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qifeng 发表于 2012-7-16 13:54:37

“牧牛人——刘济荣中国画作品展”在古元美术馆二楼1号厅举行




2012-6-21    来源:珠海特区报    发布者:珠海在线    评论0条



本报讯 记者张元章报道:日前,由珠海市政协、广州美术学院、古元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牧牛人——刘济荣中国画作品展”在古元美术馆二楼1号厅举行,共展出中国著名人物画家刘济荣的人物画作品54件。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6月28日。

   在古代,中国人物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新中国

成立后,随着中西融合的绘画教学体系的确立,人物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刘济荣正是在这个时期进入人物画的艺苑高堂的。他先在中南美专接受严格的苏式美术训练,同时师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和黎雄才,后被这两位大师送到中央美术学院从叶浅予、蒋兆和两位人物画泰斗深造。几十年来,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三赴敦煌、三进藏区,经过长期的探索,刘济荣成为南方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国人物画家。同时,作为承先启后的一代,刘济荣曾长期担任关山月的助教,4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新一代的人物画家,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岭南画坛。

   作为当代一位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岭南画派的艺术家,刘济荣创作了许多形神兼备的岭南国画先驱和客家历史名人的肖像。他的写意人物画“集南北艺术大师之长”,在北方的沉雄奔放中透露着南方的清秀细腻,以娴熟洒脱、简约优美的笔墨表现出各种传神的形象,而那些淳朴开朗的藏民牧女尤其精彩感人。他还以画牦牛闻名遐迩,以至中国画坛有“北牛李可染、南牛刘济荣”之说。

linqifeng 发表于 2012-7-16 13:56:10

牧牛人”刘济荣的客家情怀

作者:刘艳2010-07-05 09:22:08来源: 《广州日报》

“生在牛村认牛命,只识画牛不吹牛” 岭南“牧牛人”刘济荣素来低调,朋友说他“太老实”,淡泊名利、不会炒作,可在本报近期发起的艺术扶贫慈善义捐活动中,这位自称“生在牛村认牛命,只识画牛不吹牛”的&ldquo…


  “生在牛村认牛命,只识画牛不吹牛”

  岭南“牧牛人”刘济荣素来低调,朋友说他“太老实”,淡泊名利、不会炒作,可在本报近期发起的艺术扶贫慈善义捐活动中,这位自称“生在牛村认牛命,只识画牛不吹牛”的“睇牛仔”却一口气完成了2.45米×1.2米的大幅中国画《荔乡水秀》,并无偿捐献出来参与扶贫。“扶贫每年都参加,但这次是有史以来最大张的一幅,按现在的市场价要56万元。”老先生动容地说:“这次扶贫对象中有五华,那是我们客家人的家乡,能为家乡出多点力,我很激动。”

  《荔乡水秀》:永远抹不掉的客家情

  记者日前来到刘济荣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家中,一面墙上正挂着刚刚完成新作《荔乡水秀》。画面中八头水牛憨憨地浮在河中驮着背上的两位客家少女过河,两位少女衣着亮丽、头戴草帽,上面顶的是满满的新鲜荔枝。画中间两片巨大的芭蕉叶上仿佛还滴着鲜嫩的露水。整幅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岭南味道。

  “每一个元素都带有极强的岭南地方特色是我所喜爱的,反映的是我生长的客家土地上最常见也是最美好的生活场景,因此,用这幅画来参加义卖,帮助家乡,我觉得很贴切。”年近80的刘济荣真切地表达着他笔端蕴含的客家情怀。

  刘济荣总跟学生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人们羡慕他画水牛、画荔乡精致惟妙惟肖,他却说:“我们那时年年都在荔枝成熟的时候去到乡下帮农民摘荔枝,摘荔枝、运荔枝的生活场景就在脑子里,当然信手拈来,有生活所以才生动。可现在年轻人好像越来越懒,而现在采荔枝很多都改成了摩托车运输,以前的那种场景也少见了……”

