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gang 发表于 2012-5-4 12:29:06

鍾氏堂號正字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3-15 21:41 编辑

鍾氏堂號正確是潁川堂,不是穎川堂
慎終追遠,敬始懷來鍾烈,黃帝五十九世孫。是黃帝十七世孫商湯的後裔,即子姓宋國宗室宋襄公的子孫,宋偃公時封大夫食採鍾邑,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烈公避奔許州襄城(潁川郡)隱居,曾孫鍾氣以烈公封地為姓,為鍾氏始姓祖,堂號潁川堂。
脈祖龍山支分閩粵江吳到處鍾靈毓秀
源宗潁水派衍晉唐漢魏歷朝世族名家
河南省嵩縣中嶽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極峰海拔1491.73米,是潁水來龍,去脈為方山和熊耳山,我祖烈公稱嵩山主峰為龍山,我鍾氏發祥中原中嶽嵩山故為我祖山也就是鍾山,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之地,故稱脈祖龍山,源宗潁水。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岳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少室山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蹟眾多,勘稱於五嶽。《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的主峰峻極峰並不是嵩山最高點,最高點在少室山,少室山風景要比太室山奇險得多,也要比太室山高好幾米。,不過可能因為歷史上少室山主峰不容易攀登,所以就沒能進入人們的視野少室山遠眺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56/6819979520_b071224062.jpg


嵩山奇特的地質結構,不愧為世界地質公園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56/6966106733_a7ae9d0bfc.jpg

早晨的太室山。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179/6966110827_1e008b6e61.jpg在峻極峰頂遠眺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185/6819983586_5b258f4251.jpg
中嶽嵩山東西長達60千米,共有七十二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氣勢磅薄,猶如橫臥的巨人,古人說"嵩山如臥"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40/6820005650_4a338208d4.jpg
嵩山三維圖

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68/6821235024_2aa89132be_b.jpg潁水和潁川是兩個不同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河,潁川指的是潁河兩岸平坦地帶,潁水即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潁水-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但是黃河自古經常改道,故每個朝代水文不同,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後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游(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
潁川郡  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歷史上著名的潁川郡所在地。現有潁川街道辦事處。潁水,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阜陽、潁上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潁水又稱潁河,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又名沒大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里《水 經.潁水注》:「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 著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山海經》曰:潁水出少室山
 潁水古為“八流”之一。古人將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稱為“四瀆”,就是河(黃河)、江(長江)、淮(淮水)、濟(濟水)。“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崑崙,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潁水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以能夠躋身於名水之中。二則是,“四瀆八流”流經的區域都是黃河文明區域,楚國與嶺南的幾條大川因在蠻荒山野,所以不能進入名水。。

http://a4.att.hudong.com/30/21/01300000057121119895214608814.jpg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kinghung000/f_3242567_1.jpg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kinghung000/f_4343870_1.jpg 許由洗耳之潁水,成語洗耳恭聽典出此也相傳堯訪賢禪讓天下,在箕山附近訪得許由,堯讓其治天下,許由以為是一種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於箕山之下。堯又召許由任九州長,許由認為聽到這個任命玷污了自己的耳朵,於是洗耳於穎水之濱,許由死後即葬在箕山之上。清朝箕山未淹沒前,山南有個洞,世稱許由洞,明代所修《濮州誌》中的有關鄄城八大景詩句,一句“修真獨臥箕山側”即指此處。同時,《濮州誌》對許由洗耳的穎水也有明確的記載:“穎水在箕山寺環繞而北。”還提到“黃店舊有許由廟,今已廢。”其時代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晚期,與傳說中許由生活的時代相符。

