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3-4-11 07:38:05

坪地客家老屋呼唤新生

2013-04-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尉心 文/图在深圳的东北隅,一座座古建筑仿佛一颗颗蒙上岁月风尘的珍珠,寂寞地散落在繁华背后,鲜为人知。它们凝聚着近百年来客家历史文化的精髓,见证了坪地客家族群发展壮大的不凡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深入坪地街道各社区探寻这些古建筑,在为这些文化遗产深深震撼和惊叹的同时,也遗憾地发现,它们或年久失修,或偏安一隅,或被挪作他用——人迹罕至处,静候寻路人。
见证坪地客家繁衍生息的“活化石”
坪地街道现存的古建筑主要为萧氏、王氏家族先人留下的遗产。据史料记载,坪地萧氏发源于山东省,后迁徙到江西、福建,明朝后才大量迁徙到龙岗坪地。
这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目前保存的民居年代较早,如始建于明代的西湖塘老围,清代的西湖塘新围、吉坑世居、泮浪世居、四方埔萧氏祖祠露瀼堂等。这些古建筑凝聚了客家历史文化,见证了坪地客家的发展壮大,被称为坪地客家子孙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活化石”。
据老人介绍,这些“活化石”各有特点,其中,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吉坑世居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四角楼客家围屋,也是典型的城堡式围楼。它由坪地萧氏四世文藻公于清朝道光年间始建,历时数十年,竣工于1824年。该围屋占地面积4508平方米,是坪地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式建筑。吉坑世居于去年5月被龙岗区政府正式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坪地街道第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众多老屋中还有一处学堂,即位于坪西社区澳头老屋村旁的东兴书室,始建于清末,初为私塾,后改为东兴学校,学子遍布海内外。据当地老人说,不少从东南亚回来的客家人重走坪地,依然忘不了在东兴度过的书香岁月。
岁月变迁,老屋“门前鞍马稀”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活化石”的门前却早已“冷落鞍马稀”。
萧氏后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坪地发生了巨变,“洗脚上田”的坪地人纷纷迁入高楼新居,一些小型客家围屋已基本没人居住,只有一些保存完好和一些大中型的客家围屋还有小部分外地人租住。曾经热闹的宗祠渐渐沉寂了。平日里人迹罕至,只有春节时人们来这里祭祖,宗祠才会恢复短暂的热闹。吉坑世居还算幸运,保存较为完好。而其他很多老屋由于年代久远又屡遭风雨侵蚀,已经破旧不堪,有些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
建于两百多年前的坪地四方埔萧氏祖祠露瀼堂是宝贵的客家文化遗产,如今祠前半月塘依旧波光粼粼、诗情画意,祠内却破旧不堪、杂草丛生;中心社区石灰围老屋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虽然外观大体完好,但不少老屋已日渐破败。记者走访时还发现,一些保存完好的老屋出租给了外地人,有的租户以回收废品、养鸡为生,原本清澈的水塘被严重污染。
文物保护任务艰巨面临挑战
近年来,龙岗区和坪地街道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据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在册的坪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共62条,去年1月,龙岗区政府确定其中40处为不可移动文物点。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吉坑世居,于去年5月被龙岗区政府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民间,为了把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坪地乡亲们踊跃出钱出力,一些宗祠和围屋得到较好修缮。但要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则还需从长计议。
以上内容来自: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yfs00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坪地客家老屋呼唤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