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千秋 --基础教育\"梅州现象\"探秘
耕耘千秋 --基础教育\"梅州现象\"探秘●《广东教育》记者 黄治中 王 蕾 马 媛 邹韵文 潘孟良 裴重生
● 原载《广东教育》2001年第1•2期合刊。
引 子
谈论梅州,梅州人总会兴奋地说到\"三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
说起文化之乡,梅州人总会骄傲地畅叙客家人以人为本、倚重知识、崇尚教育的世风,敷陈梅州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深秋,记者巡察梅州数天,深切的感受到:梅州人以耕耘粤东崇山、享有万顷芳林为幸,珍视\"水果之乡\"\"茶叶之乡\"\"陶瓷之乡\"\"工匠之乡\"等美称;但梅州人最珍视的是\"人文秀区\"的美誉,最令梅州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人才芳林,是对人的培育,对千秋大业的耕耘。
A 篇
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外界差别不大和教育整体发展比较缓慢的背景下,梅州教育能够千年不衰,也许不难理喻;而在自身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教育发展异军突起,挑战日益严峻的环境中,梅州教育仍能实现千年跨越,并且保持质量的优胜,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的\"梅州现象\"。
梅州教育源远流长。如果从始有书院算起,梅州教育的兴盛发轫于北宋初年。南宋梅州知事方渐曾说:\"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清代知州王之正则说:\"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不肯辍业。\"据清嘉庆二十年嘉应州户口统计,州属五县共28100户, 人口不足20万,而\"每年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余人\"。清代状元吴鸿督学广东时,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早年曾在梅州传教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在他的《客法词典》自序中这样高度评价梅州教育的发达:\"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无逊色。\"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次东征赴梅考察时说得更为具体,梅州\"教育之发达,恐匪特为粤省各处县城,如县立师范、东山中学、县立中学、学艺中学,办理颇有精神,其余各校成绩亦佳;教育尤为普及,即至贫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学\"。在科举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全市中试士子登科者颇为众多, 从秀才到状元计18000多人。1963年, 郭沫若访问梅州时更是赋诗赞扬:\"文物由来第一流。\"
上千年来,梅州人追求文化、致力教育的情愫由此可感知,那超群卓立、引领杏坛的梅州教育风景由此可窥视。
但这毕竟是昨天的记录,是梅州先辈的骄傲。今日梅州人虽然珍重这历史的一页,但他们更注重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把目光拉回到现在,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字。
1996年,以国家重点扶贫县五华、丰顺、大埔高标准通过\"普九\"验收为标志,梅州宣告\"普九\"工程提前告捷。此后,梅州的\"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不断推进,成效显著。1999年,梅州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4%,巩固率为99.04%;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17%,巩固率为98.24%;每万人口在校生,小学为1256人, 初中为551人,普通高中为104人,其中初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梅州教育的普及程度。
2000年,梅州全市共有15376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省线入围达6228人,入围率为40.5%,入围总人数名列全省前列,其中总分700分以上的有357人,名列全省第二;全市被大中专学校录取总数为11694人,占考生数的76. 1%,其中本科4268人,专科7343人。自1982年以来,梅州的高考入围人数始终保持全省前列。从恢复高考的1978年算起,梅州共为全国各高等学校输送了8万多名合格学生。其中兴宁市自1986年高考录取人数突破千人大关之后,年年破记录,近5年来,每年输送大中专学生均超过3000人。梅州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相关的是职业高中教育。梅州职业高中每万人口在校生虽然低于全省,但其质量却令人欣喜。如梅州市城西职业中学,1980年由普通完中改制为职业高中,1991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职业高中,1996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000年再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学生1700多人。在全省职业高中招生呈下滑的背景下,报考城西职中的学生一直火爆。其根本原因是办学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质量高,就业率近几年均未低于98%。1999年以来,梅州全市的职业高中招生数不断上升。
既重视全体全面发展,又注重个性特长培养,是梅州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来自兴宁市师范附一小的一组数字,着实令人惊喜。1999年,该校首个数学特长班有14名学生考入省奥林匹克学校,占全省录取人数的35%;2000年,又有27名学生被录取,其中有21人位居前40名,中有6 人位居前十名并囊括前三名。从1994年至今,该校共有52名数学苗子进入省奥校学习,其中有36人是农民的孩子。再看看来自省奥林匹克学校的喜报:1997年起,兴宁市师范附一小输送的这些学生参加全国性数理化学科竞赛共获得28项奖励,其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就有13人次。类似的各种特长班或兴趣班遍布梅州各中小学。在采访中,记者问兴宁市教育局的领导:\"你们主动把拔尖学生输送到外面去,不担心高考质量受影响吗?\"\"只要有利于培养人才,我们就愿意输出。如果担心以后高考质量受影响而不让拔尖学生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那未免太狭隘了。\"朴实的回答,令人感受到梅州人那宽阔的教育胸怀和以人为本的境界。
平远中学,这所地处人口只有24万的边远山区小县的重点中学,不但高考成绩突出,而且培养了不少学科拔尖学生。如:初中学生余春雨,因曾61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征文比赛奖,被瑞典C•S诺贝尔文学艺术联谊会吸收为会员;高中学生谢小廷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荣获高三级一等奖;初中学生潘正春在参加\'97省\"飞人杯\"短跑公开赛上获女子少年组100米、100米栏两块金牌 ……
多年来,梅州全市中小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均未低于93%;学生的近视新发病率也得到较好的控制。作为足球之乡,自20世纪80年代后,梅州输送了以百计的足球运动员,成为全国各地甲级足球队的主力,还为国家队输送了如谢育新、郭亿军、伍文兵、吴伟英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如果说这些数字侧重表明梅州基础教育的智育与体育质量的话,那么下面一组数字或许可以说明德育工作的成效。
近三年来,梅州全市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共有3601人,被吸收入党的有330人。仅记者采访过的7所重点高(完)中,就有210人被吸入党,其中东山中学73人, 曾宪梓中学26人,梅州中学31人,梅县高级中学14人,兴宁一中45人,蕉岭中学4人,大埔县虎山中学17人。
另一方面,近三年来梅州全市百万中小学生,犯罪率逐年下降,平均仅为万分之0.023,其中梅江区、 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平远县等县(区)学生犯罪率三年来一直为零。
……
列举太多的数字为也许令人感到枯燥,那么,就让我们的目光投向活生生的人吧。
这是摄自东山中学的一组镜头。时间是下午5点之后。
在有上百个座位的阅览室里,几乎坐满了学生。有的在阅读,有的在做笔记。记者问是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说是自我的安排。记者粗略的看了几个学生的笔记内容,有人文科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的,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据图书馆管理员说,凡馆里的书,都有学生借阅过。
