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围屋凉帽登上文艺舞台
http://leaders.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115/MAIN201401151313000500488512875.jpg
客家凉帽走上舞台。
围屋、古井;娘酒、凉帽;梅菜、荔枝……这些惠州人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经过艺术手法的挖掘和包装,全都搬上了文艺舞台,升华为代表客家文化的符号。进行这项大胆尝试的,是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这个起步晚、起点低的民间艺术团,却坚持走最难的本土和原创之路。成立短短4年多来,已成功创作出多个本土文艺作品,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昨日,《惠州日报》记者获悉,即将上演的2014年“惠州春晚”,该团将有一批原创节目登台亮相。记者提前赶去,寻访他们创作过程中那些酸甜苦辣的故事。18个本土节目齐推出,为市民欢度马年新春助兴“唱首山歌崖就抛红线,悠悠扬扬吾就挂窗檐。红线介头崖就挂有介钩,想勾阿妹介一颗心……”“唱首山歌崖就抛红线,悠悠扬扬吾就挂窗檐。一个荔枝吾就一颗心,一心一意共百年……”昨天晚上7时30分,街头华灯初放,夜幕下都市的喧闹逐渐平息。晚饭后到惠阳区市政广场休闲散步的人们,又听到了悠扬的客家山歌声。这歌声连续响起好些天了,来源之处是广场旁边的惠阳大剧院。剧院3楼的排练大厅里,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团员们正在排练节目。台上演员是清一色的客家汉子和妹子,演出台词是清一色客家方言,故事情节是清一色本土题材,道具装饰是清一色客家元素。歌唱、舞蹈、小品、情景剧……一个个节目欣赏下来,每一个都充满浓浓的客家味。记者如同享受了一餐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盛宴。“这就是我们专门为马年惠州春晚打造的,经过全市范围内多轮海选PK,我们共有8个节目进入演出目录,这些节目全都是由本地题材加工创作而成的。”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团长周春庭介绍说,再过10来天,市民就可在演出现场和电视上一睹其庐山真面目了。2民间艺术团有大志向,挑起弘扬惠州客家文化重担数量这么多,质量也称得上精彩的原创节目,出自于一家成立才4年多的本地民间艺术团,连业内人士也不禁惊讶。要知道在文艺界,自己创作是最费工夫、难度最大的事情。说起艺术团的诞生,作为发起人和现任团长的周春庭感慨不已。周春庭本是惠阳区文化馆的干部,后来调到惠阳大剧院任经理。她长得漂亮,多才多艺。周春庭生长于广东梅州,是典型的客家妹子,非常了解客家文化。到惠阳工作、生活多年,她逐渐熟悉并爱上了惠州的人文和山水。因工作需要和自身爱好的原因,周春庭与惠州文艺界人士交往密切。期间,惠州市著名的客家山歌演唱家黄红英、惠州群星客家艺术团团长古东权都跟她聊起,惠阳区应有一个主打客家文化的文艺团队,两人都鼓励周春庭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但一想起啥条件都不具备,组建艺术团谈何容易,她一直不敢贸然行动。近年来,惠阳区各界关于加强本土文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周春庭不再犹豫。她利用文艺界那些老关系,想方设法说服了一批骨干。2009年9月,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终于组建起来了。正如其成立的初衷一样,该艺术团一成立就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旗帜:做惠州本土客家文化的薪火传承者。3缺钱自己垫缺人求外援,立足本土坚持原创志不移正如周春庭当初所预料,艺术团一进入实际运作,就遭遇了各种困难。作为一家县区级本地艺术团,又是由民间创办,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起点不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甚至只是个“黑户”。到2012年正式注册,才取得了合法身份。所有难题之中,她最难扛起的两座大山,是资金和人才。艺术团的组建,得到了3万元的政府扶持资金,这实在是杯水车薪。找企业商家赞助,又因还没一点名气,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没办法,周春庭只好自己解囊,同时借用大剧院的场地和设施,用于队员训练与节目编排。人才方面,虽然找到了几位骨干,但艺术团需要的各种角儿没法配齐。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学校师生、艺术培训机构等等都有。爱好文艺表演,且有一样特长就行,少有科班出生的专业人才。现实困难一大堆,艺术团亟需快速出名,但他们却没选择翻演名剧这条捷径,而是立足本土坚持原创,走一条最艰难的路子。资金不够,一方面能省则省,省不了的就自己垫。人才缺乏,一方面大力培训,本地没有就请求外援。“开头一年多,我真是心力交瘁,好几次想散伙算了。是一位老朋友说,‘你自己撒手容易,但要为这一大帮跟着你的人想想啊。’这话激起了我要强的个性,才硬撑了过来。”周春庭说。4艰苦付出终得成果,应邀远赴马来西亚连演5场吃得严寒苦,自有梅花香。经过大半年潜心打磨,终于开始出成果了。