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标题: 待續: 八百年前的客家母親河-汀江的重現(初稿-不断增加) [打印本页]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4-22 08:18
标题: 待續: 八百年前的客家母親河-汀江的重現(初稿-不断增加)
待續: 八百年前的客家母親河-汀江的重現:-
於八百年前的數百年間[時間為1130-1430]吾們在客家母親河上飈流,生活。在這片土地[GoogleEarth空間]裡她也同時是飬育了和扶植了客畲[佘田]
文化的大本營。

黃發友-客家原鄉一書和網上閩西客家有不少資料。為了增加這超時空間的虛擬真實感,現求助資料如下:

1 一天來回工作空間為20公里?
2 為何要在汀江上漂流一直到大埔?
3 畲[佘田]客化過程?
4 這期間的道教、朱王程说、畲[佘田]文化在這空間的活動情境?
5 等等...


(不断增加以完成DVD录像)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6-27 11:20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3 07:27
相关资讯(related info):
1
从查阅清朝和民国《上杭县志》中的“大事志”、“城市志”和“艺文志”相关资料看,上杭县城大街、中街、小街都是在宋朝县城搬迁到郭坊(今址)后于“宋乾道中(1170年)开置”的。“
https://www.hakkaonline.com/xspa ... read_tid_50606.html
“瓦子街”就是福建上杭老城区大街
2
据1997年“梅州罗氏族谱编委会”编纂启事,唐末昭宗时,盐铁史罗仪贞为翰林学士,因避战乱,迁虔化县(即今江西宁都县)。后裔数十年后,再迁福建宁化石壁,南宋末,蒙古入侵,由闽入粤,分居梅州各地。罗姓繁衍发达遍及赣闽粤,后裔再有分迁湖南、四川、浙江、台湾、广西等地,以及南洋群岛等地。罗姓南迁赣闽粤,经千年演绎成了客家大姓之一。(周红兵 辑)
http://www.gndaily.com/news/2005-7/200575110204.htm
...
...
...
n
...to be continued待續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6-26 10:04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8 09:43
3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extra=page%3D1

400名客家乡贤安阳联谊
。。。。。。
回望客家南迁的700多年历史,他们更多的只是知道自己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原,但客家人具体明细的南迁起源地却不得而知。这些年来,他们不断来中原寻根,以填补700年前客家人在南方变成客家人之前的历史空白,现在已经不断有了一些新发现——九朝古都洛阳有七朝定都渑池市,正是在这里,他们已找到大量文献来证明,早在晋朝时第一代客家人就从这里开始南迁。在汉朝出土的文献和发掘的文物中,也发现了很多南方土楼的模型。这更给他们的寻根之旅带来了新的希望。“全球化的视角鼓励全世界民族自己的认同,既然中国讲究民族大团结,为什么还要分客家或是其他族?”郑赤琰寻根心切,他们急于寻根也正是为了寻回最初的一致。
。。。。。。
https://www.hakkaonline.com/xspa ... read_tid_51167.html

http://ha.people.com.cn/news/372/2007/04/24/171744.htm
客家人=只能說有一部份群體附有客家血緣基困的人。
南方土楼的模型=只能說有一部份群體附有客家血緣基困的人保留了並應用了這技術于南方。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5-9 10:28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12 18:25
标题: 回复 #3 namlow 的帖子
https://www.hakkaonline.com/xspa ... ewnews_itemid_44...

