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香港客家的樣貌
【文/曾士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香港的客家人大都分布在新界,如新界的沙頭角、元朗、沙田等地方,都是香港客家人口較為多的地區,但是因為都市化快速發展和歷史事件的關係下,許多傳統的客家村落與建築都已不復在,但荃灣和西貢剛好都有保留一些客家圍屋建築,加上歷史博物館等對客家印象的描述,去勾勒出香港客家的面貌。
客家人以務農維生,他們生活樸素,刻苦耐勞。男女皆穿著簡單的藍色或黑色“衫褲”,還有黑色布料的“涼帽”,並用“花帶”綁著固定,涼帽現今仍許多人在使用。婦女除負責日常家務外,還下田勞動,農閒時須協助製泥磚、打繩及染布做衫。客家人的日常飲食簡單清淡,遇有節慶,則會做茶粿賀節。(香港博物館導覽:40)
客家飲食與台灣所熟知的薑絲大腸等不同,一樣有粿、粄製品。在西貢地區卻將“盆菜”歸在客家和蜑家人的特色菜餚中。盆菜大致上被視為“本地人”的特色菜餚之一,華琛(James L. Watson)特別指出盆菜代表本地人區分他族的重要象徵。盆菜象徵不分你我、一視同仁的表示。代表族群特色食物有時候並不能準確的作為一個族群的象徵,是會受到不同社會環境的影響。除此之外,也可能從此看到一些“客家”轉變為“本地”認同轉變的過程表現。
然而,這些客家表象大都存在於過去的香港社會當中,只能在博物館等地方看到,鮮少出現在當代社會中。而都市化浪潮造成的客家文化消退不只台灣有,香港客家文化面臨的消逝更加嚴重。(陳世松、劉義章,2009)就有談到香港客家隱形化的現象,認為香港客家人因為沒有客家文化運動,是客家認同沒落最重要的原因。客家文化被香港人視為傳統、老土的,是不受年輕一代認同的原因。
香港地區因其殖民的歷史背景和與大陸緊密的地理位置,讓香港的客家文化發展呈現隱形化的趨勢。在語言上,因為港英政府獨尊廣東話,讓其他方言消失。在居住上,強勢的都市計畫導致快速都市化,讓傳統文化的痕跡消失無蹤。這些政策,許多是因為為了滿足大量的居住需求而定,有些則是因為歷史敏感議題,讓香港必須與中國切割,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像是:宜德水庫的興建是為了減少對中國飲用水的需求,卻也讓許多居民被迫搬離他地。而這些由政府政策所主導下的遷移行動,快速的將各族群同化成為單一族群:「香港人」。讓香港居民有香港人認同,不會有香港客家人認同或中國香港人等認同發生。
近年來,中國為了拉攏與香港的良好關係。許多能增進香港人中國認同的言論紛紛出爐,像是中國學者對香港客家族群的研究等,結論通常都會希望香港與中國是一家人等等,官方也開始對於客家族群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像是2010年的香港客家文化節等等。客家一詞好像被刻意的重新提醒認識,彷彿有隱藏在「圍屋」後面的中國國族認同問題,這也是中國學者對於香港客家研究的重要目的。而台灣學者則是可以利用香港客家的問題,來觀察面對強勢語言和都市化下的客家文化將是如何發展,台灣與香港客家的異同,也能夠作為客家研究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不過,因為香港客家語言的嚴重流失下,擁有廣東話能力是必須的。除了在溝通交流之外,還有一些是香港人內心對於中國人的矛盾情感作祟 。此外,因為香港鄉村的人口外移嚴重,如果需要研究早期香港客家生活的話,則要有飛往世界各地的心理準備,這些都是研究香港客家所必須注意的事項之一。 此外,因為香港鄉村的人口外移嚴重,如果需要研究早期香港客家生活的話,則要有飛往世界各地的心理準備,這些都是研究香港客家所必須注意的事項之一。
香港客家移民英国的很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