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子微妙音 发表于 2013-8-5 15:50:00

客家人、闽南人均“根在河洛”

●南迁的大批汉人中,有一些和当地土著居民通婚、融合了;还有大量人数没有和当地人通婚、融合,仍保持着汉族原有的血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就是今日客家人的先祖。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和客家文化》摘录:
“君从哪里来?来自黄河边。”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系客家文化之源,这几乎是研究者的共同看法。不仅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洛文化对其它地域文化(包括闽南文化、台湾文化等)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关于此次南迁人数,《中国史纲要》说: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另有20万没有到达长江,聚居在今山东境内。《晋永嘉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称,从永嘉之乱到拓跋焘攻宋,北方人口南迁将近百万。(9)为了安置这大批的南迁汉人,东晋时在长江一带设置了不少侨州、侨郡和侨县,如南徐州、南豫州等。侨人不入当地户籍,官吏均为北方士族。其后,唐代安史之乱、唐末及五代、宋室南迁、南宋灭亡之时,黄河流域均有大批汉人南迁,其中绝大多数是河洛人、中原人(10)南迁的大批汉人中,有一些和当地土著居民通婚、融合了;还有大量人数没有和当地人通婚、融合,仍保持着汉族原有的血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就是今日客家人的先祖。繁荣发达的汉魏晋、隋唐宋文化,富庶美丽的河洛及中原大地,繁华热闹的京都洛阳,都会在南迁汉人、客家人的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世代相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洛阳城,河洛大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是他们永远道不完、表不尽的谈资,那情景远远超过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正是这些南迁汉人、客家祖先带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这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河洛文化,不但是南迁汉人、客家祖先、客家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而且也通过他们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传播,极大的扩大河洛文化的影响。具有关资料说,目前生活在我国南方各省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有将近一亿之众,几乎赶上英、法两国人口总和,这真是一个骄人的数字!以致形成了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华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壮观局面。而且其中不乏企业大腕、政坛揆要、文化泰斗!“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客家人公认“根在河洛”,迁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人”、“河洛郎”,闽南话也叫“河洛话”,客家人的姓名、堂号、民风民俗、节日庆典都缘于中原和河洛,他们对中原、河洛、洛阳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先祖故乡的发展、振兴和腾飞,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作者 徐金星 洛阳汉魏故城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河洛文化网

●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没有断层的中华传统文化。——陕西中华文化学院、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齐天福   ……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特别是第四次大迁徙,南宋时期所谓“衣冠南迁”,朱熹在武夷山创办书院,讲解经书,宣传理学,培养了大批闽越弟子,并由此创立“闽学”学派。……后世闽越人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当代学者蔡尚思有诗:“东周有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和武夷”。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由于受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满文化等草原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发生变异。所以,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没有断层的中华传统文化。◎客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齐天福(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列表
中华文化亦称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
    四.客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据历史记载,秦朝以来中原民族向南方有六次大规模的迁徙。
   特别是第四次大迁徙,南宋时期所谓“衣冠南迁”,朱熹在武夷山创办书院,讲解经书,宣传理学,培养了大批闽越弟子,并由此创立“闽学”学派。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的成就,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在程朱理学思想体系中,不仅熔铸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佛、道思辨哲学的营养,更富于理论思维色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后世闽越人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当代学者蔡尚思有诗:“东周有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和武夷”。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由于受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满文化等草原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发生变异。
    所以,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没有断层的中华传统文化。

█ 徐金星教授(洛阳市文物局研究员):客家人、闽南人均“根在河洛”
●徐金星先生谈洛阳圣城文化(河洛春秋 名家访谈 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闽南人均“根在河洛”。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给当时的国都洛阳造成了重大灾难。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闽南人的最初源头。“君自哪里来?来自黄河边。”“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客家人、闽南人的姓氏、堂号都源于中原和河洛,他们对中原、对洛阳都有极为深厚的感情。  徐金星: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四大文明古国,也就是当时的几大文明中心。……后来,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原来的民族和文化都因被征服而消失了,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不复存在,只有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并且直到15世纪,一直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这是世界文明史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华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视为中华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和里程碑。“君从哪里来?来自黄河边。”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系客家文化之源,这几乎是研究者的共同看法。河洛文化对其它地域文化(包括闽南文化、台湾文化等)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关于此次南迁人数,《中国史纲要》说: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另有20万没有到达长江,聚居在今山东境内。其后,唐代安史之乱、唐末及五代、宋室南迁、南宋灭亡之时,黄河流域均有大批汉人南迁,其中绝大多数是河洛人、中原人(10)南迁的大批汉人中,有一些和当地土著居民通婚、融合了;还有大量人数没有和当地人通婚、融合,仍保持着汉族原有的血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就是今日客家人的先祖。“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正是这些南迁汉人、客家祖先带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客家人公认“根在河洛”,迁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人”、“河洛郎”,闽南话也叫“河洛话”,客家人的姓名、堂号、民风民俗、节日庆典都缘于中原和河洛。——《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和客家文化》作者 徐金星 洛阳汉魏故城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

