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4-2-11 15:08:42

客家精神 代代相传



台湾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数百年来沧海桑田,但客家人在辗转迁徙的漫长过程中,始终不忘祖训。他们不仅保存了汉民族的血统,还继承和发扬了中原汉民族的优秀传统及文化习俗,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他们还赤手空拳创家立业,并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形成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台湾客家精神。
艰苦开拓 奋斗自强
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和奋斗交织而成的拓荒史诗。客家人在台湾凭着艰苦开拓、奋斗自强的精神,求生存、创新绩,在客家人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期客家先人东渡台湾,克服人为和天然的恶劣条件,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备尝艰辛。当时,他们不像一般移民那样可以从容过海、安然入垦,而是要冒犯清朝禁令,拼死偷渡求生,冒着被拿获治罪的危险,偷渡到台湾艰苦垦殖。这种坚忍刻苦、冒险犯难的大无畏精神,是客家人真实的写照。
由于客家先人渡台比闽南人迟,台湾大部分肥沃地区已被开发殆尽,因此他们只好在南端的烟瘴地带和中北部的山丘隔离地带开垦。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传染病盛行,客家先人不仅要冒烟瘴病毒之苦,而且常常要和山野盗贼对抗,在垦荒拓土中求得一席之地。为求生存,客家先人披荆斩棘,启山林、开良田、防“番害”,繁衍生息,谱写出光辉灿烂的篇章。
崇正精神 世代相传
如果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中原祖根,如黄姓出于江夏,陈姓出于颍川,王姓出于太原或琅,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李姓出于陇西,杨姓出于弘农,何姓出于庐江……这些家谱记载着客家人以来自中原为荣的自豪感。
在迁徙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一方面,迁徙至台湾客家的新移民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坚持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他们恪守中华文化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家园、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略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丘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光。
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人,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不忘世代相传的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不少客籍华人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祖国大陆原乡祖籍地或中原文化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又一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不忘祖先,传承祖训。
崇文重教 耕读传家
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说。客家人认为,要想改变境遇,唯一的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客家人即便家境再困难,哪怕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甚至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客家人的崇文重教除了体现在父母对子女“耕读传家”的谆谆教诲之外,更体现在客家的建筑和传统礼俗信仰方面。建筑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各地客家的孔庙(也称为“文庙”)。
守望相助 慎终追远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支系,在长期辗转、艰苦开拓的过程中,守望相助,形成了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客家人常说:“亲不亲客家人,一颗番薯也都分着食。”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帮”字古风。团结互济、群策群力、诚实守信的品格,赋予了客家人战胜困难、发家兴业的强大力量。
强烈的崇先报本、慎终追远意识,架起了两岸客家人沟通互信的桥梁。因此,修建祠堂、重修族谱以纪念先祖,成了客家聚居地盛行的一种文化特色。
一本厚厚的族谱,记载着一个姓氏的发展。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台湾客家人的姓氏族谱记录的内容都是迁台之后的发展情况,而对于先祖的所在地及后代子孙的播迁路线等内容已经没有详尽记载。随着近几年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两岸客家人在寻根祭祖和族谱对接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敦亲睦族 拼搏进取
客家人开拓进取的步伐从未停止过。1971年,世界客属第1届恳亲大会在台湾举办,次年在台北成立了世界客属总会。世界客属总会是目前世界各地客家人的最大组织。1987年,台湾《客家风云》杂志创刊,提出“重建客家人尊严”的诉求,力图复兴台湾客家文化。台湾地区的许多县市在中小学开设了客家母语教学、客语能力测试、客家歌谣、客家戏曲等教育课程,举办客家义民祭奠、客家文化节,设立客家文化园区、客家文物馆,还开办客家广播电台和客家电视台。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台湾客家人,增强了台湾客家人的信心和勇气。
2001年,台湾成立了主管客家事务的部门,进一步提振了台湾客家人的自尊与自信。如今,世界各地都有客家公会和客家同乡会、崇正会。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客家乡贤携手举办了2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同根、同源、同心、同德,敦亲睦族,拼搏进取。全球客家大团聚、大联谊,增进了亲情、乡谊,促进了客属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沟通了海内外信息和交流,促进了经济繁荣。

网络来源:http://www.kf.cn/blwb/html/2014-02/11/content_153547.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精神 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