在运动场上,大约有200多个男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虽然不是正式比赛,但学生们都很投入,足球、篮球等都设有裁判,你争我夺,\"火药味\"甚浓。
在可容纳上千人吃饭的饭厅里,记者看到学生们三三两两的围着桌子吃饭,有的一边吃一边用耳机听英语。其时大部分学生都已吃过饭,但在上百张饭桌上没有剩余的饭菜,门口的几个泔水缸里,倒弃的饭菜也很少。
现在看到的是山区中小学的情景。
晚上9点,大埔县虎山中学。 记者按计划采访完校长和有关老师后,临时提出要去看看学生宿舍。
那是一座五层的楼房,只有四楼亮着灯,学校领导说,那是高二的女生宿舍,她们刚考完试,今晚可以自由安排。记者发现,学生都在静悄悄的学习,有的正伏案写作,有的靠在床头看书。我们走进一间宿舍,见生活用品摆放得很讲究。水桶一个靠一个,鞋子一双挨一双,如同两个方阵;被子叠得见棱见角,书籍堆得整整齐齐;卫生间没有一点异味。
这是事先没有打招呼的参观,自然不是作假的景象。
记者来到一所群山环抱的乡村学校──大埔县丰溪小学。因学生来自方圆几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故全校132 个学生中有118个食宿在学校。 这些孩子虽然大都还从未上过县城,但面对从省城来的记者,他们没有惊奇,没有害羞,个个都脸带笑容的跟记者交谈,除了身材稍为矮小、穿着比较朴素和没有娇气外,几乎看不出他们和都市学生有什么区别。从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早上起床后,先洗漱,再整理床铺和宿舍,然后把早餐的米装进饭盒送到学校的厨房,接着是早读、上课……晚自习前,他们要提水洗澡,洗衣服。这些活,除了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要老师指导帮助外,其余的学生都完全是自己做的。有不少孩子在学校学会洗衣服、做饭后,假期回到家还主动帮父母做,令家长称赞不已。近十年来,从这所小学出去的学生,虽然还有大半在念中学,但已有95人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考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
透过这些镜头,记者看到了梅州中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看到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些数字,这些镜头,如同坚实的砖块,构筑起梅州基础教育质量的丰碑!
这座丰碑向人们昭示:那在校学生比科举时代总人口还多的梅州教育,那一年上大学的人数比科举时代几个世纪中试登科数还多的梅州教育,那普通学生比科举时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的知能还要强的梅州教育,是跨越千年的教育,是前所未有的教育!
在梅州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时时被梅州辉煌的教育业绩感动着,也时时在思考着梅州教育的特别现象。
从全省的角度看,梅州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比较紧缺,不少学校的电教设备还相当缺乏。据1999年的统计,教师学历达标率总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高中阶段教师学历达标率只有38.59%,大大低于全省63.35%的平均水平; 英语学科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更为缺乏。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造成优质学校的班额膨胀,负荷过重。梅州教育不仅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全省教育发展异军突起的挑战。虽然如此,但梅州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步提高,始终在全省保持着较大的优势。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现象有着什么奥妙?应该怎样分析这种反差现象?其最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是什么?
看来,要解读教育的\"梅州现象\"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B 篇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普及与提高并进、全面发展与特色创设并举、纵向进步与横向领先并力的内涵发展道路,既充分挖掘传统潜力,又竭力扩张现代教育资源,力求在经济层面较低的状态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这是梅州教育工作者自己总结的基本经验。也许,\"梅州现象\"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自古就是商旅辐辏、人文荟萃的梅州,其优良文化传统的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启发、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是新时期梅州开展传统教育的传统,也是梅州德育工作的传统,更是梅州教育成功的一个要素。
综合梅州传统教育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
基地与教材结合。以优良文化传统资源为主的德育活动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德育展室和校外德育基地。梅州从1990年推广梅县松口中学建立校内德育展室的做法,至今全市已建立校内德育展室1824个;从1994年建立校外德育活动基地起,全市已建立各级校外德育活动基地 657个,其中市级基地7个(中有6个还挂省德育基地牌匾 ) 。1997年,梅州作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基地建设现场交流会的主现场,其德育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梅州积极组织力量编写了《梅州市思想品德课乡土教材》《梅州乡土历史》《梅州地理》,各县(市、区)也积极编写出相应的乡土教材,构成市县两级互为补充的德育教材系列。这些基地和教材,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梅州的文化遗迹、革命遗址和重要的人文史料为主体,突出\"可爱的学校、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和\"今日我以家乡为荣,明日家乡以我为荣\"两个主题,成为梅州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
梅州市教育局领导兴奋的谈到,梅州的德育活动基地,不仅为梅州全市的学生服务,还接待过不少外市、外省的学生;许多外地学生到了梅州的德育基地,都舍不得离开,纷纷称赞梅州人文资源的丰厚。梅州本市的学生到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劳动、体验等活动后,更是心境得到升华,意志受到磨砺,能力获得提高。有许多学子说,先辈创造了灿烂的梅州文化,作为新世纪主人的梅州后代,如果不发奋努力,梅州文化就会衰落,未来的梅州人就会咒骂我们。
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这个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举办家长学校。梅州全市办有家长学校2519所,占学校总数的81.7%,其中中学家长学校277所, 小学家长学校2065所,幼儿园家长学校177所。如蕉岭中学,从 1992年开始创办家长学校,做到活动制度化,形式多样化,使家长学校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与家长交流的场所,家长了解子女的渠道,先后被评为县、省优秀家长学校。二是成立三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聘任法制副校长。全市8个县(市、区),182个乡镇、办事处,2618所中小学成立了县、乡镇、学校三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400 多所学校聘任了法制副校长。三是市及县(市、区)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通过这三种形式,全市形成了\"纵向分层,横向联体,内外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家长望子成才、社会兴学用才、学校勤教育才的风尚转化为学生立志成才的精神动力,使客家人的优良文化传统教育成为一体化。
这里仅说说蕉岭县聘任法制副校长的事。该县聘任法制副校长已在全县完小以上的学校实行,县委有一位常委分管此项工作。法制副校长的选派由县政法委负责,按学校的级别,从政法战线挑选相应级别、法律水平和教育工作能力较高的干部,由县教育局聘任。法制副校长针对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或及时组织案例分析主题班会,或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或对\"问题学生\"开展\"手拉手\"帮教活动,或通过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来教育学生,并将客家人遵纪守法的传统教育贯穿其中。
