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客家从哪里来?
广西客家从哪里来? 麦群忠 广西是继广东、江西之后,全国客家人的第三大聚居地。据不完全统计,有两个不同的数据:钟文典先生所著《广西客家》(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称:“在广西,除了四个县以外,都有客家人分布,人口总计560万。”占全区人口的11%强;另据冯秀珍女士所著《客家文化大观》(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介绍,广西客家人现有460多万人,占全区人口的9.2%,居住的县(市)共有76个,占全区县市总数的90.5%。要了解广西客家的底细,首先要搞清楚客家是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为什么迁入广西的?据《广西客家》所述,客家人分别从秦至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六个时期迁入广西;而据《客家文化大观》所述,客民分秦汉、两晋、唐至五代、两宋、明末清初、清朝末年六个时期进行大迁徙。冯著所叙,主要是针对全国性的客民大迁徙,而钟教授的专著则是着重介绍各个不同时期入桂的客家人的。本文以钟著为据,加以简述。一、秦王朝五代十国(前221-960)汉族中客家民系或称客家族群,发源于我国中原大地。北方汉人成批南下居于广西的,始于秦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赢政二十八年)秦军号称50万分五路攻略岭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设置了桂林、象、南海三个郡,广西地区已属于秦王朝所有,可以容纳中州迁徙之民。到了汉代、汉武帝发兵平定了南越,即将秦代所设置的三郡改为九郡,其中的桂林、苍梧、合浦诸郡都在当今的广西境内。后来,历经晋代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以及唐末的黄巢起义,北方人南下的更多,广西虽然不是主流,但他们通过湖北、湖南到达了桂东、桂南直至桂中和粤西广大地区。自秦代开辟五岭以后,入岭南的途径有五条,其中自湖南的道州入广西的贺州;自全州入静江这两条路线是中原通向广西的陆路必经之道,特别是灵渠的建成,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广西从此可经湘江北达中原,又可沿贺江、漓江入珠江,也可顺绣江,南流江南出海洋。汉代岭南的番禹(今广州)徐闻和广信(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合浦等处已成为商贸港口。从三国至唐、五代,由于造船和航运技术的提高,南北交往频繁,北人南来日益增多。客家既然是中原的重要居民,所以从秦汉至隋唐五代的千余年间,从北方南来广西的中原游民、士族、商贾、戌卒以及被贬谪的官吏和被流放的罪徒等等,其中自然会有客家人。他们大多停留在桂州、贺州、富州、容州、白州(今博白)和廉州各地,形成了桂东北的湘桂和桂南的粤桂边区客家人居住带。据《博白县志》和《广西通志》等记载,博白庞氏,唐以前迁来;博白梁氏原籍闽,唐时迁来;博白徐氏,唐元和中为邕管理略史,其子遂客家白州。与桂南紧邻的钦州、廉州(今属广西),据罗香林先生《客家史料汇编》载,当地的“客家始于五代”。二、两宋时期(960-1279)北宋、南宋300多年间,客家人向广西迁徙的日见增多,据《太平寰宇记》载:宋代,广西已经有主户和客户的区分,当时的桂州,“主,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九,客,七千七百五十九。”而客户多从山东、河南、江西、湖南及广东各省迁来,不但在桂东、桂南落户,还有少数客家人已深入桂北和桂西南的山区定居。桂林当时是广西的省会,所以从北方来的仕宦较多。宋朝初年,广东广州府三水县人黄龟,落户于临桂县东乡富家庄马山■。全州在明代从前为湖南的清湘县,洪武二十七年(1394)才划归广西桂林府。在宋代,全州民户中“主,二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客,四千七百三十七。”(见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六)州中二美村、鲁唐村蒋氏,原籍江西泰和,于宋代迁入全州。灌阳,宋、元时地属湖南,明洪武二十七年与全州同时划归广西桂林府管辖。