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3-6-27 21:59:34

大万世居 客家围屋中的奇观

坐落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山街道大万路的大万世居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距今已有222年的历史,是深圳现存最早、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由于建筑造型独特,它还被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确定为我国古代建筑群孤例。6月11日上午,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冒雨赶到了大万世居,一睹这座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的迷人风采。

聆听大万

传奇故事流芳千古

走进大万世居,镌有“东鲁旧家”四字的匾额映入记者眼帘。陪行的深圳晚报记者陆颖告诉记者,大万世居是曾姓客家人修建的,曾姓客家人认为,他们的先祖是曾参,即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子,因此这里的曾氏后人就以“东鲁旧家”自居。

从屋内张贴的曾氏族谱中,我们得知,原来曾氏家族来自中原,原籍为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潮州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建成大万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

关于大万世居的修建,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陆颖介绍,大万世居的建造者曾传周,年轻时与父母分家,靠放养鸭鹅和给人运送石灰维持生活,后稍有积蓄,因好赌致贫,欲建屋而借贷不遂。这件事使曾传周深受触动,他忍痛砍断右手拇指,立誓戒赌,重振旗鼓。后来,曾传周在坪山、龙岗、淡水开办油糖厂、开设店铺,逐渐发达。有了足够的积蓄后,他终于了却心愿,在坪山建造了这座宏大气派的客家围屋。

至于围屋为何取名大万世居,这里面也有典故。据族谱记载,曾传周敦厚诚实、仗义疏财。乾隆末年,惠州水患,曾传周及其长子曾光斗积极捐纳赈灾,被朝廷分别诰授儒林郎捐职员和捐监生。大万世居的建成,其所费人力、物力、财力非同小可。单是外侧围墙,就需近5000立方米泥沙灰石。所用石头重者达数十斤、上百斤,这些石头是从几里外的大山陂铜锣潭运来,费时之久,耗资之巨,是难以估量的。《汉书·刘向传》云:“营起邑居,功费大万百余。”唐颜师古注疏:“大万,亿也;大,巨也。”陆颖告诉记者,大万世居的“大万”二字极有可能是因此得之。

走进大万

独特建筑堪为客家代表

大万世居造型独特,它既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客家民居。它的独特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

带着一探究竟的迫切心情,记者跨入了大万世居的大门,只见围屋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大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据介绍,这里可以容纳几百人,昔日的重大庆典集会全都在此举行。广场北面是牌楼,牌楼两侧各有两间厅堂,可供待客。穿过牌楼则是宗祠,其上方写着“端义公祠”四个大字,围屋主人的先祖灵位设在正前方。陆颖告诉记者,祠堂的格局为三进二天井二厢廊,三进分上厅、中厅、下厅,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堂梁上悬挂着“州司马”、“赞政宏才”、“急公好义”三块牌匾。这些联匾将客家先民、围屋建造者厚德、忠孝、崇文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过祠堂,便是一条天街,而双层复合结构的“魁星楼”就坐落在天街的旁边。据说,此楼是围屋的最高点,称为“魁星点斗”。

绕着围屋走了一圈,在陆颖的讲解下,记者逐渐品味出了大万世居独有的建筑魅力。大万世居整体呈方形,以宗祠为中心对称布局,师承“前后三坐落,左右两护厝”的典型客家民居布局形式。整座围屋形成“八阁走马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设有内、外两重围墙,内外围墙的四角还有3层高的楼阁,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围屋中的天街也是其一大特色,布局为纵六横三,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更妙的是,围屋内的各个天井还设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此外,围屋后面的水利工程——沙墩坡也是其他的客家围屋所没有的,它既能满足生产用水又能满足生活用水,绝对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大万世居整个建筑坐东面西,与一般传统建筑的南北朝向大相径庭,据专家考察,这在中国建筑史上亦属孤例。

在回去的路上,记者不禁感慨,大万世居是有形的,作为一座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大万世居在建筑学上留下了令人赞叹的有形遗产;大万世居又是无形的,从中原到岭南,大万世居见证了深圳客家人从迁徙、扎根坪山,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发展历程,在众多深圳客家人心目中,它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符号。

以上内容来自:汴梁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万世居 客家围屋中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