█ 闽南人、客家人是同一族群闽南人论坛 › 闽南互动› 客家文化

在台湾岛上共同生活的族群中,通常把闽南人和客家人分为不同族群,这样的划分法是否妥当,长久以来,一直被学界所争论,有些学者认为闽、客人的族谱血缘相同、文化接近、信仰相似,应是同一族群,只是汉化年代与支族的不同,而使其语言有所差异,但也有些学者则认为客家人是来自中原纯种汉人避难南迁的族群,与闽南人是不同族群,两种不同说法常有争论。最近马偕医院输血医学研究室林妈利医师与日本红十字会血液中心、东京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合作研究,以HLA做为研究基本材料,结果发现闽、客人都是古代越族汉化的同一人种,终于解开了闽、客是否同一族群的谜底。事实上,只要我们留意去观察下列几点闽、客人之间的文化异同点,并不难发现闽、客人本来就是同一族群,林妈利医师的研究报告更有一种「证据确凿」的作用。一、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所收藏的近千册台湾人的族谱中,发现同一祖先的后代有闽南人也有客家人,这是闽、客同一族群的铁证。二、语言相似:据厦大人类所语言学专家邓晓华副教授及北京国家社科院民族所语言专家曾少聪博士说,闽、客人语言虽有差异,但基本上的词根、韵母或文法等是相同的,同时都残留着许多越族人的多音节语言,而闽、客人语言之所以有发音差异是越族人汉化的年代不同,以及被汉化的支族不同(许多不同越族俗称百越)所造成的,因为汉语是有文字的强势语言,越族人因没有文字而成为弱势语言甚至消失。三、二次葬习俗:闽、客人都有二次葬的习俗(事实上长江以南的各族都),现在,我们仍可在福建各地山区找到古代的悬棺或骨瓮窟,而我们一般人的说法是祖先从中原避难南迁闽、粤,交代子孙在太平之日,将遗骸带回中原埋葬,以达落叶归根的愿望,其实这只是美化的帝王大一统说词,事实上中原汉人根本没有二次葬的习俗。四、唐山人:据史书记载,闽、粤人在秦汉时期已开始汉化,到唐高宗年间的陈元光开发漳州。五代的王审知建立闽国,促使闽粤越族人加速汉化,他们汉化后,不愿意再当没有开化的南蛮番人,都以当高文化水平的唐人为荣,千百年来,他们无论走到那里,都自称来自唐山的唐人。所以世界各大城市有中国人(几乎都是闽、粤人)聚居的地方都称唐人街,英语却称为中国.唐(China Town),猜想。China应是外国人加上去的,唐山人排斥中原人,故称其它省份的人为北仔(北番之意),现在的厦门、漳、泉等地的人仍然如此称呼。五、敬神祭鬼文化:闽、客人都是敬神祭鬼的族群,其岁时习俗,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都极为相近,与中原人相比,反而差异较大。六、迁徙:客家人多分布在闽、粤、赣交界山区,地瘠民困,所以他们都会顺着九龙江或韩江往较富庶的沿海迁徙,他们来到这地区就讲当地的闽南话,而在闽语区与客语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就讲不像客语又不像闽南语的「诏安客语」或「南靖客语」,我们从这些地区的语言,就可看出闽、客语言的演化过程。通常瘠困地区的人较会迁徙,据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统计,台湾地区的客家人口并不比闽南人口少,只是他们已不再会讲客家话罢了,例如前总统李登辉的祖先是来自客家地区的永定客家人,但他却不会讲客家话。(编者注:怪不得会搞台独,原来就是“忘本”之人,数典忘祖,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的都忘记了,不会讲客家话了,这类人不能再算是客家人了。)我们从以上几点足以说明闽、客本是同一族群,但我们社会却偏偏有些人一再强调客家人有硬颈的个性、妇女不缠足以及耕读之家的精神来说明与闽南人不同族群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为那些所谓客家人特性,只要在艰难地区的任何一种族群都会有的现象。我们从闽、客人的文化异同,以及林妈利医师的枓技研究报告,闽、客人是同一族群已无庸置疑。(作者林瑶棋/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闽南人)(两次大规模迁徙:中原而闽南,由闽南而台湾)
年除夕,台当局推出贺岁片:吕秀莲耍木偶,陈水扁写春联。“木偶戏”,在台湾也称“傀儡戏”、“布袋戏”,据有关专家考证,正是由河洛地区所传承,被誉为中原古代文明的“活化石”;春联则起源于周王室的桃符,其地在洛阳,亦是正宗的古中原河洛文化。 两次大规模迁徙 人到哪里,文化跟进到哪里。河洛郎东渡台湾,经两次大规模迁徙。第一次迁徙,由中原而闽南。史载有三:一、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板荡,北方人民大举南迁。其时,中原衣冠八姓--陈、林、黄、郑、詹、邱、何、胡,举族迁入闽越。二、唐高宗年间(669),河南固始人陈政奉武则天之命,率府兵3600人入闽,镇压漳泉一带蛮獠啸乱;之后,其子陈元光又率固始58姓军校携眷增援。三、唐朝末年,群雄割据,中原人士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响应黄巢起义(874),辗转南下,进入福建。正是随着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到来,闽南由一片蛮荒渐趋繁荣。 第二次迁徙:由闽南而台湾。一方面,随着闽南的开发,社会自然张力渐趋膨胀;另一方面,宋元以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全面南移。至明清两代,中国东南地区“依山傍海良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河洛郎”向台湾大规模迁徙。先有荷兰殖民者的掠夺性移民,继而是郑氏政权的军事移民,而后发展到清代波澜壮阔的移民高潮。届1895年日据台湾前,台湾汉人达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系由闽南移入,即古河洛后裔——河洛郎

