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城关街巷杂谈
福建省长汀县城关街巷杂谈李阳民(福建省长汀县政协退休干部)长汀县城关(现称汀州镇)原名白石村,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汀州剌史陈剑将州治迁到此处后筑土城于卧龙山阳,西北负山,东濒汀江,南踞南屏山,长汀县城关舟楫通畅商业兴盛,人口激增,历史悠久。长汀县城关的街巷分布于全城,街名巷名颇具特色,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汀州府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研究长汀古城街巷名称的历史沿革、地名由来等足以成就一本书,许多旧有的街巷已不复存在或拆迁或改为今天的名称,代之以现代化崭新的格局,现就长汀县城关街巷作一杂议。
长汀县城关街巷,在过去把最宽的路叫大街,如十字街、水东街;较小的叫小街,如五通街、东门街;巷,一般小于街,如仓下巷、府背巷。长汀县城关街巷在清末民国初年时有大小街巷五十多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大街:宽约1.5丈左右(4-5米),主要有府前街(今兆征路中段)、十字街(今兆征路东段)、横岗岭、东门街、南大街、水东街、司前街、营背街等。
小街:宽一丈左右(约3米半),主要有县前街(今新民街)、店头街(曾叫建设街)、五通街、司背街、小关庙前(今新丰街)、官店背等。
小巷:宽约五至七尺(2米左右),主要有仓下巷、老城脚下(今中心巷)、塘湾哩(今新新巷)、五通庙背、东后巷、婆太巷、大井巷、清流巷、营背巷、汀江巷、人民巷、蒋屋巷等。
全城主要街道十字街(今兆征路东段)、府前街(今兆征路中段)、营背街等是东西方向,店头街、南大街等是南北方向;小的街巷则沿着主街两侧排列(如五通街沿着店头街一侧排列,站背巷在店头街另一侧排列),纵横交错。这样,大街上虽热闹拥挤,而有些小街、小巷却幽深静谧,便于住户休息。城关居民住宅如坐北朝南,便于采光也较暖和,然而长汀县城关是八卦形,做房屋朝东西,朝西北均可以,星罗棋布的小街小巷,分布于整个城关。
长汀县城关自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迁到此处后至今已1242年,长汀县城关街巷这些古老的名称,大多为自然形成(如镇龙宫前、大丈夫庙前等),某个街巷某个特征总被人代之,以地名叫开来,时间一长,就约定俗成了(如县前街、府前街等)。长汀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街巷名大多如此形成,不像现在有些新辟街区不可能等待时间自然得名,那样只能由开发商或政府命名形成(如金碧花园、塔东新村、卧龙大道、宋慈路等)。
长汀县城关的街巷命名丰富多彩,风雅多姿,确为长汀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景观,这些名称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它的名称也就形成了一本丰富多彩的“手册”。
以姓氏命名的有:肖屋塘边、郭家巷、杨衙坪、邹屋巷、洪家巷、马屋巷、刘衙巷、蒋屋巷、赖家巷、赖屋花园、罗坊、黄屋、马屋桥头等。
以庙宇命名的有:白马庙前、龙神庙前、府城隍庙前、灵应庙前、镇龙宫前、夫人庙前、大丈夫庙前、观音庙前、五通街(有五道庙)、五通庙背、大关庙前、小关庙前、婆太巷(有七圣宫)、药王庙前、仙隐观前(昔有道教寺观“仙隐观”)、真君庙前(有许真君庙)、罗汉岭下(有古刹罗汉寺)、蛇王宫前、社坛前、定光寺前、斗母阁下、天后宫前、社下角、文昌宫前等。
以手工艺作坊来命名的有:铸锅寮下、牛皮寮下、窑上(古代有瓷窑)、豆豉坝哩、斗笠社下、打油巷等。
根据江河塘井来命名的有:汀江巷、塘湾哩(今新新巷、老县衙址有池塘四口)、杨柳溪边、肖屋塘边、印塘上、金沙井、老古井、四角井、大井头、清流巷等。
根据动植物来命名的有:梅林、角落子树坝哩、黄竹兜下、樟树兜下、席稿坪、马棚岽、鸡毛洞、鹅颈、鸦婆坑、荷树排、枫树坪、画眉桥等。
