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寻宗访亲四川行
本帖最后由 古小彬 于 2014-7-15 22:54 编辑寻宗访亲四川行
深圳 古小彬 (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执行会长 中华古氏网 www.china-gushi.com 站长)
巴蜀胜地,山川毓秀,人杰地灵,自汉朝以来,古氏家族便生息在这片沃土上。如今,川渝古氏有十余万人,他们为科学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祖国的昌盛,贡献着力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20多年来,我近百次地进入川渝采编,在深山里,在盆地中,在长江边,在陡峭的盘山路上,都留下了我采编资料的足迹。希望用笔记录下他们的迁民史实,并以现代意义上的审视和分析,从深层次内涵上还原先民们特有的思想文化根基、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移民后裔们的民俗心理、文化传承等内容。 2013年9月,我借学习培训机会,对四川宜宾市高县、成都市温江区古氏源流、古氏文化等,进行了采编活动。 9月13日从成都出发,搭乘成都开往宜宾的夜班火车。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早在2010年1月1日,《蜀南古氏族谱》在南溪县举行发行典礼时,我曾受邀专程从深圳前往祝贺,并初次与宜宾握手。 14日早上,当我抵达宜宾火车站时,《蜀南古氏族谱》编委古永宗亲已经等候在那里了。高县的古世刚、古加阳、古世奇等十几位宗亲,听说我要到高县采访的消息,也于14日一大早从70多公里外的高县嘉乐镇自驾车前来宜宾市迎接,尚未见面,精神已经在感动着我,这就是无比亲切宗族亲情。 在古永、古世刚、古世奇、古加阳等宗亲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前往高县嘉乐镇进行省亲联谊活动。 高县《古氏族谱》遗漏宋朝祖先“政公” 据高县嘉乐镇《古氏族谱》记载:“我氏为广东籍”,“二十五世尧生,原名重尧,配钟氏,生二子南尚、南松。公于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己亥岁正月初九日由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琴江都洋坪约上中堡小拔(今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小拔村)坪上梅树甲大屋场迁移四川,落籍嘉定府威远县。” 传二十七世熙臣公,居住在四川省富顺县。至二十八世元通公,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自富顺县沙坪场迁居高县黄水口,后数年定居于高县归化乡嘉乐场石板。 记得我在1996年前往四川威远县采访时,威远县新店镇长山村的古银洲宗亲告诉我,宜宾高县、珙县的宗亲和他们是亲房。今从高县古氏族谱资料中,已经得到证实。 我认真翻阅了高县《古氏族谱》,发现族谱世系存在遗漏,谱载:“十一世巩公”、“十二世琢明公”,这明显与原籍广东省五华县的《古氏族谱》记载不符,五华谱为:“十一世巩公、十二世政公、十三世琢明公”,并有生殁葬所等记述。可见,高县《古氏族谱》遗漏了宋朝的“十二世政公”,因此,入川祖“二十五世尧生公”应为“二十六世祖”,以此类推,才为准确。 香火联误将“乡贤”写成“卿贤” 高县嘉乐镇骑马村是“人口文化新村”,是古氏聚居的村落,村里有保存有古氏祖祠和祖坟。骑马村党支部书记、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古琼高姑姑告诉我们,2013年村里的年轻人古加阳、古世奇、古世刚等牵头组织了三四百人参与的清明会,会场就在村委门口的大坪,并就地集体就餐,场面甚为壮观。 通过参观、拜谒祖祠祖坟,深感本土传统文化浓厚。 在古氏墓葬群里,发现先祖的墓联尽管风化剥落中,但古氏的郡望“新安”字样赫然醒目,仿佛昭示着后人勿忘根本,要饮水思源。 在古氏祖堂,发现其对联为:“一母钟灵三进士;四朝旌表两卿贤。”横批分别有:“岐梁旧泽”、“忠孝家风”、“尚书世第”;神堂主位书:“新安昭穆神主”或“古氏神主香位”。 咨询现场族中长者“卿贤”之义,均误解为“卿是深得皇帝器重的官员,贤则是贤惠、贤良、贤臣之意”。我引导解释说:“作为词组,‘卿贤’无解,但祖籍地广东的对联是‘乡贤’,因为在宋朝的南迁八世祖成之公和十一世祖革公,都崇祀‘乡贤’,广东联语‘四世两乡贤’指的就是他们四代人中,有两个是‘乡贤’。对于高县族谱中的‘卿贤’,我认为就是‘乡贤’之误,因为旧谱中‘乡’的繁体字是‘乡’,‘乡’与‘卿’字形相近,容易写错。”后经比对清光绪族谱,得到印证,确实是“乡贤”。 此次高县之行,还得到得到当地宗亲古登高、古琼高、古克全、古成科、古佐阳、古世奎、古世勇、古世彬、古春、古守春等宗亲们的全程陪同和热情接待。 为传播古氏文化,我向当地宗亲赠送了《古氏史志》、《古氏通讯》杂志及中国首届古氏恳亲大会的光盘,并对高县族谱的保存、续修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喟叹族谱保存不易,并对高县《古氏族谱》遗漏“十二世祖政公”和“卿贤”乃“乡贤”之误,进行了纠正。 