据《广西通志稿》载,其中的巨岩村蒋氏,宋末自江西吉安迁来;东头村文氏,宋末来自江西庐陵。而灵川县汉族,“俱像客籍。唐宋以来,赣籍最盛”。中州是客家人的祖居地,而两宋时期的江西、福建、湖南和广东已有不少移民至此,在这些入居的汉人中无疑也会有不少客家人。桂东的富川县,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即有杨氏之族从广东迁入,其后子孙繁衍,散居于上田、大田、来田各村。恭城县的居民,据《广西通志稿》载:“多数来自湘、赣、闽、粤、宁、川、鄂诸省,宋、明两代最盛。而所谓族,客籍最多”。贺县的信都镇,南宋时期,有罗贵、欧以信、麦秀等三十四姓一百户人家由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迁来,他们开辟荒地,结草为庐,耕种自食。(见玉昆山编撰《信都县志》)桂东南的苍梧县,在宋代,县中陈、李、黄、钟、黎等大姓均来自广东珠玑巷,蒙姓则是在宋末由江西迁来。陆川县南部的清湖、良田、乌石等村庄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他们是宋皇祐年间(1049-1054)狄青率军南下镇压侬智高以后,有些落籍地方官兵的后裔,主要有杜、丁、郑、包、邹、黄、李、邓等姓。桂南博白县的李氏是该县的巨族,丁口3万余人,据《广西通志》载:“李时亮,字端夫,其先河南仪封人,宦于博白,逐家焉。天圣二天(1024)应乡试,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累官知廉江。”邓氏之族,祖籍河南南阳,后迁福建,宋代从福建迁居廉江,后又转迁博白。据史书记载,两宋时期各地客家迁入博白的为数甚众。宋代王室南渡以后,容州(今容县)也成为了北客南来的热点地区,与容州相邻的北流县(今北流市)梁氏东平一支望出河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其先祖“宦广西巡按,遂卜居北流”,其后代分居鸭琅小一里,民乐、隆盛。沙坪等处。萝村的陈氏一系,其祖先是浙江人,宋末来北流,卜居萝村。宋开宝七年(974)才设置的郁林州,辖兴业,南流县地,南宋末年,广东东莞人钟道六为广西提刑使司,因抗元兵败,避居在郁林的东宁乡,是郁林钟氏始迁的祖先。宋末,江西庐陵人文天祥侄文陛宦于粤,任海北道廉访副使,卒于任所,文陛子文富徙葬郁林,命其长孙来邕守墓,遂定居于郁林,成为如今玉林文氏之族。桂平县(今桂平市)李、黄二族是大姓,其先祖都是宋代从广东、福建、江西及湖南迁来的。贵县(今贵港市,宋为郁林县)客家,有宋代从广东惠州,梅州迁来的,例如思龙二里东堂村黄姓就是宋淳熙年间(1174-1189)来自广东粤东的。怀远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客家人迁入多而且早、宋大观元年(1107),为避金兵侵扰,有曹、荣、龙、李、潘、杨、欧、马、蓝、候、龚、谢十二姓人家从福建上杭县逃到广东梅州,然后来到怀远落户。横县(宋代为永淳县和宁浦县)、宾阳县(宋时称领方县)城乡居民也有宋代从外地迁来的。融县(今分设融安、融水两县)两宋时期有陈、李、龙、余、莫、胡、路等姓从湖南、广东各地迁入定居,其中不少是客家人。来宾县的翟氏,据《来宾县志》载,翟姓虽有二系,但都是出自宋招讨使翟观的后代。两宋时期,还有不少客家人向桂西各地迁移,如崇左县的黄姓,就是宋皇祐年间(1049-1054)狄青奉命率军南征侬智高,部众多来自山东,事平后,黄胜奇以“功”授江州土官,就成了现今崇左江州万余户黄氏的先祖。武缘(今武鸣县)邓氏家族,宋初来自江西,刘氏家族,宋末来自江西庐陵。宋代,迁桂的客家除少数从中原迁来外,多数是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安徽各地移入。因为客家移民日增,到了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客家话成了广西的重要方言之一。据当时先后任桂州通判和钦州教授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所言:“方言,古已有之,乃若广西之萎语。……其间所言,意义颇善。早曰朝时,晚曰晡时;……相交曰契交,自称曰寒贱。长于我称之曰老兄,少于我称之曰老弟;丈人行呼其少曰老侄,呼至少曰孙,泛呼孩提曰细子。……”这些地道的客家方言流传于广西各地,说明南宋时期广西东南沿边的州县客家人已经很多了。三、元代(1271-1368)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对百姓很严厉,但未能阻止人民转移迁徙,士族百姓被迫走避四方,其中进入广西的客家人亦不少。