以客家人传统日用品为主题,反映客家人勤劳与淳朴生活的情境舞蹈———《凉帽》率先问世。树立了固守本土特色的方向,有了自己原创拿得出手的东西,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有底气登台亮相,公开接受观众的检阅了。2010年5月,该团承接了惠阳区庆祝国际劳动节的文艺演出任务。“当时上演的节目,虽然坚持本土化,但大多是改编,完全自创的很少。”周春庭坦言,起初大家都担心,演身边的东西观众太熟悉没新鲜感,没想到反响之热烈,出乎意外。这一实际验证,大大鼓舞了团员们的信心和创作激情。此后,《围屋恋歌》、《客家娘酒火样红》、《山歌唱出客家情》、《阿哥阿妹唔嫌苦》等作品陆续创作出来。节目形态也扩展到山歌、舞蹈、小品和情景剧等多种样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一系列自创节目,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三打两建”宣传、普法主题宣传、节日联欢、以及荔枝文化节等,各类演出场次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响。2012年7月,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自创的歌伴舞节目——— 《客家娘酒火样红》,入选由惠州、深圳、东莞3地政府主办的深莞惠流动大舞台活动演出名单,在3地巡回演出。2011年,该艺术团还应邀远赴马来西亚,在该国5座城市演出5场,引发了该国众多客家华人的共鸣。随着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活动轨迹的延展,惠州的客家文化也借助文艺舞台,走出本土,走向珠三角,走向了东南亚。该艺术团的演出本身,也成为展示惠州客家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5义务培养本土新苗解决创作型人才荒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原创的节目,虽然形式和情节各异,但其基本内核一以贯之。所有作品都着眼于惠州本土,展示客家文化。从具体手法看,又着力在两方面:一方面紧紧扎入惠州传统的土壤中,不离开本土文化这个根;另一方面又融合现代舞台技术,老传统注入了新内涵,打扮得更时尚。本文开头描述排练现场引用的两段歌词,就出自《围屋恋歌》。这作品讲述的是,传统客家围屋里青年小伙和姑娘谈恋爱的情形。《客家娘酒火样红》则艺术再现客家妇女酿酒的场景,以香浓可口的娘酒为媒介,形象地展现了惠州人的勤劳聪明和热情好客。4年多来,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完全凭自身努力,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得到发展壮大。如今艺术团成员人数已达70多人,还分设了舞蹈队、歌队、乐队和语言曲艺队4大类队伍。整台晚会从头到尾,各个方面也都能自己操办了。艺术团的基础已打好,势头也不错,但周春庭还是轻松不起来。她说让自己头痛的依旧是资金和人才。资金方面有所改善,但离专业化艺术团应有的水平还差得远。目前能维持,是因为团员们都还有自己本职工作,不用靠演出收入养家。而艺术团的下一步,必然要向专职化发展。此外,一些关键设备价格非常贵,自有资金根本买不起,这反过来又制约了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比如我们正在创作的第一部大型客家山歌情景剧——— 《古井传奇》,以著名的淡水古井民间传说为蓝本,词曲、剧本早弄好了,因为没有专业的音效采集设备,试排了一集,感觉舞台效果不够理想。”周春庭说。人才问题更是根本,表演型人才相对好找,创作型人才则非常难得。周春庭说,已推出的那些作品,虽属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原创,但词曲写作、剧本编写,乃至动作编排,不少都还得依赖外援。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该艺术团已启动了文艺新苗培育工程。从当地中小学学生,以及有志于舞台艺术的青少年中,选人组队免费培训,以便发现和培养更多本土文艺创作人才。该行动自去年暑假推出以来,已举办两期培训班,80多名孩子参与了训练。(记者 罗孝宗)来源:惠州日报
http://leaders.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115/MAIN201401151313000516190396115.jpg
周春庭(左一)指导演员排练。
http://leaders.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115/MAIN201401151313000519439853298.jpg
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演员表演 《围屋恋歌》。(翻拍)
http://leaders.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115/MAIN201401151313000513898423961.jpg
演员们排练小品《山村小诊所》。 本组图片 (除署名外)记者魏云鹤摄
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4/0115/c356819-24127132.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