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gf6397 发表于 2004-4-23 03:30:22

12345 发表于 2004-4-23 04:31:12

你证你自己

夏荷 发表于 2004-4-23 10:57:35

Posted by ohixya at 2004-4-22 23:16
客家人应该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抛弃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
移风易俗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丧事大操大办、搞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以及乱建公墓、乱埋滥葬、浪费土地资 ...

 這頂帽子扣在這裏好像並不合適,內地的情況我不是很清楚,我們這裏的客家人逢年過節到自家祠堂拜祭先人,是為追念遠祖,古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怎麼會說成是宣揚封建迷信,要把之當成腐朽落后的东西抛弃掉呢?
 再說到浪費土地資源,我們這裏寸金呎土,地價是全是世界最高的,浪費得起嗎?而偏偏相反,上水鳳溪學校幾所校舍合共佔地面積約二十万平方米,絕大部份是各房祖堂及族人無償捐贈或廉價出讓的,二十万平方米的價值是天文數字呀,這些客家人,卻捨得把地捐出來辦學校。

 以下是上水鄉廖族辦校的簡介:
 
 上水鄉廖氏歷代注重子弟教育,據載早於雍正初年( 1723-33 年 ),該族增生廖九我,便曾以其祖先賞田五十石,捐為南頭文岡書院經費,目的是方便子弟前往就讀。
    廖族在清代科舉及第人數亦極多,從功名牌匾概觀嘉慶二十四年後的科舉人物,其中有同治四年( 1866年 )乙丑科武進士廖鶴年、武舉人廖燕翔及舉人廖汝翼,貢生中著名者有咸豐十年獲貢元的廖嘉瓊,任新安縣分纂的廖鴻,及與神童廖有執同為[ 兄弟科貢 ]的廖有容。
 廖氏除了祖祠[ 萬石堂 ]曾開放為族人教書之所外,鄉中亦有以分祠作為學校的,計有﹕應龍廖公家塾、應鳳廖公家塾、允升家塾、圖南書室、萃英堂、明德家塾、凝秀堂等,都是建於清代,專為教育子弟的學舍,其中以允升家塾規模最大,是由廖族三房在清咸豐年間建立的,不少族中的秀才,都曾在這裏執教,是鄉裏一所程度較高的學舍。
    至民國初期,科舉制度雖已廢除,但科學未興,廖氏族人承接時代的使命,於1932年創立鳳溪學校,創辦人之一兼第一屆校董會主席廖壽彭,親撰學校大門開學誌慶對聯,宣傳崇實的教學宗旨,并主張賢愚皆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由於有了正确的教育方針和良好的教學方法,鳳溪學校不斷壯大,發展至今,已有中學三所、小學兩所、幼兒園一所。
    1953年建成鳳溪第一中學。
    1968年建成鳳溪第二中學。
    1974年鳳溪第一中學完成第三期擴建工程。
    1981年鳳溪學校建成面積有八万平方米的綜合運動場。\r
    1988年鳳溪幼稚園新址落成。
    1990年建成鳳溪廖潤琛紀念學校。
    1996年建成鳳溪廖萬石堂中學。
    上水廖氏早年以微薄的資源辦學,全賴先賢後進世代相承,鳳溪學校幾所校舍合共佔地面積約二十万平方米,絕大部份是各房祖堂及族人無償捐贈或廉價出讓的,為大眾利益而犧牲小我,這是成功的關鍵。
   廖氏族人發展教育,不但為社會作育英才,族人亦受惠,鄉裏中年男女,鮮有未受中學教育的,專上程度者保守估計有二、三百人,碩士、博士也有數十位,在時下鄉族中,甚為少見。如上任村代表廖錦才,七個兒女都大學畢業,成為各有所長的專業人才,他們以出色的表現而為人樂道。
    上水廖族人材輩出,獲獎無數,最威水的莫過于前香港太空館長廖慶齊,因為天上有一顆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九九四年四月八日,日本天文學家丹館金及渡邊和郎聯合發現了編號為6743(1994GS)的小行星,后經日本天文學家藤井旭及佐藤健提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于一九九八年四月發出公告,將6743號小行星命名為廖慶齊星,欲向廖氏對天文學的貢獻表示敬意,這位上水廖族的后人遂榮登國際天文界名人榜。

夏荷 发表于 2004-4-23 14:16:45

客家人拒絕近親結婚,這是非常好的風俗。我看過一輯旅遊節目的電視片,拍攝到一處地中海的地方,介紹說,那裏在古代曾經是一個小國,但由於近親結婚,生下有缺陷的後代佔人口近半數,後來亡了國,遺害至今仍存在。我又看過一輯電視片講我們國家內陸省份一些地區,近親結婚也帶來嚴重的問題,先天有缺陷的佔比例高得驚人。國家用法律強制不許近親結婚,但在有些地方成效不大,可是客家人早就推行[優生學]了。
   我生長在新界,初中、高中都在惠陽讀書,可以說到高中都是生活在客家地區。小時候在家裏,出市區是購物、看戲或探親戚(都是客家人)。一直到在廣州上大學,才第一次看見唐氏綜合症的人(我們這裏有人稱為蒙古症),大大地吃了一驚。現在我居住的地方,有為這類人士設的宿舍和工場,自然經常見到也習以為常了。近親結婚帶來的許多遺傳病,這是其中一種,在我們國家有以千萬計,如果有心人去統計,相信客家族群佔的比例極少極少。
   隨手翻開一本[丘氏族譜],摘錄其中一段:
   我祖歷代結婚定娶,首避姜姓,乃我同宗姜太公共屬一系,次避呂姓,乃我大公呂望名號,三避康姓,乃齊康公之名,四避齊姓,是齊康公國號。將此開錄,姜、呂、齊、康四姓,不可對親,以示世代裔孫。
   丘氏族譜說姜太公的後人有以為他的姓(姜)或號(呂)為姓,也有以封地為姓,他們先祖的封地是山東的營丘,故以丘為姓。姜太公的後孫齊康公的後人有姓齊,也有姓康,所以姓丘的人,不可以與姜、呂、齊、康四姓的人結婚。
   客家人逃避戰亂,有些子孫四散各地,甚至隱姓埋名,幾兄弟的後人有不同姓的都有,但也希望將來有重逢的一日可以相認。小時候我聽大人說:我們姓徐的人,以前與姓余、涂、佘的人是兄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风俗,靠自己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