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年代台北發達夢 多數人定居三重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陳沿佐 林敬祐 范傑翔 新北市】 民國50、60年代,許多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紛紛離開故鄉,來到繁華的台北打拚,工作機會多,消費也相對較低的三重,是外來移民最多的地方,三重也給人一種治安不穩的印象,另外戲院、茶室,更是三重當時著名的娛樂產業,相隔了近半世紀,現在淡水河的左岸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從小在花蓮鳳林鎮成長的黃永達教授,民國52年時離鄉背井,來到台北拚讀大學,他時常從台北市渡過淡水河,到三重、永和拜訪親戚,在他的記憶裡,當時的台北縣與台北市僅僅一河之隔,生活環境卻截然不同。 台科大教授 黃永達:「比較靠淡水河這邊根本就沒有房子,根本就沒有房子,三重埔你一定一樣要到三重埔的老街,新莊也是新莊的老街那邊才比較熱鬧,其它差不多,不是矮房子,不然就田庄裡的房子。」 雖然都市發展,與台北市有落差,但當時三重的娛樂事業卻十分發達,戲院、茶室到處林立,幫派人士逞凶鬥狠,結黨鬥毆的治安事件時有所聞。 台科大教授 黃永達:「報紙常常會寫 人也會說,就是說會結黨結派,爭地盤啊 像這樣子,娛樂圈比較發達的地方,一定大家就會爭來爭去,當時印象中就是說,三重埔這個地方就是這樣。」 川流不息的人車,在台北橋上來回穿梭,淡水河兩岸如今高樓聳立,人聲鼎沸的景象,讓人很難想像近半世紀前,台北橋下卻仍是,一片綠油油的樣貌。 台科大教授 黃永達:「五股連到三重那邊,整個都還是沼澤地,沼澤地耶,我還看到那個整片的沼澤地,中間有一間房子這樣,要去他的房子,有那個田間小路,那條路旁邊全部都是水,全部就像池塘這樣。」 早年淡水河遭逢颱風季節,便時常氾濫成災,水質更受到汙染散發惡臭,但經過多年河川整治後,令人嫌惡的沿岸生活,卻搖身一變成為美麗的水岸住宅。 台科大教授 黃永達:「玩水玩起來之後,整個身體會起紅點,就開始骯髒的意思,後來這麼多年來,確實又比較乾淨了,又不會這樣臭氣薰天了,所以兩旁的房子就越蓋越多,高樓也越蓋越多。」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以前那邊根本就沒人要的地方,到現在來看你就知道,那根本寸土寸金耶,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這點當然是就以前來說,是看不到的。」 早期三重一帶的低矮房舍,茶室內鶯鶯燕燕的笑語聲,如今已不復見,隨著經濟發展,淡水河左岸的風景,與5、60年代大不相同,只剩下波光粼粼的淡水河,還是這樣悠悠的流著,乘載著無數人的記憶。(2014-02-19)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