元朝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区域,广西省下有十二路、一府、一土司、九州,分别统辖各属县。现按其行政设置作一介绍:静江路——元代,客民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迁来者不少。如元初,广东兴宁人刘贵魁任桂林镇抚使,卸任后就在桂林定居;原籍江西的黄氏,元初迁居桂林;江西庐陵的罗氏,元至正年间(1341-1368)迁来。全州路——时辖清湘、灌阳两县。清湘茅埠、初发、水西、瓦窑、石桥、大桥头等地的唐姓和第埠、水西、石桥头等地的赵姓,以及县中的周姓,都是元代从江西迁来的。灌阳勤塘、会湘桥等地的范姓,宋末元初来自江西丰城;官庄、赵家洞诸村的何姓,白沙、旱禾等村的胡姓,则是元末迁来。其中不少是客家人。柳州路——时辖马平、柳城两县。元代,广东梅州的杨文成、杨文昌兄弟移居柳城。梧州路——时辖苍梧县,邑中居民有于元代自广东迁入的如刘氏一系,就是元初从广东兴宁迁移来的。南宁路——时辖宣化、武缘两县。武缘黄姓一系来自江西吉水,始祖黄家文,元代为邕州参军,致仕后卜居武缘;另一系来自江西宁州和江西南昌;还有一系来自福建,始祖黄子依,元末援滇省知县,后来在武缘落户。宾州路——元代,先后有广东、福建等地客民迁入居住。平乐府——时辖平乐、恭城、立山(今蒙山)、龙平(今昭平)四县。福建宁化县刘衍官知平乐府事,即住平乐许湾乡;元代中叶,广东嘉应州的邹德宏、邹德俊的子孙分别迁到平乐和北流县。郁林府——辖南流(今郁林地)、兴业、博白三县。兴业的梁姓,元代有来自江西、福建、河南和郁林的。陈姓则来自博白和郁林。博白的刘姓是元初福建上杭的刘高千为其开基之祖。博白的陈姓祖始是浙江天台的陈朝奉。容州路——辖陆川县。陆川的陈氏,系元初来自浙江天台,其始迁者陈思辑来陆川做官,后来在大桥定居。莲塘的陈氏则以元代中期来自博白江南村的陈崇礼为其始迁祖。此外,元代见于记载的还有广东兴宁人刘昌于元初迁居贵州(今贵港市);广东长乐邹氏迁入北流县(今北流市);防城钟氏,宋末元初,从广东兴宁县落户钦州防城等等。四、明代(1368-1644)明王朝统治中国达267年,各地进入广西的移民渐多,当然包含了为数不少的客家人,其足迹几乎遍及当时广西设置的11个府和各个州县。桂林府——所治临桂县,明代从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的客家人更多。例如,明万历十八年(1590)山东邹平县的曾思联迁到桂林六塘,开基立业,他的后人曾兴贤又从六塘移居阳朔金宝山区的长乐成家立业,如今,临桂六塘、南边山与阳朔金宝乡曾姓客家大多是他的后裔。所属兴安县唐、王诸姓,在明代仍有从江西、湖南迁入的;陈姓中的一个系则从湖北黄冈迁来;彭姓大多是明初从江西庐陵迁来;萧姓也分别从江西庐陵和湖南迁来。所属全州,明代从江西迁来的不少。例如,州属铺沙、草湾、长沙的蒋姓;梅溪、西头、竹屋、霭山、上村各处的唐姓;邓家埠的邓姓;恩乡第十二村等地的伍姓,松川村的张姓,以及州内谭、滕、周、武、吕、田、孟、时、马、吴、徐等姓都是明代从江西迁来的。平乐府——平乐沙江乡的廖姓,明代从江西迁来;协和乡的陈、李、何、吴、林、黎、王、卢、曾、谢、颜、莫、周等大姓均来自湖南、广东、江西和福建四省。所属荔浦县莫、陈、李、黄、何、张等大姓大多是明代从江西、福建、湖南迁来的。所属修仁王姓,明末从广东程乡县(今梅州市)迁来。所属富川,钟姓从广东江宁珠玑巷迁来;李氏迁至富川白霞凤凰山脚立业;明末,广东兴宁县人刁宗颜为富川县知县,后寓居广西,为刁氏始祖。所属昭平,邱姓是万历年间(1573-1620),从广东翁源迁居马江;北陀的吴姓,也是明代从广东翁远迁来的;凤凰乡胡姓,明末来自广东长乐,叶姓来自广东程乡县。所属贺县,沙田龙井张姓,原居广东南海九江璜宝村,几经迁移才到龙井村落户。梧州府——苍梧有陈、李、黄、钟、黎、刘、林、张、严等20多个大姓,大半都是来自广东江宁珠玑巷。所属岑溪黄姓,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始祖黄佑从福建上杭几经迁移来到岑溪落户。所属藤县钟姓明末从广东兴宁县龙归垌迁来;陆姓从广东英德县白马寨迁来;李姓的始祖李明斗于明清之际从广东封乐迁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即是其后裔。郁林州——周姓系从江西吉水迁来;龙姓亦系从江西吉安迁来;杨姓明中叶从江西迁来,梁姓的一系从江西吉水迁来。这三姓都是明代迁来的。所属博白,李、刘、陈是大姓,其中刘姓,始祖刘通礼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游学至博白,落户于良陂塘。