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客家古韵的清代民初建筑藏身梅县西阳镇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12-12-4 21:01 编辑在近日公布的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故居和地处丰顺县汤南镇隆烟村的“定昌公祠”名列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中。连日来,记者前往探访这两处饱含客家古韵的清代民初建筑。 林风眠故居位于梅县西阳镇阁公岭村,建于清代,是一座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的悬山式的四合院客家传统民居。林风眠在此度过了艰难贫困的青少年时期。
定昌公祠始建于1928年,祠内外木雕、石雕华丽,据说当时的雕刻师来自潮汕地区,整座建筑呈现了客潮文化的交汇。
记者深入梅州山区探访林风眠故居、定昌公祠两处清代民初客家文化代表建筑
蜿蜒东行的省道S333线从梅县西阳镇阁公岭村擦边而过。离公路300米开外,一座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的悬山式四合院客家院落屹立在一汪水塘边,白墙黑瓦,卵石铺径。低矮的门楼下,朝北而开的大门上方,书写“敦裕居”三个墨黑大字。这座朴素无华的客家院落,便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林风眠先生的故居。
林风眠故居朴实无华
林风眠故居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的客家传统民居,土木石结构,灰瓦面平房,建筑面积现存约700平方米,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其正立面依山形地势以鹅卵石垒筑高台基,与池塘形成较大落差,使低矮的凹式门楼显得挺拔。大门门坪中轴线北端筑有矮墙,形成照壁挡住了直观内庭院的视线,小小的曲折变化,使屋内风光不致一览无遗。大门门额所书“敦裕居”3字,由林风眠先生的父亲所书。
林风眠在“敦裕居”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艰难贫困的青少年时期。庭院东厢房靠南倒数第3间就是他起居学习的房间。房内仍存其使用过的书桌与箱形小书橱,桌面油漆斑驳,让人不难想像大师少时昏暗的油灯下诵读、临摹经典的情景。故居内其他各处也存有林家祖辈留下的打制石磨和生产用具等客家民俗文物。
目前仍居住在阁公岭村的林风眠唯一亲人、侄女林素玲女士现年69岁。她说,林风眠18岁离乡出国学画,再没回过故乡。1977年,林风眠迁居香港,孤身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4年,1991年8月12日凌晨在港逝世,享年92岁。大师逝世前夕曾留下“我想回家”的夙愿。
欲为客家骄子建纪念园
200多年历经风雨,敦裕居的一些房屋一度出现墙体倾斜、梁架桁桷腐蛀、门楼倒塌等危状。2010年10月,梅州对其组织了全面修缮,并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居所内陈列林风眠的艺术人生传略、书画作品等。“画作回家,魂归故里。”在离开故乡92年后,林风眠的画作终于代他圆了“我想回家”的夙愿。
为了让故乡人民永远铭记这位为我国现代美术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客家骄子,梅州决定开建林风眠纪念园,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定昌公祠展现客潮文化交融
从丰顺县城向东南驱车约半小时,进入阡陌纵行的汤南镇隆烟村,沿村道几经辗转,只见一座精美的客家堂屋建筑屹立在村中心,这就是定昌公祠。
定昌公祠是隆烟村罗氏二十四世祖定昌公祠堂,占地面积485平方米,始建于1928年。大门匾额用麻石镌刻的“定昌公祠”四字苍劲有力。而单是一副大门,据说当时的工钱就花了110担谷。
定昌公祠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二进祠堂,大门两侧立有一对典型潮汕风格的石鼓。祠内外雕刻装饰豪华富丽。上堂前檐屋顶为卷棚式结构,梁架为抬梁式七步架梁,由木瓜承重,镶嵌有月梁,雕有垂莲,雕刻工艺精湛绝伦。
此外,屋脊则缀有形象逼真的龙、凤、花、鸟等吉祥物彩塑。祠堂内四壁、横梁上、柱头边均完好保留着风格儒雅大方雕刻精美的壁画和石雕。
定昌公祠主人、隆烟村罗氏二十六世后人、现年69岁的罗深池告诉记者,当初建祠的雕刻师都是从汕头、揭阳等地请来的,他们足足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定昌公祠石梁、木柱、山墙、屋脊上的上千件壁画、木雕、石刻,祠堂虽小,工程浩大,咫尺之间尽显富丽堂皇,处处闪耀着客潮文化交融的光芒。
申报10年终成文保单位
据介绍,定昌公祠在上世纪曾长期作为公社大队办公场所,由于疏于管理,曾有几副石门柱被盗,更有人为盗刮公祠木雕、横梁上的金粉和金箔,破坏了部分雕刻。为了更好地保护定昌公祠,汤南镇从1999年开始为其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0年被获批为县级文保单位。罗深池介绍,定昌公祠的创建人是他爷爷罗督藩,号定邦。“定昌公祠”的命名,是为昭示子孙后代兴旺昌盛,奋发有为。据当地史料记载,罗氏后裔也颇为争气,有建树者不乏其人。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212/01/73437_27626853.htm
画家林风眠专题[梅县人]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96&fromuid=536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