传统与现代结合。包括内容上渗透现代理念、形式上利用现代手段等。如曾宪梓中学的校训, 创办头几年是\"勤俭诚信\",是学校创办人曾宪梓先生提出的。这4个字, 既是曾宪梓先生自己的人生总结,也是客家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以此作为校训,意在勉励学生要发扬这种美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在原校训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上\"自主发展\"4个字, 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理念融为一体。为使传统教育在新时期取得更好的实效,曾宪梓中学将传统美德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压抑、恐慌、悲观等心理障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又如兴宁市师范附一小,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通过红领巾电视台组织自编、自演的节目,或编写《行为规范歌谣》,或将过去说教性的内容变为问卷题。如:课外,你在操场里玩,发现他人扔下的垃圾,你将怎样做?A、装作没看见;B、主动捡起,放进垃圾桶。让学生在娱乐中、 参与中对照、自省,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体验,从而达到内化传统美德和现代道德理念的目的。
在兴宁市第一中学校园里,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件事:近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有3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共得到\"学生自救会\"1万多元的资助,得以完成学业, 考上大学。其中有两个学生从高二起每月得到150 元以上的资助,直至考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这些钱都是学生自觉自愿捐出来的。为了保护受资助学生的自尊心,每个捐款的学生都不留姓名,不言捐款额。在兴宁一中,学生达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对经济困难同学的精神支持比经济帮助更重要。\"学生自救会\"的成立,完全是学生自发的。但它是学校多年坚持客家传统美德教育与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团结协作等现代理念教育相结合的结果。
传统的继承、发扬和与现代理念的融合,使勤奋苦学、立志成才的传统在今日梅州后代身上得以\"传统\"下去,成为推动梅州教育不断向前的强大内驱力。
在梅州,一谈起师资队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都有一种感慨,都会情不自禁的描述当年教师\"大逃奔\"的情景。
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由于沿海地区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地区差距拉大,梅州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纷纷要求外调。虽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多种坚守措施,但是\"孔雀东南飞\"的外流队伍如同不可阻挡的洪流,很快把那并不坚固的堤坝冲垮了。有一个县,一年要求外调的教师多达1000余人,被外地接纳的达4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连档案也不要, 私自投奔外地被重新建档吸收的。
令人担忧的不仅如此,一大批60年代初期以前本科毕业的教师又先后退休,而新毕业的本科生又不愿意回来梅州,使梅州的师资队伍素质急剧下降,特别是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连年下滑,从1980年的52.3%倒退到1998年的39.34%。面对这样的窘境,梅州的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在思索,在探求。
对本科毕业生给予特别的山区补助,希冀能吸引他们到梅州来;派出一批批人事干部和校长到外省去招聘教师,同样给予各种优惠的待遇……这些举措,虽然招揽了不少优秀的教师,但毕竟经济能力有限,所谓特殊补助和优惠待遇,与富裕地区教师的收入相比,仍然是天壤之别。于是,\"特殊\"和\"优惠\"失去了诱惑,被吸纳进来的教师又有不少陆续离开了梅州。梅州的师资大厦怎样才不会坍塌?梅州人采取了\"三管齐下\"的策略。
策略一:优遇安师
始终对教师实施优遇政策,包括政治待遇的提高,生活福利的改善,教师子女就读、就业的优先照顾,教师住房的解决等多个方面。如为实施\"教者有其居\"工程,梅州先后出台23项优惠政策,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相对集中、连片建设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加快建设步伐。1994年首先在梅城的江南、江北动工兴建,并将其定为当时梅州市十大重点工程,同时拨出补助专款以推动各县(市、区)的教师村建设。从1995年到1999年,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7亿元,建成套房16000多套,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使教师住房成套率达70%, 带眷教师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年的3.64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9平方米。\"教者有其居\"目标的实现, 使教师既\"安身曹营\",又\"心不恋汉\",留住了欲飞的孔雀。
策略二:精神立师
围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这个主题,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一是举办\"优秀教师事迹巡回报告\"和\"为山区教育添光彩巡回演讲\"系列活动;二是大力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每年都评选表彰优秀校长、扎根山区的优秀教师、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等类型的先进教师,如五华县虽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但仅用于表彰奖励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的教育基金就达 400多万元;三是积极推行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教师职务、职称终身制,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和择优聘任的竞争上岗制。通过多重激励机制,广大教师普遍受到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树立起扎根山区、乐于奉献的精神。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发生在2000年9 月间的一件事。兴宁市在审议师范附一小校长曾宪煌是否该评为\"兴宁市名校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曾校长虽然办学有方,成绩突出,但在理论建树和知名度等方面似乎还有欠缺,不应急于评选。这事反映到兴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中,有关领导详细审阅了曾校长的材料后说:\"曾宪煌校长在全省未必有名,但在兴宁甚至整个梅州是赫赫有名的,理应当选。\"不久,曾宪煌便被兴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兴宁市名校长\"的光荣称号。这个评审内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梅州市各级党政领导对教师的关爱。
策略三:培训强师
梅州教育行政部门意识到,解决梅州的师资难题难于走\"引进\"之路,根本出路在于自我培训。
其一,多层次的学历培训。培训目标包括本科、专科和中师各个层次,培训途径包括与高校联合设点、函授、夜大、自学考试,方式包括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等,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从1980年的21.4%、17.7%提高到1999年的98.5%、87.21%, 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也减缓了下滑速度并从2000年起开始回升。
其二,多类型的岗位培训。一是校长培训。从1991年开始,梅州共举办34期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对3000多名完中、初中和小学校长进行了至少一次的培训,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二是各学段起始班级教师培训, 着重研究新大纲、新教材和学段之间的衔接等问题。三是新教师培训。四是毕业班教师培训。
