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3-3-13 10:21:38

在赣南寻找中国客家人的摇篮(图)



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06.jpg11月18日,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将在赣州举行,届时将有中央、省、涉外及长珠闽地区的54家媒体的100名记者全程报道世客会盛况。11月初,记者来到赣州的“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前,凝望冲天巨鼎,鼎身上的219字铭文,却锁定着客家先民筚路褴缕,跋山涉水,辗转南迁,客居赣、粤、闽三地至今的故事,顿时感叹万千。秋阳斜照着赣江之源的章、贡两江,记者的目光顺两江相会向北,跨越十八险滩,心如一粒尘埃落定在中原大地。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05.jpg“虔州木客”难寻上洛山“秦开五岭”军事大移民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归吴、楚、越。秦时先属九江郡,汉代先后属豫章郡和庐陵郡,西晋为南康郡,隋为虔州,宋改赣州。赣州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成为中原先民数度南迁的第一基站,也是客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乐土。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志繁告诉记者,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的纪念铜鼎是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从赣江水路入鄱阳湖,再溯江而上过十八滩,最终到达赣州的古码头。为此,万安水库还特意单独为之开闸放行。赣州市文化局局长、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韩振飞说,之所以在纪念坛安置铜鼎,是中原客家先民到此弃舟登岸定居赣南大地,再迁徙到闽西和粤东,此有定鼎之意;二则铜鼎三足,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闽粤赣三省;三则铜鼎为我国古代祭祀之重器,具有插置香烛和铭铸纪念文字的功能。赣南在古时原是荒蛮之地,只有少量的土著———“赣虔人”居住。那么客家先民是何时进行第一次大迁徙的呢?北宋《太平寰宇记》和《赣州府志》载:“上洛山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避隐于此。”意为:虔州上洛山有一群采木的人,他们自称是秦时到此采木为建造阿房宫,后避隐在此,成为第一批虔州客家人。但上洛山究竟在赣南何处,目前仍有争议。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09.jpg另一为“秦开五岭”之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原大业后,便开始北讨匈奴,南征百越。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5万大军分五路经广西、湖南和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今日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不想3年的征战失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因赣州地控闽粤,秦始皇便命进军将士屯此,并从中原征召3万未婚女子,“以为士卒衣补”,其中大部分定居在赣州。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韩振飞认为,严格来说,“秦开五岭”为历史上的军事移民,并非客家文化和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的主流。因为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特点之一就是家族式大迁移。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14.jpg西晋战乱不息皇权几易王公贵族家族避祸南迁专家学者比较认同的历史上第一次客家人大迁徙为西晋末年开始。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平阳称帝,并包围洛阳。公元310年,刘渊死,刘聪即位,派兵南下。这时,司马越率甲士四万出屯于项(今河南项城),怀帝接连下诏各方镇讨伐司马越,双方又起仇杀。不久司马越病死,移柩东海,中途被刘渊包围,晋军王公士庶十余万人被杀。西晋主力至此全部覆没。随军的司马越之子司马毗等四十八王也在逃离洛阳途中死于兵刃。洛阳被破,晋怀帝被掳,史称“永嘉之乱”。此间,洛阳的王公臣民3万余人,都成了刀下之鬼。韩振飞说,由于中原局势动荡,胡人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形成衣冠土族,王公官宦大户为南迁主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樊,沿汉水入长江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迁徙;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逆赣江进入赣南山区。一部分行至赣州章贡两江分支口,或弃舟登岸,或继续朝南沿章江入广东梅州。为安置这些中原移民,东晋王朝在江西、广东专门设立“义招县”。这股大移民此起彼伏,持续了170多年,迁徙人口达两百万左右。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13.jpg唐安史之乱百姓再次流离黄巢起义赣南堪称“乐土”韩振飞说,客家先民第二次迁徙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至王仙芝、黄巢起义时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政治腐败,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全国兵数为57.4万余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本报《探索江西》曾有详细报道)。安史叛军横扫中原后,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李亨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二十余万(后增至六十万)讨伐叛军,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安史之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公元860年唐宣宗李忱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僖宗,两人一味寻欢作乐,腐朽到了极点。懿宗即位时,浙东地区爆发了裘甫领导的3万农民起义,虽然只撑了八个月,但依旧震动了整个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8年之后,驻守在桂林的800名兵士因驻防期满仍不换防,便杀了军官,从桂林向北打回老家徐州,沿路农民纷纷响应。两次起义被朝廷镇压后,由于盐税特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只好淡食。公元874年僖宗即位,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盐贩首领王仙芝率数千农民在长垣(今河南)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不久,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12.jpg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唐王朝对此非常恐慌,欲收买王仙芝,便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听后晕晕乎乎。于是,黄巢跟王仙芝分道扬镳。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不久,王仙芝率军在黄梅(今湖北)被唐军杀死。黄巢带兵南下,渡长江,打浙东,攻越州、衢州(今浙江衢县),又劈山开路,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经过一年多的征战,一直打到广州。公元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被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被杀。黄志繁说,黄巢起义,农民军出入中原,辗转长江南北,而长江南北正是客家人第一次南迁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和粤东堪称“乐土”,于是中原地域以及长江南北的客家先民由江州溯江而上,到达今日的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定居。根据族谱记载,还有一部分移民由赣南进入福建宁化石壁洞。这次南迁持续到唐后的“五代十国”,有90余年之久。赵构携百万臣民躲避金兵宋末户籍制分出“客家人”韩振飞称,历史上第三次客家先民南迁是在南宋时期,此时的移民开始自称“客家人”。靖康之祸后,北宋王朝覆灭。一路南逃的赵构害怕金兵的追杀,惶惶然渡过长江,在杭州建立南宋小王朝。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10.jpg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南宋高宗。