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13-6-29 23:26:24

台湾客家采茶戏的前世今生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艺能文化极其丰富的民系,产生于赣南地区的客家采茶戏便是其中独具客家风格的艺术形式。自明末清初以来的三次大陆移民尤其是客家移民迁台使产生和发展于闽粤赣地区的采茶戏随之传播到台湾,并在台湾众多戏曲剧种的影响下继续发展衍变。

  清代文人江日升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成书的《台湾外志》中说道:“早在荷据时期(1624—1661年),居住台湾的荷兰通事何斌,于元夕大张花灯、烟火、竹马、戏采、歌妓,穷极奇巧,请王与酋长卜夜欢饮。”其中的“戏采”便是采茶戏。

  台湾著名戏剧家郑荣兴的《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研究》一书中介绍了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到台湾的三脚采茶戏艺人何阿文的演艺情况。从书中可见,何阿文从福建将当时的采茶灯带到台湾,传到台湾后又回到广东搜集采茶戏资料,将《张三郎卖茶》以及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带回到台湾。从此,按照广东五华采茶戏为范本的台湾采茶戏在形式、内容上具备了客家采茶小戏的基本形态。这说明台湾在1895年割让给日本之前,已由大陆迁台的客家人传入了采茶戏。当时的演出形式主要包括一旦一丑表演的“相褒”或“相褒戏”,二旦一丑(或一生)表演的“三脚采茶戏”,此时统称为采茶小戏。上演的剧目有《上山采茶》、《粜酒》、《劝郎怪姐》、《茶郎回家》、《盘茶—盘赌》、《十金钗》、《桃花过渡》、《打海棠》等,这些剧目既可作为独幕剧上演,也可串联成一整套剧目。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有《安平县杂记》记载“酬神唱傀儡班,台庆,喜庆,普渡唱官音班、四平班、神路班、掌中班、采茶唱、艺妲等戏”中提到的“采茶唱”便是由清朝后期传入台湾的采茶戏,以“采茶唱”为称谓,可见采茶戏此时已经在台湾的客家族群中得到传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台湾的戏曲已经极为盛行,包括四平戏、乱弹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京剧、艺妲戏、车鼓戏、傀儡戏、布袋戏、皮影戏和采茶戏等,采茶戏上演以客家民谣为基础的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的相互酬唱。由于受到众多剧种的影响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渐在唱腔、剧情、伴奏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如在唱腔上以“九腔十八调”为主,有时还加上了补缸、撑船渡、春干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小调,在伴奏乐器上以大广弦为主,受到南管、北管、歌仔戏等的影响,加入了小钹、大小锣、二胡、通鼓、拍板、箫、扬琴等乐器,在表演形式上也加入了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以小礼物和酬币相赠的互动。

  20世纪二十年代,是采茶戏在台湾的重要发展时期,乱弹戏、四平戏、外江戏在台湾蓬勃发展,客家采茶戏在传统三脚采茶戏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服饰、布景、角色、剧目、表演场所、身段、剧情等因素,渐渐产生了被称为改良戏或客家歌仔戏的大戏形式。

  虽然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台湾的采茶戏在中华传统艺术极为集中的岛屿区域内吸收了众多源于大陆的戏曲元素的影响,博采众长,多源合流,曲折衍变,逐渐发展为当代在道具、表演、演唱、舞台等方面融百家之长又依然独具客家风格的台湾客家民间戏剧形式。但是,究其根源,包括采茶戏在内的台湾的现当代民族音乐文化是在大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来源:人民政协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3-06-29/content_9449085.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湾客家采茶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