其三,多形式的技能培训。总体思路是:实践中锻炼,教改中提高,科研中造就。具体做法是: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上送培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基本功过关考核与优质课评比相结合。如针对英语教师普遍听说水平不高的实际,梅州曾聘请7名外籍教师对全市120名英语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40天的听说能力专项培训;还邀请全国著名的英语教改专家、华东师大附中张思中老师来梅讲学,有效增强了英语教师的素质。如兴宁一中英语教师陈春红,原来只有专科学历,通过进修、培训,不仅达到了本科学历,而且教学技能迅速提高。她敢于改革,大胆创新,以最少的课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成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劳动模范。
听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吧──
\"如果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有高山流水,那便是您和我,您是学生可亲、可近、可学、可信的老师朋友。\"
\"您该爱的,已经爱了,您很爱学生;您该做的,已经做了,您做得很出色。您是最聪明的人。\"
这是曾宪梓中学学生写给王海英老师的赞语。记者了解到,这每一句赞语的背后,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
有一个男生,脑子灵活,但性格偏常,很不合群,人称他\"老怪\"。王海英老师为了转变他,先想尽办法了解他变\"怪\"的原因。原来,他家庭条件不好,受邻里歧视,从小生活在比较压抑的环境中。这使他养成了既好强又自卑的特殊性格。与人相处,处处设防;成绩稍不如人,就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为了赶超同学,常常疯狂苦读,或到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王海英老师几次找他谈话,他虽有动情,但未能敞开心扉。王老师坚信真诚的力量,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关爱他,引导他,使他一步步靠近老师。他爱读课外书,王老师每次到书店都不忘给他买两本合适的。一次,他患了急性病,烧得厉害。王老师得知,立即叫上先生,冒雨跑到学生宿舍,让先生用摩托送他到医院,并跟先生一直陪着他输完液……慢慢的,他对王老师信任了,笑着说:\"原来听同学说您对学生特别好,我不信,现在知道是真的了。\"虽然王老师只教过他一年,但在高中三年中,王老师一直没有中断过对他的偏爱。他的性格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同学相处融洽了,学习劲头更足了,最后以70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类似的故事何止一个,像王海英这样的老师何止一位。正如王海英自己所说,1995年她刚调到曾宪梓中学时,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2岁,有点怀疑这所年轻的学校。但校长们那身先士卒、忘我工作的作风,老师们那敬业善教、一切以学生为重的精神,使她既信心百倍,又更感重负在身。
类似学校又何止一所,在大山深处的中小学,记者查阅了教师批改的学生作业,既有当天的,也有既往的,批改都是那么仔细,书写都是那么端正、规范。良师出秀徒,学生们的字自然也写得认真、工整。
梅州的教师虽然学历标未见优势,但他们以勤补拙,以长补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技能,超越自我,显示出整体的辉煌。
\"常规打基础,整体靠常规。\"这是梅州教育工作者的一句口头禅。说起教学常规的内涵,梅州市教育局局长温绍权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常说的教学常规是指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符合学校工作规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规范;它包括教师教的常规,学生学的常规,教学组织常规,教务行政工作常规等。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梅州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把抓教学常规的落实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各中小学校都分别制订了《教学工作常规要求》和《实施教学常规细则》。20多年来,尽管教学改革形势日新月异,各种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梅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教学新路的历程中,咬定教学常规不放松,始终坚持抓好备课、上课、改作、考评、辅导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管理,而且能够随着教改形势的发展,对常规赋予新的内涵。如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最初是\"落实双基\",现在则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备课要求从\"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到\"研究学法\",再到\"引导学生探索\",不断发展。
让我们透过一些学校的做法,来看看梅州全市坚持抓好教学常规的情况。
记者手头的这份文件,是梅县高级中学的《教学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这份1997年出台的\"条例及细则\"分11项56条79款,它的前身是《梅县高级中学教学管理常规》,两相比较,后者的变化主要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了教研活动和质量监控。如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方面,梅县高级中学采取了\"逢二进一\"的措施,即新教师一年级教两年,二年级教两年,然后上三年级。一个年级教两年仍无法跟班升级的,缓期一年,若再不能跟班升级,即调离本校,而新教师能否跟班上,并非校长一人说了算,而是取决于多方面的考核意见:学生信度占评估的20%,教研组、年级组、行政组和校长的意见各占20%,只有通过率达80%,才算顺利过关。再如关于备课,在\"条例及细则\"的第二条作了这样的规定:一是先个人钻研教材,再集体研究;二是要求\"四定\"和\"六备\",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目的要求,备\"双基\",备重点、难点、疑点、深度、广度,备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做法,备作业实验,备教学方法;三是时间上超前。又如,按照课堂教学的要求,\"条例及细则\"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表,行政和教师听课后不但要召开评课会,还要每位听课者写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意见。为使这些规定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评教、查阅等方式,每周进行检查,使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而行。
就记者的观察,梅州在落实教学常规过程中,其特色在于始终抓住了两个核心\"常规\"。
注重起点。这个起点内涵丰富,包括起首学段和各学段的起首年级,起始学科和起始单元,新任教师及其从教新学年,并自始至终,一抓到底,做到级级过关,科科过关,人人过关。梅州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只抓高三不抓高一的校长不是好校长,只抓高中不抓初中、小学的教育局长是不懂教育的局长,只抓复习考试不抓平时学习的老师是最糟糕的老师。这样的观点虽不新鲜,却是至理名言。这种朴素的真理能真正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体现于行为,则功不可没。比如梅江区人民小学,35岁以下的教师占了70%多。他们一进学校,就要接受8 项基本功的训练,普通话、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简笔画、礼仪、教案、教具制作、电教操作和论文撰写,每一项都要求过关,这使梅江区人民小学成为梅州以至全省的名校。再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是一所只有5年历史的普通完中,学生素质不高。该校扎扎实实从高一抓起,从薄弱学科抓起,从新教师抓起,2000年参加高考,旗开得胜,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511名考生,省线入围208 人, 占41%,其中本科线165人。
注重全体。在大埔县百侯镇,有一所侯西小学,只有两个学生一位老师。这所学校原来有十多个学生,后来实行并校,年纪稍大的都转到了中心小学。现在这两个女学生,由于年纪太小,家离中心小学太远,家长担心她们自己解决不了吃宿问题,不放心让她们去,所以留了下来。按理,中心小学已经为她们提供了吃宿条件,她们不去,是她们自己的责任,学校可以不管。可是,县教育局的领导说:\"不管如何,孩子们读不上书,老师、学校、政府就有责任;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义务教育,一个也不放弃!\"
如果说这样的事例有点极端的话,那么,下面的做法则无疑具有普遍的意义。