【内容提要】汉族民系之一客家的民居,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共同体聚
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坞堡建筑。中原地区这两种居处制度与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客家民系
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客家民居的两个基本特征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凡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
家人
;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没有成为客家人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5-12 18:27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13 10:23
4
http://www.ha.xinhuanet.com/xhzt/2003-10/23/content_1094776.htm
。。。闽西客家话的代表是长汀城关话,但由于闽西境内地理复杂,因而各县
通行的客家话彼此间语音上有些差异。同属汀江流域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四县间的语音虽有所区别,但基本上可相通。只有连城却因分属汀江、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加上山多,地形峻险,与外界交流少,因而,其语言显得特别多而复杂,不少乡镇的村与村之间方言都不同,“隔重山岭隔重音,尔山不晓我山言”形象地概括了客家方言的特点。连城县委书记谢小健告诉记者,连城全县仅33万人口,方言却有34种。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5-13 10:26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16 11:56
5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page%3D1#pid552633
"一、引 言
  清代前期是闽西、粤东客家大举外迁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客家人的外迁,学术界已有许多重要的成果。笔者也曾在十几年前撰文讨论客家人在赣南及赣北山区的活动[1];又在数年前撰文讨论移民氏族人口增长时,涉及过浙江山区的移民问题”[2]。然而,至今为止,对于清代前期浙江山区的客家移民活动,历史学界知之甚少。本文拟对这一区域的客家移民活动,包括移民的背景、移民的来源、移民分布、移民数量、移民时间以及移民社会的整合即移民的土著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一全面阐述,以期填补这一空白,并藉此推动客家移民历史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的展开。...
"
佳作!對"待續: 八百年前的客家母親河-汀江的重現"很有參巧價值。可惜只是對浙南和浙西的分析。
問:有無類似對汀江至粵東北的分析。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20 10:27
标题: 汀州百壶[福]宴
6
汀州百壶[福]宴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o=lastpost#lastpost
...,“三太祖师”及“五谷大神”暂无庙栖身,升平等10个自然村百姓按村按姓氏划分为4个片区(当地称之为4个乡),每年按片区周而复始轮流举行“二月二”保苗祭。具体做法是:由主办片区组织人员抬着“三太祖师”及“五谷大神”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周游四个片区内的自然村,再将诸神抬至主办片区内一幢指定的宗祠或民居内安放。周游时,百号队伍一路鸾驾执事,神旗飘扬,锣鼓喧天,放爆鸣铳,沿途烧香燃烛。同时,主办片区各家各户都要出一壶客家米酒、子(年糕)云集在安放菩萨地点敬奉菩萨,敬奉完毕,就把各家各户米酒和一盘子作为参加抬菩萨等执事人员的午餐或点心,可供大家任意享用,由于每年都不少于100多壶酒和100多盘子(年糕)从而形成“百福宴”盛会民俗文化节日。由于天长日久,“百福宴”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开展形式及内容日愈丰富。...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5-20 10:29 编辑 ]
作者: 滔滔汀江水    时间: 2007-5-24 21:22
顶一下楼主......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30 10:18
标题: 回复 #1 namlow 的帖子
八○○年前的闽西客家山歌怎么样唱?

求歌、曲,词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5-31 06:31
标题: 胡姓氏入闽西-下洋
7
http://fjydhsr.blog.163.com/blog/static/29004457200748104413349/
。。。
第一节   源流
一、入闽
胡满公传下第五十六世胡藩,于东晋时参军,功封山阳侯,后迁居豫章华林,遂为华林一派。至第八十世胡令质,仕光禄大夫,由洞庭移居金陵(今南京)。第八十二世胡霸,字长善,生于金陵,南唐时住吉州刺史,功封庐陵郡侯,为吉州芦芗城胡姓始祖。传至第九十世胡铨,字邦衡,号澹庵,赐谥忠简,翰林院编修,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居吉州芦芗城(今江西吉安)。其始终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当时因秦桧主和,阳奉阴违,即上疏请杀秦桧,名震朝野。秦桧怒其逆已,遂贬新州。至孝宗即位时,才官任复出,卒后谥曰“忠简”。而其不畏权势,忠贞爱国,被誉为“忠贯金石”。
胡氏第九十世胡铨在江西吉州芦芗城立基繁衍100余年,传至胡氏第九十四世胡万九郎,名梓,不久携家眷始迁于江西省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后于宋末年间又由赣入闽,居住福建省的汀州府(今长汀县),为胡氏第一位入闽始祖。
二、繁衍
胡氏第九十四世胡万九郎,名梓,由赣入闽后,定居于汀州府第三街大塘背村,并在此开基创业,繁衍生息。胡万九郎妣龚氏,生胡五郎、胡六郎、胡七郎三子。
三、播迁入永
胡氏第九十五世胡七郎(胡万九郎之三子),妣曹氏,生一子胡十二郎,于元朝初年,因避战乱,举家从长汀县第三街大塘背迁徙永定(原属上杭)金丰里下洋的塘下墩开基。胡七郎在下洋塘下墩肇基后,传下十二郎、念八郎、五六郎、百七郎、明广、彦成、宗贵、铁缘共九代,并先后播迁至下洋的中川、觉川、下村等地。至此,胡七郎为永定胡氏的开基始祖。
  
