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摇篮”在赣南(客家精神篇)
“客家摇篮”在赣南(客家精神篇)转自:赣州晚报 时间:2004年4月1日
赣南是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也是客家精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之地。近日,记者就客家精神的内涵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有关问题,对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罗勇进行了专访。
记者:罗主任,您作为赣南师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及国际客家学会(香港)理事,在客家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请您谈谈客家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好吗?另外,赣南在客家精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呢?
罗勇:我认为精神属于文化范畴,是其精华与灵魂。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极其深厚,由此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博大而精深。客家作为中国汉民族体系中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支系,客家精神是客家人所独有的;客家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人在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彰显出自己鲜明的特性。赣南,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和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最大的聚居地,孕育了客家民系,孕育了客家文化,也孕育了客家人文的精华与灵魂——客家精神。
记者:客家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什么?
罗勇: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能寻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客家精神也不例外。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出来的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过程及迁入地的社会、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的作用密不可分。客家精神,一方面是对中原优秀文化灵魂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又汲取了入居地的文化因素,从而使得客家精神特色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记者:那么,您认为客家精神包涵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呢?
罗勇:客家精神寓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同时,也有其鲜明的个性。我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精神
要讲清这种精神,首先必须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中,与当地土著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和先期迁入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混化交融,渐渐形成一种有特殊方言、特殊风俗、特殊社会心理和特殊生存方式的群体。随后,由于客家人口不断膨胀,又向珠三角、海外发展。崇先,是指客家先民无论迁徙到何地,都难舍故土情结,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崇拜自己的祖先创建的中原文化以及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也为此深感自豪。无论迁徙到何地,都继承和发扬祖先给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报本,是指在面对其他族群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中,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作为炫耀祖德、报效祖先的最好“礼物”。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的放大就是“国”。在历史上这种精神即表现为忠于朝廷,报效国家。如南宋时期的文天祥组织客家人勤王抗元,演出了悲壮的一幕,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反映。在当今,则表现为许多客家华侨的爱国爱乡情结特别深,不论在海外漂泊多少年、多少代,报效祖国、热爱家乡的信念始终不渝。比如,现在许多客家人在海外取得成绩后,他们就会回到祖国寻根问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他们当中有的人并非十分有钱,但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却是至诚至真。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
可以说,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在客家人中表现得特别强烈。究其原因:一是沿袭了中原的传统。中原儒家思想讲究重农抑商、崇德尚学。因此,在赣南涌现出了许多书院,如宋代的道源书院、濂溪书院等。二是客家人所处赣闽粤边区均属山区地域,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山多田少,商业又不发达,生计艰难。因此,客家人除了依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外,剩下的只有靠读书仕进,向外谋求更大的发展。于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在客家人中代代相传,成为客家人的传家宝。我们常常在客家人的民居中看到“耕读传家”的门匾,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
客家人由于战乱、灾荒而不断迁徙,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就是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历练出来的。客家先民的入居地大都是比较贫困的山区,定居山野,相对短缺的资源,相对落后的交通,加上当地族群的排斥,要想落地生根、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就必须艰苦奋斗,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去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开拓一片新天地。同时,客家人在艰苦开拓过程中又历练出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安于贫穷,无时不在谋求新的发展空间。这种进取精神特别体现在那些漂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上,他们离开故土,离开家园,面对的只有拼搏,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他们在所在的地区和国家不仅扎下了根,而且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讲到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必须提到客家妇女吃苦耐劳的品德,客家妇女在外耕作农田,在内操持家务,里里外外一把手。客家妇女是贤妻良母,她们能够忍辱负重,她们贤惠、善良、柔韧,富有爱心,吃苦耐劳而又富有牺牲精神。
穷则思变、勇于开创精神
俗话说:“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是客家人的命脉所在,山也给客家人带来了封闭和贫穷。穷则思变,客家人身上所特有的敢于开拓的品性,又激发了客家人勇于开创新天地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斗志和热情。其次,客家人包容性强的特点也使客家人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如洪秀全发动了反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发起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还有朱德、叶剑英、叶挺等都是客家人勇于革命、勇于开创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
团结协作、海纳百川精神
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在小的方面就是集体观念比较强,这同样是有历史背景的。在客家先民迁徙过程中,没有团结协作精神,是无法历经千山万水、千难万苦的;到了入居地后,没有团结协作精神,不依靠群体力量,是难以在中国古代宗族、族群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环境中生存的。于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客家人培育了一种整体观念,并且这种整体观念又升华为国家观念。尤其是那些身处海外的客家人,他们都比较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的经济实力虽然不是很强,但他们的爱国热情却非常高,在民间组织中的号召力特别强;只要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报效祖国。
海纳百川的精神则体现了客家人包容性强以及博大的胸怀。一方面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在继承先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流中,又不断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来丰富自己,从而形成了丰满的客家文化。一方面表现为客家人热情好客。客家人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只要来了客人,就会热情迎进门去,让座、泡茶,端出精心酿制的糯米酒和其他土特产品待客;这些东西客家人自己平时也舍不得吃,而客人来了却大方得很,热情得很,尽其所有以待客。所以,赣南有句古话叫做“主人搭帮客”,就是说家里好吃的东西,只在有客人来的时候,家人才能分享得到。同时,客家人很重人情往来,人情味特浓,有句俗话说“人情一到,谷种要粜”。再次,就是客家人不排外,尊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许多外地干部来到客家乡村,农民们一定会腾出最好的房间,做出最好的饭菜来招待,视之为最好的亲戚朋友,惟恐招待不周。这种热情好客的客家民风,使客家人赢得了众多的朋友和广泛的赞誉,也同时使得客家人赢得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种种外力帮助。(记者黄文生 见习记者刘庆元) 打客家牌赚钱是好是坏? 在赣南开 客家恳亲会,总比在河南好。
即使炒作挣了钱,也是给了赣南的乡亲。
赣南的客家,非常值得肯定。这次会议的社会效果,我乐观其成。 所谓打“客家牌”,瞄准的是海外客家人。
如果没有这一条,“客家牌”是不值钱的。
这是世俗社会的必然产物。
不管是客家人还是打客家牌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名利交流。客家的泡沫一再升腾,客家乡村依然贫穷落后,客家文化依然封闭守旧,历史玩笑一开再开,大开倒车。
[ Last edited by 傻虎黄大猫 on 2004-4-3 at 13:04 ] 客家恳请会的功能还是有的,至少为客家整合,客家认同铺平道路。
海外游子来追念祖德,团聚乡亲,不是很好的事情么?
客家山乡本来封闭,有一次对外展示,自信地宣传自己的机会,有什么不好呢? 同意yan管的观点~~ 最近有一个客家学者称客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客家精神,而客家话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他却只字不提。其实客家精神是很虚无的,所谓的“四自”的客家精神并非客家所独有,甚至一些少数民族比客家人更具客家精神。但是近年来,弘扬客家精神的口号越来越响亮,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那些客家领袖用非客家话在大谈客家精神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个人认为,客家文化的核心是客家话,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只有客家话才是划分客家人的主要依据,客家精神只是客家文化归属的一部分。
[ Last edited by hcb8188 on 2004-5-4 at 17:45 ] 客家人的独特之处就是客家话了,在我广西这里哪点看得出是客家精神的?没有,实在看不出,和粤、壮等族群没两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