兴宁市叶东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有学生一千多人。为了控制和防止学生流失,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并已形成一种教学管理常规。
一是分层教学。即在初二年级实施异步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目标分确保合格率和提高优秀率;作业分必做和选做;考试分类命题,必考和选考分别计分,进行复合评价。这样,使学有困难的学生减轻了学习压力,树立起学习信心,有效的防止了学生流失;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了学习内容,提高了他们自学的积极性。
二是分流教学。即按毕业去向在初三年级分设普通班和职业班,学生比例为6:4。 前者主要为普通高中输送合格新生,重在进行培优拔尖,提高优秀率;后者主要为当地培养合格的劳动者,重在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这样,从1999年到2000年,普通班学生参加全省数理化竞赛,有18人次获奖,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层次的学校;职业班也有60%的学生考上中职、中专等学校,其中有13人还考上普通高中。
从1997年开始实施分层分流教学以来,学生流失率一直在2%以下,且逐年递减,初三年级流失率则降为零。过去,该校的学生拼命要到附近的完中去借读;而今,临近好几个镇的学生千方百计要来该校借读。
丰顺中学作为梅州市重点高中,其分层推进的做法则另有特色。该校的分层推进法又叫色彩管理法,即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用绿、黄、红三种颜色来表示。绿色表示良好、先进;黄色表示中游,告诫他随时都有可能落后;红色表示已经落伍,警告他要奋起直追。具体操作是:先让全体学生自评,自报自己所属色彩,目的是让学生都能认真反思自己的既往,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找出自己的努力方向;对于个别自评过高的学生,老师认为是对进步向往的表现,一般不强作调整,而是鼓励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也有的班级先将全体学生归入黄色,让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层面,接受同样的警示:努力就可以上进,懈怠就会落后。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表现和他的自评,研究、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到期中、期末,教师再结合学生原来的色彩层次和他的现实表现,调整色彩,并分别指导学生扬长补短。通过这样的分层推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近三年来,该校高考上省线率大幅上升,2000年入本科线和重点线的学生达322人,占考生总数的52.2%。
教学常规犹如一把重锤,夯实了梅州基础教育的基础。
之一:课堂风景
让我们走进梅州中小学的课堂,看看教师是如何教和学生是如何学的。
这是蕉岭县实验小学的两个教学镜头--
六年级的范老师在上数学《比与比例》一课,正当教师联系比与除法的关系来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性质时,一个学生发问了:\"书上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但经常可以看到足球比赛的记分是几比零,这是为什么?\"范老师说:\"问题提得太好了,请大家讨论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立即热闹起来。一个学生说:\"球赛的记分是指双方的得分比。\"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那是比差,不是比倍。\"……范老师启发总结道:\"比赛的得分要不要相除?它与数学中比的意义相同吗?\"这时,全班学生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四年级林老师的自然课《冬眠》开始了。老师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学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一学生说:\"课文说\'冬眠\'是动物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寒冬为了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假如冬天里食物充足,刺猬还会冬眠吗?\"老师:\"问得好!大家来议一议。\"学生:\"这要看冬天的气温是否降到7℃以下,如果气温降到7℃以下,刺猬还会冬眠。\"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我把刺猬放在地窖里,当地窖的气温降到7℃以下时,即使给它充足的牛奶和牛肉,它也要冬眠。\"老师:\"对!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如果把刺猬放在冰箱里,它也会冬眠。低温是动物冬眠的最主要原因。\"
这是兴宁市第一中学生物课《光合作用》的一个镜头--
教师问:\"若剪断植物叶片的主叶脉,为什么光合作用会下降?\"学生讨论:\"因为植物叶子受到破坏。\"\"因为叶子失去与植物的联系。\"\"因为水分运输受到破坏。\"\"因为没有营养供应。\"……教师启发:\"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反应物H2O从哪里来?\"学生恍然大悟说:\"叶子的主脉被切断后,水分不能运送到叶子上,光反应受到影响,光合作用就会下降。\"……教师继续设疑:\"植物由光亮处移到黑暗处,C3含量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讨论:\"C3含量减少。\"\"C3含量与光反应无关,没有变化。\"……教师启发:\"植物由光亮处移到黑暗处,光反应停止了,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断减少,而暗反应中C6H12O6却不断转化。那么,这个过程和结论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各自描述出来。\"
这是梅江区人民小学语文课《火烧云》的教学过程----
歌声中,电脑荧屏和课室大屏幕显现出火烧云的图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火烧云情景,然后朗读课文,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与课文的描写进行对照,这是第一个环节。接着,按照课文的内容结构,教师依次出示火烧云上来、变化的图像,引导学生读、想、说,并与学生一起归纳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这是第二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刚归纳的这些学法,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整个教学将看、读、说融为一体,将教法与学法紧密结合,将联想、想象与语言表达训练有机融合,学生学得主动、有效。
在这些课堂里,记者看到,教师像导游,带领着学生在知识的胜地探求、体验、感悟;问题的引发,见解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令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创造。
之二:课外风景
灿烂的阳光下,身着校服的孩子们井然立着,像一株株绿树;随着广播体操音乐和口令的响起,那伸展、腾跃、舞动的动作是那么富有旋律,是那么整齐划一,时而像花蕾在枝头颤动,时而像繁枝袅娜披拂,如飞如流,生机蓬勃。这是记者在梅县丽群小学看到的一景。
丽群小学,作为办学只有8年的学校,已经跨入全国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行列。该校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劳动、学会审美\"为总目标,扎扎实实的开展素质教育。丽群小学的\"学\",已经不是囿于课堂的老调重弹,而是与终身学习一脉相承的面向人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雕塑人才的手段。比如,为了改变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被动局面,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三读三改法\":通过默读来思考文章的内容结构,通过轻声读来推敲用词造句,通过朗读来发现文章是否通顺流畅;用\"删、增、换\"的方法来修改文章;在课外则设立\"文章病院\",让学生人人当\"文章病院的医生\",或独立诊治,或大家会诊,令每个学生都把修改文章当作一大乐事。
记者的目光投向了那一叠叠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内容海阔天空,包罗万象;形式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这是蕉岭县实验小学学生的作品。校长指着这些作品,向记者谈起了该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做法。
