆屠杀军民,因此境内人口陡减。当时人口爆满的闽西和赣南一带客家人纷纷涌入粤东北。公元1330年前后元明宗年间,居住在宁化石壁梁克家的后裔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带领男女老幼一百多人举族南迁,经沿路风雨长途跋步抵达广东梅县松源堡(松源镇)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梁文生为入梅始祖。梁氏后裔在松源镇青塘建祠堂(即今闽粤梁氏总祠),因松源地狭人稠,不利发展而分迁各地。梁氏71世振鸿(松源公),居松源;振朋迁广州;振国迁蕉岭;振钦迁惠州,振华迁潮州;梁氏72世梁福(松岗公)迁居梅县松口镇仙口村;梁氏72世、梁禄(松渊公),生三子:谷安、谷忠、谷全,居松源松岗坪,后裔迁梅县三角地。
梅州梁氏枝荣叶茂,子孙繁衍极快,分布很广,后裔发达,人才辈出。梁氏由宁化入梅开基至今约700年,现在人口繁衍已经超出10万人,梅州境内约3万人,约有8万人分布在国内各省及世界各地。
山口村梁姓祖宗梁孟坚(梁氏六十世孙),名于榜眼,官任兵部尚左侍郎。他们随宋朝的南迁,到福建省宁化石壁村落居。由宁化传六代到永桢公(梁氏七十一世孙)生七子,祈、祷、佐、佑、桢、福、禄。第五子祯,名恩,迁松源,其后裔称其为松岗公;禄迁梅倒三角地称松渊公。
松岗公(梁氏七十一世孙)是山口村梁氏的开基祖,他有九妻十一子。
长子天兴,生2子,以梓居大力上梁,以楠居松东涧田。
次子天成,官任福建通判,续升史都外郎,居建宁县。生2子:以桢、以辅。
三子天锡,官任福建提学,生2子,以举、以文,住官坪,后裔迁居未详。
四子天赐,生1子以桐,后裔在山口村,有部分外迁。
五子天彰,官会南京产弄吏部侍郎,后裔居南京。
六子三保,生3子,才荣、才兴、才政,立一子才富(胞弟天武长子)居仙口田心。才政荣居松东介溪。
七子天赋,生子二,才富(继天宝)才贵迁大力。
八子天位,生子二,才仁、才寿。子孙迁五华等地。
九子于佑,迁居焦岭县,子孙远离不详。
十子天爵,生子三,景泰、景茂、景德。后裔迁惠州。
十一子天命,生一子才宝,居山口田心,后裔迁三河霸。
现在山口村住的是四子天赐的后裔。全村约1600多人。
现存族谱只有三本,一本是“大夫第”本屋族谱,台湾桃园县梁氏后裔寄回一本。还有一本是1997年出版的《梁氏渊源》族谱。大塘村《牌谱》。据说编写《梁氏渊源》这本族谱耗资10万元编成。调查梁氏后高在全国各省、市。县居住地时,用去车费、住宿费和交际费就用去8万元。是由松岗公四子天赐公后裔,二十二世孙梁伯财,二十三世孙梁顺昌父子出资。儿子出钱父亲组织人编谱。历时四年才修成。松源梁氏祖祠前几年由各地方的梁氏后裔孙集资了约30万元。祖祠已修好。现在修放谱。谱分三本修。松岗公、松源公、松渊公后裔各修一本。现在各项准备工作在进行中。
山口一世始祖    二              三      四      五
松岗公(福)——天赐(四子)——以桐——均德——荣贵  
梁氏七十二世孙  ┃天兴   天爵                  ┃      
                ┃天存   天位                  ┕荣玉(山口村梁发祥)
                ┃天障   天赋
                ┃天命   天宝
                ┕天赐   天佑