第二节   分布
一、下洋镇
下洋村。该村胡姓开基始祖系胡万九郎脉下胡氏第九十五世胡七郎(下洋一世)于元朝初年从长汀县第三街大塘背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2代600多户2500人。
中川村。该村胡姓开基始祖系胡七郎脉下胡氏第一百零三世胡铁缘(下洋第九世),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20余岁从下洋塘下墩迁入开基,有“上承八代,下衍三房”之称。“上承八代”即自胡七郎从长汀迁下洋肇基共繁衍胡十二郎、念八郎、五六郎、百七郎、明广、彦成、宗贵等八代。至第九代胡铁缘肇基中川后生景玉、余广、明清三子为三大房,即为“下衍三房”。现已繁衍32代670多户2700人。
。。。

namlow:
有人留有人不留在原地繁衍之因素是什么?
客家人成因之因素之一。时至今天我们还有人在作留或者不留的选择。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5-31 07:12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6-26 09:48
标题: 中山-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和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神奇的传说
8
http://www.wpren.com/local/gov/zs_1.asp
。。。
  中山镇姓氏所以如此之多,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衍生的历史密切相关。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贯穿武平的武溪河由中山出境南流广东韩江入海。历史上,武溪河是汀江之外闽西另一条沟通闽粤赣边的主要河道,所以,中山自古就有“全汀门户”之称,从唐代闽西始置汀州到北宋武平开县之初,中山一直是镇、场、县的治所。武平县治迁平川(今武平县城)后,明初还在中山设千户所。因此,中山这一历史,使其在明以前理所当然成为武平县的中心,而此前流入武平的客家先民自然多聚居于此。这就决定了中山在历史上一开始其居民就比武平其他地方繁杂。
。。。

http://www.wpren.com/local/gov/index.asp
武平系客家聚居地,境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粱野仙山、丹井温泉、南岩石洞、平桥翠柳、灵洞仙山、石径云梯、绵洋古刹、龙岩雨霁等自然景观古老而神奇。这里是中国南方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之一,从这里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和青铜器,闪烁着我们远祖的智慧之光;这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和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在这里留下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中国空军之父刘亚楼和文坛宿将林默涵更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光彩。这里民风淳厚,古风犹存:中山一镇,百姓聚居,被称为“天下一绝”;军家方言,独树一帜,被誉为“方言孤岛”;这里的百姓古道热肠、热情好客。
。。。

namlow: 向南流的另一客家母亲河.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6-26 09:56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6-28 21:54
标题: 回复 #1 namlow 的帖子
黃發友-客家原鄉一書的目录:

流动的故乡 ( 自序 )       

城镇
宋城月色-赣州
古道长亭祖地-石壁
流水汀州-汀州
绝版的记忆-四堡[长汀,连城,宁化,清流 交界处]
小城如舟-上杭
梅魂悠悠-梅州
自古山歌从口出-松口

建筑
土楼的背影-闽西南
血缘围聚的围龙屋-粤东
心上的城堡-兴宁
堂前燕子-南口,梅州
走走又停停-赣南,闽西
狂澜中的叹息-松口
风雨寒窗-培田,连城
山水两相依-永定,闽西 
石笔凌云 -南靖,赣州

