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大宅门” 乱世烽火商贸兴
河源古村落文化行和平篇(2)林寨“大宅门” 乱世烽火商贸兴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中,借助东江和她的支流——浰江四通八达的水运通道,林寨人尤其是陈姓家族,积聚了巨额的财富,缔造出一个繁荣昌盛、闻名遐迩的水运码头,富甲一方。
百年之后,繁华落尽。留给我们的,只有可与开平碉楼相媲美的中国现存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以及我们对于四角楼内外那种已然逝去的乡土中国最为优雅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无限向往与深情回望。
http://www.heyuan.cn/system/Article/UploadFiles//201205/2012052109272552.jpg谦光楼内部阁楼http://www.heyuan.cn/system/Article/UploadFiles//201205/2012052109264169.jpg 林寨老码头附近的千年古榕。1918年春夏之交,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和年仅10岁的廖承志造访林寨时,即从林寨的老码头下船,前往好友陈襄廷家中小住。
http://www.heyuan.cn/system/Article/UploadFiles//201205/2012052109274160.jpg林寨古宅和其家训 浰江畔的商贸繁花
【悠悠浰江 ——水旺百业】
在清末民初的乱世里,借助东江及其支流——浰江四通八达的水运通道,林寨人尤其是陈姓家族,积聚了巨额的财富。
上世纪80年代陆路运输尚未真正兴起之前,林寨凭借浰江水运之便,成为粤北、赣南地区的货物流转地。而陈元坤的后人们,正是依凭林寨得天独厚的物产与水运,通过大力发展商船运输、仓储保管等行业,富甲一方。
旧时林寨街市,和今日一样,位于大岭山下,依傍浰江,长约1华里,街头是大兴街,街尾为大成街。街门处设有闸口,街镇内,商铺林立,当铺、药材店、镶牙店、铁匠铺、刨烟店、染织厂、缫丝厂、缝衣社,一应俱全;约场公所、外商会馆、耕牛市场、神坛文庙、戏台球场内,秩序井然;造船厂、石灰窑、油坊、酿酒厂,散布浰江两岸。而临河商铺,多设有埠头,供自家装卸货物之需。
浰江两岸辟有四大码头,林寨新街市开埠之初,两岸交通往来全凭横水渡舟。未几,暴富后的商贾捐建起一座21个桥墩的浰河桥,此为东江溯流而上第一桥。浰河桥间,设有四个石级口,在船运繁忙之时,此间即为船只装卸货物的临时码头。当年林寨水运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林寨水运商贸的繁盛,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兴盛时期的林寨街市,每逢农历三、六、九圩日,来自广州、潮汕、兴宁、梅县、河源乃至赣南、福建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操着“官话”、潮汕话、白话与客家话和当地人交易。街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间或,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传教士穿行其间。
此时的林寨,百业兴旺,各个村落都依凭自己的物产和优势,发展出各有特色的小农经济。“上镇村搓麻绳索,下楼村萝卜豆角,松仁下村劏猪上桌,桥背村撑船出角,坳头村竹篾唔使驳(唔使驳,不用接,不会断之意),严村石灰作茔(很多的比喻),乌石村草席堆楼角,兴昌村织布硬确确(很厚的意思),罗角石的草鞋人人着,下井村地主建楼阁,下镇村最兴赌博”,旧时林寨的一段民谣,正是当时百业兴旺、物产丰富的生动写照。
和农耕文明时代所有的乡绅、富贾一样,富足起来的陈氏族人,在祖居的乡土上,建造起一座座既可光耀门庭又能防范匪患、兵乱和水灾的庄园式城堡——四角楼。
1949年4月,林寨解放。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陈氏族人的身影,渐渐从林寨的四角楼和古村道中淡出。谦光楼成为镇府办公楼,司马第则成为人民公社食堂,其他四角楼亦涌进陈姓乡民。乡民们依据各自的需求,将四角楼划分为一个个私密的空间。至此,林寨四角楼成为乡村里的单元楼。而那些在从前陈氏族眼中最为庄重的祭祀场所,摇身一变,成为乡民堆放柴禾与农具的公用空间。
进入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激情万丈的人们在四角楼外墙、内壁涂写了许多“文革”、“大跃进”、公社化时代的政治标语与毛泽东画像,事隔数十年,这些标语仍让现代人触摸到那些年代的脉动。
繁华散尽后的林寨四角楼,人去楼空,如今虽经修缮,但那些残破的门窗,门楣上褪色的花卉,满是苍苔的天井,蛛网密布的雕梁画栋,无一不在诉说着百年来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沧桑与孤独。