然而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此后,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高宗赵构于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于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公元1214年7月,金国遭受蒙古的打击。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王朝则与蒙古联手抗击金军。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金灭亡之后,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际,收复被蒙古占去的土地,但并无强大的军事力量。南宋的这一举动反而成为蒙古南侵的借口。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次年9月和1237年再次两度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军中。正在鄂州与宋军交战的其弟忽必烈立即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但南宋佞臣贾似道不但不遣军北追,反而派人向蒙古求和,使蒙军得以顺利退回北方。此后,忽必烈继承了大汗之位,又继续其南征的步伐。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覆灭。韩振飞说,第三次是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宋高宗南渡称帝,随高宗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民为躲避战乱南迁。随后元军南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战场。文天祥率兵挺进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辗转赣闽粤各地。早先迁入赣闽粤的客家先民只得继续南迁,进入广东的梅州、惠州等地。此时,户籍制有“主”“客”之分,由此,移民被编入“客籍人”,“客籍人”便自称“客家人”。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11.jpg明末至清两次移民大迁徙客家人漂洋过海遍及五洲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公元1644年),中原大地上一片刀光剑影。首先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攻占了西安后,一路摧枯拉朽,经山西,出居庸关,居高临下攻下了北京城,明王朝宣告灭亡;其次是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打开了东北的大门,引清兵入关,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满族贵族建立了清王朝,使得中国历史翻开了清初的一页。也造成了客家先民的第四次大迁徙。黄志繁说,客家第四次大迁徙有两个原因,一是清兵入主中原,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的节义之士纷纷号召群众反清,失败后散居各地,也有随郑成功移民台湾的;另一部分人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第二个主要原因是: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两百年的沧桑岁月,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地少,耕殖所获难以维持供应,更谈不上发展,适逢清政府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早先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移入四川。这一次移民,是政府平衡经济、发展经济的举措,具有非常意义。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08.jpg但是,晚清的动乱很快来临,第五次客家人大迁徙便是咸丰和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10余年(本报《探索江西》曾有详细报道)。当天京(南京)陷落后,太平天国的将士遭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同时,为利益之争,赣闽粤的一些客家人和当地人发生械斗,这也令清廷头疼不已(仅粤中地区就土、客械斗不已,延续长达12年)。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别划出专门地区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大迁徙,分别到了海南、广西,甚至漂洋过海。韩振飞称,客家人自南宋末年以来,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或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或进入越南、缅甸。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家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07.jpg十八险滩成土客文化分界线   千年古风凝成客家文化精髓“宗继千秋莫计你家他家心怀中土恢先绪,祠馨百姓何分新客老客会际虔州报壮图”,这是记者在赣县客家人宗祠内看到的一副对联。纵观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几次客家人大迁徙,可以看出:宋末江西宁都、石城、兴国、于都、诸县和瑞金的北部大都是第三次中原南迁或者由闽西回迁的客家人。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的客家人为赣中客家先民迁来。同时,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也有客家人回迁,赣南南部和“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寻乌诸县大都为此时期从闽粤回迁来的。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赣南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再次成为迁徙者寻家觅舍的好去处。赣南是客家民系、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也是客家精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之地。站在纪念坛前,韩振飞遥指赣江说,前为十八险滩,这十八险滩将赣文化和客家文化一分为二:十八险滩以下为赣文化,十八险滩以上为客家文化。此与“赣州控闽粤”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军事环境相得益彰。在赣县的客家文化城门前,一位导游笑着对游客说:“死走了!”记者诧异,韩振飞说,此非“变了形”的南昌话,而是地道的客家话:“食昼”,意为“吃午饭”。韩振飞称,客家人的语言至今保留着古唐风,与赣语系有明显区别。如“吃早饭”为“食朝”……这是典型的古汉语词汇。但赣南有些县城的客家人还带有广东和福建的方言,这是由于有些客家人为粤闽回迁者。这不能说客家文化不进步,而是客家文化很少吸收其他文化。黄志繁说,赣南客家人的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客家人创造了兴国山歌和赣南采茶戏等文化艺术。兴国山歌最早源于兴国和相邻的泰和、万安、宁都、于都和赣县等地。这一地域位于赣江上游,是中原人南迁到赣南的第一站。有专家推测,兴国山歌为中国客家山歌之祖,在唐代就有高超的技艺。另外,赣南的东河戏、宁都道情等民间艺术也是客家文化的奇葩。http://www.jxnews.com.cn/images/n1098/pic_26204.jpg防御性建筑雕琢客家智慧赣南围屋圈写血缘性社会说起赣南客家人,不得不说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围屋。韩振飞说,围屋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专家万幼楠曾称: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黄志繁说,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目前还有500余座。这些围屋大的有万余平方米,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万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两大类。其形制有方围、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韩振飞说,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的建筑。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战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粉,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赣南围屋绝大多数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韩振飞说,赣南围屋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体现的是血缘性社会,整个围屋中只有一个家族,没有外姓,与非客家的地缘性社会有明显差异……离别赣州前,记者站在纪念坛前,东望八闽,南眺五岭,心却随赣江之水奔腾不息。(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赣南寻找中国客家人的摇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