(國畫)箕山潁水圖/王民義(國畫)http://www.reddate.net/upload_files/photo/42/2_20110922090952_pt15t.jpg
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發源於嵩山南麓,流經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項城、沈丘,至界首市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里。沙河上游、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游,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漫決成災,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並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洪澇災害嚴重。
1949年後,對中下游各級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並開闢了茨淮新河。潁河幹流建有馬彎、周口、沈丘、阜陽和潁上5個梯級水利樞紐,其中阜陽配建船閘,水利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潁河歷來是豫皖間重要水運線潁河支流很多,構成流域形狀如佛手,因河床淺窄,流入平原區大部分是地面以上行水。流域地形山區佔總流域面積29.6%,丘陵區佔18.5%,平原區佔51.7%,湖泊佔0.2%,總落差665米,比降1.20‰。 據《水經注》記載,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原是汝水的上游區域,其來水面積為12580平方公里,南流經南汝河至現在的安徽省阜南縣洪河口(古稱汝口)入淮。
到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後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游(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至周口匯西來的沙水、北來的賈魯河,周口以下至沫河口入淮的潁水,其河道大致與今潁河相近似。長期受黃河南泛影響,河道彎曲,河槽普遍拓寬潁川郡,常訛誤成穎川郡本是中國古代秦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地處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潁水流過境內而得名。秦始設,原韓國舊地,範圍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西漢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韓王信到此,故改稱韓國。次年,韓王信轉封太原郡,恢復潁川郡之名,仍治陽翟,統縣20,漢武帝後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沿置,轄區大體相仿,領17縣。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曹操遷漢獻帝到郡內許縣,這裡成為東漢名義上的首都,也稱許都。曹丕代漢後,改許為許昌,成為潁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陽翟及西北部地區被劃歸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陽)。西晉時,潁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頂山市),轄區略為縮小並東移,仍治許昌,統縣9。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郡置更迭較多,北魏曾分置潁川郡、南潁川郡,東魏曾在此置潁州。隋朝設潁川郡,治潁川縣(今許昌市市區)。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地理潁川郡地處洛陽東南,黃河淮河流域之間,又有潁水、汝水、淯水等數條河流經過,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文化政治經濟等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衝之一。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僅封韓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為此地過於緊要,恐怕將來發生變故。到曹操遷漢獻帝到許都後,這裡也成為三國前期軍事衝突的目標之一,多次有各路諸侯商議策劃攻擊。
人物漢晉三國時期,潁川也是士族豪門、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因此湧現出大量知名人物。以至於曹操勢力早期所謂的「五大謀士」中,居然有三個是潁川人。短短數百年間,潁川人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項對於之後中國政治、經濟影響極大的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的焦點人物之一。

[*]褚少孫,西漢博士,史學者。

[*]杜密,東漢名臣,黨錮之爭中被處死。

[*]劉德升,東漢書法家,創立了行書。

[*]胡昭,劉德升之徒,書法家。

[*]戲志才,曹操早期謀臣。

[*]郭嘉,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荀氏



[*]

[*]荀淑,東漢名儒,生八子俱有名聲。

[*]荀爽,荀淑之子,名儒。

[*]荀悅,荀爽之子,史學家。

[*]荀彧,曹操五大謀士之一。

[*]荀粲,荀彧之子,早期玄學家之一。

[*]荀攸,曹操五大謀士之一,荀彧之侄。

[*]鍾氏

[*]鍾烈,黃帝五十九世孫,商湯之後裔,子姓宋國宗室,宋偃公時封大夫食採鍾邑,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烈公避奔許州襄城(潁川郡)隱居,曾孫鍾氣以烈公封地為姓,為鍾氏始姓祖,堂號潁川堂。

[*]鍾皓,東漢名儒。

[*]鍾繇,鍾皓之孫,官至司隸校尉、太尉,為曹魏元老重臣,還師從劉德升成為書法名家。

[*]鍾會,鍾繇之子,曹魏重要將領,消滅蜀漢的功臣之一。

[*]司馬徽,東漢末年名士。

[*]徐庶,謀士,先隨劉備,後被迫投靠曹操。

[*]陳群,曹魏大臣,曹丕託孤重臣之一,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棗祗,曹操謀臣之一,屯田制的提議者。


[*]鍾氏入粵祖提齡公二十二世孫廣東紫金東門鍾煜晟恭錄
http://bbs.voc.com.cn/topic-3978075-1-1.html平湖秋月古箏獨奏三山五嶽分別指中國內的名山。現今一般認為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瀛州、方丈三山,東嶽之 泰山、西嶽之 華山、北嶽之 恆山、南嶽之 衡山、中嶽之 嵩山。三山五嶽一詞出於清朝人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所寫的《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嶽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現在,三山五嶽已成為成語,一般可泛指在中國的眾多名山、群山或各地
非吾祖而為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為祖,其失在闇。
胥宇自唐時 當年建祠作室 割棘披荊 氣接龍山綿瓜瓞分支傳宋代 從此越贛逾湘 由閩播粵 朝宗潁水溯源流

