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4-7-24 08:52:52

客家文化繁衍流香(品鉴)(图)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B/BD/BD2BA1A1B65E0F986ECEE256EF9DE43B.jpg

图为电影《衍香》剧照。

  燕赵有慷慨悲歌之士,吴越乃报仇雪耻之乡,巴蜀之人少愁苦,荆楚之地多劲士……中华之大,往往百里之外,便民情殊异,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论其原因,除了山水地理的差别之外,很多时候还受到了历史传统、社会环境、气候物产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特别善于捕捉不同人群身上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底蕴,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改编自何英长篇小说《抚摸岁月》的电影《衍香》,就是近年来一部呈现客家人文化性格的优秀作品。《衍香》里最让人难忘的角色是一位勤劳质朴的客家母亲林学英,她在面对接踵而至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时,所作所为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特征。

  林学英没读过多少书,但她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读书考学。儿子天启尽管给她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当从何菁菁口中听到,天启有能力考上研究生时,林学英瞬间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儿子是争气的!她性格深处这种崇文重教的特征,在其他客家人身上也时有闪现。比如在天启的婚礼上,爷爷对天启说:“我们祖上是出过进士的。你要是能考上研究生,我就给你立石笔、开中门!”石笔,又叫石旗杆,一般是客家人为考上进士的子弟设立的,以示荣耀和激励后进;中门,是只有尊贵的客人或有出息的子弟才有资格走的,一般人则只能从侧门出入—立石笔、开中门,算得上客家人对光耀门庭的子弟的最高奖赏了。

  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应该是所来有自吧。不少资料显示,客家人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因为天灾、徭役、战败或者政局动荡等种种原因,从中原一路迁徙到南方的一个族群,是汉民族的分支。在迁徙的过程中,沿途千山万水,不断分枝散叶,最后,他们中的大部分落脚在了今天的福建、江西、广东一带。他们与当地人通婚联姻,不断融合,但在内心深处,向往中原的家乡意识却一直都没有淡漠。所以,他们自称“河洛郎”,河是黄河,洛是洛河,河洛便代指中原。即便是处身偏远的大山深处、东南一隅,他们依然保持着牢固的耕读传家的古风,保持着对读书人由衷的尊重。诗礼簪缨,未曾有忘。也许,在他们的心里,一直就期待着子孙后代能够通过读书,让家族中兴,回到曾经的历史舞台之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湖南西部的山区,也有类似的民风民情。父老乡亲尤为推崇读书人,家家户户生活哪怕再拮据,也都是先满足读书孩子的用度。乡亲们聚在一块聊天,收成好不是最让人羡慕的,谁家孩子读书出息了,才会引来大家一致的赞誉。村子里但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历来也都是请出读书人来评个是非曲直。后来离开家乡,走入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反倒常常会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一些“挣钱第一、读书无用”的怪论。联想到山区里的父老乡亲,总会感到莫名的唏嘘。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浮华的生活面前,人们很容易舍本逐末,南辕北辙,还洋洋自得。当这种斯文传统、读书世风,在一些人嘴里被宣布“无用”的时候,它却在如客家土楼或者湖南山区一样的偏远地方,悄然承传。

  《衍香》里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叫“跌鼓”,这是一句客家话,意思是“跌份”“丢脸”。为人处世不“跌鼓”,是客家人的重要行为准则,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重名轻利”的价值取向。重视名声,爱惜羽毛,宁可吃尽千辛万苦,也绝不愿倒了旗号。这使得在耕读传家、一派斯文的客家人身上,又呈现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血性与蛮劲。林学英一介弱女子,却用一副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为了筹钱办婚礼,她坚持要到矿场去干男人才能干的体力活,甚至,她还可以卖掉一直视若珍宝的三间朝南的屋子,这一切都只为了能挺起胸膛做人。不“跌鼓”,不让人看不起,这里面真是蕴含着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自强气质。

  但林学英的这种性格又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很多好东西,一旦执于一端,就会因为缺少变通而失去温度,最后走向偏激,走向冷漠,走向僵硬,走向怪异,反倒消解了原来的好。林学英不这样,她要自强、不“跌鼓”,但她又是有转圜、有例外的,这便是当“不跌鼓”与生命意识相冲突的时候,她自觉地选择了尊重生命。影片中何菁菁怀上了孩子,但这孩子不是天启的血脉,说起来如果还让天启与菁菁在一起,那就是最大的“跌鼓”了,但林学英偏偏选择了撮合菁菁与天启、保住孩子。因为在她看来,孩子是无辜的,生命是最高的。所以,林学英后来在宗法族人面前的一跪,为天启、菁菁以及那尚未出生的孩子的那一跪,实在是跪得惊天动地,不仅跪出了世上理性的厚重,跪出了人间真情的温暖,更跪出了一个天地间伟大母亲光彩照人的形象。


    其实从《衍香》里,还可以看到更多客家文化的特质,这是需要观众细细品味的。在接触这部电影之前,我曾去过福建多次,还恰好有缘在一个夏日里造访过大名鼎鼎的衍香土楼。土楼大门上一副对联写着:“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批:“诗礼传家”。楼后青山如黛,野雀翱翔;门前一水穿流,芳草鲜美。真是如处画境,如在诗中。在那里见到的客家父老,也无不是恬静悠然,一派神情自得。有一刹那,我甚至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惜游客的造访,毕竟是脚步匆匆,浮光掠影,直到看了《衍香》之后,我才对生活其间的客家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山水很美,土楼也很美,但其中的客家人,才是更值得欣赏的一道风景啊。



来源:http://news.163.com/14/0724/04/A1T32J7N000146BE.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文化繁衍流香(品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