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12-10-17 18:40:51

导演鬼叔中:痴迷寻根客家文化 4年拍5纪录片

来源:三明日报 
http://www.fjsen.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21015/5404a670289b11e5d11f17.jpg●本报宁化记者站 俞祥波日前,香港凤凰卫视旗下的视频网举办的首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网络投票正在进行,客家文化题材独立纪录影片《罗盘经》,从300多部参评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20强。该片导演鬼叔中,是宁化土生土长,并在宁化生活与工作的客家人。2008年开始,鬼叔中对宁化客家民俗农事、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以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性的搜寻拍摄,先后完成了《玉扣纸》、《老族谱》、《砻谷纪》、《采菇纪》、《罗盘经》等五部作品,并拍摄了大量诸如花灯、游神、舞龙、婚嫁、节庆、制谱等客家民俗和客家老手工技艺等影像资料。这些作品和资料为客家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忆。鬼叔中作品受邀多次参展并广受好评,其中,《玉扣纸》为第五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开幕影片,《老族谱》于2010年入选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砻谷纪》于2011年被评为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十佳纪录片,并被“粟宪庭电影基金”和香港中文大学收藏。http://www.fjsen.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21015/5404a670289b11e5d14118.jpg“给孩子们留存一份温暖的乡间影像记忆”鬼叔中原名甯元乖,土生土长在宁化乡下。和其他农村孩子一样,直到18岁考上大学,才第一次坐火车,看到大海。童年生活的美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让他即使身处城市,依然对故乡、对农村那些老物件、老古事念念不忘。“夏天顶着父母的责骂到河里游泳,冬天就去秋收后的稻田里捕鼠。还有下自制的各种棋,跳格子,非常有意思。”此外,正月抬菩萨游村、装古事,新娘坐花轿吹吹打打嫁女迎娶,砻谷等民风习俗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城关上班的鬼叔中发现,小时候那些可以上上下下捉迷藏的木结构椿凿屋渐渐被水泥砖房取代;河边大石块上洗衣服的妇女也越来越少;很多小时很期待很隆重的节庆习俗也在慢慢冷淡下来……“不需要多少年,很多客家习俗,客家物件、手艺,孩子们都不知道。风土记录有了紧迫感,我想给孩子们留存一份温暖的乡间影像记忆。”鬼叔中说到自己拿起机子拍摄的原因。当时的鬼叔中在影像拍摄上,除了看过诸如《毕摩纪》、《哭泣的骆驼》等大量的纪录片,此外“一穷二白”。没有器材。他的同学黄苏建和高盖向来了解鬼叔中的才华和做事态度,知道情况后,便在2008年替他买了一台HDV,此后在同学的帮助下陆续购置了编辑剪辑器材。技术上,在购买机器之前,鬼叔中连“摄像机都没有摸过”,而且,他不止一次在影展交流会等场合表示“我没有技术”。没有器材、没有技术,原来给自己定位为做一个诗人的鬼叔中抱着为那些即将消失的客家风土留下一点影像资料的朴素想法,走上了独立拍摄纪录片这条似苦行僧却又乐在其中的路。“为搜寻保护客家文化遗产活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鬼叔中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叫《玉扣纸》,片长47分钟,真实记录了宁化造纸土法。玉扣纸,宁化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天工开物》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普通的叫毛边纸,其上品称“玉扣纸”,因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洁白如玉而得其名。“年轻的时候,在乡下工作,那时玉扣纸还十分普遍,一个乡就有几十家玉扣纸作坊。但随后逐年减少。2008年的时候,四处托人打听,才找到了一家土纸竂,还好他们刚接到一单生意,需要开工。”鬼叔中选定玉扣纸作为第一部片子的拍摄题材。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拍摄,以及后期数个月的剪辑,2009年2月,片子出炉。尽管是处女作,其原生态的拍摄方式仍然引起很大反响。