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69|回复: 26

[转帖] 关于福建客家:行政区划和文化分布的割裂造成的误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4 13: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山客 于 2013-6-4 14:50 编辑

    福建的客家,按地域有闽西和闽南之分,闽西作为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闽西客家是福建客家的主体,而这个主体原本是一个整体,即以汀州这个行政区域作为载体。
    汀州自唐代设置建制开始,初辖长汀、黄连(即现在的宁化)、龙岩三县,不久,龙岩划归漳州,建州沙县来属,此时的汀州大致囊括了现今的龙岩、三明两市的大部分地区,但是,这个跟我们客家关系不是太大,因为客家先民此时多数还在南迁的途中。唐之后的两三百年,大量的客家先民涌入闽西地区,客家文化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客家先民的涌入,闽西地区人口猛增,继而行政建制也不断增设,两宋时达到高潮,994年(宋淳化五年),升上杭场(原属长汀)为上杭县,升武平场(原属长汀)为武平县,1098年(宋元符元年)割宁化、长汀两县部分置清流县, 1133年(宋绍兴三年)析长汀县的莲城堡及古田乡2个里(河源下里、表正里)4个团(北团、南顺团、姑田团、席湖团)置莲城县(后改名连城),此时闽西汀州下辖达到5县。
    元明两代,闽西人口继续增长,由于人多地少,开始有大量人口外迁,此时外迁的主要方向即迁往粤东、粤北,乃至广西。同时,闽西又新设两县,即明成化六年(1470年)以明溪镇,取将乐、沙县、泰宁、宁化和清流部分地置归化县,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上杭县地置永定县。至此,汀属八县的格局形成。
    关于闽西的讨论经常涉及3个问题:
    1、明溪是否纯客县。可以认定的是明溪(1933年以前称归化),的确一直以来都不是纯客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以明溪镇,取将乐、沙县、泰宁、宁化和清流部分地置归化县,建县时已经基本确定其半客县的身份,即北部来自将乐、沙县、泰宁部分为客赣或者闽客过渡文化区,南部来自宁化,清流部分为客家区。但是明溪建县后隶属汀州管辖,所以接下来的几百年,一直受到汀州客家文化的影响,自然而然,比其他客赣或闽客文化过渡地区的人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客家。
    2、为何连城的口音与别处差异如此之大。但凡知道点闽西客家话的人都会说,闽西客家话很难懂,跟别处很不同,然后以连城举例,说连城有33种互不相同的方言,所以就此认为闽西客家话互相不一致,或者下结论闽西客家话跟主流客家话差距很大。事实上呢,这种论调,很是以点盖面。连城元代建县,建县前也属于长汀县管辖,建县后隶属汀州,然而因连城处于闽西、闽南、闽中这福建三大文化区域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其所属各乡镇的文化来源及其复杂。很多地方有原始闽语的遗留,有近似闽中的,也有近似闽南的,甚至有近似闽北的,也直接造成连城号称33种方言的现状。但是近千年的闽西客家文化浸染,连城早就融入闽西客家文化中,只是保留原本的特色较多。连城虽然方言口音比较特殊,但是文化认同上毫无疑问是客家。 所以,请连城的乡亲请不要再因为自己口音特殊,就怀疑自己不是客家人,也请去过连城的人士,不要以连城口音的特殊状况来概况闽西客家话的状况。
    3、关于福建闽西人的客家意识。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前(即各地地方政府因经济发展因素大力宣传客家文化之前),福建省有客家意识的,在闽西地区只有三个半县,即永定、武平、上杭、还有长汀南部,也就是历史上的汀州府南半部,广义上的汀南地区,即汀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地区南邻梅州,东接闽南漳州的客家地区,口音是闽西客家话的主流口音,比较接近广东梅州;风俗也和梅州比较一致,民居建筑类型上,除了很出名的土楼之外,也分布有很多围屋,那种近似广东梅州围龙屋的半圆形大屋,在闽西叫做牛角围,因后围弯弯,近似牛角而得名。这种牛角围,有在平面上外拓,形成多层围屋的;也有在空间上拓展的,即后围建成楼状的,有部分围屋是全围式的,即把屋前的禾坪,池塘也围起来的,形成较有闽西特色的围屋式样。
总之闽西客家与粤东客家山水相连,自古交流接触就很频繁,语言、文化、风俗上也很接近。闽西客家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多么的特殊,多么异类。
    说完闽西客家内部差异,再来说说,49年建国之后,汀州成为历史名词以来的误解。汀属八县的闽西地域为客家地区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因为闽西八个客家县,5个属于龙岩(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属于龙岩市管辖),3个属于三明(宁化、明溪、清流属三明市管辖),然后误解就开始衍生了。龙岩因历史地理因素,继承了闽西的通称,在福建说闽西一般都指龙岩,然后,按照政府的宣传,龙岩市闽西,闽西是客家祖地,所以龙岩是客家祖地;然而媒体一般所指的客家祖地是宁化石壁,却是属于三明管辖,这宣传就矛盾了。于是乎龙岩在宣传客家文化时,就用闽西来指代,因为闽西是历史传统的称呼,自然包含了宁化,清流,明溪。而闽西8县中,5县都属龙岩,按照继承关系,龙岩也比三明更有资格以继承闽西的历史地位。且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即中央苏区时代,闽西苏维埃政府就在龙岩,所以就更有理由了。然而,宁化、清流、明溪人可能有时就会比较尴尬,他们自认是闽西人,这没错,可是,如果在福建说自己是闽西人,多半会被认作龙岩人。
    闽西有八大干,长汀豆腐干,宁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曾经就被人硬生生的改成龙岩八大干,即把明溪肉脯干改成龙岩肉脯干,清流笋干改成漳平笋干,(宁化老鼠干比较特殊,且龙岩就七个县市区就把宁化老鼠干留着了)。
    而三明市呢,以前宣传客家的不多,因为三明本身是很年轻工业城市,其下辖各县也是方言文化差异极大的,三明2区,1市9县,分属闽中、闽南、闽赣、客家等方言区,甚至有个尤溪县,属于闽中,闽北,闽东,闽南方言的混合区。不过近来的舆论导向,三明开始树立其客家文化大市的形象,于是乎把原本在闽西周边的县市,只要有客家乡镇或村庄的,都宣传为客家县。三明市政府把泰宁、建宁、将乐(属于闽赣方言区,但这些县份也有不少长汀、上杭等客家县的移民,文化上是闽赣,赣客混合区),甚至沙县、永安(闽中方言区)都宣传为客家县,(比如客家足迹行纪录片,把沙县也列入其中)就有点过度宣传了,三明论坛上在曾经有反对“被客家”的呼声就是民间对政府这种宣传的一种抗议。这种行政主导的盲目宣传,很可能会造成对福建客家,乃至全体客家的更多误读与曲解。
    本文纯属吐槽,如有谬误请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2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非常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23: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客家足迹行纪录片,把沙县也列入其中)就有点过度宣传了,三明论坛上在曾经有反对“被客家”的呼声就是民间对政府这种宣传的一种抗议。这种行政主导的盲目宣传,很可能会造成对福建客家,乃至全体客家的更多误读与曲解。

