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心‧文化情──客政所周錦宏老師專訪
【文/張淵鈞、李嘉峰(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距離上一次周老師個人專訪,已有近7年的時間。這次的訪問內容,著重在周老師的文化工作進展,以及客家學院大學部的設立。
近期周老師的文化工作可分為兩項。其一為「特色產業精進輔導計劃」。周老師最近參訪了數個客家鄉鎮的特色產業,大都為中小型企業主所經營。希望透過政府力量,輔導產業使產品加值、外銷,甚或是成立觀光工廠。參訪期間,這些特色產業著實令周老師感到驚艷,感受到地方產業的活力。例如高雄杉林的葫蘆燈飾,將葫蘆的形象創意化,成為另一種文創產品;而另一項工作,則為「客家生活環境營造」。除了地方文化調查,「農村再生」也是另一個發燒議題,例如有機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村土地利用的相關硬體建設,與農業轉型的抉擇。
提到客家文化推展的難處,周老師則舉了節慶作為例子。例如「客庄十二大節慶」,在活動後,是否能讓當地經濟持續活絡?以及是否能真正提高年輕人的主動參與意願?而節慶本身的宣傳,應更著重在歷史文化的內涵,令民眾了解節慶的深層意義,進而認同和參與;而目前有關客家文物的展示,或許過偏於傳統的農耕器具。周老師認為,應該以更多元的展出,讓參訪者體會多樣豐富的客家文化。
周老師亦參與了客家學院大學部的成立籌備。他希望透過大學部的基礎能力培養,加上碩、博士班的專業研究,使客家學院能有一貫的體系,訓練出專業且創新的客家事務人才;相對地,碩、博士班的學生,也可以在大學部修課,加強自身的基本能力。而目前規劃的「五年雙學位」制度,大學部學生可以在大四提早於碩班修課,縮短修業年限,更快速與職場或繼續升學做連結。最後周老師也期望,客院的學生能善加利用中央本身,以及台聯大等等的優勢,去尋找「碗以外」的更多資源,茁壯自己的學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