  “牧牛人”:40年与牛结下不解之缘

  刘济荣虽主攻人物画,但“副业”画牛却更负盛名,也因此得了一个“牧牛人”的雅号。刘济荣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眼前辽阔的青藏高原和健壮的牦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时并未就此与牛结缘,仍是潜心钻研人物画。10多年后,一位老友忠告说,画人物往往到60岁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好提前准备其他的钻研题材。不管此言是否属实,刘济荣却是很想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所以他开始思考“除了人物,我还能画些什么?花鸟鱼虫我都试过,但都没感觉,这才想起早年间西藏的图景,提笔画牛,果然很有感觉。”此后40多年,刘济荣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创新在于将人物与动物画相结合,画面中不仅有苍劲有力的牦牛,还有年轻貌美的藏族姑娘,这一刚一柔就美在天人合一和人本思想上。

  上世纪90年代时,以牦牛和藏族姑娘组合享誉业界的刘济荣又开始“转型”,转向客家水牛和客家少女。起初,业界好友并不看好这种转变,因为此前的牦牛和藏族姑娘与水牛和客家少女相比,从气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苍劲豪迈、一个温顺柔情。“大家认为西藏与客家有着万里之遥,我的西藏风情画已经趋于完美境界,一听又要转向相反的风格,曾有过担忧。”事实证明,刘济荣的转型成功了,从小出生在客家农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乡土生活在他的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感情积蓄到位,笔端自然将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今,他说:“牦牛是我的保留节目,西部情节与岭南精神是我创作的两大主题。”

  《百牛图》: 数十年总结历时半年完成

  谈到兴起时,老人家像拿宝贝似的从锁着的柜子里捧出两卷厚厚的纸筒。这不起眼的纸卷打开来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百牛图》!这是老先生今年6月刚刚完成的巨作,一副长约11米的画卷上,错落有致地生动呈现了99头形态各异的水牛,有奔跑的、有浮在水里的、有趴在草地上休息的,有在岸上吃草的、有小牛吃奶的、有打架顶牛的、有低头耳语的……几乎囊括了所有牛的动作姿态。上方的题字有“牛之品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世人都如牛,天下乐悠悠,学习牛之品格,传承发扬孺子牛之精神。”可见对牛之喜爱。

  这幅描写岭南水乡的水牛长卷虽然被刘济荣起名为《百牛图》,但一共只有99头,“因为9是最大的,所以画99,不画100”。全卷采用水墨一气呵成,与此相比,另一个手卷同样是11米长,打开来则是色彩更为鲜亮的草原风光,主体仍是牛,但同时还有美丽的牧牛人——藏族姑娘。这两个手卷老人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从他的神情上,可以看出这是他对自己艺术生涯60多年的一个“交代”、一种安慰。对于创作此手卷的初衷,老人说古人有欣赏手卷的习惯,一边看、一边卷、一边再打开,同时也算作自己数十年画牛的一个总结。

  家里“养”着100多头牛

  在刘济荣的家里,记者看到大大小小、各种材质、各种姿势、各种品种的牛工艺品有100多件,最大的有2公尺长,1公尺高,最小的可以放在掌心里。

  铜的、木的、玉石的、石头的、塑料的、陶瓷的、紫砂的……水牛、牦牛、犀牛、黄牛……有温顺浮在水中的,有苍劲奔跑的、有“仰天长啸”的……一时间令观者目不暇接。“这些都是朋友送的,大家知道我画牛,只要遇到就拿来给我,这些雕塑给我很多灵感。”

  刘济荣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牧牛人居”,笑成自己是“睇牛仔”,常常在家里静静地欣赏这些牛的模样、姿态和其内在的语言,“这对绘画很有帮助,能更精准地把握笔下的动态,但更重要的还是深入生活。”

  人物简介

  刘济荣,1931年生,广东兴宁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人事部 2002年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他1954年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师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并担任关山月的助教;1962年进中央美术学院在叶浅予、蒋兆和两位人物画大师的指导下深造。1965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作画。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刘济荣教授 4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从而深远的影响着岭南中国画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牧牛人——刘济荣中国画作品展”在古元美术馆二楼1号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