根据衙门、营寨、驿站、关卡来命名的有:府前街、县前街、镇台衙前、府背巷、古营衙、站背巷、东关营、车子关、营背、南寨、税课司前、税课司背、仓下巷、照壁背等。
根据试院、考场、文庙、牌坊来命名的有:东校场、南校场、文昌前、县学哩、府学哩、府学前、小校场、登科牌楼下等。
根据山岗岩石来命名的有:乌石山、横岗岭、霹雳岩、罗汉岭下、龙岩潭、龙岩巷、朝斗岩脚下等。
根据商肆来命名的有:店头街、官店背、冷铺前(今惠吉巷)、新街巷、东门后街背等。
根据方位或城墙门来命名的有:水东街、东大街、西门街、南门街、三元阁下、老城脚下、宝珠门、宝珠巷、水吉门、惠吉巷、水门巷、桥下坝、东街等。
根据地形来命名的有:倒地马、骑湾头、倒角哩、枕头坪、金屏架、红簸箩、半片街、马鞍山、大小蛇形、倒插金钗、寒虎绣尾等。
根据民间传说来命名的有:簪喉坝(音误为曾下坝,有杨八妹计簪蛮王的传说)、宝珠峰(原名龙珠峰,有“河龙吐珠”之传说)、龙潭(有定光驯蛟龙传说)。
根据古建筑为原取名的有迎宾亭、北首亭、北极楼、水云庵、如意宫、云骧阁、天后宫、三宝殿、如是庵、西竺庵等。
根据色彩名称取名的有:红朱坑、黄田背、小黄田背、青云巷、白头铺、乌石下、蓝泥坪、紫地湖、苍玉洞等。
根据数字为首戏称的有:一(挹)清门、二府哩、三元阁、四角井、五通门、六(刘)衙哩、七星桥、八角亭、九(救)驾坪、十字街等。(后面有专门介绍)
长汀县城关部分新旧街巷名与今名对照:兆征路(东段)昔日曾使用十字街、中山路,即今水东桥至孔庙;兆征路(中段)昔日曾使用府前街、中山路,即今孔庙至县博物馆;兆征路(西段)昔日曾使用西门街,即今县博物馆至府城隍庙;今水东街昔日曾使用水东市、秋白路、中正路;今营背街昔日曾使用解放路;今司前街昔日使用过税课司前;今东大街昔日曾使用东门街;今南大街昔日曾使用朱紫坊街、民族路;今五通街昔日曾使用五通庙前市、五通门市;今西外街昔日曾使用通津门外;今惠吉巷昔日曾使用冷铺前;今半片街(江边市场)昔日曾使用大同路;今店头街昔日曾使用建设街、镇南门街、店头市、民生路;今和平路昔日曾使用小校场;今横岗岭昔日曾使用民权路。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曾在长汀县城关掀起过一场改街巷名称运动,称为革命运动,是为幼稚混乱,如兆征路改为红卫大街、和平路改为反修路等等。拨乱反正后,这些改过的街巷名都被恢复原名。
长汀县城关街巷还有用数字为首将一些命名街巷串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念诵,又好记: 一(挹)清门:挹清门,原名会川门,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知府杨世芳率知县王邈督建城楼。挹清门在今水东桥西去五通街阶梯,是去长汀县衙(今汀州医院)的通衢便道。现在这座城门早已拆除,但这一带的地名,当地群众仍然称为“挹清门头”。“一”和“挹”字谐音,易于念诵为“一(挹)清门头”。二府哩:今孔庙与县府即府学,今中区小学即县学,二处相隔不远,是昔日汀州学子读书的地方。府学哩、县学哩简称二学哩,所以这一带称为“二府(学)哩”。汀州府学,又名孔庙、文庙,始创于宋代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至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始迁今址。主体工程大成殿宽宏高敞,大成殿原有孔子塑像,大殿上悬“万世师表”匾额,孔庙规模之大为闽西之冠。府学东边题名第后有“府学阴塔”。长汀县学,原开元寺,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建,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国立厦门大学在此做过校址,现中区小学(开元寺原址包括现中区小学,县公安局在内)。县学左教设署内,原开元寺,有“八卦龙泉”(八卦龙泉在现县公安局内)。“府学阴塔”、“八卦龙泉”是建在地下阴塔,塔在地下,又有泉眼,地下水源源冒出,长年不竭,既是塔又是井,一井在府学,一井在县学,是长汀县著名旅游点。三元阁:三元阁在汀州试院(今长汀县博物馆)前中心街,现有三元阁广场,为长汀百姓休闲之处。