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冠瑛 发表于 2012-5-9 16:38:48

河南郡与河南郡望

本帖最后由 邱冠瑛 于 2012-5-9 21:38 编辑

河南郡与河南郡望邱冠瑛
       河南郡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历史上称河南郡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西汉高帝(前205年)改三川郡置,治所在今雒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二是东晋侨置,置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隋开皇初废。三是南朝宋侨置。治所在河南县(今河南新野县北)。北魏废。       河南郡望秦汉时期尚无郡望之说,魏晋南北朝崇门阀、尚郡姓,隋朝建科举,唐人著郡望。       郡姓,是指唐朝以前对一郡的大姓的称谓。《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众议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注:“郡姓者,郡之大姓、著姓也。今百氏郡望,盖始於此。”       郡望,是指唐朝时期开始的对一郡名门望族的称谓。此谓“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明清以来,随着门阀世族制度的彻底崩溃,郡望逐渐演变成为一些氏族祖居地和发祥地的代名词,可用作某一姓氏家族的总堂号,又称郡号。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河南郡望,是指在唐代对魏晋南北朝以后唐人著郡望之前居住在河南郡行政区划内的名门望族的称谓。此称谓至今仍然被沿用。但以河南为郡望的姓氏究竟有多少,笔者未及作出完全考证。       大唐官修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第七收录的“河南道之洛州河南郡望”就有“褚、穆、独孤、丘、元、闻人、贺、阑、慕容、南宫、古山、方、蔺、庆、闾丘、剌、芮、佳、莫、陈、房、卢、宇文”等二十三姓。如:       褚氏:褚契,字武良,晋代任安东将军,后徙居曲阿(里庄西褚村),褚契成为江苏省丹阳褚姓的始祖。其九世孙褚亮,字希明,唐阳翟(今禹州)人。陈、隋时即以诗才显名。曾仕陈、隋及薛举。入唐,秦王以亮为王府文学,与杜如晦等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画像,他为之作赞文,号十八学士。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卒陪葬昭陵。子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河南人。高宗时,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穆氏:穆崇,北魏著名大臣。 北魏道武帝(371-409)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北魏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太尉,封宜都王。儿子穆观,字闼拔,北魏明元帝时官至太尉;孙子穆寿北魏太武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曾孙穆平国;玄孙穆能;世袭宜都王。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独孤氏: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其后独孤信,本名如愿(502-557),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大司马、河内郡公、陇右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其长罗拜左武卫大将军,次子善为河内郡公,三子穆为金泉县公,四子藏为武平县公,五子陀历任武喜县公,右领左右将军,郢州刺史,上大将军,延州刺史。迁州刺史,赠银青光禄大夫。六整为千牛备身,官至幽州刺史,赠金紫光禄大夫,平乡侯。独孤信之长女为周明敬后;四女为元贞皇后;七女独孤伽罗为隋文帝献皇后。献皇后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长女杨丽华、次女杨氏、三女杨氏、四女杨氏、五女杨阿五。独孤罗之子独孤纂嗣,仕至河阳郡尉。官至柱国。卒,子览嗣,仕至左候卫将军,大业末卒。及唐,有诗人独孤及,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又有翰林学士独孤郁等。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丘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魏献帝七分国人(为胡、周、长孙、奚、伊、丘、亥七族),以弟豆真折为丘敦氏,封临淮王。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政策,令随同入洛的贵族部众统统改用汉姓,丘敦氏改为丘姓。丘敦氏(豆真折)之子丘堆,美仪容。以忠谨亲侍为右弼。太宗拓跋嗣(409年)即位,堆历官散骑常侍,以军功赐爵为侯。世祖拓跋焘(424年)即位,堆进爵临淮王,加镇西将军、太仆。北魏延和初年(432年),世祖拓跋焘封丘堆的儿子丘跋为淮陵侯,授安远将军。丘跋的次子丘鳞,丘鳞的曾孙丘大干,丘大干之子丘寿北魏时官镇东将军,封野王公,丘寿的儿子丘和入隋为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拜交趾太守。隋亡,奉表归唐,授交州大总管,封谭国公。后入朝谒见高祖李渊,授官左武侯大将军。丘和15个儿子:长子丘师利历官左监门大将军、冀州刺史、都督,世袭谭国公。次子丘行恭有勇力,善骑射,随李世民征战多立特功,历官左卫将军,封天水郡公。高宗嗣位,迁右武侯大将军。卒谥曰襄,陪葬昭陵。行恭有四个儿子:神智,神勣为左金吾将军,神福为睦州刺史,神鼎。唐《元和姓纂》载:“河南:后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折为邱敦氏,封临淮王,孝文帝时改为邱氏。折生堆,堆生跋,跋生鳞,鳞曾孙大干,生寿,野王公,生和,唐左武卫大将军,谭国公,生师利、行本、行恭、孝恭、行整、行淹、孝忠。”清《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载,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由此可见,唐朝时河南郡丘氏的名门望族是丘和家族,故丘和家族是为河南郡望。       元氏: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如:元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公元496年下诏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他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元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元结,字次山。