嵩山三疊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189/6821219312_8c5fa0e14d_b.jpg
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189/6967339297_ba244d4d48_b.jpg


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44/6821253874_cfc28fb726_b.jpg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東西走向,東西綿延6公里,南北寬2公里。橫臥在北莊鎮。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遠遠望去,熊耳山像一隻大白熊,頭東尾西地橫臥著;主峰像一扇張開的熊耳,故名熊耳山。
http://www.nalila.com/uploads/allimg/081216/1940590.jpg熊耳山的山頂四週有一個大型的張性裂隙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50/6821277284_b8e68cfbec.jpg
雙龍一線天。熊耳山的山頂四週有一個大型的張性裂隙,很長很險,當地居民稱之為“雙龍大裂谷”,但通俗的稱呼應為“雙龍一線天”或“熊耳山一線天”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200/6821290098_37db66b77a_z.jpg;
河南箕山
河南箕山山系屬伏牛山系余脈的一支。在出自河南省登封市南向東蜿蜒至禹州市南著名的三峰山、柏山後,消失在茫茫的豫東平原。在登封境內與嵩山山脈隔登封城和潁河相望,位於登封市南部。在禹州境內隔潁河和潁川平原與具茨山系相望,在禹州形成兩山夾平原的獨特地形。箕山遺址位於鄄城縣箕山鎮箕山集東街,西有箕潁河向北折東流過,中間部分為高地,高地南北兩側均是大坑,遺址大體範圍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44/6821253874_cfc28fb726_b.jpg。
方山—南嵩岩景區位於溫嶺市大溪鎮境內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204/6967426029_628eb7297d_b.jpg

非吾祖而為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為祖,其失在闇
提齡公二十二世孫廣東紫金東門儒林街鍾煜晟恭錄。

潁川堂亦是多個不同姓氏的郡望堂號,都可參考本文溯源。
子姓為中國古代的一個古姓,後繁衍出多個氏。根據西周青銅器銘文,子應為好姓,在父系社會確立後逐漸去掉「女」,演變為子姓。姓氏分化




钟氏祖神梅县松源镇宝坑村龙源宫-龙源助国尊(公)王
http://www.mxsyz.com/Files/2012%E5%B9%B4/lvyou/2012080114413415922.jpg

http://www.mxsyz.com/Files/2012%E5%B9%B4/lvyou/2012080114413424208.jpg


http://73485.108cun.com/UserUP/20127/201277174852_NfoYOt.jpg


http://73485.108cun.com/UserUP/20127/201277174912_tfqU0U.jpg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91109-1-1.html

潁川堂亦是多個不同姓氏的郡望堂號,都可參考本文溯源。

子姓為中國古代的一個古姓,後繁衍出多個氏。根據西周青銅器銘文,子應為好姓,在父系社會確立後逐漸去掉「女」,演變為子姓。

[*]華姓:西周初,商王之族子微子啟被封於商丘,建立宋國。東周初,宋戴公之子好父說食釆於華。其子孫遂以邑為姓,成為宋國著名家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述:「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南北朝以後,從華姓中又分出了花姓。

[*]花姓:花字的起源甚晚,在魏晉以前,中國文字裡沒有花字,只用蘤字,《百家姓》註:花姓「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有者改為花姓。」微子啟被奉為花姓的先祖。

[*]宋姓:當齊國滅了宋國,子孫遂以國為氏。從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歷史至少有3200年,國滅後普遍使用宋氏。

[*]林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始祖為「比干」的遺腹子林堅。

[*]墨子:墨子其後裔以墨夷為氏。童書業據此認為墨子為宋國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後。

[*]殷姓:是殷商王族的後裔,商朝於第十代君王盤庚時遷殷,王族開始有以京畿地為姓的。

[*]艾歲:根據史書記載,春秋宋國的始祖微子啟(子姓)的後代有的改姓艾歲,《潛夫論·志姓氏》中亦有記載。而艾歲姓爾後又改為艾姓、歲姓。

[*]問姓:出自中國商湯後裔苑氏衍派問弓氏等。

[*]孔姓:孔姓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為子姓孔氏。 孔父嘉後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仲尼(孔子)即是孔父嘉七世孫。