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汉品》杂志第1辑撰文对其推荐,表示“很多人据此才知道了玉扣纸的存在”。在北京云南等地播放,还激起观众为玉扣纸发展出谋划策。《玉扣纸》完成之后,鬼叔中说:“那些做纸工人就各自回家务农了,玉扣纸作坊一直没有开工,年轻人也不会再学做纸手艺了。”这部片子所拍,也许是宁化玉扣纸的绝唱。2010年完成的《老族谱》则让木活字印刷在沉寂多年后,以高密度的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关注,并思考、寻找木活字印刷的传承出路。族谱,对于从北往南迁,再往世界各地出发的客家人来说,是了解自己从哪来、下一代到哪去的最重要的依据。在电子排版和机器印刷横行的时代,宁化的客家人则固执地,费时费力费资,用传统的木活字印刷,印制族谱。这只是因为,它的保存年限更长。一个偶然的机会,鬼叔中认识了修谱师傅邱志强,随后展开了《老族谱》的拍摄。片子时长 79分钟,拍摄耗时一年多,片子不但客观而有意味地纪录了木活字手工制谱的工艺流程,还拍摄了著录新谱的一些细节和与族谱有关的祭祀活动,包括有裁谱、起师、祭谱、入箱、打醮、游谱、发谱、谢师等。片子在各种渠道播映,引起强烈关注。尤其是片子中的木活字印刷术,吸引了数十家各级各类媒体前来报道,其价值被重新认识,并于2011年被收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老族谱》的修谱师傅邱志强,已引起县文化馆重视,替他申报了省级非遗传承人。而更多的单位、个人正在为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想办法。随后,《砻谷纪》、《罗盘经》等纪录客家老手艺、老物件的纪录片陆续推出。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纪录片总时长已超过6个小时。尽管鬼叔中谦虚地说,拍摄只有一个愿望,为那些即将消失的客家风物留下一点影像资料,纯属私人行为。但正如《汉品》杂志和网友“它山石”所言,“为搜寻保护客家文化遗产活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无疑在传承客家乡土文化”。“对客家风土影像的追踪会是一项长期的自我秉持的工作”拍摄独立纪录片,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辛苦而费时费钱费心力的工作,非局外人能体会。“他有一辆车,但是很破,有时一路要熄火好几次,但他更愿意谦虚说是自己驾驶技术不行……”曾经多次跟随他拍摄的小张说。“每次去农村拍摄,他都自己买好菜,带到人家家里去。有时替别人拍照片,他都自己掏钱冲洗出来,一一分发。”拍摄《老族谱》,前后耗时一年多,他更是没早没晚。尤其发谱时候,通宵守候拍摄。为了拍节庆舞龙,他扛着机子,跑前跑后,比新闻记者还专注认真。拍摄《玉扣纸》,一个多月,每个周末,他都在治平乡,与工人同吃同住同聊天。后来,他又在去年春天去补拍了上山砍竹蔴、洗竹蔴的工序,希望将来剪一个准科教版的《玉扣纸》。寻找拍摄线索、托人联系也是苦事。幸好他为人善良、热心,相识的,不相识的,都愿意帮他。因为要上班,他一听到什么线索,只好中午或晚上赶去拍摄,风雨兼程。现在,更多的人从作品中认识了他,被他感动,一遇到好线索,都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传达。其间的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鬼叔中却是苦中有大乐。他说:“我是把做纪录片当成一种自身修行,别人要说我什么就说吧。”鬼叔中家中挂了一张很大很详细的宁化地图。每到过一个小村庄就在地图上画一个圈。总有村庄里更多的老手艺等待着被记录,他会利用业余时间寻访拍摄。有人根据鬼叔中作品(《玉扣纸》的造纸术、《老族谱》的印刷术、《罗盘经》的指南针,推算他有意“拍摄四大发明”。但鬼叔中表示,完全没有这个野心。但是对客家风土影像的追踪,会是一项长期的自我秉持的工作。


来源:http://www.fjsen.com/d/2012-10/15/content_9588088.htm

zhongqq 发表于 2012-10-17 22:50:40

客家文化中的精粹,因市场及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走上消亡,可惜继承的人很少,要大力保护!一个人的声音太弱,当地政府要加快保护力度,民间有志人士或团体要加入保护行列,共同保护和发扬多元、灿烂的客家文化!

fangshang 发表于 2012-10-17 22:55:50

《罗盘经》观看
http://v.ifeng.com/ent/movie/201209/67cf6b0e-b2c3-41c9-91d8-6a7d4d531a38.shtml

level 发表于 2012-10-17 23:00:48

看过他的作品,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导演鬼叔中:痴迷寻根客家文化 4年拍5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