整个省亲联谊过程非常愉快,大家喜笑颜开,共同祝愿古氏兴旺发达,期望古氏文化、客家文化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温江区与普宁市的古氏字辈排序相似 9月22日,我电话邀约居住在成都市双流区的古明伟宗亲:于23日一起去成都温江访亲联谊。明伟宗亲是四川省甘洛县人,老祖宗也是从广东省五华县迁到四川丹棱县的。我和明伟宗亲素未谋面,只是在编辑《古氏史志》过程中,一直保持联系。听说我到了成都,并且去访问宗亲,古明伟宗亲满口答应一同前往。 23日一早,我自成都市武侯区出发,搭乘公交车,辗转前往40多公里外的中国花木之乡——成都市温江区。在温江汽车站与古明伟宗亲会合后,当即与前来温江市区接我们的古小平宗亲取得联系。 古小平宗亲是温江区寿安镇人,花木场老板。此前从网络上获得我和广东汕尾地区海丰县古梅添宗亲的联络方式,先后多次与梅添宗亲电话沟通,寻找根源。 古小平宗亲开车陪同我们在寿安镇、和盛镇走访,先后拜访了古礼明、古月清、古月祥、古启建、古礼春等宗亲,对先祖入川的有效线索不多,大体上就是从广东入川,入川祖为三弟兄,已传第九代,祖辈一直讲广东客家话。 而他们提供的温江古氏字辈排序诗“文章光世业,礼乐启家贤;追念新安派,永思明□传”中的前两句,与广东普宁市船埔镇坑尾楼古氏字辈排序“文章光世德,礼义启佳传;敦厚贻谋远,崇谦闻望联”中的前两句,十分相似,唯个别字有不同而音相同或相近而已。 我和古梅添宗亲多次研判,虽不敢妄自下结论说这一支就是从广东普宁市入川的,但最起码,字辈排序很相近,而且查阅广东省普宁市船铺镇古氏族谱,确有“迁四川”的记述,因年代久远,没有记载入川祖的名字及入川时间,难免感到遗憾。而且普宁市船铺镇古氏,也是客家人,自广东省五华县迁去。 一个咸鸭蛋,仨弟兄吃了半个月 在采编古氏史料时,获取到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能与祖籍地衔接上的资料,自然是一件激动人心、非常欣喜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很心酸、很感人、很悲壮的迁民故事。 在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古小平宗亲带领着我们去拜访85岁高龄的古桂云姑婆。 桂云姑婆身康体健,精神矍铄,聊起天来,思路清晰。她向我们讲述着先祖入川的故事: 先祖古乃祯(音)、古乃贤(音)、古乃康(音),清朝在湖广填川的政策下,自广东来四川“插占”。乃祯公三弟兄抱着进川大发展、开发世外桃源美景的思想,不畏艰辛,辞别故里,加入了进川开发的队伍。 奈何进川路迢迢,古乃祯兄弟涉万水,跋千山,筚路蓝缕,一路披荆斩棘。个中艰辛,不是我们所能体会与想象到的。据考,清代入川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粤北经湖南的汝城、桂东、茶陵、醴陵、浏阳、平江再到长江;第二条是从粤北途经湖南的宜章、郴州、祁阳、邵阳、常德再抵长江。最后,两路都经长江流域,或经湖北的恩施溯江而上入川。在川东驻垦若干年后,分北上和西进两条路线迁徙。北上路线,由川东向广安、仪陇、巴中方向移动。西进部分的在泸县、富顺、隆昌、威远等川南地区垦殖相当长时期后,一部分仍然留在川南,另一部分顺沱江流域而上,到川西垦殖落业。而沿途所花费的时间,一般都要三个月左右,可谓艰苦备尝,饱经风霜。 话说古乃祯兄弟,所带盘缠干粮等无多,加上道路的确遥远,途中难有商店,身上吃的仅剩一个咸鸭蛋了。兄弟仨人只能每顿饭餐之时,用筷子沾沾咸蛋味、或挟一点点来送稀饭,如此度日,长达十五天之久。 古乃祯兄弟到达在成都温江县通顺乡张家碾一带“插占”耕种,播下一片希望,勤俭创业,耕读传家。 桂云姑婆还告诉我们:旧时,在温江寿安镇、和盛镇这一支古氏,初一、十五都是吃素,以深切缅怀开基祖在入川路上的艰辛,并让“一个咸蛋吃了十五天”的故事代代相传,教育后代要勤俭持家。 相距40公里,宗亲互不往来相识 在温江区采访时,我们为了探究该支古氏的源流,采取多走动、多访问的方式,但宗亲们各有说辞,甚至有“迁自古家庙”的说法。但“古家庙”在哪里?无人知晓,只知道在邻近的崇州市内。 经古小平宗亲联络怀远镇政府的一位干部,得知40公里外的“古家岗”有古氏居住。得到这一消息,我们兴奋异常,小平宗亲决定冒雨开车前往,一探究竟。 车行半个多小时,开始进入山区,再往前车行约十几分钟,竖立在青峰岭公路旁的标志牌“古家岗”三个字,耀然眼前。看到“古家岗”,一行人心情无比激动,就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样亲切、温馨。 在古家岗,我们拜访了74岁的宗长古永富。据永富宗长介绍,“古家岗”古氏来得比较早,大概是在明朝时期从湖北麻城入川,至今已传有十五六代,字辈是“希应朝连崇……”。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温江区古氏宗亲和崇州古家岗宗亲,此前都互不知情,也没有相互来往。但愿我们的此行,开启两地宗亲间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共同促进古氏文化的发展,弘扬祖德,光耀古氏。
【原载《中华古氏》第一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