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客家,土客相斗迁广西
说得对,先祖麒泰公当时父子失散,被迫迁入广西的. [系统消息] 陈大平 向您报告一篇帖子
来自: 陈大平
发送到: yanxiuhong
时间: 2007-10-8 19:04
内容: 陈大平 向您报告以下的帖子,详细内容请访问: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 ... amp;page=1#pid57470
他/她的报告理由是: 我祖籍鹤山云乡镇坳下村,"大"字辈,是三房维河公的子孙,希望在此能找到子亨公后裔联谊! 我虽然是鹤山人,但我平时都不在乡下,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去一、两天。你的要求我不能够帮得到你了,但我可以提供鹤山论坛网址,你可以上去求助鹤山论坛的网友帮助你寻到子亨公的后人。网址:http://bbs.heshan.gov.cn/。最后,祝你成功!
真好
我是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客家的一些情况,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有谁可以帮我吗。回复 #49 ystar2002 的帖子
多上来这里学习就是了:handshake: 涯系 鹤山合成计。涯来报到! 相比之下,现在留在江门地区的客家兄弟是幸运的,当年清末江门土客相斗,幸存下来的客家人,当时的广东政府防止客家人再“闹事”,一部分人被官兵强行押送,多达几十万人!以2000人一组,从两广交界的贺州一直到柳州,一路押送安插,途中因为劳累、生病、饥饿死了多少人!我太公4兄弟从恩平出发,路上就病死了2个,遗体就掩埋在路边,只能留几件衣物建了个衣冠墓,现在根本就找不到尸骨!所以说剩下的你们是幸运的。现在从贺州到柳州公路沿线的市县乡镇很多都是说客家话的。 我是鹤山人
家下系沙坪上班
支持一下 现在从贺州到柳州公路沿线的市县乡镇很多都是说客家话的,都是当年被押送安插在这里的江门客家人的子孙。籍贯遍及江门的所有市县,我籍贯就是恩平,那里还有来之开平,鹤山,台山,新会等,还有阳江,高明等等的。 如果能发起一个活动"寻找江门客家旧日足迹"就好了
在开平,台山,恩平这些地方,有很多当年客家人走后遗留下来的建筑等风物,若能组织有兴趣的朋友一同前往,我相信,这是一次很好的客家文化教育活动 鹤山鹤城人,鹤城好多客家人:lol :lol , 涯系江门恩平,从信宜迁移恩平 找到一篇幾年前下載的報導:
探訪客家古村遺址
沙地朗客家古村遺址占地近1000畝,曾居住客家人1000多戶
江門日報 文/圖 梁治榮
2005 年 10 月 24 日
在距恩平城區近10公里遠的江南沙地朗,有一片近1000畝的客家古村遺址。近日筆者跟隨當地考古人員前往探秘,尋找客家人在恩平生活過的痕跡。
古村遺址占地近千畝
根據考證,沙地朗周圍的客家古村遺址占地近1000畝,曾在此居住的客家人1000多戶,是該市目前所發現中最大的客家古村遺址,為研究客家人在恩平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在村子的後面,我們看到了一大片牆頭,以及盤旋在牆頭上說得出或說不出來的植物。時至今日,有的還保持著其白皙的表皮,有的卻已冒出青苔——儘管它們堅硬如舊,甚至依然風雨不滲,但倔強的植物仍想方設法把根須貼著它們,從中吸取或多或少的營養。
沿著村子後面的小路走,我們竟然發現古村之大超出我們的想像:古村的遺址,遍佈了村莊的周圍,甚至就在村前的農田旁,都殘留著客家人在此建設過家園的印記。據恩平的史料筆載,客家人在恩平聚居的歷史約有500年,元末明初始居恩平各地,明代中期發展鼎盛,于清代咸豐後期因發生了「土客相爭」而遷徙異地。這一大片斷牆,至少也歷經了200年以上的風霜了。
斷垣殘壁見證昔日輝煌
考古人員告訴我們,這個客家古村遺址的佈局結構與梅縣、惠陽、大埔等地客家人的居住狀況有許多相同之處。從遺址的佈局分析,該古村大約有10多座大圍屋,而每座大圍屋大約住有100來戶。不難想像,這裡當年是如何的人氣旺盛,而今天,我們只能通過這些斷垣殘壁來尋找逝去的輝煌了。
