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客家里長對客家事務的推動
【文/陳瑋鴻( 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公共管理者的身份背景是否影響著其職務表現上的態度,是代表性官僚理論(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的主要論述,從過去僅保障弱勢團體工作的保障,進而延伸至服務能設身處地為其所屬團體發聲。
台北市是一個都會型的城市,其發展狀況並不像客庄的模式發展,而台北市客家族群也亦屬於「隱形」的情況,在非多數也非少數的情況下,都市客家人的族群特色彰顯並不像桃竹苗等客家人口眾多的縣市,而客家里長,不論是透過本質論經由血緣所認定的客家里長,亦或是透過結構論透過認同、姻親、族群互動等因素聲稱為客家里長,為客家的付出,均是因都會發展這種特殊的模式。
如果在桃竹苗等客家大縣上,客家里長得當選並不為奇,人口逾六成均是客家人,自然選舉產生的里長也會是深耕地方的客家人;台北市客家人口約略為兩成,雖有客家人口聚集區如通化街、古亭等地方,但客家里長在台北市仍為少數,台北市總計456里,而台北市客委會統計僅54名合作的客家里長。
這些客家里長為客家活動努力不遺餘力,以去年2012年為例,大安區龍生里舉辦了「頭擺『夏』一跳」趣味運動會,龍生里里長沈鳳雲表示,「這個運動會把農業時代的日常勞動表現成趣味競賽,讓都會各族群了解以前客家人休閒時常把農具當成娛樂道具,在娛樂中凝聚團結意識的情景。讓大家藉著對客家過去生活方式的體會,了解龍生社區是各族群互相融合、尊重、團結的大家庭,大家不分彼此,共同創造祥和、多元的龍生家園。」
客家里長不僅只是象徵客家族群在台北市各里有代表,更是客家人透過里長職務發揚客家文化,以利都市型客家發展。
資料來源:全球客家經貿平台 龍生里運動會 20隊爭耀龍門 http://hi-taiwan.ecserver.com.tw/eip/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022&Part=Contributor2012100402 最後參閱日期2012/11/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