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4-7-11 15:25:32

客家舞春牛习俗后继乏人 兴盛时曾通宵演出

http://www.chinanews.com/cr/2014/0701/1490772530.jpg增城春牛队的队员大多是老年人,舞春牛传统亮起濒危红灯。 资料图片  “以前我们舞春牛很风光,看的人很多,有时候通宵达旦舞春牛,看的人看个通宵还嫌不尽兴。”增城程乡客家舞春牛代表性传承人郭玉芳回忆三十多年前舞春牛的往事,颇为唏嘘。  舞春牛,这项一千多年前由客家人南迁增城带来的习俗出现后继乏人、人才凋零的困扰,亮起了濒危红灯。记者日前走访增城,多名舞春牛代表性传承人同样面临着传承的困惑,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辛苦而工资又不高的手艺,这项民间艺术或有着失传的危险。  曾经通宵演出 如今被边缘化  8岁就会唱春牛歌,15岁学会舞春牛,24岁就在村里组建了一支春牛队,“1983年外出经商,没有时间参与活动才把春牛队解散”……62岁的郭玉芳从小耳濡目染“春牛”文化。  舞春牛是客家独具特色的文化,至今还保留着中原地区的迎春习俗。其从古时候鞭打土牛,发展成现代的绕春牛跳舞、唱春牛调和表演舞春牛。  在郭玉芳的记忆里,舞春牛对于增城的客家人来说,是一项不分季节的活动,一年四季都有表演,尤其是春节和一些喜庆活动,人们总爱请来春牛队为节日或活动增光添彩。过去增城的舞春牛活动主要活跃在荔城街、朱村街、派潭镇等镇街的客家村落。  现今增城,荔城人郭玉芳是增城程乡客家舞春牛代表性传承人,派潭人王木森则是增城长宁客家舞春牛代表性传承人,两人的表演风格突出,组建队伍健全。  “一场春牛舞有2个多小时,荔城舞春牛通常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如意的词语作为开场白,然后唱耕种、除草、24节气和各种祝福语。”郭玉芳介绍说,春牛舞的对白、歌谣和舞蹈,大多都是表演者自编自导自演,作品都是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  相比程乡舞春牛,今年68岁的王木森介绍,派潭舞春牛在传统舞春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品节目,如劝诫群众远离赌博、家庭和睦的小品常出现在派潭舞春牛中。“派潭舞春牛以表演具有教育意义的小品为主。”  在舞春牛文化流行期间,增城的春牛队多达十几支,现在只剩荔城街、朱村街、派潭镇各一支春牛队。  即使是郭玉芳领衔的荔城春牛队也仅有10来名队员,王木森领衔的派潭春牛队只有16名队员,其中8名妇女成员是刚刚加入派潭春牛队。“各个春牛队都是由一些老年人组成,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加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很少,各种文娱活动越来越多,春牛舞逐步被边缘化了。  尽管申遗成功 但传承者稀缺  如今,在增城的客家村落已越来越少人学习舞春牛。要使此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必须加以保护和发展。  荔城舞春牛已由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的艺术团加以保护演出和创新发展,既传统又有新意,常在增江河广场、增城广场、周边乡村等地为群众公开演出。派潭春牛队也经常在当地演出,并经常组织队伍到广州市和有关兄弟县(市)进行表演,让外界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  谈到如何传承、发扬舞春牛这一民间艺术,郭玉芳变得惆怅起来:“会春牛舞的人年纪越来越大,而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学,我担心会失传。”  目前,增城文化部门对舞春牛这一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除了2009年成功将其申报为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亦常在节庆期间或各种活动中邀请春牛队展演,甚至组织春牛队到广州等外地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增城的舞春牛文化,努力促使舞春牛文化在当今社会广泛传播,重新焕发生机。  但是,郭玉芳、王木森和同行们认为仅仅如此还不够。“舞春牛活动曾在各地多个民间艺术比赛中获奖无数,如果得不到传承和发展,增城这一群众喜欢乐见的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失,那就太可惜了。”  “如果能在资金上得到一些支持,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郭玉芳、王木森和同行们认为,若有资金支持,舞春牛活动就能继续发展,比如艺人可到中小学校为学生授艺、安排春牛队到每一个客家村庄展演、聘请年轻艺术演员参与舞春牛活动等,这些做法都有可能充实春牛队伍,缓解春牛舞失传的危机,让舞春牛的艺术生命得到延续。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7-01/6337609.s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舞春牛习俗后继乏人 兴盛时曾通宵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