抗法名将刘永福是其子刘一千的十二世裔孙。王姓分闽、赣两系,都是明代迁来,福建汀州的王茂显,落户博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即是其后裔。所属陆川,廖姓原居福建顺昌县,廖家兄弟7人于明洪武初年迁来水头坡村;黎姓世居江西,明永乐年间(1403-1424)黎官唐游学梧州,喜爱陆川遂落户于平塘城堡(今乌石镇)老圩村官塘坡。吕姓原居福建上杭县官田村,明成化十六年(1480)吕迁善兄弟叔侄三人联袂移居陆川顺安堡林木村。所属兴业县,李姓一系于洪武年间(1368-1398)来自郁林;一系于永乐年间(1403-1424)来自广东合浦;一系于嘉靖年间(1522-1566)来自横州。彭姓于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来自福建,始迁者为彭真一郎;周姓有两系,均于明代分别来自郁林及江西吉水;吴姓,明代来自福建;杨姓,明代分别来自贵县与福建武平。所属北流,民乐柘根山凌氏系明景泰(1450-1456)时始迁祖凌仲和自广东程乡县迁来;翰塘刘姓祖籍江西安远县杨家寨。明嘉靖年问(1522-l566)刘泰迁居北流,后移居翰塘,成为县中大姓;塘岸曾姓,联石罗姓,均系于明来从江西迁来。所属容县,山咀黄姓,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始迁者从博白车田迂来的,始迁者为黄养释。浔州府——浔州韦姓,祖籍广东,明中叶迁来广西。明清交替时,其中一支从平南移居桂平金田村,此即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一系。王举村谢姓,原居广东英德县琵琶乡东水村,谢天佑随伯父到广西,流寓桂平,发愤读书,后移居王举。明代迁居到浔州的,还有广东兴宁人陈坤蒲父子。所属平南县彭姓,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彭元祥妻胡氏携子宗显、宗常、宗秀从广东南雄移居大乌圩;袁姓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子鹏携子袁崇焕由东莞县水南乡袁屋墩来到平南白马村定居(明末军事家袁崇焕后因“应童子试,被人讦,改为藤县籍”);惠政里陈姓,祖籍广东英德县板铺圩,明崇祯初年奉令调军剿匪,陈天龄、陈天泽先后入广西,事平后留平南,现居惠政里石榴村,后迁雷庙坪、花良村等处。柳州府——平马县戴姓祖籍江西宁州。明初,戴子成以靖难功授将军镇守柳州,定居于平马,如今洛埠雷村,柳州太平村、樟木村姓戴者都是其后裔。陈姓始祖陈应系江南人,于明成化年间随韩雍“征蛮”而定居柳州。龙姓祖籍江西吉安,明万历年间迁来;熊姓,明末自江西吉水迁来,所属柳城县大埔邓姓,祖籍河南南阳,始祖邓积善“知世将乱”,偕妻及弟于明嘉靖时到大埔定居。所属武宣县;黄姓的一系出自广东,明代迁来;陈姓的一系出自广东连平,明末移至武宣,廖姓的一支于明末来自福建。所属融县,石姓系江西南昌人石崑湖于明嘉靖年间以军功任三楚督道,最后迁至融县石浪村。所属罗城县石门乡中寨王姓,原籍湖南宜章县古平村,明初,王尾宁偕弟迁来罗城中寨村;石门乡谢村张姓,祖籍广东翁源县,始祖张日隆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迁来;新村谢姓,祖籍福建汀州峨眉村,明嘉靖年间谢颜政远来广西,入居罗城大梧村后自成村落(谢村)。所属来宾县迁江黄、吴、凌各姓,于明初因“平八寨瑶乱”来自山东,事平后分屯地方。方姓始祖方讳昭系湖广江夏县人,于明宣德年间从军广西有功,受封来宾县千户指挥世职遂定居于此地。翟姓,原籍广东东莞县;姜姓,原籍湖南零陵,都是正德年间(1506-1521)以军功受封居留来宾的。所属宾州(今宾阳)何姓,原籍广东,明代何临清之子宜祯自灵山移居宾阳新桥;萧姓原籍广东兴宁县澄塘,因世事不宁,向外迁避,萧胜传合家遇害,只有其子萧秦得及其母得以逃脱,在宾州落户,如今,宾阳、来宾、柳江、武宣、象州、忻城、马山及柳州、南宁、合山各地均有萧姓的后裔。所属上林县温姓,始祖温雁系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人,明初迁来;陈姓,始祖陈箴系广东兴宁人,于明代迁宾州后再迁上林。太平府——地处桂西边陲,所辖多土州、土县。明代,龙州有王、江、吴、钟、陈、梁和甘姓来自广东程乡县;有莫、班、吴、王、彭、卢、陶、郭、王、邓、马、陈、林、夏诸姓来自福建、江西等省。