█ 闽南人、客家人,同根同源——汉越一体论的缘起(摘录)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兼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魏萼 全文见:中国网2001年8月10日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闽南人、客家人等民族族群本是一家人,来自中原中国。所不同的是与当地不同越人的融合,而产生了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甚至于民族性格的些微差异。我国的百越之地,民族复杂,为南蛮的一支。中国中原故土,地处中原神州华夏诸地。从中原神州为腹地观之,北有北狄、西有西戎、东有东夷、南有南蛮。南蛮当中有越、狸、狪、猺……等民族。因为越人族群复杂而且众多,因之,称之为百越或百粤。其地理分布的范围也甚为辽阔,从今日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甚至到越南的北部等等都是古越人经济活动的范围。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原人士南下越人之地,以春秋战国为具体例子,吴越之战,即在今日的江南江苏、浙江交界处。商朝末年、周朝初年太伯到达吴地,太伯东迁之前是否有中原人士到达越人之地,历史尚无记载。商末周初,中原人士曾到江浙吴越之地,而是否也曾已到达闽越、东粤之地,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可以确认的是隋唐以后,中原人士“衣冠南渡”大量迁移民至闽、粤之地则是历史的事实。一千多年来,他们孕育了历史与文化,其中以今日的闽南人和客家人最值得研究。 晋永嘉五年(公元三一一年),这是中原人南迁的历史重大变迁。在此之前曾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南海尉赵陀,汉高祖封其为南赵王等的中原人士南下越人之地,陈胜、吴广起义后,赵陀自立为王,南越曾独立建国,直至汉武帝灭南越,南越归汉朝版图为止,也有许许多多中原人士因安土重迁而定居越地。但是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代的“衣冠南渡”则是众多中原人士因避免人为灾祸而南下越人之地,然后定居于越人之地。这是一个历史常态,在中国历史上则是经常发生的现象。而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等等都是重要例子。另外的样版是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以及唐末战争,……还有宋朝末年、金人、元人等入侵中原,……闽南人、客家人本是同根生,但因闽南人与客家人所遭遇到的越地本土环境不同,因此产生的文化变迁也有些不同。在台湾,因而曾多次发生闽客不合事件,这是文化冲突的具体表征,令人寻味。……唯比较特殊的就是前述的客家人。因为汀江、赣江、梅江等三条母亲河所孕育出来的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族群,有其特殊的文化传承和民族风格,因此有其特有的族群生命力,屹立相传了千余年。在可见的未来,仍将枝繁叶茂显现于21世纪的世界。    客家人大约南宋时期已成定型。这个客家人是中原人士的汉文化或者是畲族的越文化成分居多呢?此答案应可探讨。客家人以中原的汉文化为主要,这是必然的,但是关于畲族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客家人中的越文化成分应是不少。凡我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的大镕炉,中原人士的汉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轴,其包容性特别强,也就是在各民族过程中,其主导性特别强,这在客家人中自然不例外,但是因客家的特殊性,就是某些越文化的成份比较多,这亦可能。客家人虽为汉越文化的结合体,却以中原文化为本位。这个情形,闽南人也是如此。闽南人、客家人等在这一方面的性质极为相似。台北之马偕医院医学研究科研究员林妈利女士则分析人类白血球抗原(H L K),发现台湾人常见的白血球抗原属于中国东南沿海的越族基因,她并以“族群系统发生树与族群相关分析”计算,结果她发现台湾人是属于南亚洲人称的“越族”族群。林妈利是以台湾的闽南人、客家人以及新加坡华人、泰国华人等分别研究,其结论是这些族群与中国北方人种的基因有显着的不同,并且判定台湾人(闽南人、客家人)属于中国沿海的越族。