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人告诉你】博罗的语言与文化认同
本帖最后由 junluu@qq.com 于 2013-12-17 21:26 编辑上次央视的【客家足迹行】说博罗客家人占4成是明显不对的;而在知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惠州语言的硕士论文中,博罗的语言分布是引用了【刘树新】著作的资料,里面的博罗语言分布也是不对的。
身为博罗人,现在来告诉大家【博罗真实的语言分布与文化认同】(截至2013年的情况)。
总体来说,博东是博罗客家文化的大本营,改革开放前,博东应该算得上是博罗的中心,人口密集,人才济济(90年代后,东莞的发展带动博西发展,博罗的中心才转移到南部东江带)。
90年代,由于周边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深圳),本地人口大量外迁,而博东因为经济不景气人口迁移情况更为严重,当然大部分都是向社会上层流动,而不是像以前的下南洋那样被迫。所以,相比以前,博东的人口比例相对下降了。
下面是博罗客家的分布以及认同情况(关于“客家话”与“本地话”仅为音调区分,各地均有XX话,这里统一称“本地话”):
博东:
柏塘镇(包括原平安镇)、公庄镇、麻陂镇、石坝镇客家比例极高,是纯客镇;其中柏塘、公庄说话较硬,多为升调,而麻陂,石坝较软,多降调(如食饭,饭,前两镇用第四声,后两镇用第一或第二声)
杨村镇、泰美镇、观音阁镇有本地话人口,其中泰美有少量学老话人口,但以上三镇客家话比例也有9成以上。其中观音阁本地话居民有客家话认同,杨村镇本地话人口较少,客家话认同不明显,本地话认同更不明显。而在日常生活中,说本地话的年轻居民均会客家话,而中年以上的本地话居民只会说本地话,但无论是说客家话还是本地话的成年人均能够用自家母语与对方交流,即各说各话一样交流,居民间不存在歧视。当然,大多还是说客家话;至于泰美,以客家话为主,但具体不详。
博西:
其中湖镇(包括原响水镇),福田镇,长宁镇为纯客镇,但口音与博东有差别,差别主要集中在一些字(乡,香,响,死,喜,去···),在口音上,博西客家话更偏向惠阳音客家话。
龙华镇具体不详,以客家话为主,本地话比例不详,但本地话人口有客家话认同。
横河镇有客家话人口、本地话人口、畲族话人口,各自比例不详。而从惠州电视台客家话节目看,应该也是客家话为主。
龙溪镇不详,有客家话,本地话,学老话,但似乎本地话的客家话认同较低,且比较有本地话认同
园洲镇和石湾镇以白话为主,兼有少量客家话和本地话。横河镇有客家话人口、本地话人口、畲族话人口,各自比例不详。
县城(罗阳镇),户籍人口中居民以客家话为主,但比例应该仅有7、8成,另有较多的本地话人口,但若以常住人口算,客家话人口比例更大(加上其他乡镇务工务商人口),若以客家话使用度考量,县城绝大多数都是说客家话,当然在政府机构也是理所当然的。
值得一提的是,县城本地话户籍人口比例较博东其他镇的比例大,其本地话认同更高,几乎没有客家话认同。在日常生活中,本地话人口均以客家话与他人交流,除非对方也是说本地话才用本地话交流。县城的本地话居民与其他乡镇本地话居民最大的不同是客家话认同,在其他乡镇,本地话居民与客家话居民几乎不分内外(这与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最后,在县城的本地话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似乎比较自卑(这似乎与其本地话认同有关系)。
以上为本人日常观察所知,因本人曾在县城上了三年的高中,且有县城的亲戚,而在本人所在的130余人的班级里面(高一、高二重新分班)已经囊括了各镇的本地学生,所以我的样本真实性较高。另外,本人也曾到过杨村、柏塘、福田、长宁、罗阳、园洲、湖镇、响水、龙溪等镇。
关于以上的“客家话认同”,因惠州客家传统文化衰落(没有汉剧,山歌几乎断绝),惠州客家人(包括博罗)的客家认同没有梅州河源的高,而一般人的客家认同均是从客家话认同而来;对于外来流行文化,博罗客家的接受度较高,传统文化在博罗没有市场。很多梅州人吐槽惠州客家这点,但也许这就是惠州海洋客家文化(开放包容)与梅州山区客家文化(封闭传承)的区别。
关于“本地话认同”,总体来说,乡镇的本地话居民比较有客家认同,而罗阳(县城)的本地话居民比较有本地认同。
博罗的本地话,从《客家古邑方言》看,属于客家话系统。 有价值的情报,欢迎你多来报告博罗粤东口音客家,本地话(客家话的一种)的情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