山川
客家母亲河-长汀
远去的帆影-三河
行走的神山-连城
壶中天地-培田,梅州
林间小径-上杭
水车的清唱-上杭
秋霜里的小灯笼-上杭
       
风俗
回头无岸
缘分随风
母亲是一棵树
送嫁妆       
酒香里的乡愁
人兽之间
欢乐游龙
山地天籁

后记

地名是由我注上的.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7-2 17:27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7-1 10:59
9
发表于 2006-12-23 12: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43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p;extra=&page=3
。。。

如果你发现先祖的历史或许并不那么光彩,或者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的父系先祖可能通过霸占的手段获得了你的母系先祖,你会因此而良心不安吗?2004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文波与李辉等人的基因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这段历史的面纱。他们的研究发现,今天的南方汉族的父系先祖是北方汉族(中原人),而母系先祖却主要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福建长汀人,这个结果最为明显。
    先简略介绍一下文波与李辉等人的论文《遗传学》。由他们领衔的科研组对国内17个不同省区的871个抽检者的血样进行了分析。其中,福建省的抽检者样本全部取自长汀,包括148个男性和54个女性。研究发现,在所有样本中,福建长汀男性来自于北方汉族的基因为96.6%,是所有男性样本中“最具正统中原人血统”的样本,而福建长汀女性来自于北方汉族的基因仅为24.8%。不了解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人或许会奇怪:那岂不是说长汀男性是纯粹的中原人,而长汀女性则主要是少数民族后裔啦?错!因为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生物遗传基因的分析主要通过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来完成。其中,Y染色体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传子不传女),而线粒体DNA只能由母亲传给女儿(传女不传男),并且它们在遗传中都非常稳定。这就是说,正确的分析结论就是,在福建长汀人的血统中,有96.6%的基因来自北方汉族男性,而仅有24.8%的基因来自北方汉族女性(换句话说,就是有高达75.2%的基因来自南方少数民族女性)。
==============================================
发表于 2007-6-28 21: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50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p;extra=&page=4
QUOTE:
原帖由 大中华汉人 于 2006-12-22 23:03 发表

宋朝以前的汉人其实是攻击性非常强的民族,从黄河西部一小块领地扩张到山东、广东,一路上那绝对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在历史上被汉人杀光男人的少数民族多的去了,别说在军事上处于弱势的古越人,就算是北 ...
=============================================
一假設,再論证/正:
客家先民-南遷漢人中的一族群做了兩次對別族女性基因大同化:一是祁连山上的匈奴女人,二是武夷山上的畲(佘田)族女人。
看看你的高見?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7-2 01:04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7-5 12:24
标题: 回复 #1 namlow 的帖子
10 [4 這期間的道教、朱王程说、。。。。。]
【讨论】朱熹的后代博白朱氏........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o=lastpost#lastpost

博白朱姓远祖通宝公,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人,明赐进士出身,任四川南江知县,敕授文林郎,生五子:洪珍、洪琛、洪宽、洪鉴、洪瓒。其中长子洪珍,次子洪琛迁博白,其余均在安远原藉。
    博白敦笃堂始祖朱洪珍,是文公(朱熹)的裔孙,明代进士,任广东灵山县教谕,妣钟氏,生五子:绍晃、绍琪、绍玉,绍禄、绍昊。洪珍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竹根山村。
    博白敦睦堂始祖朱洪琛,号荣国,明太学生,妣严氏,生四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琛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东乡古田坡,迁于白州金村而创业。。。。。。

namlow: Hakka that did not go through the TingJiang Hakka Cradle[汀江摇篮].!? In this epoch, KanXia Luo [坎下罗]had settled in FengLang[枫朗].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7-5 12:37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7-12 15:57
#13
原帖由 namlow 于 2007-7-1 10:59 发表
9
发表于 2006-12-23 12: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43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p;extra=&page=3
。。。

