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慶二年戊辰(公元1568年)神崗張氏族譜序
明隆慶二年戊辰(公元1568年)神崗張氏族譜序 ……之人既有以植其本,後之人滋培之篤其本。俾本益茂没其源, 俾流益長绵其衍。居家修孝悌(弟)之顺德,出仕者忠烈之奇勋,立扬名以光宗祖,張氏之門安得不昌达而悠久乎? 隆慶二年秋菊月江右余安素序 跋 隆慶戊辰年余館於神崗下隱居,張仕道出其舊譜,指示其先祖殷湯殿前夫人,年拾三歲,望見孤星墜地,徘徊十步遂成金色,感而懷孕,名曰羅公,後更名為張寧。遂入冀州務城縣明德鄉歸仁里居焉。厥後安公入北地,修公於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帶領五百人口過揚子江,下榻州、衢州、務州,擇各處居焉。肱公張催遂入福建泉州以桑梓。廿五世之後有張西邦者,漢王時年方十七歲。通春秋五經,拜官入相。傳至張鼎鸣公,落驛寧化縣隐居遯(遁)迹,不事王侯。乃生五(女)子:一居池溪并下里水口;一居汀洲牛聞頭;一居畏(長)樂里魚龍斑竹;一居沙縣安化(縣)鄉,后遷歸(寧)化中琴保(堡)居焉。至張資所生二子:長之子孙居于汀洲水東水南;次子名曰張家营,乃生八子,俱往廣東承田。張小八郎落于惠州長樂縣張小八郎落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下居焉,其餘皆散於各處神前大小鄭居焉;馀別莫知詳。嗚呼!張氏之源不謂不遠也;清河之派不謂不詳也。自張寧(羅公)之後,子孫分別九州各成桑梓,殷周為五世之圖。 明昭穆,序人倫,立尊卑,差(厘)(隆殺)分,別同異,譜之益於人也大矣。張氏之祖由清河以來,其先遠,其後衍。且關於天下同姓,散於各省之府縣。或錫土之世祿;或隨遷而安居,然其世遠不可考也。今但錄其所考得聞而見之者:張小八郎原籍福建寧(化)縣中琴保(堡),張家營之子也。因宋元陽季之秋,廣寇作亂,潮之民十無一二,田無業主,宅無人居。小六(八)郎兄弟八人來廣東分別各處承田居焉。我始祖張小八郎與妻彭氏二娘又在潮之古梅州今為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下居焉。自小八郎傳至於斯,迄今十有四世。其間有負才能抱譽識者;有為庠農而出仕者;任耆英而正善俗者;膺千兵而討逆者…… 本帖最后由 zhang_ch_z 于 2014-8-10 11:10 编辑关于《明隆慶二年戊辰神崗張氏族譜序》的探讨《明隆慶二年戊辰(公元1568年)神崗張氏族譜序》是台湾苗栗宗亲张永胜之曾祖父于1916年从祖居地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葉田(田心仔文翊公祠)帶回台灣之族谱手抄本重要资料。该资料再次证实了小八郎—脉乃客家张氏良—睦—嵩—文焕—西邦—晁(鼎)—鸿(鸣)—资(贤)—荣(家营)之后;也再次证实了资公居宁化中琴堡。不知现在广东蕉岭神岗文翊公祠尚在否?明隆慶二年戊辰神崗張氏族谱尚存否? 该谱序也有明显错讹值得商榷:
一、“於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帶領五百人口過揚子江”的是第86世明公,讳嵩,字贵和,号普辉,不是修公。
二、肱公张催二十五世后张西邦乃张文焕之子。张文焕为唐(似乎应该是五代的后唐)润州刺史,镇海将军。张西邦(晁公之祖父)生于北汉天会二年戊午(958)年,北汉广运二年(975年)时张西邦17岁。 笔者长泽查阅本宗其它支古谱资料得到:“拜官入相”为: 1. 明隆慶二年戊辰(公元1568年)神崗張氏族譜序 ……肱公張催遂入福建泉州以桑梓。廿五世之後有張西邦者,漢王時年方十七歲。通春秋五經,拜官入相。 2. 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
本族清河郡张氏,上自殷汤时发源之祖張罗公,原在冀洲务城县,明徳乡归仁里住,后其子孙众多,……一祖讳:霸,七岁通春秋,官至侍郎, 3. 康熙二十七年张瑞翔修《张氏族谱》 ……一祖张西邦,汉王时七岁入书堂,通熟春秋五经。入幕州拜为太祖侍中郎。长男张监,齐康太守,汉王时为丞相。初拜郎中大张官职…… (邻水张厚福提供资料) 4. 《寧化石壁誌》 ……一祖張亞玉漢時年七歲入書堂,熟五經,入幕州為官,後為太子侍中,長男齊庚為太守,後為丞相,…… (宁化秀篆台湾土城 清河堂利和公)
三、“至張資所生二子:長之子孙居于汀洲水東水南;次子名曰張家营,乃生八子,俱往廣東承田。”荣(家营)公八子并没有全往广东。
宗親:永勝祖居是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葉田(田心仔文翊公祠),不是广东蕉岭神岗文旭公祠。 15OO年代是客家人的族谱盛行時代也!
贺! 張永勝 发表于 2014-8-3 21:49
宗親:永勝祖居是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葉田(田心仔文翊公祠),不是广东蕉岭神岗文旭公祠。 ...
谢谢更正!已修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