所以我在那个帖子回帖说明了这样做对客家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中央台太大牌了。就算是小小的地方媒体都会造成误解和误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hd136302
是的,政府主导的泛客化趋向,表面上扩大了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其实对客家认同是有害的,仍然拿三明市的做法为例,其树立客家文化大市的最初驱动是当时申请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把泰宁,建宁,将乐这些有不少客家乡镇和村落的县份列为客家县尚可理解,因为这些地区在明末清初曾经由于战乱人口骤减,大量的江西移民由西迁入、闽西移民由南迁入,使得这些地区由闽北文化区急速赣化,赣客原本有亲缘关系,所以,文化上,相似还是蛮多的。而沙县,这个典型的闽中话县份,我看过三明客家机构的论文:把沙县作为客家县的重要理由是,沙县曾属于汀州。可是这个“曾属于”那可是唐代,那会儿还没客家呢,等有客家的时候,沙县已经属于南剑州管辖了,而南剑州(州府设在今南平市)所辖县份,基本上是闽中话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幽壹
多谢版主夸奖,我只是看过太多对闽西误解的帖子,忍不住吐槽下,现在福建闽西地区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多数民众,仍停留在对政府、媒体舆论偏听偏信的阶段,包括我自己在内,有些认识也很模糊,所以还得请论坛上的学者,大佬多多将其学术研究成果,提供给大家分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5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写得好,认大家了解福建的客家综合状况,其实感觉福建原来可能打算想让客家影响力边缘化,所以客家聚居区中心城区的影响力反而弱,如客家话非主流等,而后来因发展经济又打客家牌,把一些非主流客家区都客家化了,从客家足迹行的纪录片可看出福建是使了劲,但由于很多内容过于牵强,并无客家特色,这点CCTV是有责任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5 16: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县确实不是客家地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5 23: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6-6 00:00 编辑