如果你发现先祖的历史或许并不那么光彩,或者更 ...
=============================================
一假設,再論证/正:
客家先民-南遷漢人中的一族群做了兩次對別族女性基因大同化:一是祁连山上的匈奴女人,二是武夷山上的畲(佘田)族女人。
看看你的高見?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7-2 01:04 编辑 ]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o=lastpost#lastpost
#3
这条大汉倒像匈奴鞑虏,就是自称孔子嫡系后代的孔庆东

多了一个有源自匈奴假設的人.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8-1 15:16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o=lastpost#lastpost - #14
http://5225135.v.hexun.com/D373717.html
客家人社区 » 客家影视 » i闽西客家大地攝印1d-网上版

======================
客家人社区 » 客家影视 » 客家录象(网友拍摄) » i闽西客家大地攝印1d-网上版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o=lastpost#lastpost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8-3 07:49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8-2 09:41
标题: 回复 #14 namlow 的帖子
4 這期間的道教、朱王程说、畲[佘田]文化在這空間的活動情境?
#14

http://www.civilness.com/2004_dy ... d=20057251847304357
    罗从彦

       (1072--1135年),字仲素,先祖原居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放世称豫章先生,为罗姓迁沙始祖,唐元和十五年(820年)任沙县县尉,罗周文的第十二代后裔。
       罗从彦自幼刻苦好学,后从师闽学创始人杨时,扬时认为门下众多弟子中“唯从彦可与言道”。
       宋政和六年(1116年)前后,朱熹的父亲朱松和老师李侗是罗从彦的门下弟子,李侗再传朱熹,这样,二程理学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罗从彦“上传伊洛、下授延平”(宋礼部颁文质罗公祠祭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闽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二个阶段,首先是由杨时、罗从彦、李侗到朱熹的早期闽学阶段。其次是朱熹及其门人的闽学发展阶段,即闽学的成熟、分化阶段。关于这一点,明代学者欧阳佑曾说“自龟山载道而归也,程师即喜之曰''吾道南矣。''然成继承匪人,抑何以演其源而扬其波耶?幸有豫章罗先生,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哉!(《重刊罗先生文集序》),不难看出,罗从彦是闽学发展第一阶段的关键人物。他在杨时一千余名学生中“独得不传之秘”。黄宗羲也说,罗从彦在杨时的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按语)“最无气焰”的人成了闽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较自觉地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从而使闽学更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罗从彦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他经历了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的历史巨变。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历史性反思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罗从彦比杨时门下千余名学生高明之处,在于他比较明确地认识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史书记载,罗从彦“严毅清苦,笃志求道”(《宋史》本传)。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锤炼出来的特殊性格。是进行历史反思的需要,也是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是为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而求学问道。
.....
罗从彦则一生坎坷,到61岁时方得了个“特科进士”的头衔,到广东惠州博罗县任了个主薄的小官。官满后,回家途中逝于汀州(一说死于任上)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8-2 13:35 编辑 ]
作者: 飞鸿青云    时间: 2007-8-8 02:09
顶````````````````````````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8-11 18:52
#14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extra=page%3D1
...
 ●古:存世已有八百多年 南宋遺風尚存   距南雄市區約20多公里的魚鮮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村裏從古至今四處開鑿了許多小魚塘,將村落的房舍分切得“隔塘相望”。水波瀲灩間,讓人疑是置身于江南水鄉。連路過的老農都會驕傲地告訴外人:小村古稱魚溪,自古便是盛産魚蝦稻穀的魚米之鄉。
  漫步小村,四處都能發現經過歲月洗禮的宋朝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古老殘缺的灰瓦青磚墻一幢連著一幢,蜿蜒的青石小路和碧綠的水塘又將它們分隔。深深的院落裏,巨大的房梁,精美的雕花的石柱,古拙的門廳,高高的門檻……叢生的荒草難掩數十座氣派古建築曾經的華貴風采。
  據當地學者沈榮金老師考證,魚鮮村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已有839年的歷史。村中可以見到的許多與“槐樹”有關的堂匾,源于村民都姓“王”,而“王祜手植三槐”的故事在宋朝時流傳一時,故此地民風以尊槐爲榮,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宋代遺風的完好保存。
...