近几年来,该校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课余时间明显增多了。为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学校坚持开展每天\"三个半\"活动,即每天文体活动半小时,收看新闻或少儿节目半小时,阅读课外书或上网查找信息半小时。为确保\"三个半\"活动顺利开展,学校采取\"四落实一展示\"措施。读物落实。要求学生自己购买一部分,向学校图书室借一部分,跟同学换一部分,力求读物内容健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指导落实。如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按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进行分类指导。时间落实。或相对集中,或分散累计。活动落实。要求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人分别设立新闻记录本和读书笔记本,每天必记。提供展示机会。包括:每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每学期每年级分别举行两次快乐体育比赛;三至六年级每月举行一次课外阅读汇报会和读书笔记展评;四至六年级每学期举行两次黑板报、四次手抄报评比。
在梅州中学的课外天地里,记者看到的是另一幅风景。为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梅州中学多年坚持把社会当作广阔的第二课堂。如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该校坚持开展三项专题活动。一是组织小记者团参加校内外各类重大教育活动。其间,小记者遍布全区的场馆、街巷进行采访,采写稿分别在《梅州日报》《梅中校园报》上刊载,在梅州电台播发。二是学校广播站与梅州电台联合主办《七彩之光》节目。参加联播的主持人由全校各班挑选,共有几十个学生主持人轮流到电台参播。三是由学生与有关单位、企业联系挂钩,利用双休日组织有梅州城区的企业和各大中专学校参加的象棋、乒乓球等竞赛活动,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操办。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不少高等学校反映,梅州中学毕业的学生相当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组织能力很强,任学生会和团委干部的比例特高。
令记者感兴趣的是,获中山大学4万元优秀考生奖金的黎俊瑜的\"新闻背景\"。这位梅州中学2000年毕业的学生,在全国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曾荣获物理科全省一等奖,数学科全国三等奖,化学科全省、全国一等奖。这样的全才学生原来却是书报刊的迷恋者,网上的弄潮儿,运动场上的健将,多年的班长,并非只是埋头课堂和课本的应试能手。从中可以想见梅州中学那课内打基础、课外育特长的办学风采。
课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天地,特长培育的摇篮,梅州市的教育工作者坚信这是教育的真理。
之三:课程风景
在东山中学,美术老师叶友杰给记者讲述了他上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情形--
投影幕上显示出一张白纸,上面画有5个排成一串的小黑点。叶老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猜猜画面的内容。
\"那5个黑点是一群觅食的蚂蚁。\"学生A首先站起来说。
\"那是雪地上的一串脚印。\"学生B话刚说完,便遭到同学的反驳:\"大片雪地上怎么会突然出现5个脚印,既没有开头,又没有结尾,不合情理。\"
\"白纸象征天空,那黑点是飞机扔下的正在翻滚的炸弹。\"又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整个画面是一座被大雪覆盖着的小屋,黑点是窗口。\"学生D描绘的意境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黑点是掉在地上的白糖,爬满了蚂蚁。\"这是对学生A想象的补充。
突然,一个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跑离座位,取来白纸,激动地说:\"这是人的侧面头像。\"然后用笔将黑点串联起来,一一说明哪是头,哪是眼窝、鼻子,哪是颈和衣领。(这和叶老师的原意相吻合)
学生发言很踊跃,课在异常活跃的气氛中继续着。
叶老师说:\"课堂上,我尽量只给学生一个知识点,面则由学生去扩展,通过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将课堂内容设计出新意,让学生轻松、活泼、没有任何负担地求知,这样的选修课才能吸引住学生。\"
叶老师和他的美术欣赏课只是东山中学开展校本课程探索的一个侧影。作为省重点中学,东中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多元化课程的探索研究。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东中的校本课程涉及道德修养、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和兴趣特长等多个方面。如读书交流活动课,影视欣赏课,诗词创作课,报刊编辑课,摄影、书法、绘画课,等等,叶老师的美术欣赏课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引导,东中对国家课程也进行了不少改革。如体育科组打破以班为单位的传统模式,变成以年级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选择专项,将全年级学生重组为足球班、篮球班、羽毛球班、乒乓球班、体操班、田径班等各具特色的新集体。
在采访中,记者问校长杨昭尊补不补课,杨校长说:\"我校不补课,也不允许学生在节假日补课,补课的结果只能是将好学生补坏!如果真要\'补课\',那就只有补校本课程。\"
谈起兴宁市师范附一小的特长教育,该校校长曾宪煌格外来神。他告诉记者,从1994年起,学校大胆地进行了《为国家培养21世纪的高层次理科拔尖人才》的专题实验,办起了数学特长班,并逐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1998年起,特长班从四年级至六年级各设一个班,包括数学、美术和体育(乒乓球、羽毛球、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特长班课程分为公共课和特长课。公共课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上;特长课从班队、科技、社会、自然、体育、劳动课中各抽出一节课时间,安排在周一、三、五上,教材由学校自己编写。为了保证学生能\"合格+特长\"地发展,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由过去的\"平均分\"转变为\"及格率\"和\"尖子率\",以全面合格和尖子率达30%以上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后进生一票否决制。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数学特长班的罗金宏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让学生尝试发现某一规律并推导相关公式的课。罗老师先提出课题:\"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么99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学生思考后,罗老师画了一个任意四边形,用虚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问:\"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两个180°。\"罗老师再画一个五边形,用虚线将其分成三个三角形。没等老师提问,学生就抢着回答:\"五边形内角和等于三个180°之和。\"罗老师又画了一个六边形,让一个学生上台来画出其中的三角形。学生画出四个三角形,罗老师在其旁边写下\"180°×4\",然后提问:\"还要画下去吗?\"见学生摇头,又问:\"多边形边数与其被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出了其中的规律: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乘以边数减2的差,进而得出:99边形的内角和=180°×(99-2)。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件事:1997年,东莞市新办的台属汉阳电脑厂到梅州市城西职业中学招收95名毕业生,同时也从江西、四川等地招收了一批职中学生。工厂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全面考核,城西职中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遥遥领先,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也明显强于其他学生。这引起了工厂老板的极大兴趣,他马上与城西职中签订了每年招收该校100名毕业生的合同,并每学期捐赠2万元给该校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记者问城西职中校长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素质的学生,回答是得力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他们以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根据市场需要,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调整、选择、增删、更新。如专业课程安排,强化生产工艺、操作规程、调试方式、维修技能等经验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弱化概念、定律等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课程教材的改革与教法、考法的改革同步进行,使城西职中的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