三元阁高三丈余,是唐朝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汀州刺史陈剑迁徙州治建筑土城时的城门,原名鄞江门,后改为广储门。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新城而重建城楼。清朝名三元阁。在明、清开科取士的时代,楼上内奉文昌帝君及魁星塑像,手执朱笔对着试院(汀州八邑生员考秀才的试场)。为镇(安)文风,盛科举之意,意为祝愿应试的考生能中三元(解元、会元、殿元)。城门外边的横巷叫“三元阁下”。 四角井:四角井在今兆征路入汀州医院路口有一口井,井口和井壁都是正方形,所以称为四角井,有四只角,附近一带的百姓在没有自来水时都靠汲这口井的水食用。这口井长年不竭,泉水源源冒出,又很清甜,笔者就是食用这口井水长大的,对这四角井很有感情,可惜因做通往汀州医院的水泥路而填没了。这一带的小地名叫“四角井”。 五通门:在挹清门下有一条街一直可通到店头街,这条街就是五通街。五通街北至兆征路,南至店头街,街长350米,平均宽4.6米。在这条街的中部(过去是五通街居民委员会、五通社区)有一座明代古寺庙——五通庙,又叫五显宫、祀奉华光(五通)偶象。庙对门有一座城门叫五通门,五通门深7.4米、宽3.1米、高4.15米,五通门城楼现在建有四檐三层的五通楼,五通楼雕梁画栋、宽敞明亮,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五通楼斜对面有桥跨汀江,这座桥叫五通桥。桥头和五通门一带地名叫“五通门头”。六(刘)衙哩:在孔庙西边有一条巷可以通到仓下巷(现实验幼儿园)。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在仓下巷(原长汀一中后门)设有教室,厦大学生戏称仓下巷为“情人巷”(因为此巷较为偏僻,巷不宽,行人较少,且可直达十字街,较方便出入)。古时这里设过衙门,这衙门后改为刘源试馆,由刘氏宗族把整条刘衙巷的土地买下,分给各流派刘氏子孙做房屋居住,这条小巷原住户大都为刘氏子孙,又设过衙门,所以这条小巷便叫“刘衙哩”。笔者祖父向刘氏子孙购买了一座房屋,并自己架造,笔者在“刘衙哩”出生,并居住了四十二年。这条“刘衙哩”在兆征路改造时全部拆掉,现为县地税局所在,即“城中园”地点。七星桥:七星桥在古郡南门南边(店头街)的塘湾哩(今新新巷)的大圳横流过店头街往五通庙背(五通小学后门)在横流店头街的路上铺有石板桥,石板又大又长,在老石板上凿有北斗七星形,又是七块大石板,所以这座小桥称“七星桥”。现在经过店头街改造后,七星桥突出来了,供旅游者参观。这一带的老地名就叫“七星桥”。八角亭:八角亭又叫白沤亭,位于乌石山的制高点状元峰(过去是县法院院址)。始建于明朝,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改建,现在又由八角亭修复协会重建,成为长汀县旅游胜地。白沤亭,长汀才子吴廷云读书处。廷云号白沤,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进士,历官至海南琼州知府,清廉正直,时称“天下十一清”。白沤亭原亭高三层,是座木结构的八角形亭子,所以叫“八角亭”,在八角亭第二层供奉魁星,俗名“魁星点斗”,意在镇(安)文风,出人才。魁星又名文曲星,在汀州府只有三元阁、白沤亭有塑魁星点斗。三元阁供奉面向汀州试院,白沤亭面向县学文庙。八角亭周围的地名叫“八角亭”。 九(救)驾坪:救驾坪在汀城卧龙山东麓,即现在的东门小学到东城墙边。过去是空阔荒坪,名杨衙坪。明末清初时,明隆武帝逃往汀州,清兵连骑追到汀州,汀州总兵周之藩为使明隆武帝安全出逃,大战清兵,周之藩驰马奔杀到东城墙边杨衙坪,周之藩对清兵厉声大呼,“我大明隆武帝也!”被清兵乱箭射中,周之藩身中数箭,坠马殉难,此后杨衙坪改为“救驾坪”。“九”和“救”谐音。十字街:十字街在今兆征路东段,即从水东桥头到孔庙一带,是汀城的主要街道。因这里是几条路交叉的地方,从十字街到府前街(兆征路中段),横岗岭到白马巷(过去的南门粮店、现移动公司,是白马庙所在地,白马庙旁边的巷叫“白马巷”)交叉成“十”字,从府前街(兆征路中段,孔庙往西,今长汀一中为过去的汀州府衙,府衙前面的街叫府前街),到西门街兆征路中段,今长汀一中往西,刘衙哩(前已述)到店头街(建设街)又交又成“十”字,所以叫“十字街”。
