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mund_chf 发表于 2013-12-4 06:45:51

会馆的传承与发扬(新加坡)

在今日,我国的许多宗亲同乡会馆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上世纪初到七八十年代,可说是会馆的全盛期。在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好办事的大前提下,从唐山到南洋的先辈们,在血缘与地缘的感召下,宗亲公会和同乡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那些新来乍到的新客,先后加入公会,之后失业、找不到工作或贫无居所时,也暂住在会馆里。他们自动交会费,即使不交会费,也没人会催赶。当遇到难题或被其他籍贯的人“欺负”时,会馆里的乡亲们都会挺身而出,帮忙摆平。那时的会馆就扮演着排忧解难、团结、保护乡人的角色。
但是,在社会急速发展,教育普及各方面都要与时并进的时代要求下,进入21世纪后的会馆,多数得面对会员老龄化、入会人数剧减、领导传承等问题。也许经济财务不是会馆急需解决的难题,因为先辈们高瞻远瞩,早就筹募基金,购买会所,经过装修或重建后,还能出租给别人,获取丰富的盈利;但也有会馆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忍痛关闭,再把剩余的钱捐给慈善团体,当然,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资金雄厚的会馆为数不少,热心会务的理事们不惜想方设法,主办各种年轻人感兴趣的活动,有些还出资让会员子女免费到祖籍旅游,希望能吸引乡亲——尤其是年轻一辈加入会馆,更希望他们能参与会馆的领导工作。如此用心良苦,也不一定能感动乡亲们。
其实,作为第二代的新加坡人,他们早年在父母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对父母一辈的“唐山”还是相当熟悉和有感情的,如果他们能把这份“乡情”和子孙们分享,也许能引起年轻人去寻根;或带领子孙们参加会馆的活动,就像当年父辈曾带他们参加会馆的春祭和秋祭一样,慢慢地产生亲切感,融入感情,之后加入会馆成为会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再说,我国原本就是个移民社会,新移民来到新加坡后,也希望能认识同乡人,或听到乡音,所以,身为会馆的领导层,应有开阔的胸襟、包容和体谅的心态,鼓励新移民加入会馆。无疑地,他们将是一批生力军,会给会馆带来生气,参与或协助主办各种活动。只有这样,会馆——尤其是有百年历史的会馆,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在会馆方面,除了常年的节日庆典如周年纪念、春节、端午、中秋等的庆祝会外,也可举办美食和文化表演活动。通过本籍传统小吃的介绍、特色戏曲、歌曲和舞蹈的演出,以加强年轻人的认同感。有设立文物馆、文化中心的会馆,更可以定期举办参观活动、讲座,通过媒体发布有关信息,让乡人知道本身的会馆是活跃的,明了会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也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改过去认为是“老人公会”的想法。
会馆的未来发展与命运,掌握在会馆衮衮诸公手中,如何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艰巨的工作,也是任重道远的大时代使命。
转载来源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卢桂霞 )2013.12.03   http://go2.10086.cn/www.zaobao.com/forum/views/talk/story20131204-28417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馆的传承与发扬(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