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基“伯公” 客家信仰
本报记者 王兰兰 实习生 厉思璇
http://www.kf.cn/blwb/rmp/1/2/2014-03/22/A08/res01_attpic_brief.jpg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内的“伯公”坛。
http://www.kf.cn/blwb/rmp/1/2/2014-03/22/A08/res04_attpic_brief.jpg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内的当代雕塑。
http://www.kf.cn/blwb/rmp/1/2/2014-03/22/A08/res07_attpic_brief.jpg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内的木栈道。
http://www.kf.cn/blwb/rmp/1/2/2014-03/22/A08/res10_attpic_brief.jpg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内的耕牛雕塑。
http://www.kf.cn/blwb/rmp/1/2/2014-03/22/A08/res13_attpic_brief.jpg
客家蓝染文创产品。
http://www.kf.cn/blwb/rmp/1/2/2014-03/22/A08/res16_attpic_brief.jpg
客家蓝染文创产品。
在台湾的开垦史上,客家人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福德正神”起着媒介作用。客家人将信仰的“福德正神”称为“伯公”。3月6日上午,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一行在屏东县内埔乡六堆客家文化园区见到了一座“伯公”坛。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的志工魏希屏说,客家人怀着对土地的情谊,尊称造福乡里、德泽万民的地方神、自然神为“伯公”。客家人与“伯公”有着紧密的情感联结,“伯公”是六堆客家聚落最重要、最普遍的传统信仰,在村庄前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其神位。
“伯公”是农业土地之神,中国是农业大国,国人对土地公的信仰由来已久。春秋战国以来,传统的祭社稷之礼已演变成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并传承下来。客家先民来到台湾后,也将传统习俗融入各地文化。勤于耕作及山林开发的客家人,特别重视守护农业与镇守乡土的土地信仰,“伯公”信仰便成为客家聚落中最普遍且最具多变样貌的信仰。
“‘伯公’就是俗称的土地公,美浓地区约有300多座‘伯公’坛。客家人在初垦时期的买地契字中,就已经引用‘伯公’作为地界,因此‘伯公’信仰与早期客家聚落的形成关系密切,几乎每一个客家村落都有护佑村民土地的‘伯公’。”魏希屏说。
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大多来自广东蕉岭和梅县等地。客家先民来台后,定居在屏东县里港乡东侧的武洛庄和高树乡。1736年,林丰山、林桂山兄弟带领武洛庄村民前往灵山开垦。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他们在灵山山麓兴建了土地公庙并供奉开基“伯公”。这座土地公庙是美浓镇的发祥地,也是美浓人的信仰中心。
“如今不同形式的‘伯公’,是由时代变迁演变而来的。早期,客家人在一棵大榕树下摆块石头并放块红布祭祀‘福德正神’,后来出现了‘伯公’碑石。现在,村民会为‘伯公’盖间房子,所以有了类似庙宇的‘伯公’坛。”魏希屏说。在传统客家庄的田地里,常能见到一些庇护农业丰收的“福德正神”。如今,美浓镇供奉的开基“伯公”依旧朴实。
记者看到,六堆客家文化园区的“伯公”坛前供奉着几盘花。魏希屏说,盘子上面放的花是就地取材摘来的,花必须保持干净,不能被其他人闻过,闻过的花不能拜神,这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尊敬。
“伯公”遍布各个客家聚落并维系着客家族群的情感。在乡下,如果“伯公”庙损坏或老旧,村民会主动修缮。春节期间,他们还会为“伯公”披上一块全新的红布,象征新春佳节有新气象。
网络来源:http://www.kf.cn/blwb/html/2014-03/22/content_158929.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