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4-2-28 09:00:44

文化客家 艺术绿洲

桃园县为台湾地区客家聚集的第一大县,龙潭乡更是重要的客家聚落。这座隐匿在山水之间的小镇因其境内有龙潭而得名。传说湖中曾有祥龙出现,因而得名“龙潭”。龙潭中有一座名曰“南天宫”的庙宇,气势宏大,巍峨壮观。登临庙顶,可以俯瞰曲折蜿蜒的忠义桥。龙潭中生长着布袋莲,莲叶茂密,波光桥影,极为美丽。龙潭三面环山,颇具山水之秀,人们可以泛舟湖中,欣赏湖光山色。在这个风景秀丽的钟灵毓秀之地,还有一处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好去处——桃园县客家文化馆。
2月17日,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一行翻山越岭,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找到了这片“客家文学与音乐的绿洲”。当记者一行到达时,恰好遇上桃园县客家文化馆闭馆时间。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记者才知道,原来,台湾所有公共场馆的开放时间为周二到周日,周一为闭馆修整时间。这让特别报道组成员心生遗憾。由于采访行程十分紧张,如果错过此次采访,将成为此次台湾行的最大遗憾。得知这一情况后,桃园县客家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连忙相助,文化馆里的客家人邱秘书接待了特别报道组,为记者当起了向导。怀着期待,记者走进这座散发着浓浓艺术气息的客家文化馆,灯光下的文化馆十分诱人。据介绍,和其他地方的客家文化园区不同,桃园县客家文化馆在建馆之初就定位为“全球华人影音中心”。桃园县客家文化馆把客家文学与客家音乐作为布展的主要内容,提出要成为“唯一完善保存客家文学与音乐的绿洲”,从而打造全球华人地区客家影像、音乐中心。目前,该馆以展示客家文学与音乐为主,展示客家各类文学、音乐、影像及戏剧作品,现有钟肇政文学馆、邓雨贤音乐馆、客家文学馆与客家音乐馆等四大常设馆,并结合馆舍资源,推广客家艺术,传承客家文化。馆内还增加了桃园县客家族群史与族群关系两项内容,让民众体验多元的客家文化。“雨夜花,雨夜花,受风雨吹落地。无人看见,暝日怨嗟。花谢落土不再回。花落土,花落土,有谁人通看透。无情风雨,误阮前途。花蕊凋落要如何……”唯美的曲调、哀婉的歌词,一首《雨夜花》把记者带入了客家音乐骄子邓雨贤的音乐世界。这个被誉为台湾歌谣奇葩的才子,在短短39年的人生路上,创作出了50多首传唱百年而不朽的经典歌曲。据介绍,这位台湾音乐骄子1906年7月21日生于桃园县龙潭乡一个书香世家,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走进邓雨贤音乐馆,记者仿佛置身于音乐家的工作室,邓雨贤当年留下的创作手稿,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中,讲述着这位音乐天才的艺术人生。陈列柜旁,一字排开的“四月望雨”四个展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所谓的“四月望雨”不是一首歌,而是《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四首被奉为传世经典的台语歌谣。这四首台语歌谣在面世之时都曾造成轰动,大街小巷人人传唱。“四月望雨”因其蕴含着浓厚的台湾情,而成了不少漂泊异乡的游子慰藉乡愁的曲调。如今,这些曲子仍然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被吟唱。人们将邓雨贤的音乐称作“台湾人心灵的曲子”。1944年,邓雨贤因患肺病、心脏病在新竹去世。尽管英年早逝,但邓雨贤对音乐的痴迷追求,不断让后人产生创作台湾歌谣的灵感。“其实熟悉邓雨贤歌曲的人会发现,他的歌曲风格是多样的。就拿《雨夜花》来说,这首歌描写的是一位女性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曲调婉转优美。而《望春风》的词曲则较为轻快、清纯,充满了对生命的期许。”邱秘书说。刚刚走出音乐世界,记者步入另一位客家骄子钟肇政的文学世界。“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这首感人至深的《鲁冰花》唱响海峡两岸。而这首歌源于根据钟肇政作品《鲁冰花》改编而成的电影。这位出生于1925年的文学大家,1974年曾任教于东吴大学东语系,后兼任《台湾文艺》主编、吴浊流文学奖主任委员、《民众日报》副刊主编等职。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钟肇政继承了台湾新文学前辈作家纯朴、健康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作品植根于台湾,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浓的乡土色彩,他为台湾乡土文学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浊流三部曲》、《大坎》、《大圳》、《台湾人三部曲》、《初恋》、《摘茶时节》、《残照》……一部部作品给我们带来书香四溢的文化盛宴。作为客家文人的代表,钟肇政尤为让人敬佩的是:几十年来,他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客家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古训。2006年,由《亚洲周刊》发起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评选中,钟肇政凭借其用客家方言讲述客家人故事的《台湾人三部曲》而名列第47名。这位祖籍广州嘉应州长乐县的客家人,现居桃园县龙潭乡,一直操着一口客家腔。在众多学者的眼中,客家话是客家人最根本的属性。在信息传播快捷、文化认同感日趋一致的今天,语言是客家人坚守的精神家园。钟肇政自始至终认同并使用客家方言,被人们称为当代文学客家方言书写第一人。当日,记者无法通过多媒体亲自感受客家八音带来的魅力,但这场饕餮的音乐和文学大餐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客家文化不会销声匿迹,客家文化将伴随着语言、音乐、文字代代相传,因为客家文化根植在每一位客家子孙心中。原标题 [文化客家 艺术绿洲]
以上内容来自:汴梁晚报
[责任编辑:黎韦]

网络来源: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4-02/26/content_2936091.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客家 艺术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