六          七          八          九         十
生公————端公————万贵————应经公———  一槐               ┃          ┃          ┃          ┃          ┃
┠存公      ┠聪公      ┠万富      ┠应宝公    ┠ 一榕
┃          ┃          ┃          ┃          ┃
┕安公      ┠晓公      ┕万珠      ┕应瑜公    ┕ 一杨
            ┃
            ┕用公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宪公———汝翼公——仁先(刚义公)——乔晋———文麟———君荣
┃          ┃       ┃              ┃         ┃       ┃
┕莹公      ┠汝为   ┠义先          ┠乔俞     ┠文标   ┠君桂
            ┃       ┃              ┃         ┃       ┃      
            ┠连方   ┕质先          ┕乔瑞     ┠文直   ┠君章
            ┃                                  ┃       ┃  
            ┠连表                              ┠文儒   ┠君学
            ┃                                  ┃       ┃
            ┕ 敏基理论                         ┕文颜   ┕君易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方杨公————峻源公————玉祥———辅清———启能———兆
┃           ┃            ┃         
┠方进公     ┕德源公      ┠加祥
┃                         ┃
┕方举公                   ┠敦祥
                           ┃     
                           ┠宝祥
                           ┃
                           ┕绿祥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寿——————达——————贤——————(此两代不排列)
此表是“大夫第”族谱。村中有很多家户都已说不出前四代、五代祖上姓名。裔居住地点在(建村史那章)。
     