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贺氏:贺狄干,后魏鲜卑贺兰氏改为贺氏之后,代人(今河北北郭一带),魏道武帝(371-409)将领,因功赐爵襄武侯。他曾在长安习读史书,通《论语》、《尚书》诸经,尤儒将风度,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陈氏:出自北魏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房氏: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后改为房氏。有房谟,字敬放,洛阳人,北魏的君主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历昌平、代郡太守,太宁太守,丞相右长史,官终晋州刺史。房融:唐洛阳人,武后时尝为县令、刺史、宰相,翻译家,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房琯,房融之子,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卢氏: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鲜卑族拓跋部的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等改为卢氏。代表人物卢芳,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宇文氏:炎帝神农氏后裔,源于辽东,魏晋时,北方鲜卑族宇文氏部落,东晋时,宇文氏进据中原,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称宇文氏。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隋唐时有宇文庆,字神庆,祖籍武川(今属内蒙古),后为洛阳人,鲜卑族,宇文氏族子。入隋,拜左武卫将军,进上柱国,出为凉州总管。宇文述(?-616),隋朝将领。字伯通,出身鲜卑贵族。北周末以军功拜上柱国,封褒国公。隋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任行军总管。宇文化及(?-619),隋大将宇文述之子。建许国,即帝位于魏县,改元天寿。宇文士及,唐将领。字仁人,京兆长安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为隋右卫大将军。隋开皇末(601),封新城县公。妻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等职。其兄宇文化及杀炀帝,封其为蜀王,从化及至黎阳。与封德彝归唐,授上仪同。从讨宋金刚、王世充等有功,武德八年(625)任检校侍中、太子詹事。太宗即位,拜中书令,检校凉州都督。后改蒲州刺史,迁右卫大将军。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谥曰纵,陪葬昭陵。宇文鼎,字周重,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御史中丞宇文邈之子。历仓部员外郎、左司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判度支、华州刺史。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高氏: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其后有高湖、高谧,及北齐神武帝高欢(496-547),鲜卑名为贺六浑,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一说内蒙古固阳),成为鲜卑化的汉人。他是东魏王朝的建立者之一,也是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次子高洋(529-559),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公元550-559年在位。他是东魏权臣、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亲为娄氏。天平二年,封太原郡公,累迁尚书左仆射。武定五年,为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高澄被奴隶刺杀以后,高洋处变不惊,指挥若定,继高澄之后控制了大权,时年二十岁,为使持节、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食邑一万户。又进封齐王,邑十万户。后任相国,食邑二十万户,加九锡。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大齐,改元天保,建都邺,年仅二十一岁,为北齐显祖文宣帝。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伊氏: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部大可汗拓跋邻(北魏献帝拓跋弘),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建伊娄部,为鲜卑民族中显赫的贵族部落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强化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伊娄氏分改为两支汉字单姓:一支为娄氏,一支为伊氏。其后有伊馥(?-453),北朝北魏将领。代(今山西代县)人。少勇健,走及奔马,善驰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为侍郎。太武讨凉州,馛参与决策,从征至姑藏。以功拜秘书监,赐爵河南公。后官至平尚书事卒。 伊盆生,北魏将领。馛孙。初为统军,累有战功。明帝时,历洛州刺史、西道别将、行岐州刺史。为当时名将。任西道都督,战死。 伊慎(?-811),唐将领。字寡悔,兖州(今山东滋阳)人。以善射补折冲都尉,嗣为大将,封南充郡王。贞元末官至奉义节度,拜检校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谥曰壮缪。以武毅通文理,砚席楷隶,师心自得。 伊广,唐臣。中和年间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乱,乃归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参与谋划军略,交接诸藩,号为称职。累迁至检校司徒。乾宁年间从征刘仁恭,阵亡于成安寨。唐人著郡望,其家族因为河南郡望。       其他如:门、羽、姜、王、程、刘、萧、宋、路、骆、陆、柒、束、田、窦、梁、朱、荀、苏、许、阎、难、记、兰、淳、浑、寇、于、单、旻、茹、堵、毳、云、歂、畅、扶、帅、石、利、潘、袁、红、存、万等河南郡望的姓氏,容后续考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郡与河南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