=============================================
有無類似汀江流域資料?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8-11 18:58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10-8 17:47
标题: 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
#14
书名: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
作者:谢重光
出版社:上海古籍
http://www.sinoshu.com/cx/bookde ... 17389&bookname=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
。。。
第三章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一、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一)宋代理学特别是闽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二)阳明心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二、客家民风由“野”向“文”的演化
三、客家宗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 章宋明理学和蛮夷文化传统交互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
一、程朱理学的妇女观
二、客家妇女生活在礼教轨道上的演变
(一)婚姻
(二)男女社交、恋爱和婚外情
(三)劳作与家庭地位
(四)服饰
。。。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0-8 17:48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7-12-8 17:32
标题: 如梦樵人-排律.汀江吟三十四韵 : (叙史诗)
排律.汀江吟三十四韵 : (叙史诗)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mp;extra=#pid583979
如梦樵人排律汀江吟三十四韵叙史诗

一江汀水自何来,远古蛮荒尧舜开,
东凿武夷余脉障,南移汕尾卧龟台,注1
翠城西引金瓯岳,石壁北承黄帝垓,注2
遂使巫山云化雨,不教沧海浪兴灾;
群鱼齐聚清明偃,众鸟共衔祥净枚,
玳瑁龙吟古田劈,梅花虎啸雪峰皑,注3
蛟腾沃野噙甘露,凤舞长天放瑞梅,
一碧清流出岩嶂,九迴玉带绕尘埃;
中原涂炭生灵迫,硕鼠恣行百姓哀,
背井离乡抛故土,携家举履觅蓬莱;
欣迁宝地人畜定,勤垦桃源瓜李栽,
兴礼崇儒推孔孟,尊师供塾育童孩,
珠村玉郭环桑梓,石巷柴门芬醴醅,
鸡犬闻中篱舍静,歌谣唱里柳烟堆;
陶然白鬓捋须乐,无忌莲娃打趣诙,
从此孳生屡分脉,顺流繁衍远播媒,
长汀宁化连城列,永定上杭梅县陪,
更下潮汕拓滩海,也临漳厦驾帆桅;
物华恒蕴无穷蔵,天富长生不尽财,
梁野银山紫金矿,庙前硅土白砂煤,注4
新泉美食传千里,溪口温泉治百虺,
四堡殷圩货通达,十方集会客招徕;注5
地灵分布奇丽景,人杰代生雄俊才,
冠豸名山堪谓绝,土楼古筑可称魁,
文昌木阁岁月蚀,永济石桥风雨摧,
履善丹心汗青宝,杨时翰墨国家瑰,注7
远怀子寿忠言逆,近仰逸仙豪气嵬;注8   
民主星光播圣地,自由火种孕神胎,
朱毛三挚红军帜,张邓几埋中共雷,注9
十万儿郎征战去,两千子弟建功回。
长河浩浩湮史迹,往事悠悠茵翠苔,
世象从来言不尽,诗吟毕竟意难赅,
今时江水流依旧,去日繁花烂若灰,
吟罢高擎客家酒,独临汀水祭三杯。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2-9 13:17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8-10-10 11:43
#10
含川-原创] 汀江晚秋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南一侧的宁化县治平乡境内木马山北坡,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4县,在永定县峰市乡出境进入广东省,至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汀江支流众多,流域大于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濯田河、桃澜溪(又名小澜溪)、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等6条。
汀江是闽西最大河流,位于东经115°59′~117°10′,北纬24°28′~26°02′之间,干流长度约285千米(石下坝以上),流域面积为9022平方千米(其中:从永定峰市出境的汀江流域,面积8997.40平方千米;另自永定下洋镇出境,在广东大埔县茶阳镇汇入汀江的金丰溪流域面积668.37平方千米)。汀江是福建四大河流中左右最不对称的水系,左岸来汇支流多而大,如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等,它们都以北东—南西的流向,和主流北北西—南南东流向作直角相交或斜交汇合。汀江基本是顺着两组发达的构造线而发育的,河流比降都在1‰以上,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峰市以下石下坝到潮安可通航小轮船。现在闽粤交界建成棉花滩水电站,永定至上杭段形成库区为龙湖,彻底改变了山狭水急的面貌。
本组照片摄于上杭段龙湖水面,欢迎指正。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8027
-------------------------------------------------------------------------------------------------------------------------
图片] 汀江上游风情 (长汀段)
摄于福建省长汀县段
共15张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p;extra=&page=1
作者: namlow    时间: 2009-4-2 22:18
11我的八百年前的故事, 从此开始:
9、遵生公世系第46世洪德公字仕郎,派名用格,系尚崇公次子,宋嘉定乙亥(1215年)出于宁化,景定壬午科进士,升抚州太守,配九妻十八子,均为罗氏一派基祖。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9-4-2 22:20 编辑 ]
作者: namlow    时间: 2010-12-25 15:36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中对畲族居民的生产生活多有描述,如《畲田行》写道:“何处好畲田?团团缉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乘阳拆芽萦。苍苍一雨后,若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又如《连州竹枝词》九首之九写道:“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些都是畲民依山而居和利用地力,烧山种畲,地力一衰,即行弃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真实写照。