之四:风景的拓展
透过课堂、课外、课程的风景,记者看到了另一番无限拓展着的景观。
--多层次的教研机构网络。这个网络的经分为\"双线三级\",纬分为\"一点三围\"。\"双线三级\"是:市教研室中学组--县(市、区)教研室中学组--各中学教研科组;市教研室小学组--县(市、区)教研室小学组--各镇教办和中心小学。\"一点三围\"是:市教研室为中心点;由梅州城区重点学校组成的\"城区教学协作研究会\"为第一围;由市、县重点中学和省一级学校组成的\"重点中学教学协作研究会\"为第二围;由全市普通高(完)中组成的教研大集体为第三围。依此,各县(市、区)又成立相应的区域教研机构网络,形成一个能够覆盖全市学校的多网站、多通道的教研机构网络体系。这个教研机构网络,使梅州全市的教研教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多层次的教研活动机制。一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传统的教研活动。如每周的学科教研组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主持的公开课活动,学校行政人员的随堂听课活动等。这一层面的教研活动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目的,是基础性的教研活动,也是梅州的优良传统。二是以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某一问题而开展的专题教研活动,诸如全校性的说课活动、优质课竞赛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学校级的教改实验活动等。这一层面的教研活动是对基础性教研活动的深化和提升。三是以校长、优秀教师、各级教育专家、名教师培养对象和专职教研员为主体的,参与国家、省、市各级教育科研立项专题的研究活动。这一层面的教研活动代表了全市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对前两个层面的教研活动起着引导、示范、推动的作用。
--多层次的教研课题工程。它与多层次的教研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体的与群体的,单项的与综合的,微观的与宏观的。如《梅州山区教育现代化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在对梅州教育现状的水平定位、目标体系的构建、发展思路的描绘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由市教研室承担的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子课题《启动素质教育管道中的\"泵\"的探索与实践》于1996年立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获得教育部课题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再如小学语文科的《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实验》的研究,已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良好影响。又如:东山中学的《强化思维训练,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课题,梅县教育局推广的《异步教学法实验研究》,丰顺县教研室的《汉语拼音基础音节转韵直读法教学研究》,平远县教研室的《教师教绩评估的改革实验》等,均成为省立项的科研课题或获得省的奖励。
让记者眼睛发亮的是,梅州在开展教研教改的过程中,注重从实践中选择课题,并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如梅州中学,针对山区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比较落后的实际,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不但投巨资建设千兆校园网,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开发教育教学软件,培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而且每学期举办1~2次\"电化教学开放周\"活动。活动周面向全区以至全市,内容包括网络教学展示、网络教学研讨和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等。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致使活动周一次比一次火爆,大家纷纷要求扩展活动周时空。这样的研究实践活动,既带动了全区以至全市,又促动了梅州中学本校,用梅州中学老师的话说,这叫\"双动效应\"周。又如兴宁一中,根据广东高考实行\"3+X+综合\"的实际,成立了\"综合学科教学\"课题研究小组,结合所承担省实验项目《中小学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综合活动能力》的研究,围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转换能力进行探讨,在高三年级实行\"单一学科综合一各学科综合一综合能力培养与检测\"三段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科研促教,教改兴校,教研教改已成为提升梅州教育的巨大拉力。
C 篇
党政重教如阳光,民众爱教如沃土,梅州教育这株大树因阳光、沃土而根深叶茂;而教育的累累硕果又让阳光更灿烂、沃土更芬芳。于是,一个互动的良好环境促使梅州教育这侏大树越发生机勃勃。教育的\"梅州现象\"正产生一个互动的\"梅州效应\"。
\"事紧先为教育办,钱少先为教育花。\"这是梅州市历届各级党政领导发展教育的朴实话语。
且看1999年的几个数据。这一年,梅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61.54亿元,不到全省的2%,但当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1.26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支出达7.33亿元,占总投入的65%。梅州各级党政重视教育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以\"改薄建规\"为例,梅州市到2002年需完成1096所薄弱学校改造的任务,约占全省薄弱学校的12%。这些学校绝大部分是村完全小学,分布在经济最薄弱的边远山区。改造这些学校,仅校舍建设投入就需7亿多元,除省可补助6千万元左右外,其余资金要靠梅州各级政府自筹。梅州市政府明确提出,\"改薄建规\"是巩固、发展\"普九\"成果的大事,要求各级党政做到宣传不能冷,思想不能松,措施不能丢,力度不能减,投入不能少。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政府决定安排1000万元(每年200万元)\"改薄\"专款补助各县(市、区)。截至2000年10月,全市累计完成校舍改造794所,投资达3.7亿多元。\"改薄\"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梅州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溯梅州市开征教育费附加的历史,梅州市各级党政领导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行动着实令人感动。
五华,虽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但也是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当初,在中央尚未下达正式文件,全国只有极少数地区试行征收教育费附加这一背景下,为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该县的党政领导不辞辛苦,举着火把,走家串户,努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教育费附加的顺利征收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梅州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及时在五华县召开了全市征收教育费附加工作会议,推广了五华县的做法,同时积极主动的争取到省政府在五华县召开全省征收教育费附加工作会议,借以推动全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工作。1993年初,梅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苦战五年,打一场\"普九\"达标攻坚战。最保守预算需增加投入6亿多元。巨额资金从何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三个对策:一是改革教育费附加征管办法,实行乡镇征收,县(市、区)代管,乡镇使用,收拨两条线和项目拨款制度,严格按政策足额征收;二是根据群众承受能力和有关政策,适当提高学杂费标准;三是举行\"教育基金百万行\",充分调动社会捐资办学积极性。