【“大宅门”里,文脉续存】
商贸发达后,盖起高宅大屋的林寨人,思量着如何让子孙把家业好好传承下去。创业难,守业亦难,不能让“富不过三代”。让子孙守成家业,最好的方法,便是让他们知书达礼,传承儒家道统,继续5000年来的传统美德。
于是,我们在林寨古宅中,除了极尽精美的各种雕刻,还常常可以看到“公忠报国”、“勤俭和忍”、“孝友传家”、“惟怀永图”等家训、警句,可以看见教训子孙勤俭仁德的对联。
谦光楼屏风和隔扇上分别书有“是亦为政”、“克和阙中”、“东辉太乙”、“西焕长庚”、“燕翼诒谋”、“兰桂腾芳”等寓意吉祥的词语。
颖川旧家中厅石柱上镌刻有书法家吴道镕撰写的对联:“凤吉兆当年被先世余光永卜其昌仁里别开新境界,熊祥占奕异勉后昆济美共歌式好义门丕显大规模。”厅中槅门、屏风隔扇上都题有各款文字。
追溯林寨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林寨自古民风淳朴,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早年的林寨,仅下镇一村,就有私塾六间。如今,私塾作为一种教书育人场所,早已不复存在,但当年六间私塾之一的青园书塾依然保存完好,门前的对联清晰可辨:青灯照读人文蔚,云路联鹿士气扬。
从前的和平,曾有“头林二乌三阳明”之说,“头林”即为经济、文化方面在和平首屈一指的林寨。史料记载,明清以来,林寨共考取举人多名,贡生23名,秀才223名。
民国二年,林寨废私塾立学堂,当地乡绅筹资建成和平县第三区朝阳国民学校。当年,学生路遇校长,即立于路侧向校长鞠躬致敬,而校长亦躬身还礼。这师生互尊互敬的场景,至今依然是乡民口中的美谈。
1918年春夏之交,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和年仅10岁的廖承志造访林寨时,即从林寨的老码头下船,前往好友陈襄廷家中小住。6年后,高中生廖承志受陈襄廷之子陈子敬之邀,再访林寨,教四角楼子弟习南音名曲。
1932年,有粤剧伶王、万能老倌之誉的薛觉先首次到林寨演出现代粤剧后,激起了当地乡民对于粤剧的兴趣,乡民们自发组建粤剧社。从此,粤剧盛行于林寨及和平的乡村舞台,并传承至今。
兴盛于当年林寨乡间的民间文体活动,不仅仅只有粤剧。五月端午浰江赛龙舟,是旧时林寨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事;而打香火龙则是林寨春节时乡民们最为看重的兼具祭祀祈福与娱乐功能的盛典。
曾经弥散在旧日林寨乡间习俗与日常生活中的优雅,如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脚步踩踏得面目全非。乡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日益边缘化。
【古村新颜】
林寨的保护开发并不早。2007年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等专家学者到林寨考察,对其作出“可与开平碉楼相媲美”的评价;2007被批准为河源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2月省文联、省民协认定林寨为广东省首批27个古村落之一;2009年12月,河源市委、市政府指定林寨古村落为第23届世客会参观点。
林寨古村落旅游景区概念性规划于2009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2010年3月,林寨古村落保护开发首期工程正式启动,林寨古村保护开发首期工程斥资 2560 万元,全面修缮谦光楼等5栋代表性建筑,完成景区路网水系、绿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最近,该镇提出要打造“文化旅游强镇”,扎实推进“和谐林寨、活力林寨、魅力林寨、文化林寨”的建设步伐。
但在保护开发中,也有令人痛惜之处,和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刚毅并不讳言开发过程中的教训:“在林寨古村保护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植入了一些旅游商业的元素,使得我们在保护过程中有缺陷。”对此,县委、县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不要因为旅游的发展能够带旺县域经济,而在开发的过程中急功近利,首先要保护好、守护好,不要单纯地为了GDP而做旅游开发,而是要在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同时邀请有实力的企业家参与开发保护,尤其是要做大做强,将其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来打造,使我们的古村焕发新的生机。”
谦光楼的重修,被当地一些文化人士认为是个教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杨星星也认为,原来精美的屏门,被简单粗暴地刷上了黑漆和金色油漆,不仅失去了许多艺术韵味,且十来年后就会掉色,如此重修简直就等于破坏。