六、解放前村民圾生活活动
   
山口村人多田少,1980年以前,耕地面积平均每人0.7亩。段田(在平原地方)占6/10,山田(梯田)占3/10、旱田占1/10。村里有一条石砌路从中间插过,此路上可达桃尧镇、松源镇,下可以到松口镇。此路远至江西、福建都可直通。松源河以前可以通小船,船上可以到过松源镇,丰水时可到大焦岭县北圩。下可通松口镇、潮州、汕头市。平时过往的行人很多,主要是挑担赶集的人。挑担的人主要地挑盐去松源,回来的时候从松源挑土纸、木炭等土产品到松口镇。
村中沿路有几间小店,买生活日用品,夏天买“仙人板”、凉茶。旅店住的过往商客。福建松源的商客来松口圩、前天晚上住在旅店里,明天早上再去赴松圩,旅店里住的还有过往的放木排工人,船工。据老人们说,平时路上行人很多,到了圩日来往的人更多,很热闹。村民们一般赴松口圩,我4公里,也有赴桃尧圩约15公里,赴隆文圩15公里。(附松口圩示意图)
旧时因为村中人多田少,土地约7/10是公尝田(死地主)由各公尝后裔轮耕。由于田少都是妇女耕田,男人多数出门做工。有做生意,做鞭炮,砍柴卖、烧石灰,还有几户从事打鱼。有贩户专业农果。
旧时村里有人种水果的习俗。果树都是因地制宜利用空地,在屋前屋后,河岸上,小溪旁种植。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本村有一位梁政可先生,他在清末民国初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他学的是园艺专业。解放前他曾任梅州中学校长,他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家乡建设服务。向村民们传授种植沙田柚技术。他从广西传入沙田柚苗,帮助村里人边片种植沙田柚。解放前村里已有规模比较大的果园三个。梁政可先生一个,成林的树约50条。有一部分用来繁殖沙田柚苗,作“苗莆场”。中村绅士梁利香先生的果树约70条。上村梁锦洪先生的小果园面积约10亩。在沿河岸的沙坝地上种植。面积虽小。但果树品种繁多,在梁政可先生技术指导下,果园里种植了近20种水果,产量高,收入不错。
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村民们便挑着水果到附近圩场出售。其中龙眼,荔枝产量可观。水果是村里人经济收入不敷出一部分。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村里阳光充足,土质比较好的地方,冬季还要种小麦,葫豆,油菜。旱地里种花生、玉米、高梁。解放初期上村居民还有几户人家种畲禾(一种在旱地里生长的稻谷)解放前种畲禾的人多,翥是没有田的农户在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此种稻谷,
解放前村里男人们的生活途径有如下几种。
做鞭炮:这是本村的传统手艺。这种手艺何时传达室进山口村现在无法考究。有些老人说,松岗公来松口开基时就有人公做。这种手艺全村各个居民都有人会做。旧时生产方式是家庭小作坊式。还有些家户会做迷信用品,香、烛、纸钱等。从事做鞭炮的家庭旧时占去全村的1/4。产品远销潮州、汕头、粤东各县。现在村中有两间纸炮厂,一间管理区办的,叫山口纸炮厂。一间是私人办的,叫发祥纸炮厂。有些华侨在南洋都是开纸炮厂的。1987年,从台湾回来一位80岁的老人梁宽均先生,他在台湾就是做鞭炮的。解放初期汕口纸炮厂就有十多位技术工人是山口村人。
村中做鞭炮规模大的是上村凌江楼此屋纸炮厂,此屋旁边有若干间旧房和遗址。据说这里以前是纸炮厂,民国初期纸炮厂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还烧死了几个人。凌江楼此屋是岭下祠八世祖万贵公后裔。十五世开基,现在传二十五世,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乾隆五十年做的。上代在安南(越南)做大米生意发财,汇钱回家做的屋。是本村最早由华侨做的屋,此屋规模,构造独特,结合地形。叫楼和地一体化建筑。此屋旧时家家做鞭炮,做迷信用品。解放后有些家户都有还做迷信用品。由台湾回家的梁宽均老人就是此屋人,他儿子梁胡荣是山口纸炮厂的厂长。
做生意:旧时叫“走圩子”,这种人人们叫他“走圩伯”。他们来往于周围的各个圩场。旧时三日一圩。今天走松口圩、明天走桃尧圩,后天走隆文圩。每天都赶集。他们没有固定店面,挑两口箩筐,只能在圩场上沿街摆卖。经营范围因人而忌,有卖青草药,有卖水果,卖鸡、鸭等。
松口镇也有几间店面是山口村人开的。如上村庆堂人开的“庆发布店”,大夫第人开的“水货店”,司马第人开的火盐厂。
在政府部门工作,教书“任店头”。
村子里了70岁以上的男人,文化程度高。其中有好些人具有初中、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他们在外面工作,家属在家务农。解放前梁国材在惠阳县当县长时,村里有20多人跟他在县政府做事。他量才录用,文化程度高的任科长,梁冶平先生(夏门大学毕业)做他的教育科长。没有文化的做火夫、护兵,还介绍了部分人去附近学校教书。
外出教书:解放前约有30人做过中、小学教师。
住店头,即在集市商店里做售货员、店员、会计、财务,工厂做工。上村继食堂人梁兆特解放前曾任没头市“南星公司“会计。
做水客:他们的工作性质是每年来往于祖国家乡和国外华侨居住的地方。有时一年来回几次。回家乡时为华侨带钱给家人,或带物品。还有家乡有人要出国居住,帮助办手续,把人带出国。从中得取报酬。解放前村里有几个人从事这种职业。
渔民:村中有很多鱼塘,面积有大有小。养鱼技术历史悠久。专门靠河里捕鱼的有好几家。渔民养了几十只(鲈鹚)专门捕鱼,有时用网打鱼。
木材工人:解放前村里有万亩以上的森林源。树山都是私人的,森林保管得很好。树木大了,合规格才砍伐。解放前30年代还有老虎、豹子出没。村中有几户人专门锯船用木板。产品销往造船厂。
烧灰:解放前泰址居民点后山上有一间石灰厂。石灰厂是本村人开的,规模不大。石灰供村中搞建筑用和给农田除虫用。
开旅店:解放前松源河有小木船和竹排、木排行驶。小木船厂12条为一队。竹排、木排放送到潮州、汕头。还有来松口镇赶集的人外地人,福建、松源人。旅店地点如下:上村,杨梅派梁洪胜;深塘下阿四伯,据说此间旅店规模大,由于住的人多,买粮时用他家养的驴子驮米。泰下七世用公祠内一间,八斗租梁锦洪有一间,此间还卖生活用品,离此店不远有一间赌馆兼旅店。由梁兆文开的。下村公王庙旁一间是亚钱伯开的,是旅店,商店合在一起的。小金塔边,黄仁桂开了一间。
商店:除了上面介绍的商店和旅店一起合开的。也还有两间单独的。显财居此屋人一间大路边。杨梅派凉亭里有一间。还有二间做衣店,中村梁金德、小金黄华琴开了一间。
开赌馆:解放前村中有部分男人做过这种职业。老人们说,全村比较大的赌馆有;白屋下,显财居,继食堂,渡船头,老楼屋、泰下中心屋、黄泥咀的尼姑庙赌馆。
黄泥咀尼姑庙原来是一个规模中等的楼屋,此屋建在河岸上。约在200年前是个人丁兴旺梁氏住宅。此屋是六世用公房后裔。传说有一段时间男丁很旺,当时读书要到河岸的上材仰川堂读书。当时凌江楼下面有一座桥。此屋曾有过18个男童过此桥读书,人们叫十八书笼上学堂。有一年端午节,遇洪水,有一条“大男蛇”随水冲到他们屋边,此屋几个青年上前打死这条蛇。蛇被此屋人宰杀分吃。从那以后此屋便只有生女不生男。屋中男人连接遇祸,或病死。接连几代,到民国初年此屋只顺下一个70岁的老妇人。后裔迁梅教村。有一天,屋中失火而老妇人被烧死。邻居及时把火扑灭,才幸免把屋烧掉。从此这个屋没有人居住了。族中父老想了个主意。把此屋改作尼姑庙,从松口镇甘露亭请来三个尼姑。有两个尼姑长得漂亮,吸引了村中“不正经”的男人有事无事往那里跑。最后设赌场,尼姑们收取“抽水”费当作经济来源。此赌馆在旧时曾经热闹过一时。村中正派族人,出面干涉,才不敢在此赌博,但是村民们还是暗中来往。村民们痛恨此赌馆,如有外地赌徒会去尼姑庙,村民们便会暗中指使一郡小孩在远外骂那些赌徒“大老鼠”。现在75岁的梁运桂同志是当年曾经参加过骂赌徒的小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3 16: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4