向武、都康各土州,明代有广东黄氏一系迁入;武缘县,黄姓洪武二年(1369)有江西庐陵黄氏迁来,黄敏勋是其始迁祖;周姓,祖籍江西庐陵,明初其先祖担任武缘县知事,卒后其后裔即定居于此。廉州府——所属合浦县黄姓,明宣德、正统(1426-1449)时期,始迁祖黄君相从广西博白迁来。明王朝当政时期,因广西少数民族连年起事,为了巩固对广西的统治,在平定“叛乱”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遍设各类巡检司,同时实行“改土归流”,在派来广西的流官和驻军中,有一部分就是来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以及其他省区的客家人。他们因对王朝有“功”而受到封赏,成为地方的统治者。而明代由于逃避灾荒,远徙广西垦荒或经商者也逐渐多起来。这些都是明代客家迁广西的一个特点。五、清代(1644-1911)清王朝建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开荒,形成了从康熙到乾隆l00多年间客家人入桂的新高潮。其后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广东肇庆府发生“土客械斗”,数以10万计的客家人被遣送或逃到广西,形成清代客家人入桂的又一个高潮。其后,社会的治乱,客家人入桂又潮落了。现按地区、分阶段简述如下。桂林府——清代,外地客家迁居桂林的为数不多,而迁入府属各州县的则较前代增多。所属临桂县的六塘和南边山,从乾隆、嘉庆时起,就不断有客家人从江西、广东等地迁来,而且很快形成了客家村落。如广东程乡县桃源堡人张以灵,于乾隆初年迁至临桂南边山大江头村,张姓现已成为南乡的大姓。所属阳朔县客家多于明、清时从江西迁来,仅金宝乡一处,客家居民即占该乡人口总数的3/5。白沙乡金龟垌赖姓、陆姓、张姓,大竹山村丘姓,芭蕉林张姓多是乾隆、嘉庆年间从江西迁来。所属灵川县客家多从清代来自江西,如该县的三区三里和四里以及麒麟乡都有客家村。所属永福县客家,于清初从广东嘉应州迁来的就有刘、邓、郭、徐诸姓。所属永宁州(原百寿县,今属永福县)客家,其中王、刘、陈、曾、萧各姓,大多是清初迁来,而林姓则是清初从福建迁来。所属义宁县(今分属临桂、灵川县)客家,则有刘、唐、林数姓分别从江西、福建、广东和江南地方迁来。所属龙胜厅客家,大多于嘉庆年间从广东迁来。所属全州、兴安、灌阳三县,亦有客家于清代迁入。如全州的李、胡、尹、吴、饶、欧阳诸姓,多于清初从江西迁来;兴安王姓,继明代之后仍有清代从江西迁来;灌阳文姓的一支是康熙初年从江西庐陵落户于练金村的。平乐府——外地客家于清代迁入平乐府属各州县的为数甚众。平乐同安陶、廖两大姓,金华乡张、韦诸姓,都是清初迁来的。钟姓、欧阳姓则是乾隆年间迁来;源头镇珠山村蓝姓,其始迁祖蓝柏瑞则是顺治初年从福建福清县迁来。所属富川县客家,林、钟、邹都是乾隆时从广东迁来的;谢、魏、刘三姓则是在乾隆末年从广东龙川迁来的。所属恭城县客家,张、黄、田、何、刘、马、梁、莫诸姓,大多是从福建、广东两省迁来。还有林姓,其先祖林芳文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率家从福建韶安县溪东乡经长途跋涉直达恭城。所属荔浦客家,有莫、陈、李、何、黄、张、韦以及又、刘、王、蓝、苏、龙、邱、朱、姚、徐、周、罗、谢、蒙、钟各姓继明代之后,多于清代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迁来。所属修仁县(今分属荔浦和金秀瑶族自治县)客家,姓氏较多,陈、蒙两姓分别于清初及雍正年间由广东嘉应州迁来;刘姓于乾隆年间从广东迁来;罗姓、钟姓和赖姓,则于嘉庆年间分别从广东惠州、恩平迁来;林姓从广东龙川县迁来。所属贺县,清代客家迁入者络绎不绝,如莲塘高姓祖籍广东揭西溪头洋,清初因社会动乱族人大部分迁居贺县莲塘、贺街、芳林、步头等处。彭姓,祖籍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康熙中期,彭孟先、彭季先兄弟联袂西来贺县,一居公会,分派莲塘;一居永庆,分派马鞍。迁入贺县的,大多是广东长乐、兴宁、河源、嘉应州、丰顺、揭阳等地的客家人。所属昭平县客家在清代有叶、邱、罗、邹、吴、谢等10来姓从广东、福建相继迁来。如樟木乡邹姓,始祖邹三宝于道光十年(1830)从广东揭西县汤边寨迁来;巩桥乡贝姓,始祖贝杰隆、贝万良等兄弟叔侄10余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从广东揭阳曲湖寨陆续迁来。所属永安州客家,主要来自广东,除易地谋生外,因“土来械斗”走避而至者也不少。如顺治初年,广东顺德人黄秀我落籍州南的湄江里;顺治十六年(1659)陆玉从平南入居永安,在州北程村落户,等等。