说实话,福建的客家话除了靠近梅州的一些乡镇外,绝大部分地区一直都是被边缘化的了。不同县的客家人不用客家话交谈,还能不被边缘化?可能迟至元代(1276-1368年)甚至明初(1368-1457年),这里的客家人碰到与自己不同县的客家人应该还是很随意地很自然地用客家话交流的。
今天呢?
号称“世界客都”的梅州就在隔壁而已。要知道,梅州(市区)客家话是客家语的“标准音”。

政区分化因素之外,团体内部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向心力,没有凝聚力,才是福建客家被边缘化的根本原因。

如果梅州客家话的情况同福建,那整个客家就基本上散了,更加被边缘化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08: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山客 于 2013-6-6 18:41 编辑

     我觉得还是政区因素的影响强些,对于闽西客家来说,汀州的瓦解是根本性的改变,汀州这个行政区是闽西客家文化的一个载体,载体的瓦解直接导致了认同感进一步变淡。如今,不同县的客家人不用客家话交谈确实是事实。但是如果时光往前推个十几二十年,在我的父辈那一代,八县的客家,除了连城(连城的口音实在无法直接沟通),都是客家话沟通的。而90年代以后,县域间沟通(包括本地市内与本地市之外)更加频繁,而且外加福建省内方言复杂,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自然而然变成第一沟通语言。不要说客家地区,就是闽南的漳州腔的人与泉州腔的人也常用普通话沟通,说到这里,得补充一点,媒体的作用也很重要。转过来再说闽西,90年代开始,地区行署变地级市,龙岩市、三明市的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而中心城市分别是闽南话和闽中话(三明的闽中话已经逐渐消亡,普通话大行其道),在这种非客家话语境下,你觉得两个陌生人,用客家话沟通的概率有多大?很明显,微乎其微。而闽西各个客家县城是另外一种情况,比如长汀,多数语境下都喜欢用长汀城关口音沟通,其他县城情况也大致相同。所以不同县不讲客家话并非我们闽西客家人主观上导致的。
      而相反龙岩市区(新罗区)本地人开始担心客家人的大量涌入,客家话会大行其道。事实上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也是多余的。客家话会随着客家人的流入开始盛行,龙岩话(通行于龙岩市新罗区及漳平,但新罗与漳平口音有些许差别)的通行范围进一步萎缩,所以近些年不断有保护龙岩话的呼声。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担心客家话的威胁是多余的,因为客家话虽然会日渐盛行,然后这种盛行仅限于小范围,即家庭或者亲朋圈,因为各县的客家话,口音有日渐疏远的趋势,无法再往融合方向扭转了,因为闽西客家已无中心,失去了向心力,至于临近的梅州因素,我想是大家对客都的影响力抱有过高期望了,经济发展上梅州不比龙岩好。
       另外多说几句,龙岩市原计划将永定县改区,但遭到反对,所以去年出了新的行政变更规划,即成立永丰新区(永定县北部),古蛟新区(上杭县东部),龙雁新区(原来新罗区雁石、白沙、苏坂三个乡镇)这三个新区已经挂牌,但是行政审批仍在申报中,尚未被国务院正式审批。三大新区中前两个永丰、古蛟为客家地区。这种变化希望会给客家话在龙岩市区的地位带了改变,但是估计仅仅是微小的改变,因为无论永丰,还是古蛟,都是闽西客家话的非主流口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6 1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6-6 12:07 编辑