七、信神灵、信风水

村民们很信神灵。在村中的井头、池塘边,都设有尼陀,人们叫井头伯公,塘头伯公。如有一座桥边有一块天然石头,人们叫它桥头伯公。传说有一年此桥有一60多岁的老人路过这里,不小心掉到桥下面的小溪里而摔死了。人们说,此地有鬼,不干净。死人家属经仙姑指点要拿三牲去祭土地神。便选桥边一块天然石头做桥头伯公。从此香火很旺,初一、十五都有人去祭祀。从那以后一直没有人在这里出祸端。人们说此桥头伯公很灵验。
据80岁以上的老人说,山口村的公王很灵验。旧时在外地回乡的人和海外华侨,他们都要去公王庙前膜拜。要出远门的人,飘洋过海的华侨,出门前也要先拜公王,求公王保佑他们出门一路平安,万事顺意。有此华侨回乡时还没有到家便先到公王庙前膜拜。有的则回到家后再配三牲去祭祀的。
老人说,旧时扛公王的轿夫说过,公王肯去的地方抬时感觉很轻,它不肯去地方抬时很重。村子里的杨梅派它不肯去,抬时感觉很重。泰下村虽然远,且要过河。它都去,抬它时感觉很轻。
地理先生很行时。村里人选地基做屋,做祖墓,搬迁新屋要出杀,都要请地理先生。旧时村里人会请隆文的道士“昂天师”。此人精通地理,在周围颇有名气。
旧时搬新屋出煞,便要请道士“昂天师”。老人回忆说,新屋要出煞时,先把一条活狗,放进屋里,道士进屋后把大门关上。他手持一把剑,身穿道士服,口念祷文,把狗赶得满屋跑,然后杀掉。把狗血洒在屋中各房间。到了一定时间把大门打开,放一串鞭炮。便宣告把鬼赶出了门。
解放前村中每家户的厨房门口,在春节前夕都贴上了一张兴宁罗氏出版的的日历。日历对从事耕田的农民很起作用,可作指导季节性农活。有文化的人都会买一本“罗家通书”。要出门,做什么事,婚、丧、喜、庆都要查日子。旧时到解放初期本村有一位亚勇伯,此人曾教过书,择选日子,便请他。
此人生活好,红包多少不论。有时还请鸡冠村的余锦熙伯,此人文化高,理论、学识渊博,生意不错。
           