长汀县城关还有些街巷也很有来历有乐趣,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县前街:县前街现名新民街,新民街东接店头街,西靠和平路,中段是南区小学、南门社区等,下段为紫云花园(原中华织布厂)。明清时代的长汀县衙(今汀州医院)就设在这里,所以叫“县前街”(县衙前面的街道)。县前街中段原还有右营衙(右营游击的营衙)。乌石巷:乌石巷南至兆征路,北至东大街,巷长330米,平均宽3.5米,宋代形成。乌石巷因巷内有石峰如林,峭然布立,其颜色为灰黑而得名“乌石”。乌石巷内有云骧阁,云骧阁内乌石危立,嶙峋剌空,婀娜多姿,是著名的风景区,旅游胜地。云骧阁为方形结构二层楼阁,占地832平方米,于1929年3月在此成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大街:南大街位于三元阁南面,北至三元阁前桥边,南至宝珠门,街长600米,宽约5米,唐代形成。南大街现存建筑大多是府第式,砖木结构,风火山墙硬山顶的建筑。南大街内有明代赖氏坦园公祠和清代紫云公祠和明代宝珠门城楼。赖氏坦园公祠占地约900平方米,具有鲜明府第式风格,规模大,保存完整,建筑规格高,具有典型的客家传统宗祠的建筑风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紫云公祠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府第式砖木结构,占地约600平方米。后堂系双层绣花楼,楼间设有美人靠座椅,保留了清代长汀居民的建筑形式和特征,是长汀传统民居的典型实例之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宝珠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61年),双重二进城门,两重门之间有通道,两廊与马槽连接,正中空间为长方形天窗,形成独具一格的整体城门式样。宝珠门城楼为北宋州城慈济阁式样,占地876平方米。当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从宝珠门第一次到长汀城。宝珠门城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营背街:从长汀县汽车站(东站)进入市区就要经过营背街。营背街是长汀县城关主要大街之一,营背街内有佛教古刹“南廨寺”、霹雳岩(今县中医院)等。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年)长汀舟人举行划船比赛,官府备彩缎、银碗给予奖励,冠军奖银碗,舟人引以为荣。至南唐后主时,郡守征集渡舟人编为凌波军,军营在金沙河东岸,称凌波营。军营后边以后成为街市,因名“营背”——凌波营的背后,这是营背街的由来。霹雳岩内“霹雳丹灶“宋代成平年间(公元998年)长汀人王捷在此炼丹,从霹雳岩有石径小道可以通到“拜相青山”又是长汀八景之一,为著名旅游胜地。水东街:因为座落在汀江东岸,历史上称为水东(水的东面),这是在城墙以外,由于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商业发达所建。宋代汀江船运开通以后使整个水东沿岸陆地成为庞大的交易市场,后来随着水东市场两边房屋的增多,整个集市发展为一条繁华的大街,从水东桥沿汀江一直到太平桥,东西走向,全长近千米。水东街为骑楼式建筑,行人从街道两边的骑楼行走,雨天可免雨淋之苦,夏天可免烈日曝晒。水东街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即刘少奇同志旧居)等革命遗址。如意宫在水东街仙隐观前(人民巷)。如意宫现在的是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改建的。如意宫是历代商人供财神的庙宇。财神即赵公明,俗称赵公元帅,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赤黑多须,跨一黑虎。如意宫庄严堂皇,大门前为汀江河岸,在此眺望隔河的龙潭石林,一览无遗。 