和平县吸取了教训,维修至颖川旧家时,做法便大不一样了,大致仍如原来模样,只是把灰尘弄干净了而已。天井用三合土铺,颜色很和谐,绝不刺眼。三合土,是用泥、石灰、沙,以1:1:2的比例来调配。
林寨古村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仰天说,目前林寨古村落的门票是30元,景区还有自己的导游队伍、保安,景点还有演出的队伍。“我们还跟当地农民签订协议,租借乡村农居作为乡村驿站,供游客居住,价格也很便宜。”
而除了这些常规的旅游开发模式之外,他们也准备了一些农家生活项目让游客参与,如游客捕鱼、磨豆腐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而景区付工资给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给他们保本,额外赚的钱则归他们。
“人民公仆”陈襄廷 林寨众多让人赞叹的古宅,有好几栋都是陈襄廷的。
陈襄廷,林寨下镇人,生于1875年,原名陈履中,字正卿,别号襄廷,曾担任民国广东省督军府顾问,做过两任和平县长。陈襄廷家为林寨大户,家业极大,年收田租二千余石,拥有薰南第、颖川旧家、小洋楼、青园、朝议第、九栋屋和可喜坳山庄等楼宇房产,有当铺八间,分布在林寨及龙川鹤市、老隆、四都、黄石等地;在龙川、和平两县各街镇还有店铺四十余间,年收入数以万计。也就是说,大半个林寨的房产和地产均为其家所有。
陈襄廷天资聪慧,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廉恭仁厚,喜好交友,青年时即加入同盟会。民国初立,兵匪难分,骚扰乡民,林寨虽地处边远,依然饱受涂炭,一夕数惊。地方乡绅公推陈襄廷为团董,组织操练保卫团。陈襄廷自出资金,招募编练乡勇,击毙盗匪三人,盗匪闻风丧胆,林寨由此得保安宁。
民国十二年(1924年),陈襄廷就任民选和平县长。在就职演说中说到:“尾随孙中山先生教导,做人民公仆。”
陈襄廷任期届满,离职回家,返乡途中,乡民燃放鞭炮迎接。陈襄廷曾对人说:“我两次任县长,私人垫用了白银贰万多元,虽未有什么建树,但我不贪污受贿,不敲诈勒索,所以背后没有人骂我是贪官污吏,垫了点钱也是值得的。”
1944年4月,陈襄廷病逝,享年70岁,其后裔现多散居海外。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博导王元林:
林寨旅游开发模式值得借鉴 林寨古村落的开发比较典型,布局比较好,徜徉在这个古村落里是一种享受。林寨在旅游开发之前做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概貌还在,街巷、四角楼、护城河、城墙等等,规划在前,开发在后。
林寨在开发过程中,人们保护古迹意识很好,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监督作用也非常好,开发和保护做得相当到位,因此,林寨开发模式值得其他古村落学习和借鉴。
千年古墙 千年古井 千年古巷 元至正九年(1349年),和平富坑人陈元坤,沿浰江乘舟顺流而下前往龙川县城,途经位于当时龙川境内的林寨盆地时,见此处山川秀美,地势开阔平坦,又得浰江水运之便,以为是一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便举家搬迁至此,与当地黄姓等姓同住一处,是为林寨陈姓始祖(事见林寨石镇村陈姓祠堂厦镇堂重修碑记载)。
2011年11月,一座被考古专家断定为1700年前东晋的古墓,在林寨镇兴井小学在建的校门工地中被发现,林寨信史,被推前了1000年。传说的千年古墙、千年古井、千年古巷,由此得到验证。
在林寨下镇村和兴井村不足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至今仍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时期4座,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这些四角楼大多兴建于清末民初,最早的可追溯至林寨陈氏先祖陈元坤所生活的元朝。
民居群如此聚集,在全省范围内尚属罕见。其建筑的四角楼群和其他客家民居一样,非常大气,占地面积多为数百上千平方米,有永贞第、薰南楼、福谦楼、中宪第、朝议第、下镇当铺等。
这个有着“中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之称的林寨兴井古村落,从2011年“五一”起开门营业,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文/本报记者 凌丽 郝晓楠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http://www.heyuan.cn/video_flv/Sequence%2001_3.flv 这大地方才有这样的四角楼,像我那就没有这么有历史意义的四角楼,虽然我那地方也不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