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连城民俗,见福建日报
http://news.163.com/13/0226/08/8OKK921K00014AED.html“许多地方的年味越来越淡,传统民俗变少,因为许多人都离开了家乡,没有人留守乡土,这样大型的民俗表演确实难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民俗研究专家严修鸿说。出生在龙岩武平的严教授对在传统民俗受到现代冲击之时,客家元宵节却依然兴盛颇感兴趣,特地赶来连城采访。
“比如游大龙,如此热闹一是因为民间节日欢度元宵的热闹,二是可以敬神,庆祝农村五谷丰登,并保佑来年。难得的是,这些活动与当地的宗族文化结合了起来,张扬一种力量,象征着团结,又是一次集体的狂欢,让生活变得有节奏;还偶然和地理因素结合起来,比如当地盛产宣纸和竹子,使得制作大龙材料充足。”
“在这里,我们还能感受到很朴素但依然感人的力量。大家不是演给别人看,是自娱自乐,在年轻人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豪放、自由,所有的表情和动作很天然。这样团结的盛会,能让参加的人感受到亲情的力量,让离乡的人更想念自己的家乡。我们希望,用中国的文化留住自己的人。”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13/img/end_news.png 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民俗研究专家严修鸿表示,客家匾额表达了客家人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欣赏趣味,反映了客家地区的一些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呵呵,改做民俗了。
http://www.chinanews.com/qxcz/2013/03-01/4607595.shtml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教授严修鸿曾经参加“汉语方言地图集”这样的学术项目,作为“客家人社区”的管理员也在网上倡导方言保护。他说出了其中的无奈:学界就只能呼吁一下,还能怎么做呢?
“文革”结束后,学术界也为方言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但在“推普”的背景下,“对方言应该怎么有步骤、有效地保护的探讨就少之又少,倒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话如何保护和推行的论文非常多。”
严修鸿欣赏台湾的做法和现状。台湾同样经历过倡导说国语,不许说方言的阶段, “解严”之后,客家人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了“还我母语运动”,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声音,争取了权利,现在台湾有客家电视台,政府也组织人才编写客家话、闽南话教材,在学校里配备老师等。在台湾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包括高山族语言在内的小方言。相应地,台湾在如何保护方言上就有一些研究和讨论。】
http://www.nbweekly.com/news/china/201311/35009.aspx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