這些斷牆的橫截面,坦然地裸露出牆裡的東西:有黃泥、河沙,鵝卵石,雖然每天都在經受著日曬雨淋,可是即使一顆小小的沙子,你也別想動它一下,它們是那樣堅固,仿如整堵牆都生在那裡了。鄉民「自豪」地告訴我們,這些眾多的殘牆也是村裡的「建築材料基地」,由於牆體堅固且美觀,村裡人建房時都來這裡挖牆,把整堵牆都挖出來後,只要順著紋路鑿,就有可能炮製出一塊塊美觀的條石狀的「磚」,這「磚」堅固極了,用釘子都釘不進去。牆挖走了,便只剩下坑坑窪窪了。
往昔生活痕跡隨處可見
在沙地朗斷牆邊,在村前村後,甚至就在村民的家門口,都散落著客家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的仍然在發揮著它原來的作用,而有的卻早已被挪作他用了。
在村後的斷牆邊,一個巨大的石碌靜靜地臥在草叢中,它曾經是客家人土法制糖的工具,可是如今跟它接觸的只是腳下的這片沉默的黑土地了。重近500公斤的它因為派不上其它用場而被鄉民忽略了兩個多世紀。跟它一樣孤獨的,還有一個石制的舂米容具。它被安置在村後一間小茅廁的角落裡,裡面放了農家肥。
走出村子,幾名農婦蹲在小水溝邊洗衣服。在她們的腳下,據說就是一塊塊從古村那邊搬過來的條石。或許當初是門楣,又或許是門檻,如今這些都只成了她們的洗衣板,一串串或乾淨或汙髒的肥皂泡就這樣經過她們的大力搓洗而冒出來,如同那些關於客家人的記憶,也就這樣湮沒在這些或黑或白的肥皂泡裡,日復一日。
報導中有兩張照片 恩平發現客家古村遺址 五百多年前這裡曾住1000多戶人
江門日報訊 (記者黃文生 通訊員梁治榮攝影報導)恩平考古人員近日在距江門市恩平城區近10公里的沙地朗村,發現一片近1000畝的客家古村遺址,考古人員從該遺址遺跡考證得知,在500多年前這裡曾居住著1000多戶客家人。
古村遺址占地近千畝
從恩城出發,穿過一段長長的田間鄉道後,來到一條名為沙地朗的村子。恩平市博物館副館長梁先生對記者說,根據考證,這個村莊周圍的客家古村遺址占地近1000畝,曾在此居住的客家人約1000多戶,為研究客家人在恩平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據恩平的史料記載,客家人在恩平聚居的歷史約有500年,元末明初始居恩平各地,明代中期發展鼎盛,清代咸豐後期因發生了「土客相爭」而遷徙異地。在古村客家人遺址遍佈了村莊的周圍,到處殘留著客家人在此建設家園的痕跡。在長滿大樹和雜草的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客家大圍屋的圍牆,客家人所使用過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許多破瓷器和碎瓦塊。
斷牆殘垣見證昔日輝煌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這條客家古村遺址的佈局結構與梅縣、惠陽、大埔等地客家人的居住狀況有許多相同之處。從遺址的佈局分析,該古村大約有10多座大圍屋,而每座大圍屋大約住有100來戶人家。這些斷牆的橫截面,裸露出來的有黃泥、河沙、鵝卵石等,據介紹,客家人在建房時所用的三合土有石灰、黃糖、糯米等材料,因而十分堅固,牆體的表面光滑白皙。村民告訴記者,這些殘牆也是現在村民的「建築材料基地」,由於牆體堅固美觀,村裡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有利用舊牆體重建房屋的痕跡。
在村後的斷牆邊,一個巨大的石碌臥在草叢中。據介紹,它曾經是客家人土法制糖的工具;在村後一間小茅廁的角落裡,還有一個石制的舂米容具。村裡的老人們還從村邊的草叢中找出一個石制的香爐,兩個「激死蟻」(一種用來放油的容具,因為可以盛水使蟻無法進入其中而得名),甚至還有用來撐起竹竿晾衣服的石墩。
據介紹,這裡原有的客家人來自梅縣、惠陽等地,他們初搬來時,與當地人相安無事。但時間一長,客家人勤勞吃苦的優勢便顯露出來了,客家人建大房子、置田買地,人丁發展壯大起來,令當地鄉民眼紅。
一天深夜,正在客家人為村裡一間新建好的大圍屋的落成而喝酒狂歡時,有鄉民放了火,隨後附近的當地鄉民都糾合而來,最終把客家人趕出了這片土地。
據相關史料記載,證實1854年前後在恩平、開平等地發生過大規模的土客械鬥,在械鬥後,居住在此地的客家人相繼離去。
目前,當地考古人員正在對這條客家村遺址作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