337#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tpost.html#lastpost

作者: namlow    时间: 2011-4-28 09:43
这楼加了daixiaodong的长汀三洲的资料:
长汀三洲 乾隆皇帝到过的村庄 [复制链接]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redirect-tid-81501-goto-lastpost.html#lastpost

县志上说,未有汀州,先有三洲。依着汀江水,三洲早早地形成集镇,并兴旺起来。作为汀南一个重要的码头重镇,在发达的航运推动下,三洲一度商贾云集,商旅不绝,“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船桅成排”,描述的就是当年的繁华景象。到了明清时期,三洲更成为汀州府三大驿站之一,俨然是汀州水陆交通的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 如今,汀江在三洲河段已无当年气势,河床抬升,少水无船,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行走在河边,桥头还有始建于清代的祠堂,供奉的却是海上女神妈祖,小小的三洲乡,这样的妈祖庙有三座,足可见当年航运之发达。 从南城门进村,......................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81447-1-1.html

等等..............................
(, 下载次数: 19)

作者: namlow    时间: 2011-5-16 08:14
主题歌, 非"土楼情"莫属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A0NDAyNTUy/v.swf

作者: namlow    时间: 2012-3-29 08:20
.....................根歷史資料記述:南宋之後,閩西南部,廣東北部仍然是“地曠人稀”,特別在抗元失敗之後,“地為人墟”。南宋之後,包括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今日客家大本營北部(含寧都、石城、清流等縣),的人便大量往閩西南部和粵東北遷移。

  據現有族譜等文字資料,自寧化或石壁外遷有明確時間的147姓(族),唐代外遷8姓(其中一姓於南北朝遷出),五代外遷8姓族、北宋外遷23姓族、南宋外遷41姓族、元代外遷30姓族、明代外遷34姓族,清代外遷3姓族。公元1330年前後元明宗年間,居住在寧化石壁梁克家的後裔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帶領男女老幼一百多人舉族南遷,經沿路風雨長途跋步抵達廣東梅縣鬆源堡(鬆源鎮)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梁文生為入梅始祖。 ..............
老族谱Newwugang2012-3-24293namlow17 分钟前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 ... =1&extra=#pid726023


作者: namlow    时间: 2012-5-15 11:01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2-5-15 12:44 编辑

[转帖]龙岩-新罗区的客家姓
很赞同这位龙岩作者的说法,龙岩新罗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样现在的龙岩地区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当然目前龙岩市区是讲福佬话,就看几个客家县市的人如何把新罗改变了。