据粗略统计,从乾隆至道光的百余年间,广东客家人迁到永安州在东平里落户的,就有刁、黄、张、林、钟、李、欧、彭、刘、萧、朱、申、丘、崔、卢、傅16姓,分别住在25个村子里。梧州府——府治梧州、辖苍梧、藤县、容县、岑溪、怀集五县。清代,从福建、广东迁入苍梧、藤县定居的,如康熙年间,祖居福建的客家人陈 携眷到藤县大黎里花州村定居;后又迁西岸村,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就是陈垧的第六世孙。道光至光绪年末,广东人张瑞的后裔纷纷向广西迁徒,至岑溪落户的即有11支之多。郁林直隶州——辖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四县。自宋、明时福建、广东客家大量迁居博白之后,到了清代,外地客地移居博白县的仍络绎不绝。如清初,广东石城人曹耀芳从又松明迁到博白定居曹村;乾隆末年,福建武平县刘一仕率族人迁到沙贴山定居。所禹北流县,谢姓始祖来自福建连城,清初迁到北流县坡一,卞二、扶东等处;与此同时,广东长乐人徐鼎移居北流;叶姓始祖叶仁先于乾隆十七年(1752)从广东永安县移至北流县新坡村;黄姓,是从广东嘉应州迁来,清中叶入居县中;塘寮陈姓也是清中叶从嘉应州迁来的。所属陆川县清湖、大垌的钟、廖、罗三姓,都是清初从福建迁来的;三头塘六笛塘、牛运岭的张姓,则是清初从广东嘉应州迁来。所属兴业县,梁氏于清初迁来的有江西、贵县、合浦三支;庞姓有清代从贵县、陆川迁来的;李姓有从广东嘉应州、广东东莞县迁来的;吴、陈两姓,清代分别从博白、陆川、贵县以及广东等地迁来;杨姓,有广东兴宁、东莞及郁林、贵县、陆川等地迁来;刘姓有于康熙年间从广东长乐县迁来的,有于乾隆年间从广东永安县与长乐县迁来的,还有嘉庆年间从陆川与广东龙川、兴宁县迁来的,等等。笔者在此补充一笔,麦姓是客家人,据《麦家族谱》载,麦姓原籍广东省广州府珠玑巷大镇,始祖麦鼎穗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迁入陆川县南街,后定居陆川大桥乡大垌堡麦屋村,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因土地问题被黄姓谋占,二家打斗,尝田尽卖,遂移迁兴业县葵阳乡立石村落户。笔者属十四世孙。麦姓迁到陆川县时讲客家话,迁到兴业立石后,逐渐被同化讲兴业地方话了。浔州府——辖桂平、贵县、平南、武宣四县。清代,广东客家人迁居到桂平县宣一、宣二里的最多,主要的有:侯姓,明清之交,广东人侯聪迁居桂平县蒙圩古城村;凌姓,清初从广东平远县迁居大宣圩,其子孙分居金田、垌心各村;黄姓,康熙初年,黄永历从广东英德迁至桂平县胡村与古练村,到了乾隆末年,紫荆山内外还出现了大冲、蒙冲、黄泥冲、高坑冲和鹏隘山的新村、东旺村以及大宣圩附近的古林、茶调、马路等客家聚居的村屯。清代,客家迁入贵县的也大多来自广东,如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祖籍广东和平县,康熙初年,其高曾祖父迁到贵县龙山那帮村;贵县城厢罗姓原居福建汀州,乾隆初年,其先祖从福建挑通书到广西出售,遂在贵县定居,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即是其后裔;贵县桥圩、大圩的钟姓,乾隆初年,钟廷先从广东恩平县迁到桥圩东村定居。所属平南客家,多数来自明末清初,特别是乾隆年间最多,他们大部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定居在县北鹏化、惠政二里,迁入较早的是广东英德县高筒坝的胡定昂,胡姓于顺治初年就迁居平南县惠政里寺村了。所属武宣县的客家,清代从广东、福建迁来的也不少。如乾隆十九年(1754)广东嘉应州王姓一家迁到武宣紫荆山的石耉村;乾隆末年广东惠州人刘日耀迁居东乡河马村;道光年间,又有刘姓从广东嘉应州迁居武宣,几经繁衍,武宣刘姓客家即有五大族之众。此外,李、赵、郭、刁、张各姓也大多是清代从广东迁来。时至今日,客家话仍是武宣主要方言之一。柳州府——辖马平、象州、雒容、柳城、怀远、罗城、容县7个县。清康熙至嘉庆的150余年中,从广东嘉应州及兴宁、五华等县迁居马平各村的客家极多,刘、曾、罗、何、钟、陈、邱、黄等姓都是著名的姓氏。所属柳城县客家大多是清代迁来,县内各大圩场与柳河沿岸为客家人主要聚居之地,如东泉镇高姓先祖高远海是嘉庆年间从广东嘉应州迁来,聚族而居于永胜村;大埔邓姓,原籍广东嘉应州东厢石扇,乾隆五年(1740)迁至阳江右陂村,同治十年(1871)再从阳江北迁柳城,等等。所属象州客家,多为清乾隆以后迁来,其中石龙镇大蒙村张姓,运江镇大曼村余姓,迁来后都独自成村。