店头街:店头街原称建设街,位于城关古郡南门外,从牌坊至惠吉门古城门,南北走向全长466米,街面宽约3米。店头街位于长汀人口最稠密的市区,是名城长汀四大历史传统街区之一,是古汀州最早的商业街区,是国家历史名城长汀的核心组或部分,是一座客家人传统手工业的博物馆,是客家人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店头街最初形成于唐,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州治迁现址,盛于宋代,具有典型的宋代街市特色。此街由于紧靠汀江码头,人烟稠密,商店鳞次栉比,恰似汀州的“清明上河图”。店头街17号是汀州游氏家庙,建于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68年)占地一亩二分六厘八毫(850平方米),共有房间38间,是迄今为止闽西、闽南一带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府第式规模较大的祠宇之一,是县文保单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汀州游氏家庙多次驻扎过红军部队,最后一次驻扎于此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属部,于1934年10月6日离开这里踏上漫漫长征路。2010年,长汀县对店头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基本恢复了店头街明清时的旧貌。在整治中,建设部门以修缮、维修改善、整修、保留、拆除等形式,按照“修旧如旧”的整治原则,这些店头街的房屋都修复了代表明清古街建筑符号的翘角、瓦裆、呼依、搏风等。铺设了453米长的青石板路面,整治了两侧房屋,雨污分流管网、自来水管网得到改造,电线全部下地,整条店头街清新自然、古色古香。这条店头街至今还保留着木雕、刻章、画像、裱画、纸扎、酿酒、裁缝、打铁等100多种传统手工业,其中不乏百年老店。现在店头街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店头街因为由两列整齐相对的木构建筑组成,每户门面不宽,但都有一定深度,基本结构是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前店面后作坊,故称“店头街”。十字街、府前街、西门街:现总称兆征路(兆征路是纪念工人领袖苏兆征烈士而命名)。十字街在兆征路东段从水东桥至孔庙;府前街从孔庙至今一中校门(原为汀州府衙)为现兆征路中段;兆征路西段是今一中校门至府城隍庙称为西门街。这是长汀县城关的主要街道,是长汀政治文化中心,县委、县府、人大、县政协等主要机关单位,人民剧院、人民电影院、汀州医院都集中在这里。兆征路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试院)等遗址。东门街:位于城关东,从横岗岭至太平桥头,全长655米,平均宽为4.5米,从横岗岭至朝天门,为唐代形成,现街边两边有不少清代砖木结构、风火山墙、府第式的建筑,街道两边多为木结构骑楼式店铺。现天后宫对面拆迁一些房屋准备建设妈祖广场和东门古城墙。东门街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汀州天后宫、始建于唐代的古城门——朝天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音医院旧址等。雄伟壮观的天后宫有着宋、明时代的风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朝天门为二进建筑,第二进属明代扩建;朝天门城楼为砖、石、木结构的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占地325平方米,建筑620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音医院由门房、礼拜堂和六幢平房组成,土木结构,占地1887平方米,是中央苏区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