     
      从龙岩(新罗)姓氏来源谈龙岩多元特色文化的架构     张清璋

前龙岩县(现新罗区,下同)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东连漳平,西接上杭,北邻连城,永安东南与南靖交界,西南与永定毗连,地处闽粤赣三省边区要冲,共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总人口约45万。现有姓氏200多个。
本文将着重从剖析龙岩姓氏来源这一角度谈龙岩多元特色文化的架构。


    查阅民国三十四年(1945)《龙岩县志》氏族篇载:“岩邑氏族,为数110姓,中以陈林为最大,谢次之。谢多集中于适中一处,陈林则18乡镇均有其生聚迹之迹。”并有一份龙岩县姓氏《迁住年代及人口约数一览表》。表内记载着龙岩县内110姓氏的来源,及迁往何地,迁自何时、何代,人口约数,居住乡镇等详细资料。综观表格发现,凡近千年来迁徙龙岩方言区的移民主要是如下三个途径:一是漳州、澄海、泉州,包括莆田,福州等东南沿海一带的移民;二是从原汀州所属8县的闽西及赣南、粤东等方向来的移民;三是从浦城、南平、尤溪、沙县的闽北、闽中迁徙龙岩的移民。


    为说明问题起见,笔者将龙岩县110个姓氏按历朝转迁徙龙岩的三条路径,分纯河洛语系的福佬,纯客家语系的客家人,及既非客家语系又非河洛系的闽北、闽中地区闽语的混合体,包括外省等予分别归类:


   一、由漳州、澄海、泉州人(包括莆田、福州)等闽南语系迁徙龙岩的移民:赵、潘、方、竭、童、吕、许、洪、尤、毛、尹、汤、易、魏、杜、冯、蒋、路等诸姓氏。


   二、由原汀州8县的闽西及赣南、粤东等客家语系迁徙龙岩的移民:阮、曹、胡、萧、谢、梁、滕、雷、温、华、詹、卢、钟、候、池、徐、罗、陈、杨、丘、赖等诸姓氏。


   三、下列各姓氏,每个姓氏都即有来自客家语系,又兼有来自非客家语系的闽北、闽中的闽语区,或兼有来自东南沿海的闽南语系的混合移民:陈、吴、蔡、郭、何、朱、邓、沈、连、柯、高、林、游、石、张、施、俞、郑、曾、方、戴、江、黄、章、王、刘、苏、马、叶、邹、翁、范、李、麻等诸姓。


   四、下列诸姓氏由于在《龙岩县志》里均注由某某(省)某某,故归类于其它范围之内:周、余、袁、孙、欧、韩、唐、宋、程、舒、段、顾、饶、邬、鲍、崔、练、陆、傅、兰、尼、席、缪等诸姓氏。


   五、以下诸姓氏,鉴于《龙岩县志》迁自何地、迁自何时等栏目均注明未详,故以未详类归类:肖、阙、查、龙、闵、董等姓氏。
在查阅《龙岩县志》的同时,笔者也阅读了其它一些文史资料、族谱等,也发现一些在县志内遗漏的姓氏,或姓氏虽已列入,但欠迁入年代、迁入时间或迁入地归类错误等。故就此有关问题予以补述并归类。


   据武平县政协与武平客家学会联合编著的《客家百姓源流郡望堂联汇考》下称(汇考)一书中,龚姓条载:“武平龚氏,据谱载,其先祖系从浙江衢州迁邵武,续迁宁化,续迁龙岩青草盂,续迁上杭兰溪乡黄潭村,再迁武平湘店龙归石示……。黄潭起系始祖百十一郎;元顺帝时代人。”由此可见,在此之前的宋末元初,龙岩就有来自客家龚氏的移民。据《汇考》称,在龙岩青草盂尚有龚石聪公墓碑一块。


   在《汇考》阙姓条载:其中盂安一系传至52世阙文山(字仲仁)于宋徽宗(1100)年左右,时拜相泉州……(1131年左右)初辞官,辞官后乃不回归吉安,而在龙岩城内定居,逐成阙族入闽肇基始祖。故阙姓也在客家语系。

[fly]看汀江的动态(在元朝的)。[/fly]





欢迎光临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