今天龙岩市的五个客家县,在隶属于龙岩地区和龙岩市之前,非常长的时间同属于一个政区——汀州(客家州、府)。
所以我坚信,今天龙岩地区的客家话现状是自身问题,是自身责任
汀州府.jpg
明万历十年(1582)

汀州府.jpg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梅州那边,情况是另外一种。

梅州的一部分(梅县、梅江区、蕉岭、平远)原属于古代梅州(宋)、嘉应州(清),有很长一段时间隶属于潮州。
另一部分(兴宁、五华)长期属于惠州或循州。
还有一部分(大埔、丰顺),长期隶属于潮州。
但是今天梅州地区的客家话一致性很高(从我的角度看的,我讲粤西-桂南音客家话)。
原因何在?
一地方语言,虽然往往跟政区有很大关系,但是政区变动也是不能完全决定其语言和文化发生变化的。

那么,跟什么还有关系?这个跟内部有关,迁徙、交流、融合。
粤西-桂南音的客家话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到语音相对统一的,所用的时间几乎和闽西客家话、梅州客家话拉大距离的时间同步。

闽西是反面教材。
福建客家在向外迁徙的时候,留下来的客家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所说的客家话自身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政区变动导致。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听福建的客家话能够像听梅州客家话那样容易,结果会怎样。那样,相对梅州,我会对闽西更有亲近感。可是在今天,福建的客家话令外感到失望。虽然我听说,我祖先是从福建(闽西)迁来广西的,而不是梅州。但是作为客家民系或曰族群,我更愿意亲近梅州,因为客家语言的相对统一是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得以长期凝聚在一起的最实在最重要的因素
只是,历史不能重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6 11: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6-6 12:09 编辑

福建客家话要整合而不被客家世界边缘化,必须:
1、向梅州、惠阳音客家话靠拢。
不要看不起梅州目前的经济,不管怎样,梅州[市区]音是客家语的代表音。看不到方向,航行就会偏离轨道。梅州[市区]音起码是目前客家语的灯塔,是参照坐标,应该多加利用。这个做不到,谈何团结、凝聚世界客家?谈何传承客家语言文化?
2、重新建立或恢复客家地市级(古代是州、府级)政区。

不单是福建客家话,其他地区客家话包括粤西-桂南客家话也是,不要走得太远,走得过远就危险,迟早会被边缘化。要及时发现、纠正,音不正则正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2: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山客 于 2013-6-6 16:55 编辑

