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323 发表于 2004-4-3 02:28:54

赣南堪舆文化溯源

赣南堪舆文化溯源


    赣南是中国客家人南迁的第一个聚居地,许多客家文化是从赣南起源,客家堪舆文化亦不例外。堪舆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趋吉避凶、天人合一的经验的总称。中国的堪舆文化在唐代以前,仅是停留在为皇家朝廷服务的一种“宫廷文化”,庶民百姓不敢与闻。在唐代以后,南迁的客家先民,从中原宫廷来到赣南,形成了在千家万户普及的赣派堪舆术,为其镀上一层浓郁的客家文化色彩。

   〈一〉杨救贫避乱赣南与赣州筑城。赣州的堪舆文化起源,始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乱、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杨救贫名筠松,字益,号救贫,广东窦州人,唐代末年携宫廷珍藏的堪舆“秘笈”,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隐居,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1.5公里的山坡上。

   杨筠松先生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两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5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2年水毁,存在不过46年。后府治迁水东。南北朝的宋时,赣南为南康国,城治在于都。赣州城废。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地形上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杨救贫在赣州的堪舆活动,使堪舆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堪舆术得了用武之地,赣派堪舆得以兴起。

    〈二〉曾文辿、廖瑀、刘江东对杨救贫堪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杨救贫在赣州的堪舆活动,使他声名远播,但赣派堪舆流派的逐步形成,应是他在兴国县三僚村授徒开始。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相传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阴”的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像一座八卦图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三人是3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写作三僚)。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县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后著有《八分歌》、《寻龙记》、《泥水经》等书传世。

    另一位追随杨救贫定居三僚的弟子是廖瑀,字伯禹。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州(古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笈。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等著作传世。

    杨救贫还有一个弟子是于都上老的刘江东。刘江东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学判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因其祖父为卢王参政,与杨救贫先生知遇,遂请其收刘江东为徒。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而曾、廖二姓却是将堪舆术列为家传,不传外人,后曾、廖二姓繁衍,主要在三僚一地,而刘姓渐渐走出三僚,从兴国逐渐散播各地,以至海外。刘江东是杨救贫先生的主要传人,他是杨公堪舆理论的主要记录者,为杨公堪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本人著有《囊金》一书传世。

    〈三〉赣南堪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赣南客家堪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和兴国县三僚村对杨救贫先生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宋元时期,著名的堪舆师多出自杨救贫及其弟子之后,并相对集中在兴国的三僚村。如曾世英,字省庵,宋时人;廖仁,字德元;廖绍定,宋时兴国三僚人;廖绍宠等。

    在三僚村之外,赣南还有很多堪舆大师,著名的如赖布衣。赖布衣名文俊,字太素,号布衣。宋时赣南定南县凤岗村人,系曾文辿嫡传弟子。所著有《催官篇》一书,是理法派代表作之一。宋代赣县还有一位叫卜则巍的先生,字应天,著作甚丰,其中《雪心赋》至今在海内外影响甚大。

   赣南客家堪舆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与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两次下诏公开在全国征召堪舆术士、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的三僚村的堪舆师独占鳌头有极大关系。

    明永乐5年,明成祖朱棣下诏礼部在全国访求堪舆术士,将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堪舆师廖均卿、曾从政请到南京,为永乐皇帝堪择陵地,得北京昌平黄土山,即明13陵。

    明嘉靖15年,明世宗下诏全国征召堪舆师为他择地建陵,并由礼部出题,对应征而来的堪舆师进行考试,选得兴国三僚廖文政、曾邦旻为其择地建陵。兴国三僚村的堪舆先生,在明代成为皇家御用堪舆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堪舆职事。三僚廖均卿为永乐皇帝择地建陵后,永乐授其四品官衔。

    作为堪舆术士,永乐皇帝给廖均卿的恩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海内外堪舆界仍非常尊崇“赣州先生”,每年都有很多堪舆爱好者来赣州参观考察,祭祖朝圣。

原载于2004年4 月2日《赣南日报》

傻虎黄大猫 发表于 2004-4-3 10:53:15

傻虎黄大猫 发表于 2004-4-3 11:25:03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4-3 11:34:38

客家名称出现晚,不等于客家文化 形成晚。

这是两个概念,要分开。

客家认同在赣南以及四川,湖南等原来无客家名称的人群中展开,主要是因为他们继承的客家文化是相同的。

至于粤语区人,广府人,这些甚至比客家这个名词出现都可能要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赣南堪舆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