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為了要改變 掌握趨勢就是掌握未來 客語音樂創作歌手──游兆棋
【文/彭琦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素有客家「情歌王子」稱號的音製作人,游兆棋。從事客家流行音樂創作,已邁入第24年。他憶起當年收到母親的禮物「一把吉他」,打開他的音樂之門。二專開始接觸民歌表演,演唱許多歌曲,在當時並未接觸客家歌曲;受餐廳老闆影響,開始演唱自己創作的客家歌曲。當時客家流行的歌非常少,加上他還不會說客家話。創作時,先將歌詞寫成國語,再翻成客語,這樣一步一步,踏上客家音樂創作之路。
17歲開始寫歌,21歲創作客家歌,直到26歲才學說客家話,並以客家思維創作歌詞。從不會說客家話,到願意學習,只因父母的一句話。「人活著不一定要賺大錢,但你是客家人,就要把客家話留下來。『能賣祖宗田‚莫望祖宗言』。」於是透過聽客家歌、再加上長期創作、一點一滴累積,24年來從不間斷。
游兆棋與友人共同創作了300多首歌曲,其中客語詞曲創作發表60多首,閩南語和華語歌曲發表30多首。目前還有200多首,尚未發表,這部分將交由培訓出的新一代年輕人,挹入新觀點,呈現不同風格。
撼動全世界 台灣客家流行音樂
游兆棋表示「成立世界客家流行音樂中心是一個條件平台。」台灣客家人僅佔全世界客家族群的5%,但創作出95%的客家流行音樂。即便如此,在台灣的客家流行創作,卻淪為客家文化的包袱。他說,目前台灣面臨一個危機:「客家創作音樂生存權」。從2006年到2011年,游兆棋三次走訪中國大陸舉辦客家音樂研習交流會議;十次參與內陸相關演唱會演出。2006年初到大陸,當時沒有客家流行創作歌手出席;2008年他再到時,已有三位客家創作歌手出席;直到去年8月於梅州舉辦小型兩岸客家流行音樂演唱會,出席的客家歌手多達30幾位。其中有五個樂團已發行20多張專輯,短短幾年,大陸客家音樂市場的變化、進步,如此神速 。
他認為台灣的市場機制,使得一張客語專輯,必須花三至四年的時間,才有機會藉由周邊演出回本。導致許多客家歌手,不僅唱片銷售量、發行的專輯逐漸減少,連演出比例也越來越少。這幾年來,受政府單位的相關政策影響,即便掛上「客家」二字的流行音樂會,受邀演唱的客家歌手比例,竟剩不到兩成。
2012年今年2月他受邀參加廣西賀洲春晚,在節目上表演台灣客家音樂,引起當地觀眾與來賓的熱烈迴響。當地非常佩服台灣的客家音樂程度。目前,大陸的客家音樂創作風格,相當於台灣20多年前的流行音樂風格。但他相信再過2、3年,大陸音樂市場很可能超過台灣,到時台灣客家流行音樂創作環境,及世界客家流行音樂領導地位,將產生重大改變。
繼續進修 推動文化發展
游兆棋目前就讀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碩士專班二年級。為何想繼續進修?他提到「文化發展的推動」的重要因素,需要「產、官、學」三方面配合。五年前,他以客家歌手的身分,擔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諮詢委員,並在藝能工藝總會—聯合總會,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擔任執行長。「如何串聯兩者?」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多年後,他認為學術是非常重要的橋樑,於是決定進入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現階段事業繁忙,處於休學狀態,但他表示今年九月便會復學,完成學業。
游兆棋當初選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原因有三:學長姐、學弟妹相處融洽,可互相切磋;再者學習氣氛與整體素質良好,教授會多方面引導,或給予方向。他認為所上老師在學術界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向、教學方式及國際觀,且具備非常好的研究根基。在考究客家用字上,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促使他到此學習。2006年發表「雪狼人」專輯,游兆棋花了2年,從唐詩、宋詞、元曲考究客家的字與詞彙。教授看過後,認為專輯中的字雖然正確,但太過艱深且少見。
「覺醒」是一種新元素
兩年前他決定改變客家音樂,於是開始留長頭髮、學跳舞、改變演出型態,並和團隊研究題材的選擇,於是「覺醒」這張專輯,詞彙較簡單且接近年輕人。像是bye bye靚靚細妹、咖啡香、紅線等較為主流。而其中一首HAKKA SONG為避免不文雅,而使用雙關語,表示唱客家歌很「爽」。
由於切入的角度不同,在表演型態上,從服裝、造型、舞台、梳畫等皆有講究,讓年輕人更能接受客家音樂。他說:「客家音樂被一般人認定成較通俗的民謠。民謠有民謠的優點,若帶入主流音樂風格元素,勢必會讓年輕人更加喜歡。」20年前,客家音樂發展至今,已是第三階段。他希望「覺醒」這張專輯,能創造第四階段的起頭。他舉出2012年4月21日,在中央大學舉辦的客家之夜音樂會中,由蕭盈昕演唱的改編版山歌,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許多年長者也能接受這樣的改變。他說將傳統客家山歌,加以改變成雷鬼風格,讓多數人可以接受,這是一種新的詮釋。並企圖改變年輕人和社會大眾,對客家音樂的看法,從視覺、聽覺感官上作改變,不僅年長者接受年輕人也接受。
未來希望 掌握在年輕人手上
傳統和流行應在同一條線上,而政治使然,形成區別與偏差。面對傳統和現代的挑戰,使他處在一個極具壓力的環境,面對守護傳統型態不願改變的一方,他選擇改變型態。栽培有興趣參與客家音樂的年輕人,在台上載歌載舞,演唱客家流行歌曲,若被年輕人認同,即是一種意識形態。台灣人哈韓、哈日、哈美,雖聽不懂那些語言,卻可以接受他們的歌曲。那麼,台灣的客家音樂有何不可?他認為音樂型態是有生命的,企圖改變視覺與聽覺。即使將面臨不少挫折,仍然不減他想改變的決心。這是一種音樂創作者的態度。
最後他指出,台灣和亞洲的音樂市場十多年前已衰微。客家人佔全世界族群的前十大排名,其中台灣有四百萬的客家人。他預測未來五年,客家族群的發展會影響台灣未來經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大陸已經看見了,然而台灣呢?
台灣客家有「商品」、「產品」,沒有「文化」。若要保留「客家」,便必須留下「客家字」。最快速有效傳遞客家文化的,即是「客家音樂」。在承受眾多壓力下‚他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掌握趨勢就是掌握未來」,而未來的「希望」即是「年輕人」。
页:
[1]