回复 11# hd136302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闽西客家话还没有到被边缘化的地步,其实我一直有在强调闽西客家话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闽西客家话生命力差,何来让龙岩市区的闽南话有危机感。闽西客家人在宣传客家文化方面一点也不弱,在福建3689万人口中,闽西客家人也就300万左右,可是来过福建的人就知道福建有客家人,有客家话,在福建如果你说自己是龙岩人,人家就会说,哦,你是客家人啊;如果不巧遇上来自龙岩市区或者漳平的闽南人,人家还要解释半天,他们是讲闽南话的,口音只是跟厦漳泉有点区别而已。
      至于你讲的,闽西客家话要向梅州、惠阳客家话靠拢,你想过没有,如何去靠拢?
1、广东地区自身的客家话都岌岌可危,你们在学白话,然后让我们闽西人学你们梅县标准客语,你觉得现实吗?
2、我说过梅州经济不如龙岩,并没有看不起梅州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梅州在闽西的影响力小。在现今中国社会,两种影响力最强大,一个是政治,亦即行政力量,另一个是经济力量。政治上,闽西和梅州分隔两省,可想而知这个路径无法有任何效用;经济上,龙岩又暂时领先梅州。两个途径都没戏,你让民众如何靠拢,出于客家情节来说,大家都希望,客家话能够尽快融合,可是盲目的让别的地区主动学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而且闽西客家跟梅州客家不是没区别的,闽西人除了客家情节,也有闽西人的乡土情节,而且很多时候后者更被重视。本质上来讲客家情节都一种的乡土情节。
3、即便抛开政治驱动和经济驱动,我们假设闽西客家人因为客家情节仍然主动去学梅州话,怎么学,什么方式学?教材,没有也不可能有,推普的国策不允许;唯有媒体。说到媒体,可惜梅州乃至广东客家始终没能挑起大梁。闽西客家,在这点上做得都能称得上比广东客家好,海峡卫视、龙岩电视台都有客家话栏目。要知道福建方言大而归类,除了客家话,还有闽东(福州)、闽南、闽北、莆仙、闽中,而且除了闽中话,各方言在福建省内都不能忽视;而龙岩市域内,除了客家人,还有近三分之一的闽南人,然后龙岩电视台有客家话节目,却没有闽南话节目。当然,客家话能有媒体的原因不能抛开统战的因素。此外龙岩电视台的客家节目采用的是接近梅州口音的永定下洋口音,说明已经考虑到公认的梅州标准口音的因素了。
      再来说行政区划设置的影响,在中国,行政主导的社会,行政设置的变化必然导致城市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常常是一个城市崛起了,另一个城市衰落了。而新兴的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占据主导优势,而人流、物流必然以这个向心力奔向这个中心。对于闽西地区来说,汀州衰落了,闽南人为主的龙岩成了中心,客家文化如何不受影响。现在客家文化在闽西,乃至福建还能有这种影响力,已经很不错了。很遗憾的是行政设置不是民众说了算的。我自己是长汀人,长汀人大多都有很深的汀州情节,长汀自1994年开始就申请县改市,想改成县级汀州市,但因经济发展因素,始终未成功。在2004年赣龙铁路刚通车时,曾申请长汀站命名为汀州站,铁道部批了,但龙岩市政府反对。不过现在长汀人的想法都实际多了,希望长汀能够搞好经济,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知名度在全国打起来。长汀县政府去年已启动了古城的保护开发,开发的主体单位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委会,有个宣传口号可以代表长汀民众心声:五年内还长汀人民一个古汀州。长汀人都希望人们能再次看到路易艾黎所描述的那个小城: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
    补充一下,长汀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名号也很多:
(1)客家的有客家首府,中国客家菜之乡,长汀菜,是闽西客家菜的代表,闽西菜是闽菜系三大流派之一;
(2)红色文化,长汀是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驻地(当时中共在此设立了直辖汀州市),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有红色小上海之称;长汀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长汀的中复村是红军长征第一村。除了省苏旧址之外,革命遗址还有福音医院(中央红色医院前身),红四军司令部,云骧阁(中共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长汀县委成立地点),工会旧址以及众多革命领导人的旧居;
(3)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仅四个:福州、泉州、漳州和长汀,客家地区也只有3个:赣州、梅州和长汀),有众多的历史民居建筑及街区,有店头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水东街(民国建筑群),东大街、南大街(明清建筑群),还有汀州文庙,汀州天后宫等等庙宇、亭台楼阁、古城墙、古城楼以及三洲镇客家民居建筑群。
(4)此外,自习担任国家主席后,因他在任福建省长时亲自主持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生态旅游现在也火爆起来。在长汀的河田、三洲有众多水土保持示范点,比较吸引民众的是众多由水土流失地区改造而成的杨梅、银杏等水果采摘观光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4: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山客 于 2013-6-6 14:59 编辑
hd136302 发表于 2013-6-6 11:09
今天龙岩市的五个客家县,在隶属于龙岩地区和龙岩市之前,非常长的时间同属于一个政区——汀州(客家州、府 ...