1994年1月,上述三项动议以市委书记、市长联合签发的文件固定下来。1994年,梅州仅教育费附加、学杂费、社会捐资三项就比1993年净增1.14亿元。1997年,梅州市按2%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达1.64亿元,占全年教育总投入的17.2%,远远高于全国0.8%左右的水平。目前,梅州市农村教育费附加一年可征收1.5亿元左右,是全省征收得最好的市之一。每年一亿多元的教育费附加,为梅州市基础教育的巩固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梅州市作为著名的侨乡,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简称\"两胞\")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00多万。梅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侨牌\"发展战略,通过落实侨务政策顺应侨心,弘扬客家文化凝聚侨心,热诚接待侨胞温暖侨心,管好用好侨资赢得侨心等多种措施,联络侨情,努力争取侨胞资助乡梓教育事业。而今,在梅州广阔的群山绿水中,最耀眼最漂亮的就是\"两胞\"捐建的学校。改革开放以来,梅州\"两胞\"捐资办学达8亿多元。这真是\"侨牌\"凝聚侨心,侨情倾注教育。
梅州市各级党政领导把教育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内容,历届主要领导抓教育都是身体力行。他们情倾教育,在梅州群众中有口皆碑。
市教育局局长温绍权上任不几天,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就专门找他,要他专题汇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与他一起研究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谢书记对温局长说:\"要保持文化之乡的声誉,就要把教育搞好。教育搞不好,不但你的局长当不了,我这书记也当不了。\"当他了解到东山中学扩建运动场的资金还缺口较大时,谢书记当场答应由市财政拨给50万元。
现任梅州市政协主席何万真在任副市长分管教育的14年间,为教育奔走呼号,呕心沥血,喜怒哀乐系教育。他说:\"我曾经为一生扎在高山默默作奉献的民办教师洒下热泪,为李海东同学舍己救人、英勇牺牲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曾经面对破壁残墙的中小学危房深深内疚,为\'山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而无限欣喜。\"透过这话语,可以想见一位政府官员对教育难于割舍的深情。
兴宁市前任市委书记曾超麟多年与该市的水口中学、下堡小学挂钩,经常深入这两所学校,为学校和教师排忧解难,为家庭贫困学生送钱送物,成为佳话。
五华县委书记古银增几年带头扶持师范附小等学校的4名特困学生;登畲镇党委书记温建荣一人扶持十几名特困生上学;双头镇虽然镇干部的工资经常难于发出,但他们宁可工资暂时不发,单据不报,也要保证教师的工资及时发出和\"改薄\"资金的到位。 这样的事例在五华的乡野中像风一样流传着。
大埔县委书记曾百友对记者谈起教育时,不仅句句是行话,而且许多具体的数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令记者怦然心动。他不但多次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促膝谈心,还积极联系企业为边远山区学校捐款捐物。
……
是尊师重教的传统和今日教育的成就,推动着党政领导对教育的愈益重视,而党政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又激励着教育工作者不敢懈怠,不甘落后,也带动着民众共襄盛举,兴学育才。
在梅州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位老态龙钟的阿婆,在亲人的搀扶下,找到当地干部和校长,颤巍巍的掏出一叠厚厚的钱,激动的说:\"这是我老太婆的一点心意,拿去建学校吧!\"干部和校长有点不忍心,迟疑着不敢接钱,老人说:\"我虽然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但我知道这钱的意义。你们拿去把学校办好了,我的眼睛就亮了。\"说完,老人笑了,在场的人却流泪了。
这是发生在1994年梅州\"教育基金百万行\"中的一个镜头。原来,这位五华县的老人听说要捐资办学,便与儿孙们商量,怎样凑多一点钱拿去办学校。但是,他们的家境毕竟不富裕,拿不出多少余存。老人想了一个夜晚,决定把留给自己买棺材的钱和准备用来做80大寿的钱捐出去,但儿孙们不同意。老人说:\"我想清楚了,棺材可以不要,人才却不能不要;寿宴可以不办,学校却不能不办。\"
动人的故事并非仅此一个。在梅州的每一个县(市、区)、镇,都有类似的感人事迹。有的\"五保\"老人把仅有的鸡蛋连同母鸡一并捐出来;有的企业家含辛茹苦,事业刚刚有成,便捐资上百万元……仅那次\"教育基金百万行\"就\"行\"出了5900多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梅州人民自愿为教育集资共达4亿多元。
那些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更是拼搏在外,心系故园,慷慨捐资。如田家炳、曾宪梓仅捐建学校楼、馆就分别有40多幢,每幢耗资都在50万元甚至数百万超千万之巨。特别是香港同胞,许多都有系列工程,如曾宪梓先生的中小学系列工程,田家炳先生的中小学系列工程,刘宇新先生的中小学系列工程等,都遍布梅州全市;还有罗焕昌、何冬青、李济平、姚美良、余国春等许多在外乡贤都给家乡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梅州的后代不会忘记,那些为梅州教育出力流汗,解囊献策的人们,他们的高风美德、名节善举将永远铭刻于梅州教育的丰碑。
D 篇
穿越过苍茫的历史时空,今日梅州人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世纪的机遇、新千年的挑战,梅州教育能否再创世纪辉煌、千年优势,再造一个新的\"梅州现象\",梅州人在追求、探索、奋进。
回眸过去的千年、过去的世纪,梅州人既感到自豪,也不免有遗憾;展望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梅州人既有紧迫感、危机感,更充满信心和希望。
实现梅州山区教育现代化是梅州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理想。为此,他们绘就了\"一一五六\"的蓝图。
--高举一面旗帜: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围绕一个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梅州山区教育现代化;
--实施五大工程: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工程,普及高中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校长、教师\"百千万\"培养工程,科研促教工程;
--实现六个目标: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条件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管理工作现代化。
为使蓝图变为现实,梅州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市及各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梅州山区教育现代化工程推进委员会,对工程负责规划、决策,协调行动,检查指导,评估验收,下设一个总课题研究组和五大工程专项领导小组,以统领、牵引、推动这一蓝图的实施。
蓝图的实现,将再造一个辉煌的梅州教育,也将同时再造一个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同样辉煌的梅州。这就是新的\"梅州现象\"。
滔滔梅江,正载着梅州人新的希望、新的追求,奔向灿烂的教育新纪元
RE:耕耘千秋 --基础教育
梅州的教育是发达,但是很多梅州人都不回来发展梅州,好象把家乡给忘了。是的梅州是还很穷,但是我也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也希望我们的客家之首都的教育能够更加的发达。RE:耕耘千秋 --基础教育
梅州地教育发达吗?我不清楚,反正当年我考大学地时候,我得母校??中学是很差的了。我们县就这所重点学校行,其它的普通学校一年难的考上几个!梅州的经济不发达,教育的硬件和软件都跟不上(我不敢想象我没有华侨的捐款,我的母校会是什么样子!),还想保持“文化之乡”的地位?大把青年刚读完初中或高中就到外面打工的!我是不回梅州的了。梅州不能给我提供职位,不能给我提供有诱惑力的工资,不能给我提供发展的空间。
不愿(不能)为家乡服务,就为客家服务吧!我是这样想的。
[ 本贴由 啊原 于 2002-4-29 09:58 最后编辑 ]
RE:耕耘千秋 --基础教育
不知hcb8188兄说的“是的梅州是还很穷,但是我也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有什么根据。我是看不到梅州有很大的发展前景。RE:耕耘千秋 --基础教育
可以这样说.在我们广东梅州的教育是最发达的,这是有证可查的.RE:耕耘千秋 --基础教育
我想只要我们梅州的客家人团结起来,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发展梅州,那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