其他如象州镇花山村陈姓,沙兰村余姓与丘姓,罗秀乡长村巫姓,寺村乡明洞村刘姓和宾姓都是沿西江水路从广东或福建坐船而来的。所属来宾客家,江、张、雷诸姓,于清初迁入。石姓原籍广东南雄,后迁至武宣,顺治年间,分支入居泥股村。所属融县客家,清代迁入的有周、罗、黎、廖、张、邓、叶、萧诸姓,大多来自湖南和广东;刘姓各系,分别来自广东、江西、福建三省:钟、欧两姓,来自福建、广东和湖南。所属怀远县客家继明代之后,又有多支于清初从广东嘉应州和福建永定、上杭各县迁来,少数从江西迁来。清代迁入怀远的客家有赖、朱、廖、李、温、王、罗、谭、邱、陈、郑、丁、俞、伍、黄、许、桂、邓、蒋诸姓,其中以赖、朱二姓人口最多,他们多数居圩市,从事商业,少数居农村。所属罗城,清代客家人迁入者也不少。如龙岸物华村和上帝栋村邱姓康熙年间来自广东,是客家人迁居罗城较早的一支;李姓是嘉庆年间,先祖李乾益从福建宁化县迁入龙岸乡,后裔分居于公景、龙塘、思音等处。清代从广东迁居罗城县的尚有周、曾、吕、何、蒙、张、林、彭、古诸姓,其中周、曾为黄金乡大姓。庆远府——辖宜山县、天河县、思恩县、河池州及东兰、南丹、那地、忻城各土州。宜山县客家,清代从广东嘉应州迁来的有彭、吴、黄三姓,黄姓在怀远镇经商,张姓主要来自江西兴国,道光年间,在宜山经商的广东客家人建立了广东会馆。所属天河县,清初从广东迁来的客家人有何、蒙、张、林、彭诸姓;咸丰年间,有吕姓来自广东。所属思恩县客家,黄、吴诸姓来自广东,李姓来自福建,方姓来自江西。外来客民,散居于县内各方,以务农者为多。所属河池州客家,多数是清末民初从广东迁来的。泗城府——辖凌云县、西林县和西隆州。所属凌云县客家,黄姓清初来自广东、江西,王姓、罗姓清中叶来自江西,还有杨、李、覃诸姓皆来自广东;宣统年间(1909-1911)广东南海九江镇人何荣茂到凌云做药材生意,定居凌云县城。所属西林县,清初,余、彭、张、文、郑、刘等姓客家从广东迁入;后期有周姓客家从福建迁入,林姓从福建和广东迁入;道光、咸丰年间又有韦、吴、黄、阮、刘等姓从广东嘉应州迁入高龙及附近村屯。所属西隆州,清初“改土归流”以后,客家人开始从广东、福建迁入,其中以黄、王、陆等姓人数较多;另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石达开部路过西隆时,因兵败而流落下来的。百色厅(康熙五年属思恩府,雍正七年称百色厅,现并入泗城府介绍),清初即有客家人从广东来百色做生意;咸丰时,有黄姓从福建永定迁来百色城厢经商;光绪以后,广东及郁林州府属各县的客家人迁居百色的更多,主要是经商及各种手工修理。思恩府——辖武缘、宾州、迁江、上林与田州、阳万两土州以及都阳、安定两土司。所属武缘客家,蒙姓出自江西,清初,蒙彦芳举家迁往武缘,其后裔多住城东、城北。所属宾州,何姓,何日赞一支从新桥迁来宾;嘉庆、道光年间,有黄、杨、张、蓝、冯、方、曾、李、阮、邬、陈等十多姓客民,分别从广东惠州、潮州迁到阳万土州(今田阳县属)以经商及耕种为业。此外,清末尚有多支客家分别从郁林、北流、兴业、博白、贵县等地迁入宾州。南宁府——辖宣化、隆安、永淳三县,横州、新宁、上思三州,归德、果化两土州和上忠州,以及迁隆土司。宣化县客家,少数是明末迁来,多数则于清代从广东西部的钦州和防城县迁来。果化、归德两土州客家,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先后从邕宁县(旧宣化县)及宾州(宾阳)等地迁入县内左江沿岸定居,亦有部分是从福建迁来的。上思州客家,有乾隆中期从广东嘉应州迁居州西南的平福,同治、光绪之交有从钦州、防城迁来,光绪初年还有从广东灵山迁到公安村定居。太平府——辖崇善、左县两县,永康、宁明两州,以及万承、思陵、凭祥、太平、安平、结伦、龙英、都结、龙州、江州、思州、上下冻、罗阳、镇结等土州(县)。其中崇善县的张姓,清代分福建、广东两系迁来;谢姓和冯姓清末从广东迁来;其他如陈、关、李、黎、罗、梁、甘、黄等姓,大多来自广东。凭祥土州客家,于清成丰、同治年间陆续从粤西的廉州、合浦、浦北、钦州、防城以及桂南的郁林、博白、陆川等地迁来;亦有部分客家人是光绪中法战争及战后随军入籍或战后移民在边疆的。宣统二年(1910),凭祥“改土归流”,广东客家人接踵而来,尤以萧、杨、梁、彭等姓人数较多。所属宁明州、思陵土州客家,姓氏很多,刘、苏、谢、高、吴、欧、张、冯、钟、陈诸姓部分是清初从广东嘉应州、钦州、廉州及郁林、博白、陆川等地迁来;另有部分是咸丰、同治年间迁来经营工商或农业。所属上龙、金龙两土司地方的客家,何姓和赵姓多数来自广东,部分来自江西、福建。所属万承土司客家,冯姓和区姓清初来自广东,而何、伦、黎、郑、关、陈、汤、唐诸姓都是乾隆年间从广东迁来的。镇安府——辖天保县及归顺、奉议、向武、都康、下雷六汉土州。