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羅山背的豆蔻產業與客家族群
【文/湯九懿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畢業生)】
檳榔嶼在1786年正式訂約讓與英國,在1796年到1802年間,以及1810年到1816年間,英國人兩度佔領了當時所謂的「香料群島」;就在這段期間,豆蔻樹被引進到馬來亞,最初就是傳至檳榔嶼,並獲得大規模的種植,也因為栽培有方而有大量的收成。
檳榔嶼的山上─浮羅山背(Balik Pulau),在這個聚落中聚居於此的大多是客家人,他們多務農,種植各式常見的作物,然而卻與台灣傳統務農村莊所種植的作物有很大不同,在這裡他們種植榴槤、豆蔻、橡膠、丁香…等熱帶植物,而浮羅山背其中尤以豆蔻為著名。在這個聚落中,發現在此地種植豆蔻的絕大多是客家人,並且在當地收購豆蔻、銷售豆蔻的工廠也大多是由客家人所經營的。在移民的社會中,人際關係、親屬關係這樣的社會關係網絡結構是十分重要的,初到的移民如何發展其產業,是必須靠許多關聯性的,因此也就創造了屬於他們的獨特性。
因此本研究想要了解,將豆蔻產業放置在族群經濟的概念裡,族群在此產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經濟活動鑲嵌於社會結構之中,而在這樣特殊的一個客家聚落中,族群是否會影響網絡的進行?本研究採用田野調查法,進行實地的訪談以及資料蒐集,並佐以相關文獻來進行回顧探討。
家里曾有一瓶亲人从南样带回的豆蔻油,但不了解对什么病症有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