[*]戴姓:商朝末代君主紂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微子啟也為戴姓始祖。

[*]王姓:王姓來源有多個,但構成現代王姓的主要來源有四個: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鮮虞:鮮虞亭是子姓鮮虞國的故地,是商人活動的區域。

[*]孤竹國:孤竹國王族也是子姓,墨胎氏,如伯夷、叔齊。

[*]箕子朝鮮:箕子朝鮮由殷商王族箕子建立,箕子名胥餘,是商王武丁子子其的後代。朝鮮半島一些姓以箕子為始祖。箕子在高句麗、王氏高麗、李氏朝鮮等朝鮮王朝都被奉為始祖或神祇。 箕子,子姓,名胥余。商朝宗室,帝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克殷后,命召公释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
http://image.guoxue.com/albums/oldpic/abc/normal_abc0784.jpg箕子朝鲜,根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说法,是在公元前12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箕子在朝鮮半岛北部与当地原住民一起所創立的政权
[*]論語。微子第十八中记载箕子与微子,比干合称「殷有三仁」。據「淇縣縣志」記載,河南淇縣有『三仁廟』,奉祀微子、箕子、比干,配祀先師孔子、孟子、曾子、陽明子、文昌君。亦縣塾所在,邑民頗奉香火,太平天國時被毀!
李朝實錄《成宗實錄》卷二十「壬辰三年(1472)七月乙巳」條載:「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李朝成宗二十四年(1493)12月,重修箕子廟。李朝光海君五年(1613)4月,置箕子殿監。[*]

zzjjhh2000 发表于 2012-11-19 10:41:31

没错,是带水的颍字,颍川就是一条河。

防城港钟 发表于 2013-1-7 17:18:18

:victory::victory::victory:

wugang 发表于 2013-4-12 09:26:16

鍾氏源流考証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4 00:50 编辑

百家姓溯源作者陈瑞松在查阅《中国简明历史辞典》、《史记•夏本记》、《史记•秦本记》以及台湾六十教授翻译的《白话史记》后认为,出自嬴姓和乐官之后都值得商榷。出自伯益几乎不可能:疑问有二:其一,嬴是东夷部落,曾在舜、禹时代有功于社稷,被公推为禹的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废除了禅让制,有史书上曾记载, 他在与启争夺王位时为启所杀,如果是这样,他根本不可能因功受封,以国为氏。只有他自己让位给启,才有受封的可能,但《史记》中所载的伯益之后,受封的十 四个以国为氏的姓氏中,并没有钟姓。”陈瑞松说,“对于乐官之后的钟姓更经不起推敲,因为在繁体字中,作为音律的钟与姓氏的钟根本不就一个字,更不能提同 源了。”
  经过上述研究,陈瑞松认为,三源之中仅剩下宋国的一源两支了,于是钟烈和钟接这两支便成了钟氏的主流,尽管两支郡望相同,但两个却是不同的派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包容不了谁
中文名: 百家姓溯源
作者: 陈瑞松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书号: 7800742571
发行时间: 1990年1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http://image-7.verycd.com/6dc5046725c118b0fdf85173bf051cf878410(600x)/thumb.jpg

内容简介: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更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夙愿。而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沧海桑田,人世翻覆,因之往往踪迹难寻。本书从姓氏入手,借助大量史料,探微发源,一直上溯到远古时期,大体理清了常用438个姓氏的源起与演化,实是寻根问祖者的良师益友。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载入不少有关姓氏的历史故事和生平轶闻逸事,增加了它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是本书与其它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

内容截图:

http://image-7.verycd.com/05aa28002b2e787899cef7348d3d205f179605(600x)/thumb.jpg


目录:

前言
1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2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3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4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5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6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7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8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9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10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11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12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13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14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15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16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17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18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19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20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21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22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23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24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25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26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27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28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29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30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31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历 戎
32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33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34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35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36 池 乔 阳 郁 胥 能 苍 双
37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38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39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40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41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42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43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44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45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46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47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48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49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50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51 游 竺 权 逮 盍 益 桓 公
52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53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54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55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司徒 司空
附:参考书目
下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7335954
無祠則無宗 無宗則無祖

钟烈生于公元前334年,而钟接生于公元前248年,因而可推断出,钟烈先于钟接在河南得钟姓。因河南颍川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故也有钟氏源于颍川的说法。有些谱说钟接是钟烈之父,实属无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鍾氏堂號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