     个人觉得,主流的闽西客家话其实一致性也没那么差,汀北(宁化、清流、明溪)的客家话,与汀南(与梅州较一致)的差异,我想应该是汀北变化导致的。明清之际闽北和闽西北战乱频繁,战乱后大量江西的赣东移民移入,闽北的邵武、将乐、泰宁、建宁等发生了赣化,由闽北话变成现在的闽赣方言或者叫闽语邵将片,汀北地区也受到此次移民潮的波及。
      另外闽西不同地区的客家话在部分词汇上的差异很多很明显这点也不可否认。在我家乡附近有个村子:上杭南阳镇南岭村,十几年前恢复畲族身份,他们对内讲着一种不知名的土话,对外讲周边主流的客家话。而另一个村子,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据说是来源于南岭的,却否认畲族身份,他们讲的方言口音,相较我们所讲的口音差距就比较大。所以我觉得闽西的客家话的众多差异可能源自于客家先民来源的多样性造成的。这个纯属个人臆断,不知论坛里是否有语言学专家学者做过相应的研究。而且古代闽西不同县份之间普通民众的交流并不频繁,各姓通婚的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各自的周边乡镇。
      你也讲到语言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闽西客家话之所以没和梅州同步演化,个人感觉很容易理解啊,客家学是近代才兴起的,古代人只有省籍观念。迁移到台湾的福建客家后来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这个事实。大部分的漳州客、汀州客都变成福佬客。
       所以,不要以现代人的观念或思想来评判古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6 15: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6-6 22:56 编辑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闽西客家话还没有到被边缘化的地步,其实我一直有在强调闽西客家话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闽西客家话生命力差,何来让龙岩市区的闽南话有危机感。

当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家人聚在一处讲客家话,以闽西客家话目前情形,闽西客家多半无法交流,势必讲普通话,这算不算是被边缘化?

关于梅州客家,号称“世界客都”,我在社区发帖表示质疑,我认为梅州的“世界客都”名不副实,梅州市名副其实的一点是:一个从乡村到市区都是讲一致性较高的客家话的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地级市。梅州市同时也是重要的世界客家祖籍地之一。说梅州市“世界客都”名不副实,主要就是因为梅州的经济力量一直都太薄弱,除了祖籍梅州的包括国内各地客家和海外华侨除,梅州对周边客家地区(赣南、闽西等)乃至世界客家没有足够大的影响力。
闽西也是客家祖籍地,甚至就是很多梅州人的祖籍地
很多粤西-桂南地区的客家人也是祖籍闽西。

我当然有想过、分析过你所提到的几个问题,只不过我也提不出解决方案,无奈而又心有不甘。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对的,只不过操作非常困难而已。处于求索过程。

关于政区对语言文化传承,我还是坚持认为,合比分有绝对优势。但在一个相同政区版图内不能决定语言的一致性,上述举例说明这一点。

闽西的客家话原本是不会有太大差距的,我相信,虽然我不是语言学家。
闽西的客家话在宋元时期肯定有-m -p -t -k

古代的闽西客家人把语言面貌改变了,当然不能以今人角度来看有否对错。但是我认为责任在他们是没错的。
好比我认为粤西-桂南地区的客家话,在声韵词汇都深受粤语影响,绝对是先人们的责任。从今人角度看,他们没有什么对与错,但是不能否定其责任。他们有功有过,在整合各地客家话口音,使得该地区客家话口音趋于一致的方面很值得借鉴。

先人们要对我们负责,我们要对后代负责。所以一定要正音,不正音就是我们的责任。
这就是客家语言传承。

从某种角度讲,客家情节和乡土情节是并列的。
从某种角度讲,客家情节是超越乡土情节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6: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山客 于 2013-6-6 18:54 编辑
hd136302 发表于 2013-6-6 15:02
当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家人聚在一处讲客家话,以闽西客家话目前情形,闽西客家多半无法交流,势必讲普通 ...


      如果单纯从整体客家的角度来讲,的确如果口音的差距太大,闽西客家人容易被“边缘化”。但就现实来说,很遗憾的是,多数闽西客家人,包括其他地区的客家人能够汇聚在一块的机会并不多,就我们闽西人来说,我们接触闽南人,福州人,甚至别的省份的人机会比接触其他地区客家人的机会多得多。我觉得,我们的话题讨论到这块已经是另外一个更高层面的问题了:客家地区如何在文化、经济等多领域交流的问题,这不单单是闽西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各地客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否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谁能保证现在的客家就不会四分五裂,闽西如果被主体客家边缘化,反过来,很可能更能加深闽西人的乡土情节,谁又能保证,闽西就不能成为下一个“潮汕”呢。潮汕也是源自闽南的。当然这个局面是我们所有人不愿见到的。
    至于闽西客家话的演化发展,我还是希望能够看到严教授等专家学者经过调查、研究、考证后,得出的科学严谨的考证结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1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