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房 同一屋簷 開火煮食
台灣客家夥房(伙房)的建築,形式多樣不一,包括一條龍式的「一槓屋」、「單伸手」,到三合院、四合院、多護龍合院、殿堂式合院,以及街屋和圍籠屋等都有,但仍以三合院數量最多最普遍。「夥」房或「伙」房,兩字各有延用。根據《台灣客家風土誌》書中註解,「伙」是一群人生火煮飯之意;「夥」則義為「多」,有結夥一起做事的用法。前台中縣石岡鄉鄉長劉宏基則認為,有血緣關係的人,才會同一屋簷開火煮食,這也是「家」的主要精神。
客家文史工作者聞健分析,在大陸閩粵贛偏遠山區,夥房因防禦而形成土樓建築風格;在福建稱為土樓,江西則稱圍樓、半圍樓,廣東則叫圍龍屋,直到今天的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等,客家移民區還保有土樓建築。但台灣因為氣候和地理環境,夥房建築多以ㄇ字型延伸,後來隨著人口增加逐漸擴大,成為多護龍合院或圍龍屋等。
客家夥房兩邊的護龍,俗稱廂房或橫屋、伸手,門外曬穀場稱為禾埕,有些夥房還會細分為內埕和外埕;祭祀祖先的公廳為夥房主要建築核心,顯示客家對祖先祭拜的傳統精神,甚至凌駕神明信仰。公廳正前方有半月池,屋後有化胎,外圍四周會種些刺竹等樹作為防禦。
作者: (整理╱江慧真) | 中時電子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