马偕医院林妈利女士的研究结论似甚主观、勉强,因为在台湾的闽南人、客家人与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闽南人、客家人已经是汉越一家的共同体,其中以汉化越人居主流。有所谓“汉中有越,越中有汉”, ……马偕医院林妈利女十的研究结果甚偃重视,但其解读有些勉强,难以理解。 客家人因为客居山区,……。最重要的文化本质是客家人秉承儒家思想文化,……于是客家人杰出之才比比皆是。他们贡献了家乡也贡献了国家,甚至于也贡献了世界。朱熹及王阳明为中国宋明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俩人均是客家人,政治家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邓小平、李光耀等人也是家客人,胡文豹、胡文虎、李嘉诚等工商界人士也是客家人。客家人的杰出表现,已令世人刮目相看。……客家人在中国、在海外被同化者也不少。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诚世代为客家人,其祖先后来移民潮州地区,所以李嘉诚被视为潮州人。类似李喜诚的情形甚多,特别是台湾客家人被闽南人所同化数量最为显着。这种情形在福建、广东的闽南语系中也屡见不鲜。这就是所谓福佬客的由来。 客家人在海外,很像犹太人。他们或许在本国没有办法发挥其才能,一旦到海外以后,其生命力和生存的潜力就大大施展出来。客家人在工商界、学术界、政治界、艺术界等的杰出表现,似有犹太人的影子,令人敬佩。还有客家人为汉越人的共同体,但基本上客家人均自命为中原人士,以正朔的中国人、中原人自居。一般来说,客家人比较支持中央政府的大一统思想。客家人有所谓的硬颈精神的忠义之风。客家人反对分裂主义,重视气节和忠孝义理,并且也富有尚武的精神。客家人与闽南人本为同根生,只因为文与地理背景彼此互有不同,所以客家人与闽南人的民族文化性格是有些差异的。闽南人中的漳州人务农,泉州人经商。务农为生的漳州人比较倾向于安土重迁的乡民性格,其民族文化性所表现出来是爱护乡土,不善辞令的憨厚务实、不投机取巧的民族本质,此与泉州人以经商为主业的民族文化性格,是有明显差距的。在台湾的漳州人一量定居在台湾以后,就是以乡土为主,因为落地生根、爱乡爱土,有时也会因此而失去理性。在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些事件,大体上皆是由漳州人带头的,……。相反的,摆平这些事件的“义民”都是客家人或泉州人。客家人经常以捍卫中原正朔为诉求,泉州人多少也有此倾向,……一六六一年郑成功(泉州南安人)攻台得力于客家人刘国轩(福建永定人)的兵力,当时也得到荷兰人统治时期汉人的响应、起义,于是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施琅(泉州晋江人)攻台,也同样得力于刘国轩的号召与响应和汉人的起义。于是开创了大清政府统治台湾二百一十二年的历史。……当中客家人与泉州人则扮演了重要的功能。……     儒家宋明理学的大本营即在闽南、闽西、赣南及粤东等地。朱熹、五阳明皆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俩众皆为客家人。朱熹长期在漳州讲学,是闽派理学的开山祖师。遂使闽南人、客家人的儒家理学遭受到外来思想不断的冲击与融合。如今已自成一个富有闽南海特色的新宋明儒家理学文明。客家儒学一向倾向于保守内敛,比较倾向富有传统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三从四德习性。客家硬颈精神的儒家思想,对于忠孝节义的情怀特别坚持。百姓亦文亦武,耕读传家蔚为成风气,如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台湾历史地理环境有异于闽南。由于东西交流文化频繁,已逐渐成一种闽南人、客家人的儒家理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客家人、台湾人的族群性格亦略有所不同。闽南人一般来说性格较为豪放富于开展、开发与开拓的精神,其特性具有创业精神。其中亦有漳泉之间的差异但本质上大体相似。客家本性较为保守安分守己,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刻苦而劳、克勤克俭、忠群体国。

30000 发表于 2013-8-7 00:08:08

你才河南人,你全家都是河南人。

來客 发表于 2013-8-7 23:35:22

魏武 王常 所用 隔唬 大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人、闽南人均“根在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