八、婚嫁、葬俗调查
解放前的婚嫁形式有如下几类:(1)童养媳;(2)等郎妹;(3)两房妻(一个男人讨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要继承另一家的产业);(4二婚妻(女人第二次
据调查,村中在解放前结婚的类型有如下情况。大行大嫁的占去60%;自由恋爱结婚的占10%;(1)——(5)类型的占去30%。其中童养媳的比较多。其余各类型的婚例都有。
解放后的婚姻形式比解放前完全不同。现在的青年约有大部分先同居后结婚。
葬俗:本村人的葬俗都是实行“二次葬”。即埋死佬过骨;三四年后“收骸”,做地(修坟墓)。死时要“做斋”(半夜光)。这几年村里实行基督教葬礼,有部分老人赞同这种葬礼。即省钱又隆重,葬礼程序简单。做斋时很多人怕孝子跟和尚,时间长,把人折腾得要死,做斋花钱很多。
          九 、本村各历史朝代重大事件
    (1)南宋末年,本村有卓姓人居住,现存遗迹“卓寮下”。传说卓姓人反 朝廷遭灭族。
    (2)本村有畲族人居住过,离村1公里有一地方叫谷公畲,附近还有旧屋居。村中有一地方叫中“上寨”,相传时是畲寨。山北村叫三甲。
    (3)明末清初,桃尧(古时叫尧塘)土霸张吉,经常来松口抢劫,山口村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村中受其伤害甚重。
    (4)1859年春天,农历二月初二日,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将石吉镇部队约五、六万从由大埔到松口。部队到达松口时有一支部队到村中征粮。还带走年轻妇女,被带走后一直没回来。村中当时有很多人去下村河边的一个洞穴躲避。
    (5)1926年秋,农历九月初三日。北方军阀周荫人遗军刘俊率兵6000人进犯松口,学生军何应饮部队和北军大战。山口村“咬子坝”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打扫战场时双方死伤`300多人。北方军阀的200多人用大葬的方式掩埋在咬子咬坝河崖边。即挖一个坑,将死尸丢进坑内,放上石灰消毒最后用泥土封住。学生军约100人,第人用一口棺材掩埋。据说当时老人防老用的棺材全部买下,不够去邻村买。
现在小金村的“黄字龙”山上还存在有学生军坟墓。村中有些地方还有当年打仗时遗留下的遗迹。河东村司马第这个屋的天井中,北方军丢进两颗手榴弹,轰炸后天井中里留下两个坑。老人说,北方军要屋里人开门要大米、食物。大门紧闭不肯开门,生气之下丢进两个手榴弹。
    (6)清朝咸丰年间,村里有两人参加太平军,他们是上村上寨的梁锦祥,下村梁育环的祖父。据说他们是太平天国的小头目,武功很好。
    (7)村中举人梁杏果参加过清朝末年“上车上书“运动。据说当时他正好在北京参加殿武。
(8)1924年,村中的青年,梁锡祜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后来他加入共产党。战争年代他是红军的军级干部。后在新四军的军部工作。他在“晚南事弯”中牺牲。
(9)1938年,本村青年梁育华、梁尚苑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读书。解放后他们两人是国家的中级干部。
(10)1947年春天,共产党地下领导人梁隆泰被捕。关在松口乡公所,后来,由本村绅士梁政可先生担保而释放。据说敌团长是梁政可先生的学生。
(11)1949年秋天,国民党残兵胡兵团回窜梅县。山口村遭受其害。抓走有壮丁,还有人被抓去挑担子。以后逃回来,此人是五满叔公。老人说,他不肯挑担而被他们打过。这些兵还在村里抢粮食,用手榴弹炸鱼。地点是上村柚子树下鱼塘。
(12)解放初期,村中有4位青年参加过志愿军。
(13)1968年秋天,9月中旬。那是文化革命后期。经仙溪大队贫下中农法庭批准,枪决了1人。这人叫梁大华。(此人当过兵,做过大队支部书记),自杀2人,梁华兴(梁国材的堂侄),梁念锋(解放前当过记者)。

后 记
本文是1998年我为嘉该大学客家研究所撰写的客家民俗田野调查资料,专家学者引用后要注明本文的出处和作者的姓名

调查时间1977年8月——1978年2月

梁德新 手机:13549141204   QQ号码:275703122
电子信箱meihua03@163.com   liangdexin2004@mail.china.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3 17: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研所在田野调查、源流、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做得不错,但是极少关注客家的建筑(特别是梅州的围龙屋)与音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3 18: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看得我头都晕了,呵~~~:shy: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15: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听过仙溪村,没听过仙口村,楼主是不是松口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 14: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锡庆楼是我家的祖屋,看来我算是七世安公之后。可惜的是客家话只会听一些,不会说。惭愧!
希望能有机会看到更多的资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0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锡庆楼也是我家祖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4 23: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奕先生,你好!能否把你认为锡庆楼也是你家的祖屋的理由告诉我吗?可发到我的邮箱

[ 本帖最后由 jnl 于 2009-1-11 11:58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4 23: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梁奕 的帖子

谢谢!用短消息

[ 本帖最后由 jnl 于 2008-7-17 23:55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5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jnl 的帖子

建议:-
用发短消息 ;
不用电邮箱.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5 08:0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5 09: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仙口村

故事发生在此: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5 09:10 编辑 ]

历史上的仙口村

历史上的仙口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5 1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姓 始祖松岗公,名梁福。在元朝皇庆元间(约1312年)来松口开基。松岗公是山口梁姓1世祖,山口梁姓从开基到现在已传27世,开基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

经过100多年的漂流在武夷, 汀江上, 展现在您们的祖先面前的大地应该会是非常激励的心情!


图可放大400%来看.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5 11:4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0 20: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8号回了趟老家,看看祖屋.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1: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