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十番音樂傳承“客家好聲音” 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本帖最后由 hakkanews 于 2013-11-15 08:59 编辑2013年11月14日09:26 來源:東南網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1114/9/9072447778739195489.jpg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1114/29/6657144511009444465.jpg
在閩西,有一種好聲音,傳承了數百年。聽,在那古老的村落裡,傳來悠揚的樂器聲:有清脆的鼓樂,悅耳的琵琶聲,清亮的二胡音,還有那揚琴發出的聲音如丁冬的山泉……這種好聲音,在閩西叫做十番音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在閩西城鄉廣泛流傳並深得群眾喜愛。不論城鎮和鄉村,幾乎都有演奏十番音樂的班社,多為業余的自娛藝人組成。長年都有演奏,節假喜慶日尤甚。六百年十番音樂去年,在奧運會羽毛球冠軍林丹的婚宴上,有幸欣賞到這奇特的樂隊。樂隊由10人左右組成,成員多數是阿伯級別的大爺,他們身穿很喜慶的衣服,演奏著歡快的樂曲。“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是閩西客家民間傳統文藝最主要的代表性文藝項目之一。又稱“客家十歡”、“打十般”、“十樣景”、“集歡”等。之所以稱為“十番”,是因為樂隊演奏二胡、吊規、椰胡、板胡、月琴、三弦、琴、琵琶、竹笛、嗩吶等管弦樂器及板、堂鼓、堂鑼、小鈸、碰鈴等打擊樂器共十余件樂器而得名。“十”是泛指,並非一定是十人演奏十件樂器。作為一種民間音樂,十番音樂不能演唱,但可以吟誦,以行進式演奏為主,主要用於祝賀迎親、壽宴、生日、金榜題名等喜事。樂隊的組合,除了必須有二胡、揚琴、月琴、竹笛及小鑼鼓鈸等主奏樂器外,其余則因樂隊所擁有的掌握何種樂器的人才不同而有所增減,可七八人,也可十五六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十番”在閩西至少已有600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閩西客家的永定、長汀、連城、上杭、武平等縣,深得群眾喜愛,不論城鎮和鄉村,幾乎都有演奏十番音樂的班社,多為業余自娛自樂的組合。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上杭縣民間音樂小組”演奏的十番音樂名曲《高山流水》,被省遴選赴北京參加會演,得到高度評價並獲獎,成為“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晉京的歷史上首次。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在閩西,這個傳承了數百年的“好聲音”,一度非常風靡。今天,各種新興群眾文藝活動的豐富多彩,給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的挑選余地,所以“閩西客家十番音樂”的演奏活動之盛已不如從前。據介紹,現存的十番樂隊都是民間的業余組織,分布在連城、永定、長汀和上杭幾個縣中。業余的十番樂隊沒有固定演出時間和場所,只是在有民俗活動或者婚喪嫁娶時才進行表演。由於年輕人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十番音樂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在現有的十番樂隊隊員中,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四十歲以下的中青年隊員中能使用吊規、提胡等十番特色樂器的人數更是越來越少。在去年的培田古民居的“耕牛節”上,導報記者遇見一支業余十番樂隊。樂隊的成員多數都是花甲老人。樂隊負責人說,年輕人多數外出打工,這一傳統技藝也就在中老年人群體中還有人彈奏。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閩西客家十番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被列入的少數幾個客家傳統民間文化項目之一。(海峽導報記者 吳林增 文/圖)
(責編:劉必泳、林偉)
网络来源:http://fujian.people.com.cn/BIG5/n/2013/1114/c181466-19913797.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