归顺州客家,大部分来自广东嘉应州、钦州及本省的宾阳、博白、陆川各县、也有小部分来自江西、福建和湖广各省。天保县客家十之七八来自广东。奉议州土多客少,梁、邓两姓清代来自广东。向武、都康黄姓各支系都是来自广东。入居镇安府属各地的客家人,多数从事经商或小手工业生产,也有当兵离队后就地安家的。钦州——辖防城县。清初,博白人陈炳传携眷迁防城,是大同村陈姓的开基祖,陈济棠是其后裔。清中叶,广东永安县钟氏之族移居防城;清光绪年间,广东博罗县凌越堂次子宗佑迁入防城罗浮、岗松柏村。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两县。合浦刘姓,清初,刘成宗、刘选父子因“历世不宁”,从广西陆川县迁至合浦福旺北兰村暂住,最后在此创立基业。归合浦管辖的涠洲岛,因咸丰末年广东嘉应州发生大规模的宗派械斗,当地客家小姓如戴、李、邓、江、黄等姓在戴梓桂与其妻何氏带领到涠洲岛落户;其后,同治初年,广东巡抚蒋益澧又送粤西械斗失败了的数千客家人到涠洲岛开垦务农;数年后,又有刘姓等客家人到涠洲岛及附近的斜阳诸岛落户。六、民国(1912-1949)民国年间,外地客家人迁入广西的极少,就迁徒的类型来说,有如下五种:一、因兴办家业的需要招雇就业而迁的。民国十五年(1926)广西建设厅长伍廷飏大力从事公路建设,开办广西矿业公司,开采贺县、钟山锡矿,创办广西农业试验场,从郁林、博白、陆川、北流、容县等地招募数千农民前往做工、务农,并就地安居就业。贺县、富川、钟山矿区和柳州沙塘、石碑坪等地的众多客家人不少就是当年迁来的。在此前后,合山、大厂等地开采矿产,也有不少客家人从桂南、桂平各个州县应募前来做工并定居下来。二、新桂系主权广西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当局大力发展交通,征调和招募大批民工。在湘桂,黔桂铁路沿线的许多客家居民就是当年筑路民工的后代。三、通过外迁谋生,或易地创业的。如民国初年,郁林,博白、陆川、容县、贵县、桂平、平南、岑溪等地不少客家人迁居宜山,或耕种或做生意。民国三十年(1941)他们联合在宜山建立了“郁林五属会馆”。与此同时,还有客家人从博白、陆川、钦州各地迁往百色、凌云、靖西各地,其中博白人刘庆成、张如甫等携家迁入凌云从事农、林、矿、商各业。四、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离乡背井的。如抗战后期,有林、谢、余等多姓从平南、蒙山等地移居金秀大瑶山,在人烟稀少的六巷开荒种山,至今已自成村落,成了金秀瑶山里的客家居住区。五、因投身军政而迁徒定居的。如广东兴宁人钟镇藩,辛亥革命后任桂林驻军副统领,民国十一年(1922)离职,定居桂林;又据张同铭先生口述,其先祖原居来宾,其父任沈鸿英部旅长,驻军柳城,后举家到水土肥美、民情淳朴的柳城东泉定居。 (麦群忠,广西图书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1、钟文典:《广西客家》,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出版。2、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8-27 13:46 编辑
陆川县南部的清湖、良田、乌石等村庄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他们是宋皇祐年间(1049-1054)狄青率军南下镇压侬智高以后,有些落籍地方官兵的后裔,主要有杜、丁、郑、包、邹、黄、李、邓等姓。
这是最典型的非客家转变为地道客家人的例子。
这也是广西客家人的先祖比较早定居广西的例子,虽然这部分入桂始祖并非客家人,但他们的后代绝对是客家人。
还有,明代也是客家入桂的重要时期,而非清代而已。清代的客家人比较集中分布在北部(最典型的是贺州客家),南部客家明清都有,在有些县(如陆川)明代多于清代。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还是钟文典《广西客家》的概括性描述。 "李姓的始祖李明斗于明清之际从广东封乐迁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即是其后裔。"
- 在网上一直找不到忠王李秀成(藤县)的祖籍,有谁知道? 其实,客家人从哪里来,看自己的族谱最清楚!广西李姓来自福建李火德,天下客家的始祖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南宋,除此之外决非客裔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